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糖尿病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酶 、 a 一T C “ A P酶活性 及 抑制 肌浆 网 回升钙 浓度 有关 。在 1
D M性心 肌病相关形态特征及功能异常。除此之外 , O 产 RS
物增加 可放 大高糖血症 中蛋 白激酶 c活性 , 增加葡萄糖获取 信息 , 致使糖基化终产物增 加 , 过醇糖还原 酶途径 增加 葡 通 萄糖量 , 进而 引发 D 性 心肌病 的并发症 。研 究证 实 , 1 M 在
2 发病 机 制
酶 高表达可改变线粒体 功能 、 形态及 心肌细胞 功能 , 同时也
存在如还原型辅酶 H 、 氧化物 酶及 随黄嘌呤 氧化酶 系活性 增加而伴发一氧化氮合 成酶活性 下降 的非 线粒体来 源 R S O 产物 的证据 , 心脏抗 氧化屏 障作用仍 然存有争议 。R S产 但 O
研究显示 , 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如大 中动脉和冠状动脉粥 样 硬化增加均 与糖尿病 ( M) D 有关 , 而微血 管病变 ( 除视 网
膜 和肾脏 病变 外 ) 可 引起 心 脏结 构 和功 能 病理 性改 变 。 也
17 9 2年 R be 等 …将这种 D 患者在无冠心病和高血压情 ul r M 况下发生 的心室功能 紊乱定 义为 D 性 心肌病 。现将近年 M 来D M性 心肌病 发病机制 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山东 医药 2 1 年第 5 卷第 4 01 1 3期
糖 尿病 性 心肌 病 发病 机制 的实 验 研 究进 展
武 琦。 吕祥威 , 姚艳敏 , 徐彤彤
( 桂林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 西桂 林 5 10 ) 广 400
关键词 : 心肌病 , 糖尿病性 ; 发病机制 ;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 5 72 R 8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2 6 ( 0 1 4 -140 10 -6 X 2 1 ) 30 1 -2 酶 、 yndn R ao i e受体 蛋白下调 及未磷 酸化类受 磷蛋 白增加 有 关 。2型 D d d M d/ b模型 鼠心肌细胞钙外流 减少 , 浆网钙 肌 泵途径 、 yndn R ao i e受体 表达 下调 , 通过 N c 2 钙 a 一a 交换 体 外流增加 。此外 , 心脏 表达肌浆 网钙 泵和 N .a a c 交换 酶 下调 已在 1型和 2型 D 中被证实 。Tot M rs等 发现 过度表 达肌浆 网钙泵的转基 因小 鼠可避免链 脲佐菌 素导致 的心脏
糖尿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糖尿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入手,探讨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糖尿病的产生原因1.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有糖尿病,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2. 不良生活方式:久站久坐,缺乏运动,长期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都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身体脂肪过量积累,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4.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高度压力会导致自律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饮食: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减少高糖、高盐、高脂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尽量避免激素类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2. 积极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3. 控制体重:建议通过适量的运动和合理饮食来控制体重,尽量避免肥胖。
减轻体重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4. 不吸烟限酒: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5. 积极管理压力: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参加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冥想、听音乐等,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6.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糖和血脂,及时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泌尿系统检查等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7.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控制血糖的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通过遵循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控制体重、不吸烟限酒、管理压力、定期体检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心脏病课件

05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 病情和病因选择 合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 病情和病因调整 药物剂量
药物副作用:注 意药物的副作用, 及时调整药物
药物联合使用: 根据病情和病因, 联合使用多种药 物进行治疗
3
糖尿病心脏病的护理
生活方式调整
01
饮食控制:减少糖分摄入,增加蔬菜、
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02
运动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03
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
过量饮酒
04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持7-8小时
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饮食控制
1 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体重正常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降低血糖和血脂 3 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5 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降低血糖和血压 6 适量摄入蛋白质,保证营养均衡
2
糖尿病心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 稳定,避免血糖波动 过大
控制体重:保持正 常体重,避免肥胖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 水果、全谷类食品, 减少高糖、高脂、高 盐食物摄入
戒烟限酒:戒烟,限 制酒精摄入,避免过 量饮酒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 进行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 走、游泳、骑自行车 等
糖尿病心脏病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糖尿病心脏病概述 02. 糖尿病心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03. 糖尿病心脏病的护理 04. 糖尿病心脏病的案例分析
1
糖尿病心脏病概述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胜红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脏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障碍和心肌纤维化等所致的心肌广泛结构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
目前的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由DCM所致。
本文将对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糖尿病发病人数迅速增多, 200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高达3亿。
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9240万,而糖尿病前期患者甚至高达1.48亿,形势十分严峻[1]。
1974年Hamby等学者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脏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紊乱和心肌纤维化等所致的心肌广泛结构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
目前的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由DCM所致[2]。
一、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一)、高血糖是糖尿病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启动因素,糖尿病心肌在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两个环节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心肌代谢的底物发生异常变化。
糖尿病时,胰岛素抵抗或不足,心肌细胞由于葡萄糖转运体(Glut-4)数量减少、糖磷酸化速度减慢及丙酮酸氧化减少等原因导致心肌组织中葡萄糖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过程发生障碍,进入心肌分解产能的葡萄糖流量减少,心肌细胞糖代谢低下,导致心脏功能障碍。
Iribarren等[3]研究证明,心脏舒张功能受损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有关,主要机制是晚期糖化终末产物与胶原等大分子物质结合聚集,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增加心肌细胞炎性反应。
(二)、脂质代谢异常导致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脂水平已成为DCM早期心功能改变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游离脂肪酸代谢障碍促进DCM 的形成。
糖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糖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它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心血管系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因此,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一、饮食调控:合理的饮食是控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
此外,还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水果和蔬菜。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此外,力量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强肌肉的稳定性,提高血糖的控制能力。
三、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如降脂药、降压药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应用。
四、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接受相关的检查和治疗,以控制并发症的发展。
五、定期复诊: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监测和指导。
定期做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非常重要。
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治疗。
同时,医生还可以提供合理的生活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
六、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糖尿病心脏疾病

糖尿病心脏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糖尿病心脏疾病指的是由于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糖水平,导致心脏血管系统受损引发的一系列心脏疾病。
本文将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糖尿病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共同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等。
二、糖尿病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1. 高血糖导致心肌病变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心脏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心肌病变。
高血糖会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厚,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2. 高血糖引发心血管炎症反应高血糖状态下,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增加,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炎症反应。
心血管炎症反应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从而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3. 高血糖诱发血管内膜损伤高血糖会诱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壁发生结构性改变,降低了血管的弹性和稳定性,易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三、糖尿病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 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通过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的调整,控制好血糖水平。
可以适当限制糖分和淀粉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2. 管理血压和血脂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情况,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体重,适量进行有氧运动,改善心血管健康。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增加糖尿病心脏疾病的风险,患者应该戒烟限酒,并避免二手烟和 passvsmoke。
饮酒应该适量,不超过每日男性20g,女性15g的限制。
4. 定期体检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心脏功能监测和心血管疾病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
糖尿病性心肌病

加强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学科的合作,共 同推进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研究和治疗。
提高公众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认识
宣传与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认识 和重视程度。
早期筛查与诊断
推广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心肌 病。
患者管理与支持
建立患者管理和支持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患者服务,包括 心理咨询、营养指导、运动康复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
03-21
CONTENTS
• 引言 •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治疗原则及方法 • 预防措施与生活方式干预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概念、危 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该疾 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背景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率也在逐 年增加,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 主要原因之一。
鉴别诊断
糖尿病性心肌病需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糖尿病性 心肌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
辅助检查方法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是诊断糖尿病性心肌病的重要辅助 检查方法。患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 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定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一种发生在糖尿病 患者中的心肌疾病,不能用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 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来解释。
该病主要表现为心肌广泛灶性坏死、 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可导致心 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严 重后果。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危害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防治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控制不当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的本质是机体胰岛细胞功能紊乱,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位,影响了身体内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生活习惯、环境、基因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合理的预防与治疗,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一)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损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位,血糖水平高的同时胰岛素水平也会提高,但因为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存在失调,导致血糖不断升高。
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失调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的有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先天性缺陷,胰岛素分泌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障碍等。
(二)胰岛素作用异常胰岛素是维持正常血糖的关键激素,但如果身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即使胰岛素水平逐渐升高,也无法有效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胰岛素受体的异常、胰岛素调节的第二信使系统的不同环节中的变化,以及相关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等有关。
(三)饮食与运动饮食和运动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是影响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如果摄入过多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糖水平的快速升高,增加了发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加速糖的利用,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尿病的防治(一)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和积极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的风险。
首先要控制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高盐等食物的摄入,适当控制热量的摄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其次要积极参加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走、骑车、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运动时间超过30分钟。
(二)药物治疗如果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采取一些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主要包括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等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磺脲类药物等等)、胰岛素替代治疗等,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保障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与血管疾病同时伴行或单独发生的特殊性心肌病。
DCM是心肌对糖尿病的急性反应而导致的慢性病理改变。
这些急性反应包括基因表达异常、信号传导改变及细胞凋亡。
高血糖是DCM的主要病因,但高血脂、高血压和炎症反应等其他因素,也同样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肌氧化损伤高血糖可诱导自由基的产生,并促进细胞凋亡因子的释放,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细胞氧化损伤,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心肌细胞死亡是心脏对糖尿病的一个早期综合性反应,所以心肌细胞的氧化损伤在DCM的发病中起关键性作用。
早在2000年就有学者报告,糖尿病患者心肌中有较高数量的心肌细胞死亡现象。
糖尿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心肌细胞死亡的现象更为明显。
但在当时,这一现象对DCM发生的重要性尚未被人们所认识。
笔者利用转基因糖尿病小鼠模型系统地证明了在糖尿病早期,高血糖可诱导心脏产生过多的氧或氮自由基,并降低心肌抗氧化损伤的能力,使心肌中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使其释放细胞凋亡因子、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因心肌细胞无分裂或再生能力,所以当心肌细胞死亡达到一定数量时,心脏组织结构和心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见图1)。
心肌炎症反应 Ang Ⅱ、IL和TNF等炎性因子在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及DCM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的直接病因,而三者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可加速心肌细胞死亡及DCM进展。
已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起关键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RAS系统中的关键效应分子,能诱导血管壁和心脏的炎症反应。
AngⅡ激活受体 AT1和AT2,进而通过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途径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或氮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激、心肌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见图1)。
菲奥尔达利索(Fiordaliso)等发现,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赖诺普利或抗氧化剂(NAC)或二者联用治疗糖尿病大鼠7周后,可明显降低其心肌细胞中超氧化物(8-OHdG)及羟基的浓度,减少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或肥大以及心脏形态学的改变。
韦斯特曼(Westermann)等也发现,应用AT1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处理糖尿病小鼠,能阻断心肌炎症反应及细胞死亡,预防糖尿病导致的左室功能障碍及纤维化。
所以,抑制AngⅡ的效应可通过减轻心脏炎症、心肌纤维化而减少DCM的发生。
除AngⅡ以外,其他炎性因子如多种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心脏病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以拮抗这类细胞因子为靶标的治疗策略都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病的危险。
防治DCM的潜在途径他汀可通过抑制心脏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及心衰症状金属硫蛋白可抵抗TNF-α诱导的心脏毒性,对DCM具保护效应他汀:他汀除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以外,还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如抗炎效应。
格尔根(Gurgun)等对氟伐他汀的抗炎及抗心力衰竭效应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在40例患者中,20例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另外20例为缺血性心肌病,用药(80 mg/d)12周后,氟伐他汀组心肌炎症反应显著降低,TNF-α和 IL-6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超声检测的心功能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他们由此认为,氟伐他汀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衰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脏炎症反应来实现的。
金属硫蛋白(MT):MT是一类含有21个半胱氨酸的胞内金属结合蛋白质(61个氨基酸残基),是体内金属微量元素平衡的重要调节因子,同时也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可保护细胞或组织免受氧化损伤。
MT具有广泛的抗超氧阴离子、羟基及过氧亚硝基等活性。
近期研究发现,MT心脏特异性高表达的转基因(MT-TG)小鼠能有效抵抗乙醇、缺血再灌注和糖尿病诱导的心肌病。
TNF-α是一种多能细胞因子,在人类多种心脏病(包括糖尿病心脏病)中都已经检测到这种因子。
而心肌细胞既是该因子的分泌细胞,也是其作用的靶细胞。
在慢性心力衰竭中,TNF-α的重要性表现在它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配体/受体介导的细胞死亡信号通路引起心肌细胞死亡。
克莱因(Klein)等发现TNF-α通过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MAP)激酶信号通路诱导心肌细胞死亡,但在MT-TG小鼠的心肌细胞中,TNF-α诱导的细胞死亡效应受到抑制。
笔者应用LPS
(脂多糖)/TNF-α处理MT-TG和野生型小鼠的心肌细胞,通过检测细胞形态和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发现MT-TG心肌细胞具有抵抗LPS/TNF-α诱导的心脏毒性的能力,MT的这种保护效应与其抑制LPS/TNF-α诱导的细胞内氧化亚硝基形成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