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第四篇 糖与脂的结构与功能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四章聚糖的结构与功能 ppt课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四章聚糖的结构与功能 ppt课件
N-连接: 连接 方式
O-连接:
一、N-连接糖蛋白的糖基化位点为 Asn-X-Ser/Thr
定义:
糖蛋白的糖链与蛋白部分的Asn-XSer序列的天氡酰胺氮以共价键连接称N连接糖蛋白。
N-连接糖蛋白中Asn-X-Ser/Thr三个氨基 酸残基的序列子称为糖基化位点。
糖蛋白分子中聚糖结构的不均一性称为 糖型(glycoform)。
➢ 糖占比例大,约一半以上,具有多糖性质。 ➢ 分布于软骨、结缔组织、角膜基质、关节滑液、
粘液、眼玻璃体等组织。
• 蛋白聚糖的结构
组成
核心蛋白
葡萄糖胺
糖胺 糖胺聚糖
半乳糖胺 葡糖醛酸
糖醛酸 艾杜糖醛酸
一、糖胺聚糖是含已糖醛酸和已糖胺 组成的重复二糖单位
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 GAG)曾称为 粘多糖、氨基多糖和酸性多糖等。
➢ 每一聚糖都有一个独特的能被蛋白质阅读, 并与蛋白质相结合的三维空间构象,即糖密 码(sugar code)。
一、聚糖组分是糖蛋白执行功能所必需
• 各类多糖或聚糖的生物合成并没有类似核酸、蛋白质 合成所需模板的指导,而聚糖中的糖基序列或不同糖 苷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糖基转移酶的特异性识别糖 底物和催化作用。依靠多种糖基转移酶特异性地、有 序地将供体分子中糖基转运至接受体上,在不同位点 以不同糖苷键的方式,形成有序的聚糖结构。
➢ O-GlcNAc糖基化修饰是通过O-GlcNAc糖基转 移酶(O-GlcNAc transferase, OGT)作用,将β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共价键方式结合于蛋白 质的Ser/Thr残基上。
➢ O-GlcNAc糖基化蛋白质的解离需要特异性 的 β-N- 乙 酰 氨 基 葡 萄 糖 酶 (O-GlcNAcase) 作 用,O-GlcNAc糖基化与去糖基化是个动态 可逆的过程。

生物化学--脂类

生物化学--脂类

CM的生理功能 运输外源性TG及胆固醇酯。
LPL(脂蛋白脂肪酶) • 存在于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 使CM中的TG、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
FA及溶血磷脂等。
2020/6/16
极低密度脂蛋白 来源
VLDL的合成以肝脏为主,小肠亦可合成少量。
代谢
LPL VLDL
VLDL LPL、HL LDL 残粒
1.含14~20个C,偶数 2.饱和: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油酸 3.植、低温生活的动物中 不饱和 >饱和 4.熔点:饱和 >不饱和 5.不饱和双键:C9和C10之间 6.双键多顺式 7.细菌多是饱和脂肪酸,种类少 ▪人体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只能从植物中获 得
2020/6/16
2020/6/16
(一)脑苷脂类 葡萄糖——糖—苷键————鞘氨醇—酰胺—键 脂肪酸 半乳糖 岩藻糖 N-乙酰葡萄糖胺 N-乙酰半乳糖胺
2020/6/16
占脑干重的11%
(二)神经节苷脂
含有唾液酸的糖鞘脂
结构:
神经酰胺
半乳糖-N –乙酰葡萄糖胺-半乳酸-葡萄糖-鞘氨醇
2020/6/16
唾液酸
脂肪酸
在脑灰质和胸腺中含量丰富,是某些神经元膜 的特征脂组分。
胆酸的反应: 胆酸+甘氨酸或牛磺氨酸甘氨胆酸或牛磺胆 酸 胆酸+脂类(胆固醇;胡萝卜素)盐类乳化 剂
2020/6/16
2.强心苷及蟾毒 可使心博率减慢,强度增加。 强心苷基本结构:
R:甲基或醛基 洋地黄苷 蟾毒:酯 3.性激素 4.维生素D3、D2
2020/6/16
三、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 基本结构:五元环和20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一、糖类的生理功用:①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

②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

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二、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

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2.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3.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

即丙酮酸→乳酸。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

四川大学生物化学课件 第4章糖代谢

四川大学生物化学课件 第4章糖代谢
第二篇 代 谢
Part II. Metabolism

物质代谢(metabolism of substrates)
biosynthesis & degradation of macromolecules: carbohydrates、lipids、proteins(amino acids)、 nucleic acids(nucleotides)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generation & storage of metabolic energy (bioenergetics): citric acid cycle、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CH2OPO3 2―
O
C-O PO3 2―
CHOH CH2OPO3 2―

+ ADP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C-O ―
CHOH CH2OPO3 2― + ATP

3-磷酸甘油醛(3-PG)的氧化及磷酸化均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 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催化 第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
Reaction Glucose glucose 6-phosphate fructose 1,6-diphosphate 2 3-phosphoglycerate 2 pyruvate 2 H2O + 2 NAD+ ATP change per glucose -1 -1 +2 +2 +5 or +3 +5
1. 葡萄糖 丙酮酸:见前糖酵解途径 2. 丙酮酸乙酰CoA 乙酰CoA(acetyl coenzyme A, acetyl CoA) 是物质代谢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

2024版生物化学第四版

2024版生物化学第四版

生物化学第四版•生物化学概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酶学基础与应用•糖代谢与糖异生作用•脂类代谢与血浆脂蛋白•基因表达调控与疾病关系•细胞信号传导与受体介导作用目录生物化学概述01生物化学定义与研究对象生物化学定义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和物质代谢的科学,它探讨生物分子结构、功能、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分子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维生素、激素、酶等生物小分子。

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分解、转化和调控等过程都是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

生物化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历史生物化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随着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过程。

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在揭示生命现象本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工程的诞生等。

现状目前生物化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同时,生物化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化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疾病诊断生物化学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和代谢产物,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葡萄糖、胆固醇等物质的含量可以判断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药物研发生物化学在药物设计和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出具有更高疗效和更低副作用的药物。

疾病预防和治疗生物化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可以治疗遗传性疾病等。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02氨基酸种类与性质氨基酸的种类根据R基的不同,氨基酸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族氨基酸等。

氨基酸的性质包括两性解离、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等。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定义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包括二硫键的位置。

生物化学判断题

生物化学判断题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的变性是其构象发生变化的结果。

T2、蛋白质构象的改变是由于分子共价键的断裂所致。

F3、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不对称的α-碳原子。

F4、蛋白质分子的亚基就是蛋白质的结构域。

F5、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能与茚三酮生成紫色物质。

F6、Pro不能维持α-螺旋,凡有Pro的部位肽链都发生弯转。

T7、利用盐浓度的不同可提高或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

T8、蛋白质都有一、二、三、四级结构。

F9、在肽键平面中,只有与α-碳原子连接的单键能够自由旋转。

T10、处于等电点状态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

T1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可认为是亚基的聚合体。

T12、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以自由旋转。

F第二章核酸化学1、脱氧核糖核苷中的糖环3’位没有羟基。

F2、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碱基顺序为CTGGAC,则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为GACCTG。

F3、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种属A和种属B的T m值,若种属A的DNA T m 值低于种属B,则种属A的DNA比种属B含有更多的A-T碱基对。

T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均为DNA与组蛋白的复合体。

F5、核酸的紫外吸收与溶液的pH值无关。

F6、mRNA是细胞内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RNA。

F7、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F8、核酸变性或降解时,出现减色效应。

F9、酮式与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碱基在细胞中同时存在。

T10、毫无例外,从结构基因中的DNA序列可以推出相应的蛋白质序列。

F11、目前为止发现的修饰核苷酸大多存在于tRNA中。

T12、核糖体不仅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T13、核酸变性过程导致对580nm波长的光吸收增加。

F14、核酸分子中的含氮碱基都是嘌呤和嘧啶的衍生物。

T15、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叫做核苷酸残基。

T16、RNA和DNA都易于被碱水解。

F17、核小体是DNA与组蛋白的复合物。

T第三章糖类化学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

T2、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它们之间以α(1→6)键连接。

《生物化学》 第4章 脂类和生物膜

《生物化学》 第4章 脂类和生物膜

4.2.2 膜的化学组成
化学分析结构表明生物膜几乎都是由脂类和蛋 白质两大类物质组成。此外尚含有少量糖( 白质两大类物质组成。此外尚含有少量糖(糖 蛋白和糖脂) 以及金属离子等, 蛋白和糖脂 ) 以及金属离子等 , 水分一般占 15.20包括磷脂、固醇及其他脂类, 生物膜的脂类主要包括磷脂、固醇及其他脂类, 其中包括磷脂酰胆碱( PC) 其中包括磷脂酰胆碱 ( PC ) , 磷脂酰乙醇胺 PE) 磷脂酰丝氨酸( PS) ( PE ) , 磷脂酰丝氨酸 ( PS ) , 磷脂酰肌醇 PI ) 鞘磷脂( SM ) ( PI) , 鞘磷脂 ( SM) 等 。 膜脂对膜的结构 和膜功能均有重大影响。 和膜功能均有重大影响。
4.2 生物膜
4.2.1 细胞中的膜系统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任何细胞都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是以一层薄膜将其内容物与环境分开, 是以一层薄膜将其内容物与环境分开,这层薄膜 称为细胞的质膜。 称为细胞的质膜。此外大多数细胞中还有许多内 膜系统, 膜系统,他们组成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亚细胞结 构和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 构和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 高尔基体、过氧化酶体等。 高尔基体、过氧化酶体等。
②膜蛋白
膜中蛋白质根据其在膜结构中的分步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膜中蛋白质根据其在膜结构中的分步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外周蛋白与内嵌蛋白。 外周蛋白与内嵌蛋白。 外周蛋白的主要特点是分布于膜的外表, 外周蛋白的主要特点是分布于膜的外表,通过静电作用 及离子键作用等较弱的非共价键与膜的外表相结合。 及离子键作用等较弱的非共价键与膜的外表相结合。 内嵌蛋白的主要特征为水不溶性, 内嵌蛋白的主要特征为水不溶性,他们分布在磷脂的脂 双分子层中, 双分子层中,有时横跨全膜或者以多酶复合物形式由内 嵌蛋白和外周蛋白结合, 嵌蛋白和外周蛋白结合,或者以疏水和亲水两部分分别 与磷脂的疏水和亲水部分两结合。 与磷脂的疏水和亲水部分两结合。 膜蛋白对物质代谢(酶蛋白) 物质传送、细胞运动、 膜蛋白对物质代谢(酶蛋白)、物质传送、细胞运动、 信息的接受与传递、支持与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信息的接受与传递、支持与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5第四章聚糖的结构和功能详解

5第四章聚糖的结构和功能详解

第四章聚糖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中存在着种类各异的含糖的复合生物大分子,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统称为复合糖类(complex carbohydrate),又称为糖复合体(glycoconjugate )。

组成复合糖类中的糖组分(除{单个糖基外,称为聚糖(glycan )。

就结构而论,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均由共价连接的蛋白质和聚糖两部分组成,而糖脂由聚糖与脂类物质组成。

体内也存在着蛋白质、糖与脂类三位一体的复合物,主要利用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 inositol, GPI)将蛋白质锚定于细胞膜中。

大多数真核细胞都能合成一定数量和类型的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分布于细胞表面、细胞内分泌颗粒和细胞核内;也可被分泌出细胞,构成细胞外基质成分。

糖蛋白分子中蛋白质重量百分比大于聚糖,而蛋白聚糖中聚糖所占重量在一半以上,甚至高达95%,以致大多数蛋白聚糖中聚糖分子质量高达10万以上。

由于组成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聚糖结构迥然不同,因此两者在合成途径和功能上在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节糖蛋白分子中聚糖及其合成过程糖蛋白(glycoprotein )分子中的含糖量因蛋白质不同而异,有的可达20%,有的仅为5%以下。

此外,糖蛋白分子中单糖种类、组成比和聚糖的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

组成糖蛋白分子中聚糖的单糖有7种:葡萄糖(glucose,Glc)、半乳糖(galactose,Gal)、甘露糖(mannose,Man),N-乙酰半乳糖胺(N-acetylgalactosamine,GalNAC)、N-乙酰葡糖胺(N-acetylglucosamine,G1cNAc)、岩藻糖(fucose,Fuc)和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NeuAc)。

由上述单糖构成结构各异的聚糖可经两种方式与糖蛋白的蛋白质部分连接,因此,根据连接方式不同可将糖蛋白聚糖分为N-连接型聚糖(N-linked glycan )和0-连接型聚糖(0-linked gly-c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糖与脂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四~十五章小结)
第十四章糖类
糖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它们的缩合物和某些衍生物。

含有醛基或酮基的糖分别称为醛糖或酮糖。

根据聚合度的不同,糖又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单糖不能再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单位。

根据碳原子的数目,它们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等。

可以使用三字母缩写表示一个单糖单位。

最简单的单糖是丙糖,包括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除了二羟丙酮以外,其他单糖至少含有一个手性C原子,因此具有旋光异构体。

甘油醛含有1个手性C原子,具有对映异构体。

在甘油醛的Fischer投影结构式之中,醛基画在最上方,羟基位于左侧的甘油醛L-型,羟基位于右侧的甘油醛为D-型。

其他各单糖的Fischer投影结构式之中,将编号最高的手性C-原子与甘油醛上的手性C原子进行比较,与D-型甘油醛一致的单糖就是D-型单糖,反之就是L-单糖。

自然界中存在的单糖绝大多数为D-型单糖。

在各种旋光异构体之中,互为镜像的一对异构体称为对映异构体;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手性C原子构型相反,但并不呈镜像关系的一对异构体称为非对映异构体;只有一个手性C原子的构型不同的一对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直链的单糖在分子内也能够发生缩醛或缩酮反应形成环状结构。

葡萄糖环化主要形成六元环吡喃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环化主要形成五元环的呋喃糖。

通常使用Haworth式表示单糖的环状结构。

在单糖变成环状结构以后,原来的羰基C成为异头物C,产生α和β异头物。

半缩醛羟基与编号最高的手性C原子上的羟基具有相同取向的异头物成为α异头物,反之就称为β异头物。

在葡萄糖溶液之中,β-D-葡萄糖要比α-D-葡萄糖多。

单糖可进行各种修饰反应而形成一系列衍生物,例如,氨基糖、氧化糖、脱氧糖、糖醇和糖苷等。

单糖具有酮基和多个羟基,能与多种化学试剂反应,单糖能发生的主要反应有异构、氧化、还原、成脎、醛缩、酯化、缩合。

某些颜色反应可以用来鉴别和定量糖。

寡糖由2~10单糖分子缩合并以糖苷键相连。

在寡糖分子之中,含有自由的异头物C的一端称为还原端,异头物C参与形成糖苷键的一端称为非还原端。

在书写寡糖的序列时,非还原端写在左边,还原端写在右边,需要标明各单糖单位的名称、构型、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和异头物的构型。

二糖是最简单的寡糖,其第一个糖单位的连接碳总是C1,而第二个糖单位的连接C 的位置是可变的。

常见的二糖有:蔗糖、乳糖、α,α-海藻糖、麦芽糖、异麦芽糖、纤维二糖和龙胆二糖。

这几种二糖中,除了蔗糖和α,α-海藻糖以外,其他都属于还原糖。

还原性二糖是由一分子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的醇羟基缩合而成的。

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糖称为多糖,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

单糖单位之间糖苷键的类型直接与多糖的机械强度和溶解性质有关,以α-1,4糖苷键相连的多糖比较软,在水里有一定的溶解度,而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多糖比较硬,不溶于水。

多糖的大小不固定,无变旋现象和还原性,无甜味。

按功能多糖可分为贮能多糖和结构多糖。

常见的贮能多糖有淀粉、糖原和右旋糖酐,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D-葡萄糖。

常见的结构多糖包括纤维素、几丁质和肽聚糖等。

淀粉又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与碘反应产生蓝色,支链淀粉与碘反应产生紫红色。

糖原是动物的贮能多糖,在结构上与支链淀粉相似,但分支点更为密集,这有利于它的动员和重新合成,糖原与碘反应产生紫红色。

右旋糖酐是一种主要以α-1,6糖苷键相连的分支多糖,其重复的二糖单位主要是异麦芽糖。

纤维素的葡萄糖单位以β-1,4糖苷键相连。

纤维素很难水解,大多数动物都不能消化纤维素。

几丁质是N-乙酰葡糖胺的直链多聚物,它在生物功能和结构上与纤维素相似。

在一级结构上,由N-乙酰葡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在高级结构上,也是伸
展的带状构象。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它由NAG和NAM以及短肽等构成。

NAG和NAM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聚糖骨架,短肽靠肽键连接在聚糖骨架的NAM上;相邻的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

糖缀合物是指糖与非糖物质以共价键相连的复合物。

根据非糖物质的本质,糖缀合物可以分为糖脂和糖蛋白两类。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是由蛋白质与糖通过共价键相连的复合物。

前者糖含量约占总质量的1%~60%,由多种短的具分支的寡糖链组成;后者糖含量可达总质量的98%,主要由无分支的糖胺聚糖链组成。

第十五章脂与生物膜
脂是一类范围广、化学结构迥异、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有机分子总称,包括简单脂、复合脂和异戊二烯类脂。

简单脂由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包括脂肪和蜡。

其中脂肪就是三酰甘油,蜡主要是由长链脂肪酸和高级脂肪醇形成的酯。

天然的脂肪酸绝大多数为偶数脂肪酸,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内的双键多为顺式。

按照营养价值,脂肪酸可分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为必需脂肪酸。

脂肪的生理功能包括贮存能量和供给能量、保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等。

复合脂除了含有脂酰基和醇基团以外,还含有一些非脂成分。

复合脂分成磷脂和糖脂。

其中磷脂是含有磷酸基团的脂,包括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糖脂含有糖基。

这两类复合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甘油磷脂和鞘磷脂都是两性分子,因此特别适合作为生物膜骨架。

糖脂是糖通过它的半缩醛羟基以糖苷键与脂质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包括鞘糖脂和甘油糖脂。

异戊二烯类脂衍生于异戊二烯,主要包括萜、脂溶性维生素和胆固醇及其衍生物。

萜是由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连接而成,连接的方式主要是“头尾”相连,也有“尾尾相连”。

根据所含的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萜可分为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

类固醇的结构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核心。

其中胆固醇最为重要,其他甾类几乎都是由它衍生而来。

胆固醇也是一种两性分子,它能够与磷脂一起构成真核细胞的质膜。

胆固醇是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前体。

生物膜是由脂和蛋白质组装成的超分子复合物,某些生物膜还含有糖,它们以糖脂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其最基本的结构骨架是脂双层结构。

膜上各成分的比例并不固定,一般功能越复杂,蛋白质含量越高。

膜蛋白与生物膜的功能直接相关,包括定位于膜上的酶、受体、运输蛋白、结构蛋白和抗原等。

根据它们在膜上的性质,可将它们分成外在蛋白、内在蛋白和脂锚定蛋白。

外在蛋白的主要分布在膜的表面,通过离子键或静电作用等次级键与膜表面松散结合;内在蛋白属于两性分子,其亲水的基团主要由亲水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提供,而疏水部分则由疏水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提供。

在生物膜上,内在蛋白的疏水区域与膜脂上的疏水核心以疏水键结合,而亲水部分则伸展在水溶液环境之中;脂锚定蛋白是通过共价相连的脂而定位到膜上的蛋白质。

生物膜具有选择性、不对称性、流动性和相变性质。

其中不对称性包括膜脂的不对称性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膜脂不对称性形成可能与翻转酶作用有关。

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对于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很重要。

生物膜的流动性是指生物膜各组分所作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膜脂的流动性与脂酰基的碳链长度和不饱和性以及胆固醇的含量有关。

脂酰基的碳链越短、不饱和度越高,其流动性越强。

胆固醇对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双重影响:在膜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的情况下,其结构上相对强的刚性使得膜的流动性降低;相反,在膜的流动性不高的情况下,它的存在能提高膜的流动性;膜蛋白既可以在膜上沿着与膜平面垂直的轴做旋转运动,也可以沿着膜表面做侧向扩散运动。

脂酰基链越长、饱和度越高,生物膜的相变温度就越高。

膜脂的相变可影响到其中的膜蛋白的功能。

最流行的生物膜结构模型为流动镶嵌模型,其主要内容是:生物膜以具有流动性的二维脂双层作为基本骨架,在上面镶嵌有各种蛋白质。

生物膜的功能包括: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选择性的物质运输;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的跨膜传递;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可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在被动运输中,被转运的分子顺浓度梯度转移,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需要提供能量以克服能障。

被动运输又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简单扩散不需要蛋白质的帮助,而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一样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蛋白质在其中作为通道、载体、闸门和泵起作用。

易化扩散有时涉及两种可溶性分子的协同运输,一种为同向运输,另一种形式则为反向运输。

主动运输是一种直接依赖于能量而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转运方式。

能量的来源可以是光、ATP或其他离子的浓度梯度。

主动运输可导致某种物质在膜一侧的积累。

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一般通过胞吞方式,离开细胞则通过胞吐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