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docx

合集下载

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含答案)(word)

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含答案)(word)
点睛:①描述现象时不要说出生成物的名称,因为从外观不能确定物质的类别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本诗句写的是狂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诗句主要是写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9.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瓷器破碎C.铁锅生锈D.积雪融化
【答案】C
【解析】
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积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B. 读取液体体积
C. 气密性检验D. 液体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B
【解析】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无气味的气体生成;B.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没有助燃性,但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是二氧化碳;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选B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B.食物腐烂C.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D.用汽油清洗油污【答案】B【解析】A. 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 C. 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D. 用汽油清洗油污,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答案】C【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故选C.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

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 B.玉石雕刻C.黄酒酿造 D.火药爆破【答案】B【解析】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4.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A.透光性好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D.见光易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硅酸铝玻璃可做手机屏幕,故它的透光性好,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见光不易分解。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版附答案).docx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版附答案).docx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 版附答案)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下列各有关的叙述,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答案】 B【解析】【详解】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是因为加油站内有很多的油分子,油分子易燃烧发生爆炸,是利用了油的化学性质,故 A 错;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说的是物质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 B 正确;C、铁生锈生成了一种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 C 错;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是碱式碳酸铜分解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所以利用其化学性质,故 D 错。

故选: B。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氧气验满B.读取液体体积C.气密性检验D.液体加热【答案】 C【解析】【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D.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3.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A.用嘴吹灭 B.用水冲灭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D.用湿抹布盖灭【答案】 D【解析】【分析】灭火原理:①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③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 A 不正确;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 B 不正确;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 C 不正确;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 D 正确。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word)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word)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word)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央视的“诗词大会”近年来火遍全国,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日照香炉生紫烟C.诸葛亮草船借箭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过程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正确;B、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过程中,烟雾缭绕,是因为物质的状态改变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错误;C、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D.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3.下列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答案】B【解析】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无气味的气体生成;B.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没有助燃性,但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是二氧化碳;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选B点睛:鉴定物质时应根据物质的特性。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所有不助燃的气体的共性,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才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B液氮汽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保护气C生石灰遇水放热物理性质用作干燥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化学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1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1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1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药品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用液体药品D.液体的取用【答案】B【解析】【详解】A、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先将胶头滴管中的空气排出,再伸入液体内吸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用铁、铝制作炊具B.氢气用作填充气球C.酒精作燃料D.用铜制作导线【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详解】A、用铁、铝制作炊具是利用铁、铝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氢气用作填充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D、用铜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金属、氢气、酒精、铜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下列实验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中,正确的是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应吹灭并盖上灯帽B.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上,防止液体流出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在托盘上【答案】B【解析】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不应吹灭并盖上灯帽,应用灯帽盖灭,以免失火,故A错误;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加热有可能使量筒炸裂,故B正确;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下,以免腐蚀胶帽,故C错误;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以免腐蚀托盘,故D错误。

(完整)10《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10《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 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A.有颜色变化B.有其他物质生成C.有气体生成D.有发光、放热现象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实验时,若液体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时,应取 1mL—2mL4.下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B.花香四溢C.洗净的铁锅常出现锈渍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B.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让标签向着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C.用100mL 的量筒量取10mL 液体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6.下列对化学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A.化学物质就是有毒有害物质B.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一定对人体有害C.化学物质绝对无毒无害D.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但有些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灾难7.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A.烧杯B.蒸发皿C.试管D.锥形瓶8.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石蜡受热会熔化C.酒精挥发D.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9.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10.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错误的将食盐放在右盘里,砝码放在左盘里,称得食盐质量为15.5g(1g 以下用游码)。

若按正确的方法称量,食盐的质量应为()A.15gB.15.0gC.14.5gD. 14.0g11.下列实验操作,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A.急于加药品时,也不可用手直接抓取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1218.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9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 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A.等于9mLB.大于9mLC.小于9mLD.无法确定二、填空与简答(共 32 分)1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4)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5)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6)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时需用。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考试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考试题及答案.doc
9.某同学需用托盘天平称量10g某物质时,如果天平指针偏向左,此时他的操作是
A、添加砝码B、取下砝码C、减少称量物D、添加称量物
答案 C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
【答案】C
难度:基础 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0.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正确的结论是
【答案】C
难度:基础 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答案 D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
【答案】D
难度:基础 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8.下列有关操作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使用后的剩余药品直接倒入废液缸中,防止污染
难度:容易 知识点:我们周围空气单元测试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xx题
xx题
xx题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共10题)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化学知识,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是
A、火的发现和利用B、青铜器的冶炼和应用
B、实验室的易燃物品、有毒物品等可以与其它药品混合存放
C、量取7.5ml水时需要选择1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观察现象
答案 C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版附答案)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版附答案)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版附答案)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下列各有关的叙述,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答案】B【解析】【详解】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是因为加油站内有很多的油分子,油分子易燃烧发生爆炸,是利用了油的化学性质,故A错;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说的是物质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C、铁生锈生成了一种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是碱式碳酸铜分解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所以利用其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氧气验满B.读取液体体积C.气密性检验D.液体加热【答案】C【解析】【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D.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3.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A.用嘴吹灭B.用水冲灭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D.用湿抹布盖灭【答案】D【解析】【分析】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A不正确;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不正确;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C不正确;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污染或腐蚀标签;2.“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答案】 A【解析】分析: 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解答:解: 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故选 A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的是()A.给液体加热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C.闻药品气味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答案】 A【解析】【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标签未朝向手心,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体药品的取用时,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避免沾在试管壁上。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把水烧开沸腾C.铁锅生锈D.蔬菜腐烂【答案】 B【解析】【详解】A、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把水烧开沸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C、铁锅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点睛】一般情况下燃烧指的是化学变化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

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B.玉石雕刻C.黄酒酿造D.火药爆破【答案】 B【解析】 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药品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用液体药品D.稀释浓硫酸【答案】 B【解析】 A 、用天平称量质量时应该左物右码,错误; B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正确。

C、液体药品应该装在细口瓶中,错误;D、稀释浓硫酸应酸入水,错误。

故选 B 。

8.安徽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下列是省内四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其过程主要体现的是化学变化的是()A.芜湖汽车组装B.铜陵冶炼金属C.六安水力发电D.淮南开采煤矿【答案】 B【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汽车组装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冶炼金属过程中,生成金属单质,是化学变化;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开采煤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睛】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9.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瓷器破碎C.铁锅生锈D.积雪融化【答案】 C【解析】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 错误;D.积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误;故选C。

10.央视的“诗词大会”近年来火遍全国,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日照香炉生紫烟C.诸葛亮草船借箭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过程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选项正确;B、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过程中,烟雾缭绕,是因为物质的状态改变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选项错误;C、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选项错误;D.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A。

1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粉笔折断B.棉纱织布C.木材燃烧D.汽油挥发【答案】 C【解析】【详解】A.粉笔折断,B.棉纱织布,D.汽油挥发,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材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常识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记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13.用试管加热时试管破裂,其原因可能是()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试管对着人可能伤人,但是不会造成试管破裂,错误;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可能造成液体外溅,错误;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正确;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是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错误。

故选C。

1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 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 B【解析】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确。

故选 C。

15.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叙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牛奶变酸B.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C.云变成雨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答案】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牛奶变酸,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时,醋酸分别与和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被除掉,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云变成雨,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是因为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 C。

16.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A.透光性好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D.见光易分解【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硅酸铝玻璃可做手机屏幕,故它的透光性好,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见光不易分解。

故选 A。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称量10.05g固体C.液体加热D.量9.5mL液体【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起酒精灯着火爆炸,故 A 错误;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不能称量10.05g,故 B 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且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故 C 正确;D、量取 9.5mL 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 毫升的量筒,而不能选用100mL 的,故 D 错误。

故选: C。

1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答案】 A【解析】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9.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