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技术蒸煮法
《中药炮制学蒸法》课件课件

.
65
山茱萸
【来源】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炮制规格】 山萸肉 酒山茱萸 蒸山茱萸
.
66
【炮制方法】
1.山萸肉
取原药材,洗净,除去杂质及果核。
2.酒山萸肉
山萸肉,黄酒拌匀,置容器内,密闭, 隔水加热,炖至酒被吸尽,色变黑润。 药物辅料5:1
药物辅料比5:1
.
35
【成品性状】 女贞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略弯曲,表
面灰黑色或紫黑色,皱缩,皮软而薄。 酒女贞子黑褐色,表面附有白色粉霜,
微有酒气。
.
36
【炮制作用】 女贞子:
清肝明目、滋阴润燥。多用于肝热目 眩、阴虚肠燥便秘。 酒女贞子:
补肝肾作用增强。多用于头晕耳鸣视 物不清,须发早白等。
.
.
70
【炮制研究】 炮制品种没食子酸含量高 蒸、煮制可使鞣质分解
【工艺研究】 加压蒸制
.
71
五味子
【来源】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 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 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
13
.
14
何首乌 【成品性状】 ➢ 不规则圆形厚片或小方块,表面淡红
棕色 ➢ “云锦花纹”(异型维管束) ➢ 周边红棕色或红褐色,
皱缩不平 ➢ 体重质坚;味苦涩。
.
15
制首乌 黑褐色或棕褐色厚片
或小方块,微粗糙,凹 凸不平,有光泽。气微, 味淡而微甘。
中药炮制学课件 第十四章 蒸 煮 燀法

附子
[处方用名] 附片、炮附片、淡附片 [炮制方法] 1.盐附子:食用胆巴水溶液浸,加盐浸 2.黑顺片:食用胆巴水溶液浸,切片,水浸,染
成浓茶色,蒸制
3.白顺片:食用胆巴水溶液浸,切片,水浸,蒸 制,硫磺熏
4.炮附片 砂炒 5.淡附片 清水浸至盐附子盐分漂尽,与甘草、
第二节 煮 法
定义: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 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水同煮的方法 适用药物:毒性强、副作用大及作用较剧烈药物。 一、煮法的目的 1.清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如川乌 2.清洁药物。如珍珠
二、煮法的操作方法
分类:清水煮 药汁煮或醋煮 豆腐煮
工艺程序:加水至平药面,辅料可同时加入(或 稍后加入),武火煮沸文火微沸
3.新工艺及质量控制 (1)新工艺: ①何首乌经黑豆拌蒸32小时制品色泽乌黑发亮,
质量最好
②以蒸气压力锅内加压蒸
(2)控制指标:50%醇热浸出物的含量、游离蒽 醌含量、二苯乙烯苷含量
地黄
[处方用名] 地黄、鲜地黄、生地、生地黄、干地 黄、熟地、生地炭、熟地炭
[炮制方法] 1.鲜地黄 切厚片或绞汁 2.生地黄 切厚片
[炮制作用] 生首乌:苦泄性平发散,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制品: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 血,乌须发,强筋骨
消除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炮制研究] 1.理化性质 颜色加深:总蒽醌、结合蒽醌↓ 游离蒽醌↑ 磷脂及糖↑二苯乙烯苷↓ 2.药理作用 泻下↓毒性↓,制首乌具增强免疫和
肝糖原积累作用
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
甘草5kg,黑豆10kg /100kg
中药的炮制方法和工具

中药的炮制方法和工具中药炮制是中药材成为中药饮片的重要过程,其方法和工具直接影响着中药饮片的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工具,主要包括净制方法、切制方法、炮炙方法、晒干或阴干、烘焙法、蒸煮法、炒炙法、浸泡法、储存法和捣碎法等方面。
1. 净制方法净制是中药炮制的首要环节,主要包括筛选、淘洗和晾晒等步骤。
筛选是对中药材进行选择,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废弃物;淘洗是用清水洗净中药材表面的泥沙和灰尘等;晾晒是将洗净后的中药材放在阳光下晾干,使其变得干燥。
净制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匾、筛子、簸箕、晾晒架等。
2. 切制方法切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切削、切割、捣碎等步骤。
切削是将中药材用刀切削成薄片或小块;切割是将中药材用刀切成小段或细丝;捣碎是将中药材用杵或臼捣成粉末。
切制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切刀、菜刀、砧板、捣药罐等。
3. 炮炙方法炮炙是中药炮制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炒制、焙制、蒸制等步骤。
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炒至金黄色或干脆;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微火焙干;蒸制是将中药材放在蒸锅里用蒸汽蒸熟。
炮炙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炒锅、铁锅、蒸锅、炉子等。
4. 晒干或阴干晒干或阴干是将中药材放在阳光下晾晒或放在阴凉处自然干燥的过程。
晒干是将中药材放在阳光下晾晒,加速其干燥过程;阴干是将中药材放在阴凉处自然干燥,适合易变质的药物。
晒干或阴干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晾晒架、簸箕等。
5. 烘焙法烘焙是利用烘箱或电炉等加热设备将中药材烘干的方法。
烘焙可以加快中药材的干燥速度,并有利于保存。
烘焙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烘箱、电炉、烤盘等。
6. 蒸煮法蒸煮是利用蒸锅或煮锅将中药材用水蒸煮的方法。
蒸煮可以软化中药材,有利于进一步加工或制成中药饮片。
蒸煮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蒸锅、煮锅、漏勺等。
7. 炒炙法炒炙是利用炒锅或炙锅将中药材进行炒炙的方法。
炒炙可以改变中药材的药性,增强其疗效。
炒炙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包括炒锅、炙锅、铲子等。
中药的炮制方法有哪些

中药的炮制方法有哪些
中药的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煎煮法:将药材放入水中,经过煎煮煮沸、焖煮稀翻等步骤,使药材溶解、煮沸、渗透等,从而提取中药有效成分。
2. 蒸馏法:将药材经过水蒸发而形成蒸汽,再经过冷凝形成液体,从而得到纯净的中药成分。
3. 蒸制法:将药材放入蒸锅中,经过蒸煮,使药材受热、膨胀、软化,从而提取中药有效成分。
4. 浸泡法:将药材放入酒、醋、水等液体中,经过浸泡,使药材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提取中药有效成分。
5. 焙炒法:将药材放入炒锅中,经过炒煮、炒制等步骤,使药材经过加热处理,从而提取中药有效成分。
6. 曝晒法:将药材放置在阳光下暴晒,经过曝晒,使药材干燥、氧化等,从而提取中药有效成分。
不同的药材和不同的药方可能使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此外,
中药的炮制过程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比例、温度和时间等因素。
中药炮制的蒸煮燀法

• •
•
[质量要求] 1.生品:不规则圆形厚片或小方块,表面淡 红色或棕 黄色,中心部散列云锦花纹 (异型 维管束), 周边红棕色或 红褐色,皱缩不平, 质坚实,粉性,味微苦而甘涩。 2.制首乌:不规则皱缩块片,表面黑褐 色 或棕褐色,质坚硬,断面角质样, 棕褐色 或黑色,味微生何首乌:生用解毒散结,滑肠致泻。苦泄性 平兼发散,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用于瘰疬疮痈, 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 • 2.制首乌:性味甘温,增强补肝肾,益精血,乌 须发,强筋骨的作用。消除生品滑肠致泻的副作 用。长期服用不会造 成腹泻。——用于血虚萎黄, 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 漏带下,高血脂症。
• 四、操作方法
• 蒸制要求 • 1.蒸透心:蒸至内无白心(圆气后4~8h)。 • 2.蒸黑:蒸至内外乌黑发亮(圆气后8~ 12h以上,且要蒸、闷、晒交替进行)。 • 3.圆气:水烧开后,水蒸汽在盖锅四周溢 出的现象。
• • • • • • • •
五、适用药物 具有滋补作用、含苷类成分的药物。 六、注意事项 1.火力:先武火,圆气后用文火,保持锅内有足 够蒸汽即可。 酒蒸(用非密闭容器)——文火,以防酒蒸发过 快而达不到酒蒸目的。 2.时间——根据药物的炮制目的而定。 过短——达不到目的。 过长——影响疗效,或“上水”,难干燥。。
• • • •
“水”: 1.清水 2.酒、醋、药汁 (甘草汁、黑豆汁等) 个别药物需使用固体辅料
第一节 蒸法
• 一、含义 •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酒、 醋、药汁等)或不加辅料,置蒸制容器内, 隔水加热或用水蒸气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 法。 • 醋蒸:五味子蒸至紫黑色。 • 酒蒸:山茱萸、黄精、熟地蒸至黑润。 • 黑豆汁蒸:何首乌蒸至棕褐色。
中药炮制的十种方法

中药炮制的十种方法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将药材进行烘焙、炮制、炙烤等处理,使其产生新的化学成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将介绍中药炮制的十种方法。
一、浸泡法:即将干燥的药材放入水中浸泡,再提取出来进行炮制,适用于各种药材。
二、熏制法:将干燥的药材置于熏蒸室中,采用炉火熏蒸的方法进行炮制。
三、酒蒸法:用白酒蒸煮药材,将酒杀菌后使药材沾染酒味,增强药效以及让病人服用时口感更好。
四、焙烤法:即把药材放在火炉中炙烤,使其干燥烤熟,增强药性。
五、爆炒法:用铁锅将药材加热至露出微黄色或微褐色色泽,火候需要掌握好,否则会使药材糊化、失去药效。
六、红晒法:即将药材晾晒至红色,适用于逍遥散、桂枝、川芎等药
材的炮制。
七、牛奶蒸煮法:将药材放入牛奶中蒸煮,增强药材的香味和口感,
适用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病人。
八、对炙法:即将两种或以上的药材放在一起,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下炙制。
九、石灰水煮法:将药材和石灰水煮沸,使药材柔软、易吸收,并能
改善病人胃口。
十、淫羊藿醋浸法:将淫羊藿浸泡于醋中进行炮制,适用于肝阳上亢、内分泌失调等病人。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炮制方法多样,需要我
们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药效,并对治疗疾病产生积极意义。
中药炮制学实验四 煅蒸煮燀法及其它制法

实验五 煅蒸煮燀法及其它制法一:实验内容1. 煅法——煅白矾2. 蒸法——蒸地黄3. 燀法——燀杏仁4. 煮法——煮远志5. 制霜法——制杏仁霜6. 干馏法——馏蛋黄油7. 煨法——煨诃子二:试验方法与结果 1. 煅法——煅白矾流程:白矾→武火加热→膨胀松泡,白色蜂窝状固体,完全干燥形态变化:固体→液体→固体 气泡:大→小2. 蒸法——蒸地黄 流程:生地200g+水或黄酒拌匀→润透→蒸至乌黑润泽,味甜(圆气后一小时)水:平地黄表面,黄酒:30%3. 燀法——燀杏仁流程:水(杏仁的10倍)→武火煮沸→投入杏仁50g →煮5分钟→种皮膨胀→捞出→冷水冷浸→去皮4. 煮法——煮远志远志50g+甘草汁→文火→药透汁尽略干(甘草汁:6%。
制备甘草汁:甘草+水煮20min ,甘草汁没过远志)5. 制霜法——制杏仁霜杏仁10g →吸油纸包裹→碾成泥状→吸油纸不显油痕,松散成粉(不粘结成饼)6. 干馏法——馏蛋黄油熟鸡蛋黄1个→锅内文火加热→除尽水分→武火加热→蛋黄油出尽,滤出7. 煨法——煨诃子诃子30g 和麦麸9g 同置于锅中→煨至麦麸焦黄,诃子深棕表面油亮有香气溢出图一 煅白矾呈蜂窝状图三 燀杏仁图四 蛋黄油及煮远志图二 煅白矾结成饼状图五 杏仁霜图六 煨诃子三:实验讨论与分析结果讨论:1.煅法——煅白矾:白矾成疏松有蜂窝饼状,可用手直接拿起2.蒸法——蒸地黄:呈黑色润泽发亮3.燀法——燀杏仁:杏仁成黄白色,无皮4.煮法——煮远志:远志吸汁潮湿色略加深5.制霜法——制杏仁霜:杏仁松散成黄白色粉6.干馏法——馏蛋黄油:蛋黄油焦黑色有腥臭气,蛋黄渣粘稠黑色7.煨法——煨诃子:诃子呈棕色有香气分析注意事项:1.煅白矾时不应搅动以免气孔堵住使结晶水失去不完全,且应该待白矾表面完全无气泡涌动时停止加热2.蒸地黄时间较久,本次试验时间不足所以并未蒸制到位3.馏蛋黄油应不停搅拌以免受热不均实验六苦杏仁燀制前后酶活性比较一:试验方法试管口,对比颜色差异二:实验结果如图:左侧(苦杏仁)上苦味酸试纸明显变红,右侧(燀杏仁)上苦味酸试纸颜色无变化气味:苦杏仁试管苦杏仁味道较重,燀杏仁几乎无味三:实验讨论与分析生杏仁有小毒。
中药炮制学——蒸、煮、燀法

黄芩煮法以加等体积水,加热10min, 80℃干燥为宜; 黄芩蒸法时间取20min,干燥温度以80℃为宜。 两种方法相比之下,蒸法比煮法效果更好。因为蒸法的热含量高、穿 透力强,杀酶效果也最好。
地黄
[处方用名]鲜地黄、生地黄、 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
2.酒黄芩 ——先加黄酒拌,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 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筛去 碎屑。
黄芩:黄酒=100:10
3.黄芩炭——用武火炒至药物外面焦褐色,里面深黄色, 存性,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摊晾干。
19:46
[炮制作用]
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入气 分,湿热黄疽,乳痈发背。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 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或新鲜根。
[历史沿革] 现行,有清蒸、 酒蒸、煅炭、炒炭等炮制 方法
19:46
19:46
[炮制方法]
1.鲜地黄 ——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 2.生地黄 ——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
19:46
19:46
[炮制方法]
1. 何首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稍浸,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 制首乌—— 取生首乌或块,用黑豆汁拌匀, 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或炖至 汁液被吸尽药物呈棕褐色时,取出,干燥。 何首乌:黑豆=每100:10
黑豆汁制法—— 黑豆10kg—4小时、汁约 15kg —3小时,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
19:46
何首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品性状】
? ⑴ 生首乌:表面淡红棕色或棕黄色。显粉性。 味涩。
? ⑵ 制首乌:呈棕褐色或黑褐色。质硬实,有光 泽。味微甘。
?【炮制作用】
? ⑴ 生首乌:苦涩发散,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 ⑵ 制首乌:甘温,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强筋骨。
制首乌片
何首乌片(生)
【炮制研究】
生首乌 加热炮制 制首乌
密
蒸制容器 闭
蒸 制
乌黑发 亮糖润
⑷ 生地炭: 炒炭或煅炭。 ⑸ 熟地炭: 炒炭或煅炭。
取出,晾至 七成干, 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
? ⑴ 鲜地黄: 清热凉血、生津止渴、止血。 ? ⑵ 生 地: 甘、微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⑶ 熟 地: 甘温,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 ⑷ 生地炭: 凉血止血。 ? ⑸ 熟地炭: 补血止血。
(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 一)
【采收】 秋季采挖。 【加工】 除去芦头、须根及泥 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 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 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药材性状】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 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 6~ 12cm ,直径3~6cm 。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 ,极皱 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 体重,质较软而韧, 不易 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 臭,味微甜 。
水润透或
药物
于蒸制容器内 隔水加热
拌辅料润透
至所需程度
放凉,取出,干燥。
晾至六七成干,切片干燥。
四、注意事项
⑴ 需拌辅料蒸的药物,应拌匀润透后再蒸。 ⑵ 一般先用武火加热,待“圆汽”后改用文火。
非密闭的酒蒸,火力不宜太强,以免酒气挥 发。 ⑶ 蒸制过程中,应随时添加适量开水补充蒸发 掉的水分。
何首乌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 乌的干燥块根。 【产地】河南、湖北、广 西、广东 等地 【采收】秋、冬二季叶枯 萎时采挖 。 【加工】削去两端,洗净, 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
性状
1 纺锤形或块状,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 有皱纹及皮孔。
2 质坚,横切面淡 红棕色,有粉性, 具有“云锦花纹” (中央为一正常 维管束,皮层散 有多数异型维管 束)。
㈠ 理化性质: 结合型蒽醌 有泻下作用
游离型蒽醌
无泻下作用
㈡ 药理作用: 加热炮制后泻下作用随蒸制 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毒性:生首乌大于制 首乌。
㈢ 工艺改革: 高温高压法:120℃,蒸 6小时。以游离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 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
【产地】 河南、河北、内蒙古
第八章 蒸煮燀法
软化
中药 材
净制
切制 炮炙
干燥
炒制 炙制 煅制 蒸煮 等
饮片
调配、制剂
? 本章分别论述药物蒸制、煮制和燀 制的主要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和成品规格等内容,并阐述部分常用 药物的炮制研究。
? 蒸、煮、燀法是水火共制的三类基 本炮制法。蒸法和煮法常常还需要加 入一些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以满足 不同的用药要求。
第一节 蒸法
? 一、含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
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于蒸制容器 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二、目的
? ⑴ 改变药性,扩大药用范围:如地黄。
? ⑵ 减少副作用:如黄精、大黄。 ? ⑶ 利于贮存,保存药效:如黄芩。 ? ⑷ 软化药材,便于切片:如木瓜、人参、
天麻、黄芩等。
三、操作方法
3 味微苦涩。
伪品人形——“何首乌”
用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 雕刻成男、女人形,在人 形头顶插入何首乌藤,或 将其理入地下,待外表颜 色变深后挖出,伪充何首 乌,以高价销售。
“人体”横切面为多数散 生的筋脉点(单子叶植物 维管束),无云锦纹及木 心可资区别。
【药性药味】温、苦、甘、涩 【归经】归肝、心、肾经
生津。
益髓。
【主治】 用于热病舌绛烦渴,【主治】用于肝肾阴虚,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
血虚萎黄等。
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
疹。
地黄
【处方用名】地黄、鲜地黄、生地、熟地黄、
生地炭、熟地炭
【炮制方法】
⑴ 鲜地黄:净制,切厚片或绞汁。 ⑵ 生地黄:净制,润软,切厚片,干燥。
⑶ 熟地黄:
生地黄
水润透 酒润透
鲜地黄
熟地黄
? 鉴别: ? 内外均呈黑色有光泽。 ? 质柔润而粘性强。 ? 气微香,味甘。 ? 功效:养血滋阴, ? 补精益髓。
熟地黄与生地黄的比较
生地:
熟地:
【药性】 寒
【药性】 微温
【药味】 甘、苦
【药味】 甘
【归经】 归心、肝、肾经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 清热凉血,养阴, 【功能】补血养阴,填精
清热燥湿药
黄芩
?【处方用名】 黄芩、枯芩、子芩、炒黄芩、
酒黄芩、黄芩炭
?【炮制方法】
?⑴ 黄芩:净制,置蒸制容器内,蒸 30分钟;或 于沸水中煮 10分钟取出,闷软,切片,干燥。
?⑵ 酒黄芩:加酒拌匀润透,文火炒干。 ?⑶ 黄芩炭: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深黄色 。
【功效】解毒,消痈,润肠通便。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
【主治】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 高血脂。
补血药
何首乌
?【处方用名】 首乌、生首乌、制首乌
?【炮制 方法】
?⑴ 生首乌:净制,润透,切厚片,干 燥。
⑵ 制首乌:
首乌 加黑豆汁 非铁质蒸制容器
药物呈棕褐色
拌匀润透
密闭蒸或炖
取出,干燥。 黑豆用量:黑豆 10%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薄片。外 皮棕黄色或深黄色。切 面黄色,中间红棕色, 老根中间呈暗紫色或棕 黑色,枯朽状或成空洞。
质硬而脆。气微,味苦。
【药性】寒 【药味】苦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 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炮制研究】
制成熟地后单糖含量增高。
黄芩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 黄芩的干燥根 。 【产地】 河北、山西、内蒙 古 【采收】 11 ~12 月间采挖。 【加工】 除去须根及泥沙,
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原植物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 8~ 25cm ,直径1~3cm 。表面棕 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 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 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 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 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 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 ,呈暗 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