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简述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中药炮制学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过程的学科,炮制方法是指将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化加工工艺进行处理,以便提高药效、改善品质、降低毒性或改变药性的方法。

下面,我将就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主要药物进行详细的论述。

中药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炒、烧、煮、浸、炙、炸、研、煅等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

炒是指在炒锅中炒制,常用于一些干燥性草药的炮制,如茯苓、白术等;烧是指在火上直接烘烤,常用于一些带壳的药材,如茉莉花、麦冬等;煮是指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继续煮制一段时间,常用于一些草本植物的炮制,如黄芪、当归等;浸是指将药材浸泡在水中,以提取有效成分,常用于一些硬质药材,如海石、石决明等;炙是指将药材放在火上烤制,常用于一些具有寒性的药材,如阿胶、牛黄等;炸是指将药材放入炸锅中进行炸炒,常用于一些植物硬性物质的炮制,如皂角刺、木香等;研是指将药材研磨成细粉,常用于一些需要外用的药材,如冰片、水银等;煅是指将药材放在高温中进行熊制,常用于一些含金属元素的药材,如雄黄、朱砂等。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

比如炒制可以去除一些杂质,减轻或改善中药的味道;煮制可以破坏药材细胞结构,使有效成分更容易溶解;浸泡可以提取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炙烤可以加强中药的温热性质;炸制可以去除中药中的不良物质;研磨可以增加中药的细腻度和可溶性;煅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烧灼性。

通过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同时减少其毒性和不良反应。

下面,我将就中药炮制方法的一些主要药物进行详细介绍:首先,茯苓是一种常用的草本药材,它的主要炮制方法是炒制。

炒茯苓可以去除其表面的杂质,使其品质更加纯净,同时减轻其寒凉性质,增加其温热性。

其次,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它的主要炮制方法是煮制。

煮黄芪可以破坏其细胞结构,促进有效成分的溶解和释放,增加中药的药效。

再次,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它的主要炮制方法是炙制。

炙当归可以加强其温热性质,增加中药的活血行气作用,并改善其味道。

中医药的炮制方法

中医药的炮制方法

中医药的炮制方法
中医药的炮制方法是指将草药加工成适合人体吸收和使用的药物形式的过程。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水煎法:将草药放入水中煎煮,使草药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然后取汁液服用。

2. 蒸馏法:将草药放入蒸馏器中进行蒸馏,蒸馏液中富含草药有效成分,可直接饮用或用于外用。

3. 蒸制法:将草药放入蒸锅或蒸馏器中进行蒸制,使草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提高药效。

4. 炮炙法:将草药置于火上炙烤,使草药表面出现焦黄色,增强药性和药效。

5. 炒制法:将草药放入平底锅中炒热,使草药干燥或部分变质,改变草药的属性和功效。

6. 曝晒法:将草药晒干,以去除部分水分,增加其保存期限。

7. 醇提法:将草药放入酒精或其他溶剂中浸泡,使草药有效成分溶解于酒精中,制成酊剂。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根据草药的性质和用途进行选择,以达到提高药效、改变性质、增加稳定性等目的。

炮制方法的使用经验也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得需要与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得不同要求,所采取得一项制药技术。

2、炮炙:炮炙古代就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得方法,现代一般就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得其她炮制方法。

3、饮片:饮片系指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得所有中药。

4、反制:药性相对立得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制约药物得偏性或副作用,称为反制。

5、从制:药性相同或相似得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增强药物得疗效,称为从制。

6、炮制辅料:炮制辅料就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得附加物料。

7、炮:炮古代指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

现代指高温砂烫至发炮(泡)鼓起。

8、净度:净度系指饮片得纯净度,亦即中药饮片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分得限度。

9、泛油:泛油就是指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或返软、发黏、颜色変浑、发出油败气味得现象。

10、变色:变色就是指饮片得天然色泽发生了变化。

11、风化:风化就是指某些含结晶水得矿物类药物,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得现象。

12、潮解溶化:潮解溶化就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得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得现象。

13、对抗同贮法:对抗同贮法就是采用两种以上得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得物品与药物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得贮存方法。

14、气调养护技术:气调养护技术就是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得方法,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防虫、防霉防止泛油、变色、气味散失等目得。

15、净制:净制又称净选加工,就是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剂、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得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品与霉变品,区分疗效不同得药用部位,将药材分档或进行简单加工得一类炮制方法。

16、净药材:净制后达到药用净度标准得中药材称为净药材。

中药炮制方法汇总

中药炮制方法汇总

中药炮制方法汇总中药炮制是指将天然药材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备一定的医疗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

中药炮制的方法非常丰富,下面将针对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进行汇总介绍。

1.酒制:将中药材与白酒、红酒等高度酒精溶液浸泡,通常时间为数天到数月。

酒制有助于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增强活性,同时也能消除药材的寒凉之性。

2.水煎浸制:将中药材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浸泡液和药材一起煎煮,直至液体浓缩成药汁。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矿藏更深层次的中药材,以及一些有效成分不易溶于醇类溶剂的中药材。

3.蒸制:将中药材放入蒸锅中蒸煮,蒸发杂质,提取有效成分。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蒸制可以降低毒性,增加安全性。

4.炒制: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砂锅中进行炒制,常常会加入一些辅助炒制的物质,如食盐、糖等。

炒制可以增加药材的活性,改善药材的外观、气味和味道。

5.曝晒:将中药材晒干在阳光下,以减少水分含量,同时也能通过太阳光的紫外线杀死一些微生物。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一些具有潮湿性的中药材。

6.发酵:将中药材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改变药材的性质。

发酵可以增加药材的活性成分、改善其质地和口感。

7.水蒸气炙制:将中药材放入专用的炙制器中,通过水蒸气的作用使其加热,提高活性成分的释放和药效。

8.煅制:将中药材放入砂锅或炉中进行烧煮,使其发生化学变化,增加活性成分和药效。

9.黄漆附贴:将附于其他物质上的中药材用特定的工艺粘贴上黄漆,以增加药效和保护药物。

10.石炮制:将中药材放入石炉中进行炮制,利用高温和石材的特性提高活性成分的释放和药效。

11.水蒸气处理:将中药材用水蒸气进行处理,以改变其性质和活性,使其更适合药理和药用。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提高药效和使用效果。

不同的炮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中药材,通过炮制可以调整中药材的药性、理化性质,减少毒性和副作用,增强其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中药材炮制大全

中药材炮制大全

中药材炮制大全中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炮制能够改善药材的性质和功效,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供读者参考。

一、炮制方法1. 炙:将中药材置于火中烘烤,让其稍微变黄,但不要烧焦。

炙制后的中药材通常具有温通、散寒的功能。

例如,炙甘草可以增加甘草的甘、温、无毒的特性,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2. 炒:将药材放入沙锅或铁锅中,用中小火炒制。

炒制后的中药材可以改善其性味,加强其功能作用。

例如,炒白术可以增加白术的健脾、化湿的功效。

3. 焙:将中药材置于罐内,然后放入火炉进行烤制。

焙制能够使中药材的气味变浓,增加其驱寒、祛湿的效果。

例如,焙生姜可以增加生姜的发散、解表的作用。

4. 炮:将药材放入铁锅或陶壶中,加热至药材出现龟裂、碳化的情况,然后取出晾凉。

炮制后的药材往往会去除一些有毒成分,提高其疗效。

例如,炮制附子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增加其温阳的功效。

二、常见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及作用1. 附子:将附子剖开,去除内脏,晾干或晒干后使用。

炮制后的附子可以温里散寒,驱风除湿,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

2. 人参:将人参用沙锅炒至微黄色,再用火炉烤至微焦。

炮制后的人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的功效,对于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有良好的疗效。

3. 甘草:将甘草用火炉略炙,炙后控水晒干。

炮制后的甘草可以增加其止咳、润肺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咳嗽、痰多等疾病的治疗中。

4. 白术:将白术用沙锅炒至微黄色,再用火炉烤至微焦。

炮制后的白术可以增加其健脾、化湿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湿邪困滞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5. 当归:将当归用火炉炒至微焦,并用凉水泡软后晒干。

炮制后的当归可以增加其活血、补血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

总结:中药材的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改善其性质和功效,增强中药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作用,读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的知识

中药炮制的知识

中药炮制的知识
五大类中药的炮制方法是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

具体如下:1.修制:主要指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纯净是采用手工或机械挑、筛、
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粉碎是采用捣、碾、研、磨、锉等方法,改变药物外形,使其符合调剂、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切制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成片、段、丝、块等各种形状,以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物的调剂使用。

2.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闷润等,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

3.火制: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

炒是将药物置锅中不断翻动,以便于粉碎加工,并具有缓和药性的作用。

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煅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药物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煨是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炭中加热的方法,可减少烈性和副作用。

4.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制方法。

主要有蒸、煮等。

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热药物,有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作用。

煮是将水或液体辅料同药物共同加热,可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其目的是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简述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

简述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

简述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
中药炮制是指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净制:净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挑选、清洗、晾晒等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尘土和不挥发性成分。

净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在净制过程中,需要对药材进行仔细挑选,去除其中的劣质、腐烂、病虫害等部分。

同时,还需要对药材进行清洗,以去除其中的泥沙、灰尘等杂质。

最后,需要对药材进行晾晒或烘干处理,以去除其中的多余水分和不挥发性成分,从而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2.切制:切制是指将净制后的中药材切割、打磨、雕刻成一定形状、大小和厚度的片、块、段等,以便于存储和服用。

切制过程中,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切割方法和工具。

例如,对于质地较硬的药材,可以采用机器切割或手工切片的方法;对于质地较软的药材,可以采用手工雕刻或机器切割的方法。

切制后的药材应该符合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以便于后续的炮制和服用。

3.炮炙:炮炙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环节,是指将净制、切制后的中药材进行加热、加压、添加物质等处理,以达到特定效果和目的。

炮炙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添加物质的不同,炮炙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酒炙、醋炙、盐炙等。

在炮炙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加热的温度、时间以
及添加物质的量和比例等因素,以避免对药材的质量和药效造成影响。

总之,中药炮制包括净制、切制和炮炙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中药材进行严格的加工处理,能够提高药材的质量和药效,从而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常见的十种炮制方法

中药常见的十种炮制方法

中药常见的十种炮制方法
中药常见的十种炮制方法包括:
1.净制:即对原药材进行挑拣、筛选、洗净等操作,以去
除杂质和不需要的部分。

2.切制:将净制后的药材切成片、块、段等不同规格的饮
片,以便于后续的炮制和制剂。

3.炮炙:是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药材进行火
制、水制、水火共制等处理,以改变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等。

常见的炮炙方法有炒、炙、烫、煨、蒸、煮等。

4.煨制:将药材放入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慢慢
加热至水干,使药物变得酥软或松散,以便于粉碎和内服。

5.蒸制:将药材放入蒸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武火蒸煮
至熟透,使药物变得易于粉碎和内服。

6.煮制:将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武火煮沸后,
再用文火慢慢加热至药物变得易于粉碎和内服。

7.炙制:将药材放入炙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或蜜,用文火
慢慢加热至药物变得酥软或松散,以便于粉碎和内服。

8.炒制:将药材放入炒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或盐,用文火
慢慢加热至药物变得焦黄或松散,以便于粉碎和内服。

9.晒干:将药材洗净后晒干,除去水分,以便于贮藏和运
输。

10.风干:将药材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自然晾干,以便
于贮藏和运输。

以上是中药常见的十种炮制方法,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等,对于中药的制备和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药材和处方需求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中药炮制的收获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一般不可直接使用,须经过专门的加工炮制方可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独特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传承久远,博大精深。

通过初步对炮制的学习,在对炮制的目的、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炮制的机制以及炮制的常用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了解。

下面是学习后的收获。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成分复杂,疗效多样,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降低毒性、除去或降低副作用。

许多中药毒性太大,必须通过合理炮制。

如川乌、斑蝥等经炮制降低毒性。

如麻黄煮数沸降低生用时令人烦,出汗不止的副作用。

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中医理论采用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来表达中药的性能。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生地黄性味甘苦寒,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炮制后熟地黄性味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这也体现了一些中药生熟异治特点。

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材经切制成饮片后,表面积增大,经热处理,细胞组织及所含成分可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

且辅料的助溶、脱吸附作用,都可使药物的活性成分更好地从药材组织细胞内溶解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

改变中药的作用趋向。

中药以升降浮沉表示作用趋向。

大黄性味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作用,作用趋向转降为升。

改变或增强中药的归经。

中药归经常以脏腑及经络来表示。

即某药归某经,表示该药对某些脏腑和经络有选择性作用,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许多单味中药作用于多个脏腑经络,经炮制调整,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入心包络、肝、胆、三焦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

便于调剂和制剂。

中药材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便于调剂和配方。

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的骨甲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且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经过炮制,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溶出。

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炮制时,经过干燥,降低含水量,避免霉烂变质;加热处理可杀死某些昆虫类药物虫卵,防止孵化,亦能终止种子类药物发芽,以利久贮。

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动物类药物或其他有特殊不快气味的药物,常为病人厌恶,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

采用漂洗、酒制等炮制方法处理,可矫臭矫味。

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中药材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

通过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洁净度,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准确。

二、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药物经过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的变化。

通过分解,异构化,氧化,置换,分解,缩合等途径,对中药化学成分产生溶解度和浸出量增强或降低,或分解或转化成新的化学成分,或有量的增减等影响。

对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具有受热易分解、水中不易溶解而溶于有机溶剂。

所以在其炮制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时间对该类成分的影响。

对苷类成分的影响。

苷类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

苷类溶于水和酒精。

故水制苷类生药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

用酒炮制可增加溶解度。

对苷类药材的炮制常基于两个原因。

①杀酶保苷,保持药效。

含苷药材常用炒、烘、蒸、煮的方法炮制,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

②水解后产生新的成分增加或改变疗效,降低毒性。

苷类成分多不耐热,易分解,而黄酮和蒽醌类成分的苷元遇热却较稳定。

对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在常温下能发挥,并易随水蒸气蒸馏。

应避免加热或减少加热时间,以防止挥发油损失而降低疗效。

而对于挥发油过高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可通过麸炒、烘制等炮制方法来去油以缓和药性。

加辅料制亦可改变挥发油含量,达到减毒增效目的。

对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多糖是中药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

多不溶于水。

炮制方法多样,一般对多糖含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疗效,盐制、酒制、醋制等不同炮制方法多糖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同。

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鞣质又称单宁或鞣酸,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

鞣质耐高温,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较小。

但是有一些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导致鞣质含量降低。

对中药中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响。

蛋白质、氨基酸多数可溶于水,炮制时遇热不稳定。

炮制对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

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溶于水,而降低含量,因此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有机酸流失。

有的有机酸往往因加热而被破坏。

对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在植物药物中有一些无机盐类,如钾、钙、镁、碘等,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

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夏枯草时不宜长时间浸洗,会降低其利尿作用。

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中大量存在着无机成分,如矿石类药物经过煅烧后失去部分结晶水,成为无水化合物,使药物易粉碎,且进一步纯净。

有些药物矿物药,经过煅红醋淬后,利于粉碎,使药物酥脆,增加在汤剂中的溶解度。

炮制过程中辅料的加入是影响无机元素变化的关键因素。

炮制可以减少有害元素含量。

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可反映炮制前后药性的改变。

三、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中药炮制机制从吸收代谢角度。

在化学和药理学方面,中药炮制前后药效物质的改变引起炮制品药性和功效改变,炮制对中药增效、减毒、缓性、生熟异治的作用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相关。

在生物转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微生物发酵和中药炮制前后体内效应物质基础变化。

在肠吸收转运方面,中药经炮制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而这些成分在肠道的吸收转运情况因受到肠道吸收屏障作用的不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炮制品的疗效。

在体内吸收分布以及代谢组学方面,还可能引起体内过程、作用靶点以及毒性等一系列的复杂变化。

中药炮制机制从炮制中辅料的应用角度。

辅料具有增强主药疗效或降低毒性,影响主药性味、归经或作用趋向等作用。

可见辅料在中药炮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中药炮制机制的重要部分。

目前辅料炮制原理研究多数集中在探讨辅料炮制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以及药效毒理等变化的影响。

但中药炮制后的变化是由炮制辅料和炮制工艺共同引起的。

除辅料外,均有加热的因素;那么炮制前后中药化学成分和药效毒理的变化是否与加热有关。

且辅料自身在炮制加热等过程中,其化学成分是否产生了量变和质变,是否对炮制作用的变化有影响。

辅料炮制对中药体内作用机制是否有影响。

辅料的应用对炮制机制的影响,待于深入研究。

四、中药炮制方法修制。

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

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

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将净选后药材切成各种类型的饮片。

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以清洁、软化药材。

常用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等方法。

洗:将药材用清水快速洗涤,及时捞出晒干备用。

淋:将不宜浸泡的药材,用少量清水浇洒喷淋,使其清洁和软化。

泡:将质地坚硬的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使其变软。

润:又称闷或伏。

用淋润、浸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药材软化。

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并反复换水,以去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

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

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清炒法,有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程度不同的清炒法。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炒黄: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

炒焦: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除清炒法外,还可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

炒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炙: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粉碎。

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置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

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

水火共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

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不加辅料,称为清蒸;加辅料,称为辅料蒸。

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制霜、发酵、发芽等。

制霜: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的制品。

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生产新药。

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

总之,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并沿用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炮制工艺原始、生产效率低、炮制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近些年来中药炮制化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中药中某一个或某一类成分量变的研究层次上,应重视中药炮制前后配伍或复方中药物炮制作用机制的研究,要以中药炮制品在复方中的不同功用为基础,找出复方功效改变的科学依据。

更应重视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整体的差异性、药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差异性。

我们不仅要学习并运用传统炮制理论和方法。

还应把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多借鉴新理论和新方法以更好的探索传统炮制方法的现代科学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