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无锡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2【实施日期】20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统计局 2002年)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新世纪首战告捷。
一、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7%;第二产业增长11.2%;第三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达40.8%。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30000元,达3124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778美元,继续列全省第一位。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56.9:39.1调整为4:55.2:40.8。
财力逐年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41.92亿元,同比增长26.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0.44%,超过上年1.1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47亿元,增长30.1%。
农业农业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
2001年夏粮种植面积调减32.5%,水稻种植面积调减11.8%;油菜籽播种面积调高1.7%,累计增加经济作物面积27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3调整到接近6∶4。
全年粮食总产量106.28万吨,比上年下降16.3%。
油料总产量5.33万吨,其中油菜籽5.30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9.9%和10.0%;蚕茧总产量1176吨,增长5.5%;茶叶总产量4820吨,下降1.6%;水果总产量42127吨,增长54.9%。
林牧渔业生产持续增长,新兴养殖业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05.02.28•【文号】•【施行日期】2005.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5年2月28日)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
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合经济:2000年,全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规模跃上新台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1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83.06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468.93亿元,增长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680元,比上年增长10.8%,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347美元。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2:57.6:38.2调整为4.1:56.9:39.0。经济的繁荣为财政收入提供了丰富财源。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12.06亿元,比上年净增24.22亿元,增长27.57%,是近年来增量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79亿元,增长35.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造林面积继续增加。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3.13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其中猪牛羊肉9.34万吨,增长3.8%;禽蛋总产量2.50万吨,增长8.2%。全年水产品产量10.25万吨,增长12.8%;其中淡水产品人工养殖9.34万吨,占水产品产量的91.12%。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全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8.2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3.26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3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4.9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8.4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9%。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水利工程如期完成,全市防洪堤总长度达2708公里,防洪抗灾能力提高。
200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户籍人口和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724美元。
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2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比“九五”期末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1.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286亿元,年均增长30.7%。
城市影响力扩大,入围中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强和十大活力城市、品牌经济城市、最佳商业城市。
产业提升再显新成效。
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上先导位置,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服务业高地。
“十五”期末,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8.2%。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通过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工业向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4%,比“九五”期末提升13.4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商贸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国家级无锡工业设计园、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启动建设。
“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
改革开放再获新突破。
着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协议外资、到位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开放型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五”期间,累计分别完成协议注册外资和到位注册外资252.6和99.0亿美元,比“九五”分别增长近4倍和2.1倍;五年引进超亿美元项目48个,海力士-意法半导体项目为全省最大外资项目。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91.91亿美元,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55.46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为37.3%和35.8%。
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1个,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

江苏省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主要成绩和所做工作:2003年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上了一个新台阶。
——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8亿元,增长27.8%;财政总收入1968.9亿元,同口径增长23.1%。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进出口总额1136.7亿美元,增长61.7%;其中出口591.4亿美元,增长53.7%。
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增长52.4%。
——就业超过预期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比预期目标低0.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39元,分别增长13.2%和6.1%。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万元。
去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遇到的困难超过预料,经受的考验非常严峻,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省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以“发展、富民、创新”为重点,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全力以赴抗击非典和洪涝灾害。
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挑战,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要求,迅速对防治工作作出部署。
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构建群防群控网络,全省动员,全民防疫。
对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免费治疗,对疫区回来的人员免费体检,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省用于防疫的专项资金13.1亿元。
防治非典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实现了非典疫情不在江苏流行的目标。
无锡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

旅游资源禀赋
0
0
0
0
0
0
0
0
0
0
收入(元) 30000 25000
20000可支配收入(元)
15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0000
5000 0 年份
GDP(亿元) 7000 6000 5000 4000
GDP(亿元)
3000 2000
1000
1000 0 年份
长三角地区无锡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
2000年 户籍人口总数(万) GDP(亿元) 人均GDP(元) 接待海外旅游者(万人) 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 旅游总收入(亿元) 总收入占GDP% 旅游增加值(亿元)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5A级景区 4A级景区 3A级景区 2A级景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省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地质公园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资源类型 丰度 资源品位 品位度 434.61 1201 27680 32.76 1128 116.10 9.67% 60.32 0.9785 8603 5262 6975 2001年 435.9 1360 31246 39.54 1167 111.5 8.20% 1.18 9454 5524 2002年 438.58 1601.7 36632 47.7 1871.7 150 9.37% 38.50 1.5 9988 5860 3975 2321 2003年 442.54 1901.22 42962 43.8 2200.87 180.51 9.49% 30.51 1.59 11647 6329 2004年 447.19 2350 52550 53.95 2201.56 229.68 9.77% 49.17 2.07 13588 7230 2005年 452.84 2805 61942 65.87 2637.5 301.6 10.75% 71.92 2.63 16005 8004 2006年 457.8 3300 57709 76.17 3032.89 376.72 11.42% 75.12 3.17 18189 8880 11372 6508 2007年 461.74 3858 65203 76.15 3350.76 445.76 11.55% 69.04 3.62 20898 10026 12257 7177 2008年 464.2 4419.5 73053 64.96 3682.44 520.3 11.77% 74.54 23605 11280 13563 7943 2009年 2010年 465.65 466.56 4992 5758 81151 90000以上 66.16 86.5 4310.48 5067.27 618.95 748.73 12.40% 13.00% 98.65 129.78 4.81 25027 27750 12403 14002 15619 17003 8832 9790 2 14 8 11 15 6 1 1 1 2 4 0 0 2 2 2 71
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统计局2002年)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新世纪首战告捷。
一、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7%;第二产业增长11.2%;第三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达40.8%。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30000元,达3124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778美元,继续列全省第一位。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56.9:39.1调整为4:55.2:40.8。
财力逐年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41.92亿元,同比增长26.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0.44%,超过上年1.1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47亿元,增长30.1%。
农业农业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
2001年夏粮种植面积调减32.5%,水稻种植面积调减11.8%;油菜籽播种面积调高1.7%,累计增加经济作物面积27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3调整到接近6∶4。
全年粮食总产量106.28万吨,比上年下降16.3%。
油料总产量5.33万吨,其中油菜籽5.30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9.9%和10.0%;蚕茧总产量1176吨,增长5.5%;茶叶总产量4820吨,下降1.6%;水果总产量42127吨,增长54.9%。
林牧渔业生产持续增长,新兴养殖业快速发展。
2006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7.03.17•【字号】•【施行日期】2007.03.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6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统计局2007年3月17日)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一当好,三争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构筑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亿元,比上年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9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70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7390美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2%,消费品价格上涨1.5%。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6%。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6%。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7万人。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53万人,净增就业9.23万人,各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6.61万人,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无锡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5
【实施日期】20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4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无锡市统计局2005年)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民增收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突出优势产业发展,使全市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高平台上继续前行,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稳定性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社会事业和谐进步。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1%;第二产业增长19.4%;第三产业增长15.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54.74亿元,同口径增长33.6%。
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超过上年1.1个百分点。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28亿元,同口径增长40.9%。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
2004年夏粮播种面积为30.5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4%;水稻播种面积为81.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8.7%;油菜籽播种面积为19.3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7%。
农产品产量止跌回升。
全年粮食总产量81.27万吨,同比增长13.3%。
油料总产量3.67万吨,其中油菜籽3.62万吨,分别增长48.6%和49.6%;蚕茧总产量603吨,下降16.8%;茶叶总产量4680吨,下降4.7%;水果总产量78047吨,增长26.8%。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4.62万吨,下降6.9%,其中猪牛羊肉9.20万吨,增长1.8%;禽蛋总产量2.39万吨,下降8.6%。
奶牛存栏2.41万头,下降12.7%。
全年水产品产量11.39万吨,增长1.5%。
经济强镇培育再见成效。
列入培育对象的59个经济强镇2004年实现工商两业销售收入4765.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69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商业企业销售收入10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42.7%。
澄江、周庄、华士3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突破了双百亿,江阴新桥、宜兴官林、锡山安镇、惠山洛社、滨湖太湖、新区硕放等14个镇实现超百亿。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31.40亿元,增长19.5%。
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88.88亿元,增长24.8%。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91.18亿元,增长78.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27.28亿元,增长20.0%;集体企业增加值154.55亿元,增长21.8%;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105.10亿元,增长19.3%;三资企业增加值317.43亿元,增长45.9%。
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311.15亿元,增长22.0%;重工业增加值777.73亿元,增长36.2%。
列入统计的227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56只,占全市统计产品数的68.7%,增幅在15%以上的有80只,占35.2%。
一批重点产品继续保持了强劲增势,如:液晶显示器增长
81.9%、电站锅炉增长78.4%、集成电路增长37.3%、合成纤维增长28.2%、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26.3%、内燃机增长23.8%。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468.27亿元,增长37.4%;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399.76亿元,增长35.4%;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利润首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200亿元,实现利税325.84亿元,增长23.3%,其中利润211.56亿元,增长26.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
178.29%,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6.15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2.10亿元,同比增长17.9%。
全员劳动生产率9.78万元/人;实现利润5.13亿元,税金总额4.85亿元。
施工房屋建筑面积2454.4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77.06万平方米。
15个项目被评为“扬子杯”江苏省优质工程,54个项目被评为“太湖杯”无锡市优质工程。
运输邮电业
社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
全市年末全社会拥有车辆96.35万辆,增长7.1%,其中汽车23.89万辆,增长26.0%。
私人汽车又有大的发展,达到10.34万辆,比上年增加3.21万辆。
全社会客货运量全面增长。
全年完成客运量17468.47万人次,增长10%;完成货运量
7431.1万吨,增长4.7%。
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3543万吨,增长22.6%。
无锡机场自2月18日正式开航以来,机场已开通广州、深圳、北京等7条航线,全年共运送客人32.67万人次,机场货运量达到了8351吨。
邮电通讯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7.96亿元,增长14.9%。
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
全年发送信函5423.25万件。
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29.26万门,增加84.22万门。
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49.68万户,增加61.7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73.94万户,公用电话12.95万户,分别增加22.67万户和3.51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2.13万户,增加27.34万户。
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8.37万户。
国内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加快。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1亿元,增长18.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3.37亿元,增长19.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5.84亿元,增长16.9%。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3.03亿元,增长19.6%;餐饮业零售额95.36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10.82亿元,下降4.6%。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年末拥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2个,实现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亿元市场成交额达到1044.75亿元,增长56.8%。
其中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以上市场达到18个,同比增加6个。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进口、出口总额双双突破百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18.46亿美元,增长51.9%。
其中,进口总额108.23亿美元,增长
53.4%;出口总额110.22亿美元,增长50.5%。
新增各类出口经营权企业840家,全市累计获权企业已达2090家。
外贸出口三路大军全面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74.82亿美元,同比增长58.3%;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