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药材炮制方法
中药材药材炮制操作规范

中药材药材炮制操作规范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药材炮制则是中药材加工的重要环节。
药材炮制操作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证中药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炮制目的、炮制工艺和炮制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炮制的目的中药材的炮制是为了改变其性能、增强其药性、减少其毒性,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炮制过程中,可以通过炙、炒、煅、炮、焙等方法,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和药性,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
二、炮制工艺的分类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可以分为炙、炒、煅、炮、焙等几种。
炙是将药材置于火上进行炙烤,以改变其性味和药性;炒是将药材放入锅中翻炒,以增强其药效;煅是将药材放入炉中进行煅烧,以改变其性味和药性;炮是将药材放入炮筒中进行爆炸,以破壁和增强其药效;焙是将药材放入炉中进行烘烤,以改变其性味和药性。
三、炮制操作规范1. 药材的选择和质量控制在进行药材炮制时,首先要选择优质的药材。
药材的选择应符合药典或相关规范的要求,确保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
同时,要注意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和保存条件等因素,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2. 炮制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和消毒在进行药材炮制操作前,要对炮制设备和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清洁可以采用清水、洗涤剂或消毒剂等方法,彻底清除污垢和细菌。
消毒可以采用高温蒸汽、紫外线照射或化学消毒剂等方法,杀灭病菌和病毒。
3. 炮制操作的准备和安全措施在进行药材炮制操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好所需的药材、炮制设备和工具,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和安全。
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药材粉尘和炮制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
4. 炮制操作的时间和温度控制在进行药材炮制操作时,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
不同的药材和炮制工艺对时间和温度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要注意炮制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掌握好每一步操作的时间和温度,确保炮制效果的稳定和可控。
5. 炮制操作的仪器和设备使用在进行药材炮制操作时,要正确使用仪器和设备。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一、背景介绍1.1 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指的是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原有性味归经特性,以增强药性、降低毒性、增加稳定性、提高药效、改善质地和外观,使之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的过程。
1.2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主持编制的,记载中药品种、性状、质量要求的专业性标准性大医书籍。
炮制通则是中国药典中关于炮制加工的标准规范和操作程序。
二、炮制的基本原则2.1 保持性味归经特性炮制中药的目的在于增强其药性,但同时也要尽量保持其性味归经特性,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临床应用的稳定性。
2.2 保证质量和安全在炮制过程中,需要保证药材和炮制辅料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加工后的药物符合药典标准。
2.3 注意炮制方法和工艺炮制的方法和工艺应当严格遵循药典规定,以确保药物的炮制效果和质量稳定性。
也需要注意炮制过程中温度、时间、火候等因素的控制。
三、炮制的具体操作3.1 炮制辅料的选择炮制辅料的选择应当符合药典规定,同时也要考虑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的要求,如炮制温度、时间等。
3.2 炮制的方法和工艺根据中药品种的不同,炮制的方法和工艺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包括灯炙、炒、焙、制等多种炮制方法,需要根据药典规定进行操作。
3.3 质量控制和检验炮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包括药材外观、性状、有无异物等方面的检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四、我对中药炮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质地,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炮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药典规定进行,且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符合规范,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并了解了炮制的基本原则、具体操作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中药的炮制方法

没药的炮制方法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干燥胶树脂。
一、净制:拣净杂质。
二、炮炙1.醋制:取净没药,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
每没药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取净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
3.香附制:取没药拣净杂质,打碎成小颗粒或粗粉末。
加入香附60%研成粉,先将香附粉放在锅内用文武火炒热后,又放入没药拌炒,炒至浓烟上升,呈灰褐色,发泡松脆,取出,晾凉。
4.麸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虚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
每没药1kg,用麸皮0.5kg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灯心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加入灯心同炒,至油被灯心吸尽,没药膨胀呈球状为度,取出簸去灯心,放凉。
每没药1kg,用灯心30kg。
6.煨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
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没药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没药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7.煮制:取没药,加水浸1日,连同水倒入锅内,煮至溶化,滤临床应用没药时,由于炮制不过性,患者服后有恶心、呕吐反应。
用狗试验证明,狗吃生没药7分钟即吐,服制没药安然无事。
事实说明,内服没药不炮制或炮制不过性,服后都有副作用反应。
乳香的炮制方法本品为橄榄科卡氏乳香树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或鲍达乳香树 Boswelia bhaw dajiana Birdw.及野乳香树 Boswellia neglectaM.Moore皮部渗出的干燥胶树脂。
【炮制方法】一、净制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捣碎(《规范》)。
三、炮炙1.醋制取净乳香,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取出,放凉。
每乳香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1)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药典85》)。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3、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 质量为佳。 14.摋 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b.张仲景用的炙阿胶同于“炒”、“羊脂炙”等系指 这种分类方法能较好地体现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条理性,它吸收了工艺法的长处,采纳了辅料分类的优点。
和贮藏保管 ”《集韵》:“火焚也。
涂辅料后再炒。 《说文》:灼也,暴声。
14.摋 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晒 即晒。如白居易诗中有:“其西晒 药台”的记载。
雷公炮炙十七法
16.曝 是制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 1源自.露 制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间暴露之,
即所谓“日晒夜露”。如露乌贼骨。
2、三类和五类分类法
三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到: 火制四:煅、炮、炙、炒之不同 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 水火共制:若蒸、若煮而又而焉,余外
主要成分为含水硅酸镁。 甘草:性味甘、平。
c.《局方》的“炙”与“炒”区别不明显,如该书中 三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到:
何首乌“干者米泔水浸透,竹片刮去皮”。 醋、曲醋、化学醋等多种。
第二节 中药炮“制品炒的贮藏香保管”与“炙香”即无区别。现已基本统一,“
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
豆腐具有较强的沉淀与吸附作用,与药物共 制后可降低药物毒性,去除污物。
常与豆腐共制得药物有藤黄、珍珠、硫磺等
二、固体辅料— 土
土: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灶心土、黄土、赤石脂等 。
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涩肠止泻。与 药物共制后可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常以土制得药物有山药、白术等。
二、固体辅料— 蛤粉
浸渍药物采用白酒,炙药采用黄酒。常 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芩、黄连、大黄、白芍、
黄芪炮制方法与标准

黄芪炮制方法与标准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炮制是指对其进行特定的处理和加工,以增加药性或改善功效。
以下是黄芪的常见炮制方法和标准:
1.炒制(炒黄芪):将黄芪用适量的清水浸泡,取出沥干
后放入锅中炒热,炒至黄芪表面变黄色,具有香气。
2.温水浸泡:将黄芪用适量的温水浸泡一段时间,通常为
1-2小时,然后沥干备用。
3.蒸制:将黄芪放入蒸锅中,用高温蒸煮一定时间,通常
为30-60分钟,然后晾干备用。
黄芪的炮制方法和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药材特点和药性需求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炮制的目的是增加黄芪的药效和改善其疗效。
炮制后的黄芪通常具有较好的药物活性和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黄芪的炮制方法和标准应该根据权威的药典或药材炮制规范进行操作。
如果您需要具体的炮制方法和标准,请咨询专业的中药师或参考权威的中药炮制规范,如《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
2020版中国药典 炮制通则

2020版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
本版药典规定的各饮片规格,系指临床配方使用的饮片规格。
制剂中使用的饮片规格,应符合相应制剂品种实际工艺的要求。
炮制用水,应为饮用水。
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以达到净度要求。
二、切制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进行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
亦可使用回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式润药箱等软化设备。
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其规格厚度通常为: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块8~12mm的方块;丝细丝2~3mm,宽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者,一般应捣碎或碾碎使用。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 炒炒制分单炒(清炒)和加辅料炒。
需炒制者应为干燥品,且大小分档;炒时火力应均匀,不断翻动。
应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单炒(清炒)取待炮炙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规定程度时,取岀,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焦黄色为度,取出,放凉;炒焦时易燃者,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
麸炒先将炒制容器加热,至撒入麸皮即刻烟起,随即投入待炮炙品,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麸皮10~15kg。
砂炒取洁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时,投入待炮炙品,不断翻动,炒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
中药炮制 学习非遗中药炮制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习非遗中药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特定的处理和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药效。
非遗中药炮制技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知识。
本文将介绍学习非遗中药炮制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以下几种方法列出了非遗中药炮制的基本步骤,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一、药材的选择中药炮制的第一步是合理选择药材。
根据具体的治疗目的和临床需求,选择具有合适性质和功效的药材。
可以参考《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著作,也可以咨询中药师或医生的建议。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药材必须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并具备一定的鉴别技巧。
二、药材的预处理在进行中药炮制之前,需要对药材进行一定的预处理。
这一步旨在去除杂质、保持药材的天然特性和提高炮制效果。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清洗、晒干、破碎等。
例如,根据药材的种类和性质,可以用清水洗净或热水煮烫,以去除附着在表面的杂质和灰尘。
然后,将药材晾晒至合适的干燥程度,以便后续的操作。
最后,需要对药材进行破碎处理,使之符合炮制的要求。
三、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非遗中药炮制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根据具体药材和炮制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炙、煅、制、焙等。
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加热处理的药材,如生姜、大枣等,可以选择炒炙的方法,使之具有温阳的功效。
而对于一些需要去除毒性的药材,如白附子等,可以选择煅灼的方法,使之具有较强的疏散作用。
四、控制炮制的时间和温度在进行中药炮制时,控制炮制的时间和温度十分重要。
不同的药材和炮制方法要求不同的时间和温度,必须严格依照要求来操作,以免影响炮制效果。
一般来说,时间过短会使药材的活性成分无法充分释放,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
温度过高则易破坏药材的有效成分,温度过低则会影响炮制效果。
因此,在进行中药炮制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控制好时间和温度。
五、储存和使用炮制好的中药材料炮制完毕的中药材料,需要妥善储存,并在需要时正确使用。
中药材炮制通则

中药材炮制是指将生药材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以达到药理活性的最佳状态。
以下是中药材炮制的通则:
1. 清洗:将采集的中药材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尘土。
可以使用清水或适当的溶液进行清洗。
2. 晾干:清洗后,将中药材晾干。
可以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3. 切片或粉碎:根据需要,将中药材切成片状或粉碎成粉末。
使用刀具或研磨器具进行切片或粉碎。
4. 炒制:炒制是常见的中药材炮制方法之一。
通过炒制,可以改善中药材的性味特点、增强药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炒制时需要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5. 蒸制:蒸制是一些中药材炮制的常见方法。
通过蒸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特点、提高活性成分的含量,并增强药效。
6. 曝晒:一些中草药需要进行曝晒。
在阳光下曝晒,可以去除湿气、杀灭细菌和真菌,并增强药效。
7. 调配:根据具体方剂的需求,将经过炮制处理的中药材按照比例调配使用。
8. 包装储存:炮制完成后,将中药材进行包装和储存。
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保持干燥、通风和避光的环境,防止湿气、虫害等对中药材的影响。
这些通则是中药材炮制的基本步骤,不同的中药材可能会有特定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在进行中药材炮制时,需要严格遵循药典标准和相应的药材炮制规范,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ⅡD.炮制通则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用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均称为“饮片”;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
饮片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本版药典规定的各饮片规格,系指临床配方使用的饮片规格。
制剂中使用的饮片规格,应符合相应品种实际工艺的要求。
炮制用水,应为饮用水。
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以达到净度要求。
二、切制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进行软化处理方法,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
亦可使用回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式润药箱等软化设备。
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其规格厚度通常为:
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
块8~12mm的方块;
丝细丝2~3mm,宽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者,一般应捣碎或碾碎使用。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炒制分单炒(清炒)和加辅料炒。
需炒制者应为干燥品,且大小分档;炒时应均匀,不断翻动。
应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单炒(清炒)取待炮炙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焦黄色为度,取出,放凉;炒焦时易燃者,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
麸炒先将炒制容器加热,至撒入麸皮即刻烟起,随即投入待炮炙品,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麸皮10~15kg。
砂炒取洁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时,投入待炮炙品,不断翻动,炒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河砂以掩埋待炮炙品为度。
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液中淬酥。
蛤粉炒取碾细过筛后的净蛤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翻动较滑利时,投入待炮炙品,翻炒至鼓起或成珠、内部疏松、外表呈黄色时,迅速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蛤粉30~50kg。
滑石粉炒取滑石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待炮炙品,翻炒至鼓起、酥脆、表面黄色或至规定的程度时,迅速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滑石粉40~50kg。
2.炙法是待炮炙品与液体辅料共同拌润,并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酒炙取待炮炙品,加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酒炙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黄酒10~20kg。
醋炙取待炮炙品,加醋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炙时,用米醋。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米醋20kg。
盐炙取待炮炙品,加盐水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炙时,用食盐,应先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食盐2kg。
姜炙姜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
姜汁与生姜的比例为1:1。
取待炮炙品,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生姜10kg。
蜜炙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蜜炙时,用炼蜜。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炼蜜25kg。
油炙羊脂油炙时,先将羊脂油置锅内加热溶化后去渣,加入待炮炙品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表面光亮时,摊开,放凉。
3.制炭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更要避免复燃。
炒炭取待炮炙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取待炮炙品,置煅锅内,密封,加热至所需程度,放凉,取出。
4.煅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取待炮炙品,砸成小块,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物,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至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煅淬将待炮炙品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若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
5.蒸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档,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清水或液体辅料拌匀、润透,置适宜的蒸制容器内,用蒸汽加热至规定的程度,取出,稍晾,拌回蒸液,再晾至六成干,切片或段,干燥。
6.煮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档,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清水或规定的辅料共煮透,至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7.炖取待炮炙品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汽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蒸、煮、炖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每100kg待炮炙品,用水或规定的辅料20~30kg。
8.煨取待炮炙品用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地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其与麸皮同置炒制容器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麸皮50kg。
四、其他
1.燀取待炮制品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
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易搓去时,捞出,放入冷水中,除去种皮,晒干。
2.制霜(去油成霜)除另有规定外,取待炮制品碾碎如泥,经微热,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含油量符合要求后,取残渣研制成符合规定的松散粉末。
3.水飞取待炮制品,置容器内,加适量水共研成糊状,再加水,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4.发芽取炮制品,置容器内,加适量水浸泡后,取出,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使其发芽至规定程度,晒干或低温干燥。
注意避免带入油腻,以防烂芽。
一般芽长不超过1cm。
5.发酵取炮制品加规定的辅料拌匀后,制成一定形状,置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使微生物生长至其中酶含量达到规定程度,晒干或低温干燥。
注意发酵过程中,发现有黄曲霉菌,应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