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麻醉

目录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第三节临床麻醉日常工作常规第四节麻醉仪器设备第五节麻醉科工作常规制度、麻醉质量控制、各级医师和护技人员职责第二章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第三章麻醉前用药和辅助用药第一节麻醉前用药第二节辅助用药第四章麻醉装置第五章麻醉监测第一节呼吸功能监测第二节心电图监测第三节血压监测第四节中心静脉压第五节血气分析第六节肌肉松弛药作用监测第七节全麻药浓度监测第八节体温监测第六章麻醉药品管理第一节麻醉性镇痛药第二节全身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第三节一般药物的管理和使用第七章部位麻醉方法及选择第一节神经阻滞适应证与禁忌证第二节常用神经阻滞第三节蛛网膜下腔阻滞第四节硬膜外阻滞第五节骶管阻滞第八章全身麻醉第一节吸入麻醉第二节静脉麻醉第三节肌肉松弛药第四节麻醉性镇痛药第五节拮抗药第六节气管内麻醉第九章气管插管术第十章全身麻醉并发症及处理第十一章输液第十二章输血与自体血回输第十三章颅脑外科麻醉第十四章胸内手术的麻醉第十五章分娩镇痛的麻醉第十六章小儿麻醉第十七章休克病人的麻醉第十八章创伤病人麻醉第十九章氧治疗第二十章疼痛治疗第二十一章麻醉恢复室第二十二章重症监测治疗室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1. 麻醉科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独立建制,直属院领导。
2. 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编制按所承担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手术科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为20 : 1,手术台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 1 : 1.5。
开展疼痛门诊治疗增加编制2人。
麻醉恢复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不低于1:3。
应配备麻醉科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加强麻醉药品、器械用品、麻醉机、监护仪器的管理维修保养工作。
3.麻醉科应有良好的人才梯队,且结构比例合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职称比例以1:3 : 5: 7较为恰当。
麻醉科常见临床诊疗规范

人民医院麻醉科诊疗规范目录硬膜外阻滞麻醉规范全身麻醉规范基础麻醉流程臂丛与劲丛神经阻滞麻醉规范控制性降压规范人民医院麻醉科硬膜外阻滞麻醉规范1.麻醉前必须准备气管插管器械,给氧装置,急救用药。
2.穿刺点不选用颈部和上胸段。
3.穿刺方法:开放静脉。
左侧卧位,首先直入法,穿刺有困难再改侧入法,禁忌带针芯直入硬膜外腔。
主麻穿3次不成功,即换另一人穿刺3次不成功,改麻醉方法。
4.硬膜外间隙:确定阻力减退,注射器装一半盐水和一半空气,连接硬膜外针,注入水无阻力,置入硬膜外导管顺利。
5.硬膜外置管:按确定的方向,导管置入3cm即可。
需将导管拔除从插时,一定要将导管针一起拔出。
置管中病人出现异感,应把穿刺针和导管一并拔除,重新操作。
穿破硬脊膜或硬膜外腔出血,需改间隙只能选上一间隙穿刺。
穿刺针进硬膜外腔出血,退针少许引流,同时静注巴曲亭类止血药止血后拔针,置管出血退管0.5cm,可用巴曲亭盐水冲洗止血后,再注局麻药。
6.硬膜外阻滞给药: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局麻药禁用高浓度药: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1%罗派卡因。
注药方法:试验量平卧位后注3—5ml,观察5min无脊麻阻滞,每5min注5 ml,总量(首次量)为15—20 ml内。
注药速度0.3—0.5 ml/s。
禁忌单次注药麻醉。
7.病人管理监测持续监测BP、HR、RR、ECG、SPO2测定阻滞平面至少3次(试验量,首次剂量,送病人)常吸氧辅助用药剖宫产钳夹脐带后注药。
给辅助药15min内,严密观察呼吸抑制。
低血压:扩容+麻黄素高血压病人收缩压100mmHg即行处理。
呼吸抑制并作急救。
恶心呕吐、牵拉反应静注镇静镇痛药。
手术结束麻醉平面T10以下(中下段)方可送病人。
二0一二年一月一日制人民医院麻醉科全身麻醉规范1.麻醉前必须准备气管插管器械、胶布、给氧装置、急救用药,备好喉罩。
2.检查麻醉机,连接各种管道、电源、钠石灰是否有效。
3.设置各种需要的参数,开机测试是否正常。
麻醉科诊疗规范

医院麻醉科诊疗规*麻醉准备与记录1、术前访视事项:〔1〕麻醉医师于术前1日访视病人,特殊病人及时会诊,以便做好术前准备。
〔2〕术前访视内容包括:1〕全面了解病人疾病和安康状况,心肺肝肾功能和各种检查结果。
2〕特殊病人术前准备是否充分。
3〕手术部位及体位要求。
4〕进展必要的体格检查。
5〕进展麻醉相关的特殊体查:如椎管内阻滞麻醉查脊柱情况,全身麻醉注意口齿、气管、颈长和头的活动度等,其他如动静脉穿刺条件的判断,肿瘤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等。
〔3〕麻醉前心理干预:了解病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对麻醉的要求,给予细心合理的解释,消除病人紧*恐惧感。
〔4〕根据病人病史和检查结果,拟定麻醉方法。
〔5〕术前准备麻醉所需用具和麻醉机。
〔6〕麻醉前准备不完善者,应向主管医师提出,完善检查和准备,假设估计麻醉有困难或高度危险时,应于手术前一日向病房和麻醉科上级医师提出,共同协商解决,必要时向医务科汇报。
〔7〕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麻醉医师应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拟采用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可能发生的意外等风险,并如实答复对方的提问,在确认病人和家属对此麻醉知情和自愿其风险的前提下签名。
2、麻醉前考前须知:〔1〕手术当日麻醉前必须检查氧气、笑气〔氧化亚氮〕、吸引器,并正确接通气源。
〔2〕全身麻醉前应检查麻醉机是否运转正常、麻醉用具齐备。
〔3〕根底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必备气管内插管等抢救器具。
〔4〕椎管内阻滞麻醉所用麻醉包,使用前检查消毒日期。
〔5〕麻醉前首先开放静脉,保证输液通路〔小儿不合作者可在根底麻醉后行静脉穿刺〕。
〔6〕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后再行麻醉操作。
〔7〕严格无菌操作,麻醉前施麻醉者应洗净双手,防止穿插感染。
〔8〕剖腹产麻醉时备好新生儿抢救设备,便于协助产科医师进展新生儿抢救。
〔9〕气管内插管或各种穿刺两次以上均未成功者,应由上级医师接手操作,假设仍遇困难者应请示主任协助和指导解决。
〔10〕凡经术前讨论的疑难重危病人,应按集体讨论意见方案实施麻醉。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ﻫ麻醉前病情估计与术前准备ﻫ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ﻫ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V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得濒死病人。
ﻫ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I、Ⅱ级病人得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与并发症防治,IV级病人得危险性极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得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与家属详细交代清楚、ﻫ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得评估与准备一、高血压病1。
高血压病病人得麻醉风险取决于就是否继发重要脏器得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与肾功能等改变、ﻫ2。
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与肥胖者麻醉手术得危险性更大。
ﻫ3。
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她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ﻫ4。
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ﻫ二、心脏病1。
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
控制心率与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 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得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3。
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就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得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得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临床麻醉诊疗规范最新指南

临床麻醉诊疗规范最新指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环境的日益改善,临床麻醉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疗规范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临床麻醉诊疗规范,以期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指导。
一、麻醉前评估与准备1. 麻醉前评估:麻醉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2. 麻醉前准备: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麻醉前准备方案。
主要包括:(1)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2)纠正患者的电解质失衡;(3)调整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减少术后感染风险;(5)术前禁食禁水,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
二、麻醉方法与技术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吸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状态。
麻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手术,如拔牙、皮肤手术等。
3. 区域麻醉:区域麻醉是通过在特定神经节段注射麻醉药物,使手术部位失去痛觉。
区域麻醉适用于大型手术,如剖宫产、髋关节置换等。
4.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在特定神经节段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失去痛觉。
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大型手术,如膝关节置换、甲状腺手术等。
三、麻醉监测与干预1. 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2. 麻醉深度监测: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监测手段,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根据BIS值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
3. 呼吸管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充足的氧气供应。
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麻醉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我国麻醉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本指南汇集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众多专家智慧,旨在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为广大麻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麻醉基本原则1.麻醉前评估与计划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
2.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吸入麻醉等。
3.麻醉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用药原则包括: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药物;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常见手术麻醉1.开腹手术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注意术中肌松药物的应用和术后疼痛管理。
2.腔镜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需求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种类。
注意保持患者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良好。
3.心脏手术麻醉:重点关注患者心血管功能,采用心肺转流技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4.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患者血压稳定,降低颅内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创伤手术麻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麻醉方法。
四、特殊人群麻醉1.孕妇麻醉:遵循产科麻醉原则,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注意监测胎心率。
临床诊疗指南麻醉

临床诊疗指南麻醉一、引言麻醉是医疗中常用的一项技术,旨在通过静脉药物或气体的应用,使患者进入无痛、昏迷以及肌肉松弛的状态,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检查或其他治疗操作。
临床诊疗指南麻醉旨在提供科学、准确的麻醉操作指导,并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地度过。
二、患者评估与选择在进行麻醉操作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以及过敏史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混合麻醉等。
三、麻醉操作准备在进行麻醉操作之前,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备齐所需的药品和设备、检查麻醉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以及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手术部位等。
同时,医生还需要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沟通,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角色。
四、麻醉诱导与维持麻醉诱导是指将患者从清醒的状态转入麻醉状态的过程。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安全。
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五、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监测是麻醉操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并作出必要的调整。
麻醉管理包括了解和控制麻醉深度,确保患者处于合适的麻醉状态,以及在手术过程中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六、麻醉恢复与后续管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清醒,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
在恢复期间,医生还需要提供适当的镇痛和抗恶心药物,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七、麻醉安全管理麻醉操作的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麻醉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培训和考核,以及有效的安全监测和报告系统。
此外,医生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麻醉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应对突发状况并保证患者的安全。
八、结论临床诊疗指南麻醉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科学的麻醉操作指导,旨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临床诊疗指南_麻醉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_麻醉分册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1. 麻醉科是医院建制中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在县级和县级以上医院应独立建立麻醉科,直属院领导。
2. 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编制按所承担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手术科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为20 :1,手术台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1:1.5,教学医院按比例增加10%15%。
开展疼痛门诊治疗增加编制2人。
麻醉恢复室的床位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3 : 1,床位与麻醉科护士比例为2 : 1。
ICU 编制另定。
三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应配备麻醉科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加强麻醉药品、器械用品、麻醉机、监护仪器的管理维修保养工作。
3. 各级医院麻醉科应有良好的人才梯队,且结构比例合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职称比例以1 :3 :5 :7较为恰当。
科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
4. 市级以上医院应建立麻醉后恢复室,亦称麻醉后监护室(post anesthesia care imit,PACU),对麻醉手术后的病人进行短时间严密观察和监护,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意识清醒,保护性反射恢复后方送回病房。
对保证麻醉手术后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非常重要。
各医院麻醉科应建立疼痛门诊或开展疼痛治疔。
三级医院应建立ICU山麻醉科参与或主持工作。
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根据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精神,麻醉科是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
担负以下四项基本任务:1. 临床麻醉接受各种手术及诊断性检査的麻醉,维护病人麻醉和手术期间的生理功能。
2. 急救复苏参加各科危重病人和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工作,即心肺脑复苏。
3. 重症监测治疗和麻醉恢复负责管理病人麻醉后的恢复,待病人苏醒无异常,送回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治疗则直接送入ICU,并参加和管理重症监测治疗。
4. 疼痛治疗进行术后镇痛及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诊治,开设疼痛门诊和病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V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I.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IV级病人的危险性极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一、高血压病1. 高血压病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 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 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 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1. 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
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 100次/min以下。
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 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 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 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 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0表1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评估项@ 指数1病史(1)年龄>70岁 5(2)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 102体检(1)有主动脉瓣狭窄 3(2)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或颈靜脉充血 113 ECG(1)有非窦性心律失常 7(2)室性早溥>5次/hnin 74 HQ气分析与生化检查(1 )PaO2<60mmHg(8.OkPa) 或PaCO2>50mmHg(6.6kPa) 3(2)血钾<3.Ommoi/L或 HCQ3- <20mmoi/L(3)BUN>17.85mmoi/L 或 Cr->265. 2mmol/L(4)ALT异常,有慢性肝病5手术种类(1)腹腔内、胸腔内手术 3(2)急症手术 4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三、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程度分级0级:平地正常行走无呼吸困难症状。
1级:能按需行走,但易疲劳。
2级:行走距离有限,行走一定距离后需停步休息。
3级:短距离行走即出现呼吸困难。
4级: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
(二)术后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指标1. 3、4级呼吸困难。
2. 肺功能严重减退,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小于预计值60%,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小于0. 5L,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小于60%。
3. 血气分析:PaO2低于65mmHg,PaC02高于45mmHg。
(三)麻醉前准备1. 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者,术后极易发生肺不张和肺炎,择期手术必须在完全治愈后1~2周安排。
2. 术前1~2周禁烟。
3. 肺心病病人应用药物改善心功能,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4. 术前3~5天用抗生素。
5. 麻醉前用药应减量,禁用吗啡类药物。
6. 哮喘病人术前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激素治疗。
7. 高危病人术后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术前应与家属说明,术后需使用机械通气。
四、内分泌疾病(一)甲状腺疾病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应治疗控制(1) 心率应小于90次/min。
(2) 血压和基础代谢(BMR)正常。
(3) 蛋白结合碘4小时小于25%,24小时小于60%。
(4) 甲亢症状基本控制。
2. 甲状腺肿瘤较大者,应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气管压迫症状;有有无气管移位。
应常规做颈部正侧位摄片。
如有气管压迫,移位,应清醒气管插管。
术毕拔管时应注意有无可能发生气管软化,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二)糖尿病1. 要求术前基本控制尿糖阴性或弱阳性,尿酮体必须为阴性,空腹血糖控制在8. Ommd/L以下。
2. 术中监测血糖,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并注意维持血清钾正常。
3.急症手术,首先应查血糖,血清钾,钠,氯,pH及尿糖,尿酮体。
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治疗。
待尿酮体转为阴性、电解质正常后,方考虑麻醉与手术。
(三)长期使用(6个月以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术前及术中应加大激素剂量,术中用氢化可的松lOOmg~300mg或地塞米松lOmg~20mg。
(四)嗜铬细胞瘤术前用α-受体阻滞剂及卩-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及心率,并使血细胞比容低于 40%。
五、肾脏疾病(-)肾功能损害估计(见表2)表2肾功能损害程度测定顶目损伤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肌酐176****0753~140尿素氮(mmol/L) 7.5~14.3 14.3~25 25~35.7 2.5~7.5(二)术前准备1. 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
2. 纠正贫血,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3. 控制感染。
4. 避免使用经肾排泄及损害肾功能药物。
5. 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以避免导致肾血流锐减,加重肾损害。
六、肝脏疾病(-)肝功能损害评估(见表3)表3肝功能损害程度测定项目损害程度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血清胆红素(μmoi/L) 18 18~27 >27 0~4血清白蛋白(g/L) >3.5 3.0~3. 5 <3.0 3.5~5.5腹水无易控制不易控制无凝血酶原时间(S) 延长1~4 延长4~6 延长4~6以上营养状态好尚可差,消瘦黄疸,腹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障碍者,手术和麻醉风险增加,术后死亡率也升高。
(二)麻醉前准备1. 术前高碳水化合物及高蛋白饮食和内科保肝治疗。
2. 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输新鲜血及白蛋白),血小板记数<50X10V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输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
3. 给予大量维生素C,B和K。
4. 控制腹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七、血液病麻醉前准备:1. 纠正贫血,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
2. 血小板要求在6X10V9/L以上低于6X10V9/L慎用硬膜外阻滞。
3. 其他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应由血液科做特殊术前准备。
八、其他疾病(一)脱水及电解质紊乱1. 较长时间不能进食及用脱水利尿剂的病人,术前应该依化验检查及体检予以输液纠正,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
2. 血清钾、钠、酸碱状态,应纠正到正常范围。
(二)急诊病人,应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做必要术前准备,适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补充血容量。
急性大出血病人,应边输血输液边抢救,立即麻醉和手术。
麻醉前用药和辅助用药第一节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避免或减少病人情绪紧张和焦虑,便于麻醉诱导和管理,提高机体对局部麻醉药的耐受性。
2. 降低机体代谢,提高痛阈,减少麻醉药用量。
3. 预防和减少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4. 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反射,减少腺体分泌,保持术中呼吸道通畅,解除或减轻内脏牵拉反应。
二、分类1. 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钠、地西泮、咪达唑仑。
2. 麻醉性镇痛药如哌替啶、吗啡等。
3. 抗胆碱药如阿托品、东莨菪碱。
4. 抗组胺药。
三、剂量与用法(-)全身麻醉术前晚口服地西泮或咪达唑仑。
术前一小时肌注苯巴比妥,或咪达唑仑,东莨菪碱或阿托品。
亦可用哌替啶、吗啡替代苯巴比妥。
(二)部位麻醉术前晚口服地西泮或咪达唑仑。
术前一小时肌注苯巴比妥或哌替啶或吗啡;东莨菪碱或阿托品。
(三)小儿麻醉前用药剂量1. 苯巴比妥2~3mg/kg2. 咪达唑仑O.05~lmg/kg3.氟哌利多0.05mg/kg4. 吗啡 0.05~0.lmg/kg5. 哌替淀0.5~1mg/kg6. 东莨菪碱 0.007~0.01mg/kg7. 阿托品 0.01 mg/kg(四)注意事项1. 老年,体弱一般情况较差者,麻醉前用药量应减少,重危病人可不用镇静镇痛药。
2. 呼吸功能代偿不全,颅内压高及产妇禁用有抑制呼吸作用药,禁用麻醉性镇痛药。
呼吸系统炎症、痰液较多者,慎用抗胆碱药。
3. 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热者禁用阿托品。
4. 年轻,体壮,情绪紧张,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麻醉前镇静、镇痛用药剂量,可适当增加。
参考资料:5. 小儿对镇痛药耐量小,易引起呼吸抑制,其剂量应依全身状态严格按体重计算。
6. 小儿腺体分泌旺盛,抗胆碱药剂量宜偏大。
第二节辅助用药一、适应证1. 部位麻醉病人情绪紧张或有内脏牵拉不适者,在麻醉效果确定后给药。
2. 局部麻醉可使用咪达唑仑或地西泮镇静。
二、剂量、方法及注意事项1. 哌替啶或芬太尼依需要缓慢静注。
2. 咪达唑仑依需要缓慢静注。
3. 氟哌利多依需要缓慢静注。
4. 可将上述镇静药与镇痛药复合使用,采取分次缓慢静注。
5. 注意监测呼吸和循环功能,如有抑制应及时给予处理。
6. 小儿、老年及危重病人应减量或小量分次给药。
麻醉装置麻醉科应常规备有各种规格的面罩,通气道,气管导管,喉罩,以及呼吸回路,简易呼吸器和麻醉机。
一、面罩面罩由橡胶或塑料制成,中央部透明,便于观察口唇颜色,边缘要求与病人面颊紧密衔接,应备有适于新生儿到成人需要的,不同大小的面罩。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1. 面罩给氧、全麻诱导、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抑制,经面罩能进行有效通气给氧,并能施行吸入麻醉。
2. 对饱胃、颈椎畸形或手术要求不能改变头位的病人,不应长时间施行面罩通气。
3. 面罩边缘须与病人面颊紧密接触,漏气可致肺泡通气不足;注意避免面颊部受压损伤。
二、通气道有口咽通气道和鼻咽通气道。
特殊通气道可插入气管导管或纤维喉镜。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1. 口咽通气道适用于麻醉和意识不清的上呼吸道阻塞病人,麻醉诱导和拔气管导管后呼吸道不通畅,放置该通气道后利于通气。
鼻咽通气道对清醒和浅麻醉病人比口咽通气道更易耐受。
2. 通气道有不同型号,应按需选用。
3. 浅麻醉病人不易耐受。
4. 鼻咽通气道应防止插入过深,避免插人时的损伤出血。
三、简易呼吸器由弹性橡胶贮气囊和呼吸活瓣组成。
用于呼吸抑制及心肺复苏现场抢救。
应用简易呼吸器时:1.使用前检查贮气襄和活瓣是否活动自如,有无漏气,接口与面罩、气管导管接口是否相配。
2. 氧流量应不小于45L/min。
3. 活瓣应干燥,无水汽黏着,以免影响启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