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整理】12修订版
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知识总结修订稿

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知识总结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2019年《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知识总结(1)简述计算机五个基本组成部件各自的功能。
a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中枢神经,其功能是对程序规定的控制信息进行解释。
b运算器的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c存储器的功能是存储程序、数据和各种信号、命令等信息,并在需要时提供这些信息。
d输入设备的作用是将程序、原始数据、文字、字符、控制命令或现场采集的数据等信息输入到计算机。
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光电输入机、磁带机、磁盘机、光盘机等。
e输出设备把外算机的中间结果或最后结果、机内的各种数据符号及文字或各种控制信号等信息输出出来。
微机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终端CRT、打印机、激光印字机、绘图仪及磁带、光盘机等。
(2)简述冯诺依曼思想的三个基本内容。
a采用二进制数的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b将指令和数据顺序都存放在存储器中;c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计算机。
(3)简述设备驱动程序的作用。
驱动程序是一个小型的系统级程序,它能够使特定的硬件和软件与操作系统建立联系,让操作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启用该设备。
(4)简述语言处理程序的作用。
它是为用户设计的编程服务软件,其作用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识别的目标程序。
(5)简述指令的执行过程。
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取下一条指令。
(6)简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又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靠近硬件层次的软件,是用于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程序集合。
应用软件是为解决特定应用领域问题而编制的应用程序。
计算机通过执行程序而运行,工作时软、硬件协同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硬件是软件工作的基础,离开硬件,软件无法工作;软件是硬件功能的扩充和完善,有了软件的支持,硬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总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计算机硬件知识1. 中央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计算任务。
它由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和寄存器等组成,是计算机的大脑。
2. 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分为主存和辅存。
主存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辅存包括硬盘、光盘等。
3. 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计算机,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结果输出给用户,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4. 总线总线是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的通道,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二、计算机网络知识1.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型、总线型、环型和网状型等。
2.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时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3. IP地址和子网掩码IP地址是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用于实现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的通信。
子网掩码用于划分网络和主机部分。
4.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等威胁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
三、操作系统知识1. 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接口。
2. 进程和线程进程是指计算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执行单元。
多线程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并发性和响应速度。
3.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和组织文件的一种机制,它定义了文件的存储方式和访问方式,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文件进行操作。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和非数值应用两大领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信息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传达出来的信号和消息数据又称资料,是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的形态——数值、文本、声音、图像信息的功能——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特点——不灭性、复制性、时效性信息处理的六个基本环节(依次):采集,输入,加工,输出,存储,传输 .运用计算机进行图书处理和检索是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信息科学就是研究信息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础是香农创立的信息论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是指从某些已知的数据信息出发,推导整理出新的数据,从而产生出新的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语言文字的使用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电话、电报等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高速、大容量综合化数字化个人化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化建设的金字工程:三金工程—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14日诞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诞生,宣告人类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各代的变革主要基于处理器芯片) 第1代计算机:逻辑原件—电子管软件—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第2代计算机:逻辑原件—晶体管软件—出现程序设计语言第3代计算机:逻辑原件—集成电路软件—出现操作系统第4代计算机:逻辑原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另外,应注意:第2代计算机除了采用晶体管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地就是存储器的革命,还出现了监控系统、出现了操作系统的概念,但第3代计算机操作系统才开始出现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有自动控制能力计算的分类按原理——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模混合计算机按用途——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按性能(亦是计算机按规模可以划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计算机的应用: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非数值计算)、辅助技术、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为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简称为CAM 计算机辅助测试简称为CAP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为CAI E.g.早期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科学计算目前80%以上的计算机用数据处理办公室自动化是计算机的一项应用,按计算机应用分类属于数据处理第2章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叫裸机)(硬件和软件相互依托,共同发挥作用) 硬件系统由主机和外设组成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外设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外存储器计算机的主机包括内存和CPU内存包括随机存储器RAN和只读存储器RON CPU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机器的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微型计算机由主机和外设组成外设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外存储器主机包括主板、微处理器、内存组成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微型计算机的发机箱内部以主板为依托个人计算机属于微型计算机与外存相比,内存容量小,运算速度快RAN中的信息断电后会消失,RON中的信息断电后不会消失在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中,用户可用的内存储器的容量是RAM 的存储量冯诺依曼提出:○1计算机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分组成○2数据和指令均以二进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3计算机采用“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能直接识别并执行的命令成为机器指令计算所能执行的所有机器指令的集合成为指令系统(指令系统亦称机器语言) 指令系统的功能是否强大,指令类型是否丰富,决定了计算机的能力不同计算机通常都有各自的指令系统指令通常包含两个部分:操作码和操作数(操作数亦称地址码) 操作码指明了操作的性质,操作数指明了操作的对象机器语言由二进制代码组成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能直接识别的语言机器语言是机器指令的集合计算机指令是指挥CPU进行操作的命令计算机指令用来规定计算机执行一个基本操作计算机指令中规定其执行操作功能的部分是指令码指令的执行过程: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下载文档润稿写作咨询。
大学计算机基础超详细知识点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超详细知识点总结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之一,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同学来说,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运算方式、计算机的存储方式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进行超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机械计算器时代、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和集成电路时代。
机械计算器时代的代表是巴贝奇的分析机,电子管时代的代表是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晶体管时代的代表是IBM公司的360系列,集成电路时代的代表是微型计算机。
2. 计算机的运算方式计算机的运算方式主要分为定点运算和浮点运算。
定点运算是指在一定位数的数码系统中进行的运算,常见的定点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
浮点运算是指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浮点数上进行的运算,常见的浮点运算包括浮点加减法和浮点乘除法等。
3. 计算机的存储方式计算机的存储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主要存储设备,主存储器的容量较小但读写速度快。
辅助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大容量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存储设备,辅助存储器的容量大但读写速度相对较慢。
4.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散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互相连通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按照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等。
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总线型、环型、星型和网状型等。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主要有TCP/IP协议、HTTP协议和FTP协议等。
5.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和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Unix/Linux和Mac OS等。
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等。
6.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将大量结构化数据组织起来并进行管理和存储的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知识点整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一章:基于计算机问题的求解1.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学科: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计算机科学分为理论计算机科学和实验计算机科学两部分;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储存、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计算机学科的三个大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计算机应用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方向。
第二章:计算机信息数字化基础一.基本概念:(1)数制:数的表示规则。
如十进制、二进制等;(2)基数:一个数制所包含的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该数制的基数。
如十进制含0~9十个数字符号,其基数为10;二进制包含0、1两个数字,其基数为2.(3)位值:由位置决定的值就叫位值,即权;(4)数值的按权展开:各位数字本身的值与其权之积的总和。
2.数制之间的转换:例如十进制换二进制:整数部分“除二取余”,小数部分“乘二取整”(1)二进制转换成八进制:将第一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自小数点开始分别向左、右每三位一组划分,不足三位组的以0补足,然后将每组三位二进制数代之以一位等值的八进制数即可;(2)八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其过程与二进制换八进制相反,即将每一位八进制数代之以等值的三位二进制数即可。
(3)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四位一组;(4)十六进制转换成二进制同理;二.二进制数值的计算机表示:1.整数的计算机表示:(1)原码:分别用0和1代替数的正号和负号,并置于最高有效位上,绝对值部分置于右端,中间若有空位填上0.例如【15】=00001111原=10000111【-7】原注:①原码二进制数值范围:-(2n-1-1)~(2n-1-1);②原码直接明了,但是不便进行减法运算;③0原码的表示方法不唯一:正0为00000000,负0为10000000(2)反码:正数的反码表示与其原码表示相同,负数的反码表示是把原码符号位以外的各位取反,即变为1,1变为0.=00001111例如:【15】反=11111000【-7】反(3)补码:正数的补码表示与其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表示是把原码除符号位以外的各位取反后末位加1=00001111例如:【15】补=11111001【-7】补注:①n位补码的范围是-2n-1~(2n-1-1);②补码难以看出它的真值;0的补码唯一(00000000)2.实数的计算机表示:(1)定点数表示法:①定点小数表示法:将小数点的位置固定在最高数据位的左边;定点小数能表示的数都是小于1的纯小数;②定点整数表示法:将小数点的固定位置固定在最低有效位的右边;对于二进制定点整数,所能表示的所有数都是整数。
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归纳

大学计算机基础重点归纳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打好计算机基础的关键所在。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等相关知识。
本文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计算机系统组成结构1. 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硬件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I/O)、硬盘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学生需要了解各个硬件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2.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可以分为硬件层、操作系统层、应用层三个层次。
硬件层负责计算机底层物理设备的控制和数据处理,操作系统层提供计算机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应用层则是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界面。
3. 数据的表示和计算机基本运算计算机中的数据以二进制形式表示。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数据类型的表示方法,并掌握计算机基本运算的原理,包括加减乘除、逻辑运算等。
二、数据结构与算法1. 线性表线性表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和栈等。
学生需要了解线性表的特点、操作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树与图树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常见的有二叉树、平衡二叉树、堆等。
图是由一组顶点和边组成,包括有向图和无向图。
学生需要了解树和图的基本概念、遍历方式以及常用算法。
3. 排序和查找排序和查找是常见的算法问题。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排序算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包括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查找算法,例如二分查找、哈希查找等。
三、编程语言1. 常见编程语言概述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编程语言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例如C语言、Java、Python等,并掌握其基本语法和编程范式。
2. 程序控制结构学生需要了解程序的控制结构,包括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并能够运用这些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 函数和模块化编程函数是编程语言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将代码封装成函数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最新四川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整理】12修订版

第 1 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信息概述1.几个概念(1)数据:将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2)信息: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的特征是:不灭性,复制性和时效性。
(3)信息科学: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4)信息技术(IT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大支柱)二、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第一台计算机:ENIAC(2)第一台有存储功能的计算机:EDSAC冯?诺伊曼(现代计算机之父)提出用二进制存储数据的思想。
(3)第一台商品化的计算机:UNIVAC(4)计算机四代的发展:a)第一代:逻辑元件:电子管;软件方面: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b)第二代:逻辑元件:晶体管;软件方面:出现程序设计语言c)第三代:逻辑元件: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操作系统d)第四代:逻辑元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软件方面:数据库和网络2.计算机的用途和特点e)用途i. 科学计算:计算机最基本的用途ii. 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计算机最广泛的用途iii. 实时控制(过程控制):生产自动化iv. 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v. 人工智能f)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自动控制及存储程序)3.计算机的分类1)按信息表示方式分: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混合式计算机2)按用途分: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3)按规模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4.计算机的新技术:芯片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蓝牙技术、嵌入技术、中间件技术等。
第 2 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一、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1.指令和程序( 1 )指令a)定义:让计算机完成某个操作所发出的命令,是计算机硬件的最大功能,是程序设计的最小单位,计算机工作的命令。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三讲 微型计算机硬件基础
6. 硬盘: P64~66(3.2.2) 存储容量的计算、硬盘的接口、柱面的概念 7. 光盘:P66~69(3.2.3) 光盘的分类、结构、数据读取原理、DVD技术 8. 可移动存储器:P69~71(3.2.4) 了解常用的可移动存储设备 9. 常见的外部设备:P71~79(3.3) 了解常用的外部设备,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五讲 信息表示
1. 什么是定点数和浮点数: P40(2.3.1) 2. 定点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 P41(2.3.2) 3. 计算机中浮点数的表示: P42(2.3.3) 4. ASCII码的表示方案及其特点: P42~44(2.4.1)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五讲 信息表示
5. ANSI码、Unicode码: P44~45(2.4.2/2.4.3) 6. 汉字编码方案 (交换码、区位码和内码的概念): P45~47(2.4.4) 7. 图形和图像的概念: P47 8. 矢量图形的表示原理 P47(2.5.1) 9. 位图的表示及存储容量的计算: P48~49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二讲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 CPU 控制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指令的概念及执行过程: P22(1~6) 5.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的功能及常见的输入设备:P25(1.4.3) 6. 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的功能及常见的输入设备:P26(1.4.4) 7.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P28(1.5.1) 8. 操作系统: P29(1.5.2) 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的功能模块: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六讲 操作系统
1. 操作系统的概念: P81~82(4.1.1) 2. 单用户操作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P85(4.1.2-1) 3. 分时操作系统和时间片的概念: P85~86(4.1.2-3) 4.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概念 P87 (4.1.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信息概述1.几个概念(1)数据:将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2)信息: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的特征是:不灭性,复制性和时效性。
(3)信息科学: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4)信息技术(IT):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大支柱)二、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第一台计算机:ENIAC(2)第一台有存储功能的计算机:EDSAC。
冯•诺伊曼(现代计算机之父)提出用二进制存储数据的思想。
(3)第一台商品化的计算机:UNIVAC(4)计算机四代的发展:a)第一代:逻辑元件:电子管;软件方面: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b)第二代:逻辑元件:晶体管;软件方面:出现程序设计语言c)第三代:逻辑元件: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操作系统d)第四代:逻辑元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软件方面:数据库和网络2.计算机的用途和特点e)用途i.科学计算:计算机最基本的用途ii.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计算机最广泛的用途iii.实时控制(过程控制):生产自动化iv.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I(计算机辅助教学)v.人工智能f)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自动控制及存储程序)3.计算机的分类1)按信息表示方式分: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混合式计算机2)按用途分: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3)按规模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4.计算机的新技术:芯片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蓝牙技术、嵌入技术、中间件技术等。
第2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一、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1.指令和程序(1)指令a)定义:让计算机完成某个操作所发出的命令,是计算机硬件的最大功能,是程序设计的最小单位,计算机工作的命令。
b)组成:操作码(规定计算机要执行的基本操作)和操作数(执行对象的存储地址)(2)程序: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组指令序列的组合(3)指令系统: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
指令系统反映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不同的计算机其指令系统也不相同。
2.指令的执行过程:读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3.程序的执行过程二、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1.硬件系统(五大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1)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a)组成:运算器、控制器b)功能:i.运算器(ALU):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ii.控制器: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发出控制信号从而执行指令(2)存储器: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a)内存:存储正在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可以直接和CPU发生数据交换b)外存:不能直接和CPU发生数据交换,必须通过内存进行数据交换(3)输入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4)输出设备:存放在内存中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转变为人们所能接受的形式2.软件系统(1)系统软件:用于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软件。
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2)应用软件:在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面向具体问题和具体用户的软件三、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1.主机(主板、微处理器、内部存储器)(1)CPU在微型计算机中称为微处理器(2)内部存储器a)RAM:随机存储器,可以进行读写操作,断电以后存储的内容消失b)ROM:只读存储器,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读的操作,断电以后存储的内容不消失c)内存按字节编址,按字节存储数据。
内存按字节划分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编号,称为内存单元的地址。
2.外部设备(外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1)外部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的是外部存储器)光盘的分类:CD-ROM(只读型光盘),CD-R(只写一次型光盘),CD-RW(可重复读写)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3)输出设备:显示器(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打印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等3.三总线结构(1)DB(Data Bus):数据总线,传输数据信号(2)AB(Address Bus):地址总线,传输地址信号(3)CB(Control Bus):控制总线,传输控制信号4.接口在微型计算机系统中,I/O接口位于主机和I/O设备之间,最常用的是USB(通用串行接口),支持热插拔,即插即用。
四、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1.字长:字长表示参与运算的一个字所含的二进制位数。
字长越长计算速度越快,精度越高,处理能力越强。
2.存储容量:主要指内存容量,以字节为单位。
主存容量大,可以快速运行程序,对大量数据进行连续操作,减少对外存的存取次数。
3.主频:CPU的时钟频率。
一般来说,主频决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越高。
4.运算速度:计算机每秒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其单位为百万次/秒,百万次/秒又称MIPS。
五、数字化信息编码和数据表示1.编码的定义:采用少量的基本符号,选用一定的组合原则,以表示出大量复杂多样的信息。
2.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1)组成:0,1(2)原因:a)物理上容易实现b)运算规则简单c)与逻辑运算的“真假”、“是否”相对应3.进制的概念(1)基r数制:用r个基本符号0、1、…、r-1表示数值,r称为该数制的基。
(2)常见的几种进制a)十进制(D):0,1,…,9;r=10b)二进制(B):0,1;r=2c)八进制(O):0,1,…,7;r=8d)十六进制(H):0,1,…,9,A,B,…,F;r=16(3)几种进制之间的转换a)十进制与非十进制之间的转换i.非十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用按权展开式进行计算ii.十进制转换为非十进制:整数部分:除以r,取余,倒排;小数部分:乘以r,取整,顺排b)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i.二进制转换为八进制、十六进制1.二进制转换为八进制:小数点往左往右,三位为一组,位数不够添0补足,分别求出每组二进制对应的八进制数。
2.二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小数点往左往右,四位为一组,位数不够添0补足,分别求出每组二进制对应的十六进制数。
ii.八进制、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1.八进制转换为二进制:一位八进制数用三位二进制来表示2.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一位十六进制数用四位二进制来表示4.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1)整数的表示:带符号数(原码、反码、补码)和不带符号数(2)浮点数的表示:由阶码和尾数组成5.常用的信息编码(1)字符编码:最常用的字符编码ASCII码(编码原则为7位编码,存储按8位存储),编码顺序是:空格<数字编码<大写字母<小写字母(2)汉字编码:输入码(数字编码:唯一一种没有重码的输入方法;拼音码;字形编码:常用的五笔输入法)、国标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为0)、内部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为1,存放一个汉字的内部码需要两个字节)、字模码(按点阵输出汉字字形:存储一个16×16点阵的汉字字形需要32个字节)6.常用的信息单位:(1) 位:计算机所能表示的最基本最小的数据单元(2) 字节(Byte ):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a) 1B =8bitsb) 1KB =210B =1024Bc) 1MB =210KB =220Bd) 1GB =210MB =220KB =230Be) 1TB =210GB =220MB =230KB =240B(3) 字:计算机中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4) 字长:计算机中每个字包含的二进制位数。
字长是衡量比较计算机的功能、精确度及运算速度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
如:32位机,32表示计算机的字长。
7.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加法规则:逢二进一(能进行运算)8.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与、或、非(能进行运算)第3章 操作系统基础3.1 操作系统概述3.1.1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目的1. 概念2.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目的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组有效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方便用户使 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它是配置在计算机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功能的首次扩充,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3.1.2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1. 人工操作2. 批处理系统特点:在内存中只能存放一道作业,因而称为单道批处理系统。
而其中的监督程序就是操作系统的雏形。
3.执行系统通道和中断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主机、通道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并行操作,提高了系统效率,方便用户对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
3. 多道程序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在批处理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形成了多道批处理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指在内存中同时存放若干个作业,当正在执行的作业因I/O 等原因而暂停执行时,CPU 可立即调度给另一道作业,而系统中众多的I/O 设备可与CPU 并行地工作。
在单处理机环境下,这些作业仅在宏观上同时运行,在微观上则是交替进行。
为了使系统中的多道程序能协调地运行,在多道批处理系统中必须配置一组软件来解决多道程序对系统资源的共享和竞争问题,并对作业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度,正是这样一组软件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
特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
4. 分时系统分时系统是指一台主机上连接了多个终端(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用户,同时允许多个用管理者 用户的角度 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资源管理的角度 管理者 任务组织的角度 合理地组织工作流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软件的角度 重要的程序和数据的集合户共享主机中的资源,每个用户都可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好象自己独占机器一样。
分时技术:将处理机的时间划分成很短的时间片,规定每个程序只运行一个很短的时间,只要所分配时间片到,便暂停该程序的运行并立即调度下一个程序运行。
5. 实时系统实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提供即时响应和高可靠性。
计算机对于外来信息能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被控对象允许时间范围内作出快速响应,其响应时间要求在秒级、毫秒级甚至微秒级或更短。
实时操作系统可分为两大类:(1)实时控制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生产过程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
(2)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的系统。
6. 通用操作系统通用操作系统可以同时兼有多道批处理、分时、实时处理的功能,或其中两种以上的功能。
7. 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是随着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形成多处理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另一个则是把操作系统应用于微机,并随微机的发展而形成微机操作系统。
由此,先后形成了微机操作系统、多处理器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3.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1. 批处理操作系统特点:(1)成批处理(2)无交互性(用户脱机使用计算机)(3)多道程序运行(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作业吞吐量)2. 分时操作系统特点:交互性、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3. 实时操作系统特点:及时性、可靠性、多路性、独立性、交互性实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提供即时响应和高可靠性实时操作系统可分为两大类:(1)实时控制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生产过程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