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

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实

验操作可以使学生将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因此针对本科学生选择性开设了实验

课程——基因重组实验,本实验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囊括了本门课程中众多的理论内容,如PCR、酶切、质粒提取、重组体构建等,是一个综合性实验。实验科共计1 7学时,连续三天完成。实验中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基因重组的各种技术和操作。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

方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运用综合技能的能力。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在1个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为72学时,设定4个学分,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实验课将以分组进行,每组2~3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其中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对理论教学教材与文献进行复习与查阅基础上,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课程的教材

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第2版),实验课教材使用检验系自行编写的《生物化学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指导》,建议将《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习题集》作为教学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Molecular Biology》(second edition),《Gene VII》和《Molecular Cloning_A Laboratory Manual》可以作为辅助外文教材。

课程的理论课项目与学时数

表二教学实验时间安排

课程的考核与评分

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课程考试和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课程考试占分数的90%,以期末考试方式进行,考试题型主要是名词解释(30%)、选择题(25%)、简答题(30%)和问答题(15%),实验成绩占10%,以每次实验课出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相结合进行评分。

教学内容

理论课部分

原核生物基因组

【教学内容】

1.基因的概念:基因的生物学定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细胞基因组。

2.原核生物(细菌)基因组特点:生物种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核酸含量、种类、功能的差异,操纵子结构。质粒概念、命名、分类,质粒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转座子的概念、特点和生物学意义。大肠杆菌特点。

3.原核生物(病毒)基因组特点:重叠基因,DNA病毒(SV40、HBV)和RNA病毒(HCV、HIV)等病毒的结构特点。

【目的要求】

掌握:

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

2.细菌基因组特点;操纵子结构;病毒基因组特点。

3.质粒和质粒的特点。

熟悉:

1.大肠杆菌、典型的DNA病毒和RNA病毒的特点。

2.转座子的特点和结构。

真核生物基因组

【教学内容】

1.细胞核基因组特点:单顺反子结构、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间隔区DAN)、重复序列(单拷贝序列、中度重复序列、短分散片段、长分散片段、高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卫星DNA)、多基因家族和假基因、基因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重叠、端粒。

2.细胞质基因组特点;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遗传特点。

3.基因结构和人类疾病:染色体疾病(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基因结构与疾病(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

4.人类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基因图谱、序列图谱)、功能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

学、比较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基因组多态性、模式生物体基因组)。

【目的要求】

掌握:

1.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和与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区别。

2.单顺反子结构、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高度重复序列、SNP的概念。

熟悉:

1.染色体疾病、单基因遗传病。

2.细胞质基因组特点。

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组的概念和特点

2.蛋白质组及其质点的分离与分析: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分离的材料选择;细胞破碎的方法;蛋白质混合物的

分离方法;利用溶解度差异分离(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法);利用分子量不同分离(透析超滤、平衡离心、凝胶过滤层析);利用电荷不同分离(电泳、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条件:缓冲液、盐、还原剂、去垢剂、蛋白酶抑制剂、环境

蛋白质分析鉴定:Western印迹、二维电泳、放射性核素标记亲和标签法、蛋白芯片、质谱技术。

3.蛋白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酵母双杂交、噬菌体展示、生物传感芯片质谱、

蛋白质定点诱变)。

4.蛋白质和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凝胶滞后试验、滤膜结合法、甲基化干扰实验、D naseI

足纹分析等)。

5.蛋白质的数据库。

【目的要求】

掌握:

1.蛋白质组概念。

2.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

3.二维电泳的原理。

熟悉:

1.鉴定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2.鉴定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方法。

肿瘤相关基因

【教学内容】

1.癌基因的概念、病毒癌基因、细胞癌基因特点。

2.主要的细胞癌基因、细胞癌基因的分类。

3.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4.抑癌基因概念、重要的抑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活的机制。

5.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肿瘤转移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6.肿瘤发生的机制。

【目的要求】

掌握:

1.癌基因概念和细胞癌基因分类。

2.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3.抑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活机制。

熟悉:

1.重要的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教学内容】

1.核酸分离和纯化的原则:提取核酸的材料选择和原则、核酸的释放、核酸分离与纯化、核酸浓缩、沉淀和洗涤、核酸的鉴定方法(DNA和RNA,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核酸纯度鉴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核酸完整性鉴定(电泳法)、核酸的保存(DNA保存、RNA保存)。

2.基因组DNA分离与纯化:酚抽提法、甲酰胺解聚法、玻棒缠绕法;DNA样品纯化。3.DNA的回收: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DEAE纤维素膜插片电泳法;电泳洗脱法;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回收法);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DNA提取的方法学评价。4.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碱裂解法、煮沸法、SDS法);质粒DNA纯化;质粒DNA的纯化和回收的质量保证和方法学评价。

5.RNA的抽提和mRNA的分离。

【目的要求】

掌握:

1.核酸提取的原则。

2.基因组核酸提取的方法(酚提取法)。

3.质粒提取的方法(碱裂解法)。

4.核酸的浓度测定和纯度的鉴定。

5.RNA和mRNA的提取。

熟悉:

1.DNA回收和质粒回收、纯化。

2.DNA、RNA和质粒提取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保证。

基因重组I——概述

【教学内容】

1.重组DNA技术的定义及步骤。

2.重要的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命名、分类、11型限制酶的功能、应用及注意事项况)、DNA连接酶、其他常用工具酶(DNA聚合酶、Klenow大片段、TagDNA聚合酶、反转录酶、T4多核苷酸激酶、碱性磷酸酶)。

3.主要的载体:克隆载体、表达载体、载体构建和选择的主要条件。

4.质粒载体(pBR322、pUC等)、噬菌体载体、SV40载体、穿梭载体、反转录病毒载体、人工染色体。

【目的要求】

掌握:

1.基因重组的主要过程。

2.限制性内切酶及其特点,星号活力。

3.DNA连接酶的概念和作用。

4.克隆载体一般特点,主要的载体及其特点。

熟悉:

1.常用的分子克隆中的工具酶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

2.噬菌体载体、Cos位点、穿梭载体。

基因重组II——目的基因的获得

【教学内容】

1.获得目的基因的原理方法构建cDNA文库、筛选目的基因(真核mRNA的分离纯化、反转录合成cDNA、构建cDNA文库、筛选目的基因);构建真核细胞基因组文库筛选目的基因(分离纯化基因组DN

A、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包装、导入细胞、筛选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目的基因DNA片

段、聚合酶链反应合成DNA;其他方法。

2.获得目的基因方法的选择序列目的、特点、设备条件。

3.目的基因序列测定

测定的意义、目的基因测序方法(双脱氧链终止法、化学裂解法、自动测序仪法);长链DNA测序的策略(随机法、嵌套缺夫法、引物延伸法)。

【目的要求】

掌握:

1.目的基因获得的方法。

2.双脱氧链终止法的原理。

熟悉:

1.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差示文库。

2.目的基因测序的方法。

基因重组III——重组体的构成、导入和筛选

【教学内容】

1.重组体构建:目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粘性末端连接、平端连接、同聚体加尾连接)。

2.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重组体DNA分子导入原核细胞为转化,CaCl2法、电穿孔法;重组DNA分子直接导入真核细胞为转染,电穿孔法、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法、DEAE-葡聚糖介导转染、显微注射法;噬菌体或病毒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细胞为感染。

3.重组体筛选和鉴定:根据遗传学性状筛选(抗药性标志筛选、抗性标志插入失活筛选、α互补筛选、标志补救筛选);根据重组DNA分子生物学特征筛选(电泳、限制性酶切分析、PCR扩增、核酸分子杂交筛选)。

【目的要求】

掌握:

1.重组体构建的方法。

2.转化、转染和感染的概念。

3.感受态细菌制备;CaCl2转化的原理。

4.重组体筛选的方法;α互补筛选的原理。

熟悉:

1.真核细胞转染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2.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的方式。

基因重组IV——重组体在原核宿主细胞中的表达与调控

【教学内容】

1.基因表达概述、基因表达的概念、基本条件。

2.重组休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的特点,操纵子结构等。

3.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要调控元件,启动子、SD序列、增强子、终止子、p因子的概念和作用。

4.表达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包涵体(包涵体特点、包涵体分离纯化、包涵体复性等)。【目的要求】

掌握:

1.原核细胞表达的调控元件,启动子、SD序列、增强子的概念和特点。

2.鉴定重组蛋白质的方法。

熟悉:

1.半乳糖操纵子结构。

2.包涵体概念和处理。

基因重组V——重组蛋白在真核细胞宿主中的表达和调控

【教学内容】

1.真核细胞表达调控元件:启动子、增强子、上游活性序列、终止序列、多聚腺苷酸尾、遗传标记等。

2.重组蛋白在真核细胞宿主中表达:非融合型表达蛋白、融合型表达蛋白和分泌型蛋白的特点。

3.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非融合型蛋白、融合型蛋白、融合型表达系统(His

标签、GST、Ig-琼脂糖凝胶、氨基苯硫代半乳糖苷酶-

琼脂糖凝胶等)、分泌型表达蛋白。

4.真核表达体系:酵母表达体系、哺乳动物表达体系(COS瞬时和稳定表达体系)。5.重组蛋白在真核表达细胞中的分离和鉴定,Western等。

【目的要求】

掌握:

1.非融合型表达蛋白、融合型表达蛋白和分泌型蛋白的特点。

2.真核细胞表达调控元件:启动子、增强子。

熟悉:

1.融合型蛋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系统。

2.哺乳动物表达体系。

基因干扰技术

【教学内容】

1.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反义DNA技术原理;反义DNA的设计与合成;反义DNA的修饰;反

义DNA进入方式。

2.反义RNA技术:反义RNA技术机制和设计。

3.核酶和脱氧核酶:核酶的分类、结构和设计;脱氧核酶结构、种类和催化特点;脱氧核酶设计原则。

4.小干扰RNA:siRNA作用机制(起始、效应和倍增阶段)、siRNA的设计原则、siRNA制备与合成(化学合成法、体外转录、RNaseIII消化、siRNA表达载体、siRNA表达框架)、 siRNA导入方法、RNA干扰效率的检测、RNA干扰的应用。

5.微RNA:miRNA作用机制、miRNA与siRNA的区别、miRNA的作用。

【目的要求】

掌握:

1.siRNA作用机制;miRNA作用机制。

2.siRNA与miRNA之间的区别。

3.siRNA获得的方式。

熟悉:

1.反义DNA原理与设计合成。

2.RNA干扰和miRNA应用。

3.siRNA设计及表达载体特点。

核酸分子杂交

【教学内容】

1.杂交基本原理、杂交分类,液相杂交、固相杂交(菌落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 ern

印迹杂交、点杂交和狭缝杂交)、原位杂交、基因芯片技术。

2.探针设计与标记:核酸探针的分类、探针标记的方法(全程标记和末端标记)。

3.分子杂交过程:杂交各种介质的优缺点、预杂交的作用和成分、杂交的主要过程杂交信号检测的方法(放射自显影、显色、发光)。

4.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

【目的要求】

掌握:

1.杂交的基本原理;融解温度。

2.分子杂交的分类和应用。

3.Southern印迹杂交的基本过程。

熟悉:

1.分子杂交过程,影响探针杂交的因素。

2.探针标记的方法。

3.杂交信号检测的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及相关技术

【教学内容】

1.PCR的概念、 PCR的原理(变性、退火、延伸)。

2.PCR反应体系的组成成分(模板、缓冲液、dNTP、TaqE、引物等)和主要作用;PCR 反应条件(温度、时间、循环次数)。

3.PCR技术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规划设置、PCR技术质量保证。

4.PCR技术的相关技术(逆转录PCR、巢式PCR、定量PCR、多重PCR、差异显示PCR、

PCR定点突变等)。

5.PCR产物的检测(RFLP、ASO、SSCP、DGGE、融点曲线分析等)。

6.PCR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病原体检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肿瘤、法医学等)。

【目的要求】

掌握:

1.PCR原理。

2.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3.逆转录PCR和定量PCR。

4.RFLP、SSCP检测PCR产物的原理。

熟悉:

1.引物的设计原则。

2.PCR基础上衍生的其他PCR方法。

3.PCR的实验质量控制。

4.PCR分子诊断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

【教学内容】

1.生物芯片的概念和分类。

2.DNA芯片:DNA芯片探针设计、DNA芯片制备(原位合成法、点样法)、样品制备、杂交、结果分析。

3.蛋白质芯片。

4.DNA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

掌握:

1.生物芯片的概念。

2.DNA芯片检测SNP位点。

熟悉:

1.DNA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2.DNA芯片制备的方法比较。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分子生物学样本来源和选择。

2.分子生物学在病原生物基因组相关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监测(结核杆菌、HBV、HIV、SARS、人禽流感病毒、原虫等);耐药监测的分子监测。

3.分子生物学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在单基因疾病中的诊断策略(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遗传性标志的选择(RFLP、VNTR、STR、SNP);举例说明(血友病、DMD、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等)。

4.分子生物学在多基因疾病中的应用(高血压、糖尿病)。

5.分子生物学在移植配型和个体识别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

掌握:

1.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诊断策略。

熟悉:

1.分子生物学检测前的样本准备。

2.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医学应用。

实验课部分

综合实验基因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1.连接反应构建重组分子:T4DNA连接酶。

2.转化大肠杆菌DH5α:TSS法。

3.阳性克隆筛选和培养:蓝白斑筛选。

4.重组体的鉴定:提取质粒、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实验技能的原理,独立完成实验各项操作。

2. 对实验结果做好综合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码 231073 学时/学分 86/5 (理论课52+实验课28+网络教学 6) 适用专业(层次)适用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学科的本专科教学 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上阐述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阐述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机理。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泛的前景。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讲授前,要求学生先修完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在理论讲授中应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等多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阐述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并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仪器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研究内容。掌握基因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真核生物基因与原核生物基因的特点。掌握DNA复制的几种方式和不同生物DNA的复制特点。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转录的不同点及真和生物转录后的加工过程。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合成后的加工与运输。掌握原核生物几种操纵子的调控机制。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和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调控因子的作用。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课程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什么是信息? 答: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可以被感官直接或间接感知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2、什么是信息技术? 答:信息技术是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计算机技光纤通信技术、有线电视技术等都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信息技术包括两面二个方面:一是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二是软件技术,即信息处理方法(包括获取、检测、储存、传递、处理、显示检索、控制信息的技术等)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答:因特网、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信息高速公路等领域。 4、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答:信息处高速公路的正式名称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实际上,它是由通信网、计算机、数据库和形形色色的多媒体终端组成的,能向人们提供数据、声音、图形、图像等快速传输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完善网络。 5、信息技术的展望,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指的是什么? 答:数字化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信息技术使大量高新技术产品进入社会生活、光纤传送网将成为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芯片的集成度发展快,将产生光学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智能化信息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超级智能机器人将产生、计算机上网将更加简单和方便。总之21世纪信息技术将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及计算机及其他辅助方式,将人们在科学院、生产和经济等活动中获得的大量信息,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及时地进行记录、整理、计算、统计和分析,加工成符合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排版论文、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6、计算机的重要作用是什么?计算机硬件系统指的是什么? 答:计算机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设计等领域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算机硬件糸系统是构成计算机的物理实体或物理装置,它包括组成计算机的各种部件和外部设备。 7、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答:计算机都是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部分组成,这种体系结构是由美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所以现在的计算机又称为冯·诺依曼计算机。 8、什么是CPU? 答:运算器和控制器被集成在一个称之为中央处理器、简称为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现在比较常见的CPU有英特尔公司的奔腾系列和AMD公司的K系列。 9、计算机配置广告中的PⅢ800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答:表示计算机的CPU是PⅢ型,其时钟频率是800兆赫(MHz)。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313072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实验时数:18 学分:3.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涵盖了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许多内容,并与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免疫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联系。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实验仪器要求较高,因此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 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其他相关课程作好基础准备。同 时也使学生具备分子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 事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目的基因 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在实验内容和方法、技术上进行合理安排,力争让学生在有限的 课时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有关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原理,并尽可能多地引进、介绍新的、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学人才。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和研究分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基础,并与其它学科配合,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是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目的及原理[1];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 法[3]; 作业:提取的DNA呈褐色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及操作步骤[1],琼脂糖电泳的实验方法[3]; 作业: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电压如何设置? 实验三聚合式酶联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习材料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习材料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信息的数字化表示等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信息与信息处理、信息与数据、信息与计算机的关系,并能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认识计算机的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特点,掌握计算机的系统构成,特别是微机的系统构成,以及信息存储容量的单位概念及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一、知能点睛 1.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是事物存在的表达形式,指通过物质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数据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内容。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已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 信息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其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基础。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计算机正是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是信息社会的信息处理机。 计算机具有高速的运算能力,计算结果精密准确,强大的存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工作自动化等五大特点。其应用包括: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l)、多

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模拟等。 3.计算机的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理设备,软件则是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程序和有关文件。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同样也是由上述五大部分组成的。 在硬件设备具备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软件才能让计算机工作。根据软件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将计算机软件分为两大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4.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是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计算机存储信息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写为B),一个字节包含八位二进制码。如果要存放一个汉字的信息,则需要两个字节。除字节外,信息存储容量的单位还有千字节(KB)、兆字节(MB)和吉字节(CB),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5.计算机安全与道德法规 为了有效地保证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不遭破坏,防止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故障的发生,必须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有效地防治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Vires)是人为制造的隐藏在计算机系统可存取信息资源中的、能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程序,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等特征与生物病毒相似。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不受病毒的攻击,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堵塞传播病毒的各种渠道。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 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实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060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 72学时学分: 3学分 适用对象: 各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熟练地运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各种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将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分为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培养两部分,基本技能培养主要解决基本操作问题,综合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理论课时36学时;课堂实践36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讲授时间为一学期,内容有: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三章操作系统Windows 7,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第五章常用工具介绍、第六章文字处理软件、第七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第八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内容根据能力结构按模块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各部分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以便学生直观的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学生要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辅导、答疑。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难点章节是第六章、第八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313072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 课内实验时数:18 学分:3.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为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熟练掌握D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密码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本质;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从事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涵盖面非常广,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课程有交叉,《生物化学》是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引言 创世说与进化论[1];细胞学说[2];经典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3];DNA的发现[2]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简史[1]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的含义[3];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概念[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 第四节展望 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分支学科[1];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1] 重点: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

12-13-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编号:H110015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学时:16学时, 上机学时:14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组成、微型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几种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使学生掌握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并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 This course is a common basic course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s co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work principle of micro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WORD2003, EXCEL2003, POWERPOINT2003, basic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 Student studying the course should master knowledge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mas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use OA software and basic knowledge of network expertly.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微型机计算机的Windows2003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为以后的计算机后续课程及应用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以及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数制转换。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 (2)掌握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 (3)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4、作业与思考题 (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老版DOC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0622013B 学分:3.5 学时:61(其中:讲课学时: 48实验学时:13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 教材:《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二版)赵亚华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4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个学科。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各个传统生物科学领域。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并理解有关基础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使学生的学科知识由广度向纵深延伸。 为今后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打好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概念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与演变、基因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另外,将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分子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课程教学内容

(1)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的回顾 (2)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3)二十一世纪分子生物学展望 2.课程重点、难点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历史 3.课程教学要求 (1)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掌握分子生物学领域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课程教学内容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2)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共价结构 (3)DNA的二级结构 (4)DNA分子的高级结构 (5)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及其组装 (6)RNA的结构和功能 (7)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析杂交 2.课程重点、难点 DNA分子的高级结构、RNA的结构与功能。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类别 专业课 2、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如:质粒(植物/动物)DNA的分离及纯化、植物总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3、教学内容 本门课教学主要以某一基因为主线,从基因的分离、纯化、克隆、及鉴定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可能的情况下同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准备实验,培养其独立科研能力。 4、教学方式 以实验操作为主,配合原理教授、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论文、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 5、考核内容及方式 实验操作 30%,实验结果 30%,实验报告 30%,考勤 10%。参照以下几个方面评定成绩。 (一)认真预习实验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 (二)实验态度认真,操作规范,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 (三)按规定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准确; (四)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6、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总学时数。 本课程在三年级开设,总计36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时数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技能,包括DNA 提取、PCR 扩增等。通过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 2、教学内容(分章节描述)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 1.主要内容碱裂解法提取载体质粒。 2.教学要求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1.主要内容(1)电泳基本知识介绍(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3)质粒的定量。 2.教学要求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三植物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1.主要内容(1)RNA的提取(2)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和纯度。 2.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组织中提取R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实验四动物总DNA的提取 1.主要内容(1)总DNA的提取(2)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和纯度。 2.教学要求掌握动物组织中提取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实验五 PCR基因扩增 1.主要内容(1)PCR基本原理(2)PCR溶液体系的制备(3)PCR仪使用 2.教学要求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初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情况

初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能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及信息技术包含的基本容。 1、什么是信息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共享性、传递性、依附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与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有关的技术。 4、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 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方法;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的历史 人类在发展中,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它们是: 1语言的形成,2文字的产生,3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无线广播、电视的发明,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1、有效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为: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多渠道获取信息→保存信息 2、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1)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获取信息 (2)通过媒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网络等)获取信息 (3) 通过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3、常用的信息采集工具 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机、计算机(利用多种软件工具,把来自光盘、网络、数码设备等多种类型的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 4、保存信息 计算机一般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 常用的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类型存储格式特点及适用围 文字 .txt 纯文本文件,不携带任何文字修饰控制格 式,一般字处理软件都能打开。 .doc Word文档。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生成的文件格式,用 于网页制作。 .pdf Adobe系统公司开发的一种便携式文档格 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

分子生物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中文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教学时数:45学时 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七版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表1 各章学时分配表(总学时:40学时) 章节授课内容学时备注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4 第二章核苷酸代谢3 第三章DNA的生物合成 (复制)6 第四章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 )5 第五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翻译)5 第六章基因表达调控4 第七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4 第八章细胞信息转导5 第九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2 第十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组学与医学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 一、掌握核苷酸分子组成及结构,DNA、RNA组成的异同。 二、掌握核酸(DNA、RNA)的一级结构,连接键。 三、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DNA的超螺旋结构和功能。 四、掌握tRNA、mRNA、rRNA的组成、结构特点。 五、熟悉以下概念:融解温度、增色效应、DNA复性、核酸分子杂交。 第二章核苷酸代谢 学习要求 一.掌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熟悉核苷酸生物功能、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了解核酸的消化。 二.掌握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成分。了解 三.掌握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终产物;熟悉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痛风症的原因及治疗原则。

四.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掌握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五.熟悉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 六.熟悉核苷酸的转变关系。核苷酸合成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三章DNA的生物合成 (复制) 学习要求 一.掌握中心法则、基因表达、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二.掌握参与DNA复制的主要物质及其作用机理。掌握DNA聚合酶作用特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异同。拓补异构酶、引物酶作用。熟悉DNA复制的方向性、保真性。熟悉连接酶作用机理。三.掌握DNA复制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端粒和端粒酶概念及作用。熟悉复制起始和冈崎片段、引发体、负超螺旋概念,形成。了解滚环复制过程。 四.掌握突变概念,DNA损伤的类型,切除修复的基本原理;熟悉突变的意义、引发因素。光修复、SOS 修复及重组修复的概念。 五.掌握逆转录概念、作用过程。逆转录酶作用特点。生物学意义及应用。 第四章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

2020年中考基础知识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信息概述 一.信息定义 信息是通过文字.数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 可以解释为信息=内容 信息.物质与能量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二.信息的表示 信息是需要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传播。 载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 途径:书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在现在信息技术中,信息处理最主要的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处理的是数据,而数据就是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传递性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普遍性。 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照片胶片磁带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是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传递性:信息可借助一定的载体传递,使人们感知并接受。 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是精神上的满足,二是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与使用 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信息的效用以信息价值为前提,信息需不断更新。比如红绿灯的变化天气预报 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如手机获奖信息 qq求助信息。 普遍性: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 四.信息的来源 信息的采集工具: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五.信息的获取 主要途径:感官感受调查研究实践活动文献检索广播电视浏览网络。 获取的过程: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保存信息---评价信息-----反馈信息。 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 1文件下载 2网页保存 保存网页中的文字 保存网页中图片 保存当前页 不打开网页或图片而直接保存 3收藏夹的使用 利用收藏夹收藏网页地址 “收藏夹”菜单,选择“添加到收藏夹”命令;弹出收藏夹设置提示窗口,设置收藏网页的名称;选择“创建到”按钮,设置书签所在的分类目录;单击“确定”。 快捷键CTRL+D 收藏夹的整理 1、点击“收藏夹”菜单,选择“整理收藏夹”命令调出整理窗口;创建“新建文件夹”,用鼠标 点选出一个文件夹或一条记录,点击“重命名”按钮,再重新输入新名称,回车确定。保存网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060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 University?Computer?Foundation 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熟练地运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各种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将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分为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培养两部分,基本技能培养主要解决基本操作问题,综合技

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理论课时36学时;课堂实践36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讲授时间为一学期,内容有: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三章操作系统Windows 7,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第五章常用工具 的操作能力。 (五)实践环节 1.课程实践 学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工具,初步形成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意识和基本能力,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内容与要求 围绕学生的实际应用和专业领域应用,反映基础性内容,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和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能应用现有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 1.中国大学Mooc网国家精品课程: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老师《大学计算机》(建议理工科的学生学习) 2.中国大学Mooc网四川师范大学周建芳老师《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建议文科的学生学习)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基因表达,以及生物大分子互相作用以及生理功能,以此了解不同生命形式特殊规律的化学和物理的基础。分子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奥秘的学科,代表当前生命科学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本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二是阐述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三是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本大纲适用于夜大专升本等专业学生。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做到: 1. 掌握、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与相关临床知识的联系。 2. 学会应用基本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能应用于临床。 3. 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时数分配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内容。 课程内容 一、介绍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二、介绍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三、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 考核知识点 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二、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内容。 三、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四、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 考核要求 一、掌握 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二、熟悉 医学分子生物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三、了解 1. 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2. 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章基因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基因的遗传功能,了解基因突变的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课程内容 一、基因的基本概念及基因的结构特点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大部分生物中构成基因的核酸物质是DNA, 少数生物(如RNA病毒)中是RNA。 2.基因的基本概念 基因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概念。 3.基因的结构特点 基因的基本结构包括结构基因和转录调控序列。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连续的,而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不连续的,由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终止子、操纵元件、正调控蛋白结合位点等。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称为顺式调控元件或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二、结构基因中贮存的遗传信息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初中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二、载体:即媒体, 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媒体。(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的媒体)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人类社会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形成, 2、文字的创造, 3、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的发明, 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关系:声波、纸张、电磁波等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1)依附性;(2)共享性;(3)时效性;(4)相对性;(5)可伪性; 三、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如计算、统计等)、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 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五. 信息技术的特点 ⑴数字化;⑵网络化;⑶高速化;⑷智能化;⑸个人化。 六、信息技术的功能 ⑴人工辅助功能;⑵开发功能;⑶协同功能;⑷增效功能;⑸先导功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管理;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七、多媒体技术:强调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的技术,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现在的计算机、Vcd等机器能同时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 八、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收集→处理与存储→输出 九、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由通信技术、电脑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构成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如同一种电子的高速公路,故称“信息高速公路”。) 八、信息技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