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向晚:傍晚。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意:感到不适:不悦,不快。
近:快要诗文解释:翻译一: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翻译二: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化为第一人称翻译三: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
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句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傍晚时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诗人心绪不佳,于是驾着车登上乐游古原。
乐游原曾为秦宜春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在此修乐游庙,又名乐游苑;到李商隐时,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故称“古原”。
诗人一开始就道出心中的“不适”,作为这首诗的大背景。
他的那种感觉似乎非常强烈,以致无法静中独处,无法独步徘徊,而要到一个更高更开阔的地方去排遣,似乎只有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他才能暂时抒解抑郁,释放自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高望远,壮伟的长安城阙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夕阳的金色余辉之中。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这夕阳真是无限的美好啊!然而,正当陶醉之际,生性敏感的诗人又不禁悲叹起来: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无限的美丽转瞬即逝,只可惜好景不长!诗人想要挽留它,却又无能为力,心中又添怅惘惋惜之情。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常易引动无穷的思绪。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文及赏析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文及赏析李商隐《登乐游原》全文及赏析《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登乐游原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
登乐游原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
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
色的世界。
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和思想价值。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富于哲理。
《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百里的地方。
韵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短暂。
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
登乐游原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不能久留。
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绪。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文及赏析李商隐《登乐游原》全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翻译及赏析

登乐游原翻译及赏析《登乐游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前言】《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
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的世界。
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注释】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⑵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翻译】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登乐游原》杜牧古诗赏析

《登乐游原》杜牧古诗赏析《登乐游原》杜牧古诗赏析《登乐游原》唐代:杜牧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注释①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②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
③没:消失。
④销沉:形迹消失、沉没。
销:同“消”,消散,消失。
⑤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⑥事业:功业。
⑦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
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
⑧无树:即每棵树。
赏析“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
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朝代:唐朝作者: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注释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
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
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
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2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古诗简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翻译/译文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僧人的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注释1、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3、一麾(huī):旌旗。
赏析/鉴赏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古诗祥解李商隐篇

诗词名: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五绝类型:记景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韵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诗词名:无题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七律类型:闺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登乐游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登乐游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乐游原》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你喜欢。
《登乐游原》古诗原文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古诗注释①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的一处庙苑,即乐游苑,因地势高敞,又称乐游原。
在陕西长安南八里,其地居当时长安京城最高处,登临可览全城,为汉唐时一旅游胜地。
②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诗百科③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登乐游原》古诗翻译我在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登乐游原》古诗赏析【赏析一】这首诗大概写于晚年,字句通俗易懂:天光向晚,心里有些不舒服,驱车登上古老的乐游原。
夕阳无限美好,只是已临近黄昏。
但浅白的语句,却能诱发人们丰富的想象:站在高高的乐游原上,极目远眺,夕阳西下,晚霞似锦,绚丽的霞光静静地染红了天空大地,万物笼罩于淡淡的蔷薇色中,云蒸霞蔚。
这一刻如此辉煌、如此壮丽、如此灿烂,也如此短暂,黄昏已悄悄临近,一切光彩将要归于黯淡。
也许诗人仅仅是如实地写出眼前之景,但后人却众说纷纭:有说表现诗人热爱阳光、向往光明;有说象征唐王朝行将衰亡,表现对唐王朝腐朽没落的悲愤;有说“只是”没有转折意味,这首诗是赞美临近黄昏的夕阳最美丽…… “向往光明”、“预言一个朝代的没落”是现代人的观念,强加给古人是牵强附会; “只是”有没有转折意味有什么关系呢,毕竟美好的夕阳临近黄昏会很快消失是客观的自然规律。
诗人以平白浅近的语言,能唤起读者的诸多想象,本身就是诗作的魅力。
不管诗人是有心还是无心,我们读此诗时确实能感受到好景不长久的遗憾。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自然的寻常之景,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那一瞬间的感受,并巧妙地表现出来,文字那么浅显,况味又那么悠长,有对自然的热爱,有对生命的无限依恋,有人生暮年,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短短的诗句,浓缩了沉甸甸的人生沧桑,闪耀着丰厚的生命内蕴与语言张力。
2023年最新的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4篇

2023年最新的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4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乐游原”是长安城南的一片高地,早在汉朝就是皇家风景名胜区,当时叫做乐游苑。
当年汉宣帝和许皇后到这儿游览,乐不思归,后来许皇后难产早逝,就安葬在这儿,汉宣帝给她立庙,名字就叫乐游庙。
再后来,因为乐游苑地势高,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乐游原。
到了唐朝,乐游原已经被圈进了长安城中,成了长安城的制高点,站在这儿,全城美景尽收眼底,而且原上有庄严雄伟的青龙寺,再往南走,就是风景优美的曲江池,算是占尽城中好物华。
有唐近三百年的时间,无数文人墨客在这儿驻足流连,留下了将近一百首乐游原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比方说号称李白所写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以汉喻唐,气象浑雄、感慨苍凉,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还有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离京赴任之前,还要登上乐游原,遥望唐太宗的昭陵,一种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完全不像小杜平时嘻哈浪荡的模样,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嘛。
但是,要论最简单的内容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心、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还没有哪一首诗能够超过李商隐这首《登乐游原》。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我们如今写文章,都讲究“虎头豹尾”,是说开篇必须精彩,要能抓住人心,可是这两句诗多简单、多朴素啊,就是说:我临近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大好,就驾着车到乐游原上散散闷。
这完全是就事论事,一点华彩都没有。
你看,同样写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那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何等壮阔呀!陈子昂登幽州台,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何等苍茫感慨呀!就算我们刚才提到的小杜,也是“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清词丽句耐人寻味。
而李商隐呢,本来是以辞藻华丽、意境朦胧著称,我们习惯的都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或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这一类,可是到这首诗却只是一句最平淡的叙事而已,“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谁都明白,但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⑵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诗人李商
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
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
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
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