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长发育与调控

合集下载

农业知识科普如何科学调节农作物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科普如何科学调节农作物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科普如何科学调节农作物生长周期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形式之一,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调节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科学地调节农作物生长周期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如何科学调节农作物生长周期。

一、土壤调控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通过科学的土壤调控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从而调节其生长周期。

具体方法包括合理施肥、土壤保水保肥等。

合理施肥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不仅促进植物生长,还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

土壤保水保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确保作物在干旱或者丰水期间都能正常生长。

二、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可以降低作物损失,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

首先,要定期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其次,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种植技术操作科学的种植技术操作对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定植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定植,以利于作物正常生长。

此外,浇水、修剪、掐顶、薄花等技术操作也能够调节作物的生长周期。

合理的浇水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修剪和掐顶可以促进作物分枝和开花结果,薄花可以减少落花现象,提高果实的质量。

四、光照管理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合理的光照管理对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调节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设置遮阳网、透明覆盖物等措施来调节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保证作物能够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照明等手段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促进生长发育。

五、温度调控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温度调控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调节其生长周期。

可以通过设置保温设施(如大棚、塑料膜等),合理调节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是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学家们通过优化和调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主要涉及土壤、气候、水分和养分等因素。

优化这些因素并合理调控,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一、土壤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含水量、质地和养分含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以下是一些优化土壤环境的方法:1.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和生物肥料等来改良土壤质地和养分含量。

2. 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含量,科学施用氮、磷、钾等养分,避免过量或不足。

3. 土壤保水:采取覆盖、保墒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二、气候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温度、光照和气象因素等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以下是一些优化气候环境的方法:1. 生态调控:通过选择合适的种植季节和品种,使农作物与气候环境相适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2. 控温措施:利用遮阳网、塑料大棚等手段,调控农作物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灌溉技术:合理利用灌溉,调节土壤湿度,降低气温,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三、水分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因素,适量的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优化水分环境的方法:1. 节水灌溉:采用滴灌、雨水收集等技术,减少水分的损失,提高灌溉利用效率。

2. 排水系统:建立排水系统,排除积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避免农作物受水涝影响。

3. 防渗漏措施:修缮水渠和灌溉设施,减少水分的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果。

四、养分环境优化与调控方法适当的养分供应对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优化养分环境的方法:1. 种植轮作:通过轮作,合理利用土壤养分,减少连作对土壤养分的消耗,并避免土壤病虫害的滋生。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对农作物的品质、产量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主要包括通过改变农田管理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深度、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手段的调节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改变农田管理技术改变农田管理技术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作物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① 精准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浪费水资源。

② 改进的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③ 利用叶面喷施技术,可以有效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2、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种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满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

① 旋穗种植法可以适应大范围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② 低头种植法可以改善作物的光照条件,减少光照不均的情况,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③ 灌木种植法可以使作物分布更加均匀,改善作物的气候条件,使作物能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3、耕作深度耕作深度是指每次耕作时将土壤深入到植株根部的深度,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过浅或过深的耕作深度都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从而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施肥技术施肥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① 细颗粒施肥技术可以使施肥效果更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② 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促进土壤肥力的持续积累。

③ 追肥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它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① 采用有效的农药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② 定期进行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害,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调控

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调控

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调控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生长和产量调控的方法和技术,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农作物的生长调控农作物的生长调控是指通过操控环境和生长条件来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以下是常用的调控方法:1. 土壤调控: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合理的土壤调控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和水分。

调整土壤的酸碱性和肥力水平,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2. 水分调控: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灌溉计划,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 光照调控: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来源,对作物生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温室环境中,可以通过调整遮光率和日照时间,控制农作物接受的光照量,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而在户外种植中,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时间和种植地点,以确保作物能够充分受到阳光照射。

第二部分:农作物的产量调控农作物的产量调控是指通过操控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常用的调控方法:1. 种质资源优选: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优良品种和优良基因,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改良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产量和抗性。

2. 种植密度控制:良好的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栽培技术,科学合理地控制作物的种植密度,既不会造成植株之间的竞争过度,又能够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

3. 营养管理:合理的施肥和养分管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土壤测试和作物需求分析,科学确定施肥方案和养分供应,以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农作物的生长调控方法

农作物的生长调控方法

农作物的生长调控方法农作物的生长调控方法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本文将主要从土壤管理、水分调控、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角度介绍几种常用的农作物生长调控方法。

一、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基础。

首先,合理耕作是土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采取适量深耕、松土和翻耕等措施,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要合理选择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石灰、磷肥等,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此外,选择合适的排水措施,保证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平衡。

二、水分调控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十分重要。

合理的水分调控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方面,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测定浇水量和浇水时间。

根据不同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不同,在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合理浇水,以确保农作物在关键时期获得足够的水分。

另一方面,合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三、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农作物生长调控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提供充足的养分,满足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首先,要了解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根据作物类型、土壤条件等合理配置肥料。

其次,要合理施肥时机,一般在农作物生长初期施基肥,生长中期追施追肥,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周期的需求。

此外,农民可以选择复合肥、有机肥等不同种类的肥料,以提供全面的养分。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农民可以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病虫源等,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同时,合理使用农药,掌握合适的施药时机和剂量,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和农产品的残留。

综上所述,农作物的生长调控方法包括土壤管理、水分调控、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生长调控与产量优化技术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生长调控与产量优化技术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生长调控与产量优化技术农作物的生长调控和产量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农业科技不断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农作物生长调控与产量优化技术。

一、土壤调控技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控土壤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施肥技术是常用的土壤调控技术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保证作物获得足够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此外,土壤改良技术也是重要的调控手段。

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性等,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提高产量。

二、水分调控技术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业种植中合理调控水分可以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和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实现水分的精确供给,农业科技提出了一系列的水分调控技术。

例如精确灌溉技术,通过不同的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蒸腾量,实现精确的水分供给。

此外,雨水收集和储水技术也是重要的水分调控手段。

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解决干旱地区的作物灌溉问题,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三、光照调控技术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也是其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的作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

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农业科技提出了光照调控技术。

如温室种植技术,通过搭建温室,可以控制作物受光时间和光照强度,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人工补光技术也是光照调控的一种方式。

通过人工提供光源,延长光照时间,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四、温度调控技术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育种因子之一。

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农业科技提出了温度调控技术。

例如温室种植技术可以通过温室的调控,保持作物所需的适宜温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农作物生长调控策略

农作物生长调控策略

农作物生长调控策略农作物生长调控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此,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施各种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生长调控策略,并分析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品种选择选择适合特定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是农作物生长调控的首要策略之一。

不同品种在抗病虫害、耐逆性、生长周期、产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根据环境和市场需求确定农作物种植时,应仔细选择适合条件的品种,以确保最佳的生长和产量。

2.肥料管理合理的肥料管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通过土壤检测和分析,了解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平衡状况,可以调整施肥方案,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同时,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调节氮、磷、钾等元素的供应,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科学施用微量元素也是提高农作物品质的重要手段。

3.灌溉管理灌溉是农作物生长调控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策略。

适量的灌溉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可以减少水分浪费,如滴灌、渗灌等,同时也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作物的耐旱性。

4.病虫害防控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威胁之一,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农民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合理轮作、增加耐病品种的比例、使用生物防治等。

此外,定期的病虫害监测和及时的施药措施也是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关键。

5.果期管理果期管理是指在农作物成熟期进行的一系列调控措施。

这包括果实大小的控制、果实成熟度的检测和控制、果实采收和后期果实贮藏等。

通过科学的果期管理,可以延长果实的货架期和保证水果的品质。

6.温度调控农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有所不同,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温度条件。

因此,科学调控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大棚种植中,可以通过温室温度的调控,提前或延迟农作物的生长和开花期,以适应需求。

7.光照管理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

农业科普认识作物的生长调控机制

农业科普认识作物的生长调控机制

农业科普认识作物的生长调控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了解作物的生长调控机制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以及减少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的生长调控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生物学调控过程来控制作物的发育、生长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作物生长调控机制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环境因素、激素调控和基因调控。

一、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调控环境因素是作物生长中最为重要的调控因素之一。

光照、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光照的充足程度会影响作物的光合速率,因此合理调节光照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温度对作物生长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各异,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作物呈现出最佳的生长状态。

湿度和土壤水分则关系到作物的水分供应,适宜的湿度和土壤水分可以保障作物良好的水分平衡,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

二、激素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自身合成并在微量下起调控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调控着植物的发育过程,包括种子萌发、生根、生长、开花和果实发育等。

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生长素对于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它能够促进作物茎、叶的伸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赤霉素则影响植物的伸长和分化,对于作物的倒伏抗性和果实发育也具有重要影响。

细胞分裂素参与了植物组织的分裂和生长,调节作物的株型和大小。

三、基因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基因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单位,不同基因的表达调控着植物的各种特性。

通过对基因的调控,可以改变作物的生长习性、抗逆性和产量等。

基因调控作物的方法包括传统育种和转基因技术。

传统育种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改良作物品种,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

例如,转基因作物可以增强作物的抗虫性、抗病性以及抗逆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作物的生长调控机制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作物生长调控机制可以帮助农民在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个过程一般是不可逆的,但各阶段的长 短与快慢则能适当调节。
分生组织细胞生长的节奏性
分成三个阶段:
1. 分生期:生长的第一阶段是细胞的分裂,从而导致细胞数的
增加。由于分生组织的同化能力很强,能合成大量蛋白质, 所以原生质迅速增加,引起细胞旺盛分裂。在这个时期,细 胞保持一定大小,而以细胞数的增加和生命物质总量的增多 为主。虽外观上体积变化不大,却是生长的基础。(慢)
单株:1. 生长初期:生命活动虽强,但光合面积较小,合
成有机物较少,限制了生长的速度。(慢)
2. 中期:光合面积大,生命活动也较强,合成有机
物较多,因而生长也较快。 (快)
3. 后期:光合面积渐减,尤其是渐趋衰老而生命活
动大大减弱,所以生长又渐慢,终至停止生长。 (慢)
群体: 群体由个体组成,因而亦表现同样规律。
生产中心:指光合最强、合成碳水化合物最多
的部分(对物质生产的形成贡献最大),一般是功能 叶。生产中心是当时养料的输出中心。
生长中心和生产中心
➢ 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和生产中心不同
表1 玉米一生生长中心与生产中心的转移
出苗-拔节 拔节-孕穗 孕穗-抽雄 开花-收获
生长中心 根系
叶和茎 生殖器官
籽粒
生产中心 基部5-6叶
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调控
内容概要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1. 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2. 生长的节奏性 3. 生长的相关性 4. 生长的局限性和无限性 三、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与原则 1. 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 2. 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原则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心的促退,而对后一生长中心则影响不大;恢复肥 水后,后一生长中心可得到更大的促进。
生长中心和生产中心
➢ 生长中心必须有生产中心相配合
前一个 生长中心
目标 生长中心
可靠、大量的
物质供应 ?
强有力的 生产中心
问题讨论:
产品器官形 成期的叶片
衰老?
2、生长的节奏性
不论细胞、器官、单株或群体,都表现出 初期生长慢,随后愈来愈快,而到将近成熟时 又逐渐变慢,以至停止的节奏性。
6-11叶
11-17叶
生产实践:根据生长中心和生产中心的变化
规律确定肥水管理措施。
生长中心和生产中心
➢ 各阶段的生长中心和生产中心可适当调节
在各个阶段中,生长中心的生长强弱与延续时间 的长短,以及生产中心的功能和时间都随条件而变化, 可以用人力加以调节。
稻麦攻穗实践:幼穗分化期,营养良好,特别是
氮素比较充足,则分化强度大而分化停止晚,可有效增加 小穗和小花数。
阶段发育学说:如小麦等一、二年生作物,有
春化和光照两个发育阶段。
不同生育阶段生长中心和生产中心的转移问题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总有好些器官 同时生长着,但生长情形则有差别。
生长中心:是指生长势较强而生长量通常也较
大的部分(即生长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的部分)。 由于生长中心的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需要养 料也较多,成为当时养料的输入中心。
叶片光合性能提高:养料丰富而比例协调,根系
比较发达时,叶的光合能力强,且功能期也延长。
生长中心的及时转移与调节原则
生产中生长中心的及时转移是保障作物生长 发育顺利进展和产量形成的关键。
调节原则:应在前一生长中心将近过渡,而
后一生长中心未占优势的转折关头,采取调节措施。
理想效果:适当控制肥水,有助于前一生长中
另一方面,生长的方式又受发育质变的影响, 如典型的冬性作物,不经过一定期间的低温,就只 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能进行生殖器官的分化。
二、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生长 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不但生长中心不同,就 是器官发生也可能不一样(如开花结实)。这主要 由内部质变所决定(当时的具体条件,特别是气候 条件,也有重大的影响)。
例:
✓冬小麦春化低温与生长高温; ✓水、肥(特别是氮肥)偏多时促生长,延缓
发育;反之,水、N不足以及P肥多、光照强的 情况下,则开花较早,表示发育较快,而生长 则较差。
作物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
生长和发育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量的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在多种作物 中都发现具有长短不同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或 “基本营养生长期”,即作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 生长,或作物植株必须生长到一定的大小之后,才 能对诱导发育质变的外界条件发生反应。
2. 扩大期:生长的第二个阶段是细胞体积的扩大,以液泡体积
增大和细胞壁物质增加为主,原生质亦有增多(但不如液泡 和细胞壁),一般外表见到生长的主要是这一期。在这一阶 段中,细胞的生命活动非常旺盛,呼吸极强,因为这时需要 呼吸供应能量。(快)
3. 分化期:生长的第三个阶段是细胞的成熟与分化。此期特点
是胞壁硬化、加厚,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不再变化。(慢)
器官生长的节奏性
器官由多个细胞组成,它的生长是各 个细胞不断分裂、扩大、分化的结果。
1. 初期:以细胞分裂为主,这时细胞数虽迅速增加,
但体积和重量增长不多;(
3. 后期:以细胞分化为主,体积变化较小。(慢)
单株及群体生长的节奏性
关于单株及群体生长快慢节奏的原因比较 复杂,主要与光合面积的大小及生命活动强弱 有关。
植物生长节奏性的实践意义
1. 由于不同阶段的生长快慢不同,而且这种节奏
通常是不可逆的,所以要想促进和控制某些器 官的生长,农业措施的作用应发生在生长较快 阶段或之前才易收效。
发育 一般是指一系列质的变化,包括生理上和
形态上较大的转变,常与性质不同的新生器官的分化 层现有关,尤其是由营养体转向生殖体的阶段性转变 最为突出。
作物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
生长和发育是两个不同的生命现象,它们对环境
的要求可能不同,进程的快慢也可能不一,甚至还可 能有矛盾,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对生长和发育分别 进行调控。
作物播种以后,从发芽、出苗,由小长大,继 而开花结实,最后衰老死亡,完成生活史,这就是 生长发育现象。
简单地说,作物的生长发育就是作物有机体的 再生产过程。生长和发育是既密切联系又有具体差 别的两种基本生命现象。
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生长 主要是量的变化,即作物整体、器官、组
织、细胞在数量、体积和重量上的不可逆的增加,它 本质上是代谢所引起的组成物质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