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开题报告(1)(1)(1)(1)(1)(1)(1)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开题报告(1)(1)(1)(1)(1)(1)(1)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文)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论文题目(英文)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for financialconsumers’right to know in financial derivatives trading作者姓名王雪莲学院(系、部)法学院学科专业经济法研究方向市场竞争法指导教师熊进光教授二○一二年四月摘要个人信息作为维系社会关系体系运转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无论是政府机构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出台方针、政策,还是商业机构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并以此制定商业策略、获取经济利益,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政府与非政府主导下的信息中心和平台层出不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与互联网的日渐紧密,信息编辑、传输、处理和存储技术的演变,为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信息安全与保护方面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围绕个人信息所衍生出来的侵权行为频繁发生,有关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需要共同解决的严峻课题。

在个人信息权保护中,法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法治化与信息化水平的差异,研究法学和互联网理论、创设法律制度对于个人信息权利的归属、利用及保护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法作为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体系的基础,但亦不能片面强调对信息主体的利益保护,而忽略信息的流通,阻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利益衡平的理念下,综合运用概念分析、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试图构架一个充分协调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信息合理利用的制度框架。

除绪论和结束语外,重点从四个部分对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首先,运用概念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界定个人信息权的内涵,确定权利边界、分析其法律属性、剖析个人信息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通过利益博弈,指出协调冲突的突破点,为本文的论证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运用演绎和实证的方法,从剖析个人信息权被侵害的现状入手,反视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运用比较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国际组织和境外主要国家的现有制度,结合我国立法的实际,对境内外个人信息权保护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出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的借鉴之处;最后,运用法学理论和价值分析的方法,结合境内外比较研究中获得的启示,针对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树立权利本位观念、完善个人信息权民事立法、构建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监督机制、健全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救济机制等方面着手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旨在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的开题报告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的开题报告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采集、处理、传输和利用。

个人信息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和社会资源。

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被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很多公民的权
益受到了侵害,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障个人信息的民法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问题,分析个人信息保护的
现状,发掘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提供理论支
持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分类。

2.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的法律规定。

3. 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学术文献、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个人信
息的民法保护问题。

五、预期结果
本文将全面系统地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议及对策,旨在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
完善,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开题报告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个人信息不仅关乎个人隐私权,更关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与尊严。

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频发,严重侵犯了个体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基本理论;(2)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3)国内外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立法与实践;(4)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相关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的典型案例;通过比较研究法,借鉴国内外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先进经验,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提供参考。

三、预期目标与创新点预期目标本研究预期目标在于:(1)梳理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基本理论;(2)深入分析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的原因和现状;(3)总结国内外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立法与实践经验;(4)提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建议。

创新点本研究创新点在于:(1)从大数据背景出发,全面审视个人信息民法保护问题;(2)结合国内外立法与实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3)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文献搜集、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结论总结。

预计用时一年完成。

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3个月):文献搜集,完成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搭建;第二阶段(4-6个月):案例分析,完成典型案例的收集与分析工作;第三阶段(7-9个月):比较研究,完成国内外立法与实践的比较分析;第四阶段(10-12个月):结论总结,提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建议,撰写研究报告。

《个人隐私法律保护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个人隐私法律保护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隐私权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的出现,现行立法方面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时代难题,就是寻求一个网络隐私权保护和网络正常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所以,现行发展条件下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应当选择何种权利路径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课题。

《论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不仅是对我国网络安全研究现状不足的补充说明,还以现实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化解现阶段国内对网络隐私权立法和司法不到位的难题,解决各方面矛盾,促进网络隐私权利保护的良性发展。

二、论文综述(综述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我国有关网络隐私权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网络隐私权定义概念研究,还有一类是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上的研究。

网络隐私权定义研究上有,以殷丽娟为代表的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隐私权,在他的《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一文中将网络隐私权定义为“公民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公民相关的敏感信息,如图像、事实及诽谤的意见等等。

”有些学者主张网络隐私权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意义的隐私权进行侵犯,譬如吴歧春在他所写的《艳照门后的网络之殇网络隐私权侵权》中认为通过网络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在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上,崔华强在《网络隐私权利保护之国际隐私法研究》这一专著中创新性的提出了建立一个涉外民事保障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整体系统地对网络隐私权利进行保护。

吴亮出版的《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权及行政法保障》一书中探究了如何从行政法上寻找在网络时代隐私权所受到的新型侵害的保护模式。

申琦在《中国网民网络信息隐私认知与隐私保护行为研究》这一专著中通过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网民网络信息隐私认知、网络信息保护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网站网络隐私保护政策进行了调研。

国外研究现状:最早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研究的是西方国家,爱德华·A 卡瓦佐与他人合著的《网络生活的权利和义务》一书中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从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到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探讨。

个人信息保护及立法完善 开题报告

个人信息保护及立法完善  开题报告
17.曹素馨;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思考[期刊论文]-金卡工程 2009(1)
18.赵江辉,陈庆瑞;我国公民信息保护上的系列研究[期刊]-检察官 2004(5)
19.雷建斌;个人信息方面的法条争议及解析
20.孙平; 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罪亮点问题的必要探讨 2004
21.吴允锋;个人身份信息刑法保护是与非[期刊论文]-法学 2008(12)
22.王昭武 ;肖凯;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系列问题研究-法学 2001(06)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学院、系意见:
学院、系领导(签名):
年月日
注:开题报告正反面打印,一式四份,一份随同学员毕业论文(设计)归档,学员所在旅系、指导教师及教研室各留存一份。电子版报教务处备案。
2018.04进行论文答辩
四、参考文献
1.刘延; 浅论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问题 2011
2.齐爱民; 分析信息社会中人格:公民个人信息分析总论 2009
3.蒋坡; 公民个人的信息法律保护 2008
4.周汉华; 个人信息的有关法规(建议稿)以及研究报告 2006
5.赵秉志; 刑法修正案的最新理解适用 2009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部分,个人信息保护基本理论、分类及权利分析对其进行了详细概述。
第二个部分,对比发达国家信息刑法保护,它所带给我们的借鉴,考察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目前状态。
第三个部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和存在的不足。
第四个部分,个人信息犯罪立法完善,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现状进行大量必要分析,之后再从完善公民信息刑法保护立法的必要性角度出发,从建立信息保护的社会规范体系、信息刑法保护的行业规范体系、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个人规范体系三个层面来对我国信息保护提供了适度建议,并提议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一系列构想,并着重完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前置法律,共同构筑一个容纳个人信息在国家、行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上的全面刑法保护体系。

论文个人信息保护开题报告

论文个人信息保护开题报告

论文个人信息保护开题报告绪论个人信息保护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个人信息日益暴露于网络空间,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风险。

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信息、健康数据等重要的敏感信息。

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可能会对个人的隐私权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论文旨在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被利用的风险。

通过对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和政策的分析和评估,提出更加有效和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解决方案,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可行的保障。

研究内容本论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包括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被滥用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2. 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手段,包括加密技术、安全存储技术等方面的主要技术手段; 3. 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包括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比较和分析; 4. 个人信息保护的应对措施,包括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5. 个人信息保护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和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论文将采用综合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然后,通过分析和评估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和政策,确定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问题和瓶颈。

接下来,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个人信息保护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解决方案和建议。

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论文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 综合评估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和政策,发掘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3. 提出更加有效和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解决方案,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可行的保障; 4.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和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论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开题报告1000字》

《论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开题报告1000字》
[3]吴平,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20.
[4]肖增,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20.
[5]崔烁,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
[6]聂慧芳,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适用边界[D].山西大学,2020.
[7]赵秉志,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1):119.
[8]刘国华,罗欣,张力之,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J].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社会科学版),2020(04):108-113.
[9]张玲,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9):267.
[10]丁琰镔,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法制博览,2021(02):153-154.
[11]孔明,大数据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苏州大学.2020
[12]刘洁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现实境遇与完善路径[D].暨南大学,2020.
[13]杜鹃,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的法律完善[J].法制与社会,2021(03):14-15.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
指导老师联系电话
题目
论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与具体要求(有实验环节的要提出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本文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现状分析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行为方式的立法规定不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体范围规定不够全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处罚措施不完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增设“过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完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体范围、完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罚措施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个人信息与刑法保护的开题报告

个人信息与刑法保护的开题报告

个人信息与刑法保护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个人信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泄露风险。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商家、广告商、政府等各种利益群体获取商业利益和行政管理信息的重要途径。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在社会上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保护个人信息已成为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刑法是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工具之一,其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法律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刑法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从中间刑法到新刑法的出台,我国刑法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并在相应的法律条款中对涉及个人信息的犯罪作出明确规定,如非法获取、非法出售、非法提供等行为的刑事责任等。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探讨个人信息保护与刑法保护的互动关系,探讨以刑法为基础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法律角度探讨我国刑法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剖析刑法规范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作用以及现行刑法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1. 刑法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通过对我国刑法相关条款的解析,探讨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基础,刑法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规定和制度安排。

2. 刑法对个人信息泄露行为的规范分析刑法对于个人信息泄露行为的具体刑事责任规定,探讨非法获取、非法出售、非法提供等行为被认定为犯罪的标准和要求。

3. 现行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问题和挑战就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机会、行业自律标准与监管制度缺失等问题。

4. 完善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案针对刑法保护个人信息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包括法律制度、行政机构改革、行业自律与监管等方面。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结合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如何构建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有丽娜的《论个人信息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0期)、朱昆的《论个人信息权遭受侵害的私法救济》《(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9期)、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振亮的《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齐爱民的《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统一立法模式》(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利明的《人格权法制定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从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关系出发,对个人信息权进行独立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的文献有胡卫萍、剑的《个人信息权民事确权当议》《(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5期)、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振亮的《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总体而言,因个人信息权尚未在我国民事立法中加以确认,因此对个人信息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独立性探讨以及如何构建个人信息权保护相关制度方面。同时,不少学者认为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畴,进而认为对于个人信息权在隐私权中保护即可,故有关个人信息权民事确权以及相关保护方面的研究上尚处于初始阶段,这与个人信息函需保护的现实存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研究生相关成果:(注意,此处是写开题报告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齐爱民教授的代表著作主要有《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捍卫信息社会中的财产——信息财产法原理》,主要介绍了面对个人信息保护危机的全球性应对策略及境外国家与地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现状,从法律性质和构成要件方面对个人信息及个人信息权进行了剖析,梳理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在逻辑关系并对如何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上促进个人信息合理自由的流通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对域外有关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进行考察的文献有迎春的《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探析》《(前沿》2010年第12期)、险峰的《论一般人格权的立法模式一以德国与瑞士立法例之对比考察为中心》《(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冉克平的《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反思与我国人格权立法》《(法学》,2009年第8期)、青的《口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及启示》《(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熊爱卿的《个人资料保护法概述》(《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选题的依据及可行性(含国外研究现状、研究生相关成果、主要参考资料)
就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状况来看:在国,对个人信息权的民法属性进行了研究的文献有靖任的《个人信息权初探》《(社科论坛》2006年第1期)、刁胜先的《论个人信息权的权利结构一以“控制权”为束点和视角》(《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丽娜的《论个人信息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0期)、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振亮的《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齐爱民的《论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与构成要素》《(理论与探索》,2009年第10期)。
另外,王利明教授在其《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大学学报》,2012年6期)中,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研究。
在国外,德国学者汉斯一彼特.哈佛坎普在其《1918年以来一般人格权在德国的发展》(金可译,《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德国民法典》中有关人格权的规定以及其变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本文研究德国以一般人格权保护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以及自由权以外的人格权的原因提供了重要参考。
XXXXXXX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硕士Fra bibliotekXXXX学 号XXXX
学院(所)XXXX
专 业XXXXXXXXXXX
指 导 教 师
XXXXXX大学研究生部
论文题目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
开题时间
2015.6
选题的实践意义、学术价值
个人信息被认知的伊始,亦是被侵略的开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球围的应用和普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甚至改变原有社会价值观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信息逐步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政府机构为了制定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利用国家机构通过互联网上及网下多种渠道收集和处理着个人信息;商业机构为了商业目的和经济利益,也无所不用其极的通过类似的方式攫取个人信息。因个人信息具有一定时效性,对获取个人信息优先权的争夺,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般蔓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日常生活中,充斥着不断打进的骚扰以及挥之不去的垃圾短信和垃圾电子,以及通过微博、微信、MSN、云端等即时通讯、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存储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十分严峻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十分尖锐。2010 年发生的“3Q 之争案”和 2011 年发生的“CSDN 等多家用户信息泄露案”就很好的证明了个人信息安全所承受的严重威胁。然而,威胁并未止于此,反而愈演愈烈。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 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84.8%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 200 亿元。近一年得益于安全软件对部分安全问题捕获、保护能力的提升,《2013 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 196.3 亿元,较 2012 年有暂缓的趋势。然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只是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硬件基础,法律的制度规的建设才是个人信息权保护的软件保障。面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迫切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网络信息安全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综上所述,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民事保护立法,规个人信息的合理合法流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