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合集下载

三峡电站

三峡电站

三峡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Three Gorges Hydro Projeot) 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位于中国长江干流三峡中的西陵峡,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距三峡出口南津关38km,在已建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40km,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简称三峡工程。

规划概要枢纽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6%。

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4300m3/s,实测最大洪水流量71100m3/s,历史最大洪水流量105000m3/s,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5.3亿t。

坝区地壳稳定,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坝址区河谷开阔,谷底宽约1000m,河床右侧有中堡岛,将长江分为大江和后河。

两岸谷坡平缓,冲沟发育,岩石风化层较厚。

坝址基岩为坚硬的前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强度高,断层不发育,裂隙规模较小,以陡倾角为主,微风化和新鲜岩体的透水性微弱。

坝址具备修建高坝的良好地质条件。

中国对兴建三峡水利工程的设想和探索由来已久。

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

1944年中国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的萨凡奇,J.L.博士等协作进行了建坝方案的研究,提出了在南津关建坝的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勘测、科研和规划设计工作。

1986年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认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防洪的作用不可代替,发电、航运效益巨大,移民及环境问题可以妥善解决,应早日兴建。

根据论证成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89年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务院审查后,于1992年4月3日在第7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将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方案的要点是,合理选择枢纽工程规模和确定水库正常蓄水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标题: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引言概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对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控、洪水防治和发电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可行性的角度,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进行评估和分析。

一、水资源调控1.1 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包括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以及未来的水资源需求。

1.2 枢纽对水资源调控的作用:探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在水资源调控方面的作用,包括调节水位、调整水流速度,以及保障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1.3 水资源调控的效益: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对水资源调控带来的效益,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以及保护水生态环境。

二、洪水防治2.1 洪水灾害的影响:分析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洪水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2.2 枢纽对洪水防治的作用:探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在洪水防治方面的作用,包括调节水位、控制洪峰流量,以及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2.3 洪水防治的效益: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对洪水防治带来的效益,包括减少洪水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电3.1 电力需求状况:分析长江流域的电力需求状况,包括当前的电力供应情况和未来的电力需求增长趋势。

3.2 枢纽对发电的作用:探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在发电方面的作用,包括利用水能发电、提高电力供应能力,以及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

3.3 发电的效益: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对发电带来的效益,包括增加电力供应、降低电力成本,以及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四、环境影响评估4.1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库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4.2 枢纽对水质的影响:探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对水质的影响,包括水库蓄水对水质的改变以及对下游水质的影响。

4.3 环境保护措施: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包括生态恢复和水质监测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前言(一)研究历史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内外所关注。

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与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固、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同时,中国科学院的很多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方案环境影响报告。

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计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项目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与计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

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连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的论证报告》。

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

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

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黄万里北京清华大学水利系资深教授1. 三峡大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问题2. 三峡工程对上游河床环境的可能影响3. 关于修改三峡高坝设计的建议在有关方面作出修建长江三峡高坝的决策前,笔者曾三次上书中央,建议勿修此坝;筑坝开始后,又曾三次上书,建议停工。

多年来也曾一再请求,希望中央责成工程当局公开讨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可惜始终未被接纳。

因此,只能在学报上展开技术性争论。

美国总统曾来函咨询此事,我在致答时说明了此坝永不可修之理由,承其回函表示同意并致谢。

各国有四个通讯社先后对我作了录象采访,除我国外已在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

长江三峡大坝不可修,首先是因为建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不成立;其次是因为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有严重损害,一旦建坝蓄水后,将使金沙江和四川境内长江上游河槽中的砾卵石和部份悬沙在长江重庆段沉积下来,形成水下堆石坝,堵塞重庆港,其壅水将淹没合川、江津等城镇。

指导拦河坝工程的基础学科是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结构和水力学,水利工程规划涉及治河原理,其基础学科则是水文学。

水文学始于1930年,是适应研究水资源利用和洪水定量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水文地理学(包括水文气象学、水文地貌学和水文地质学)和水文计算学。

中国管理水利工程的决策者中,很多人习惯于从单纯土木工程的观点来看待洪水控制和治河方法,他们不懂水文学却轻视或排斥水文研究的结论,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

笔者虽毕生治水文之学,至年愈古稀,犹恐才疏学浅,唯虑尚在门外,居常孜孜学习,亦曾将对三峡工程后果的学术研究结论写成“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一文,刊载于1993年、1994年及1995年的《水利水电学报》上,求教于世之学者。

现再择其要简述之。

1. 三峡大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问题所谓的工程本身(Infrastructure)包括大坝的全部工程,以及对上游库区及下游泄流河槽进行保护的必要工程,而不包括保护上游和下游环境所必须的工程。

三峡技术可行性分析

三峡技术可行性分析

(4)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三峡水库建成后,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来水, 减轻洞庭湖区的湖水威胁,延缓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可对澧水洪水进行 错峰补偿调节,减轻其尾闾的洪水灾害,并为松滋等四口建闸控制和洞 庭湖的根治创造条件。 (5)由于三峡水库有巨大的防洪库容,将极大地增强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 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应付各种意外情况。
4.改善能源结构 通过三峡工程的兴建,其巨大的电源将组成全国性的大电网,可充分发挥水、 火电共济和水电站群之间跨流域补偿调节,以获得巨大的联网效益,进而改善 我国能源布局。同时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中,阐述三峡水库对1998年长江洪水的 防洪作用,及对重庆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一步说明发挥水资源综 合效益的重大意义。 二十世纪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实现“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作为能源工业中的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 民生活物质的基础产业。进一步控制江河,除害兴利,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加 大水电开发力度,优化电源结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2.对居民生活和文物保护的影响
(1)三峡总的淹没范围涉及19个县市。受淹在册人口72.55万人口,推算至 2008年规划还建人口113.18万。 (2)除了人口以外,还淹没大量实物,包括耕地35.69万亩,工厂657个,固定 资产约8.19亿元,另外还有通讯线和电站等。 (3)淹没国家重点保护对象一处,5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还有十余处县级保 护单位和二十余处一般保护单位。
2.发电效益 (1)支持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的发展 (2)有利于全国电力联网 。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它所供电的华中、 华东和广东地区,供电距离都在400~1000km的经济输电范围以内。 (3)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峡水电站若电价暂按0.18~0.21/(kW·h) 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219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以向 国家缴纳大量得税。 (4)具有显著的增值效。按华中、华东地区1990年每kW·h电创造工农业产值6 元计算,三峡水电站每年可以国家增加工农业产值6218亿元提供电力保证。 (5)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清洁、价廉、可再生的水电替代火电后,每年可少 排放形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1.3亿t,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约300万t和 一氧化碳1.5万t,以及氮氧化合物等。可见,三峡工程也是一项改善长江生 态环境的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评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评报告


(2)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三斗坪坝址至江苏省江阴,包括
洞庭湖、鄱阳湖和湖北省四湖地区等。

(3)河口区:江苏省江阴至河口和海滨,为咸淡水交汇区。

考虑到上游水土流失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和水土保持、防护林
体系建设与工程的关系,以及河口区咸淡水变化对近海海域的影响,
评价范围也适当扩展到水库上游区及近海区。
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多雨、湿度大及云雾多等特征。海 拔500m以下的河谷地带≥10°C年积温为5000~6000°C。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40~1200mm。
库区物种资源丰富,具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群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有维管束植物2787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达49种。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灌草丛等。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虽宜林面积很大,但森 林覆盖率低,约为19.5%。陆生脊椎动物3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6种。土特产资源丰 富,以经济产品独具优势,如桐油、生漆、山羊板皮、蚕丝等。库区还是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名贵 药材达1900余种,其中石柱县被称为“黄莲之乡”。
一、前言
• 库区环境状况调查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19个县市称为库区, 其幅员面积5.4万km2,据1989年统计资料,总人口1434.5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5.64万人,耕地 面积153万公顷,人均耕地0.09公顷。
库区内地形复杂,奉节以东属川东鄂西山地,奉节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高差悬殊 ,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 4.3% ,丘陵占21.7%,山地占74%。

高峡出平湖 当惊世界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高峡出平湖 当惊世界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万千瓦电力送出的重要任务,具 有向华中、华东和广东电网送电 的能力。三峡输变电工程共建设 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7280公 里,直流输电线路4913公里, 交流变电总容量2275万千瓦, 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地域之 广,在中国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 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贯 穿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这 种三峡创新模式使我国水轮机 组设计制造水平和能力具有了 国际竞争力。三峡之前,中国水 轮发电机组制造能力仅320兆
世纪大坝筑成
三峡工程的主体枢纽是大 坝,但建造大坝需要截断滔滔 江水,当上下游两道围堰截断 长江主流后,大坝才能被浇筑。 然而由于江水的流速太快、水深 太深,抛投的石料不能一下子到 达江底,围堰无法成型。作为截 流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三峡总工 程师郑守仁带领他的团队迎难 而上。郑守仁回忆说:“60米 的水深,就是在世界上已建的水 利水电工程,它也是最深的。”
程对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必 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 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 晚建有利”。1990年国务院审 查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 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 该报告中再次明确了三峡工程 在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中的关 键地位。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勘 测设计、规划论证后,1992年 4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 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 12月丨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人等待 了太久,中华民族等待了太久。
“混凝土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2013年11月获国际咨询工程 师联合会“菲迪克百年重大土木 工程杰出项目奖”。2019年荣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 委托,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建 设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的结论 是: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效益显 著、影响深远、利多弊少,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建成的杰 出工程,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 兴的成功范例。

三峡项目可行性论证案例

三峡项目可行性论证案例

三峡项目可行性论证案例三峡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一、三峡项目的设想和建设必要性三峡项目经历了70年设想、40年论证、16年建设。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讲到“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第一次提出了利用三峡水能发电的设想。

国民政府也曾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勘察并编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三峡工程开始了大规模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1959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三峡工程完工后将在防洪方面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在发电效益方面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时,主要供应华中和华东地区,小部分供应川东地区,每年可代替煤炭约4000——5000万吨;在航运方面可使万吨级船舶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等等。

二、三峡项目的实地调查和技术研究1958年4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其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水文地质勘探,流域规划的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了规划设计与科研攻关。

1970年底,修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

1986年,水利电力部重新全面论证了三峡工程。

水利电力部成立了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400多位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14个小组,分地质地震,水文与防洪,泥沙与航运,电力系统规划、水库淹没与移民、生态与环境、经济评价等10个专题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论证工作。

三、三峡项目的多方案及最优方案在1985——1986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组织水位论证的工作基础上,对正常蓄水位150、160、170、180m,以及两级开发和一级开发、分期建设等三种类型工六个方案进一步论证比较后,推荐“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引言概述: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可行性报告对于评估该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水资源、地质条件、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详细的分析,我们将得出结论,证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一个可行的工程。

正文内容:
1. 水资源
1.1 水量充足: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大于6000亿立方米,为水利工程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1.2 水质适宜:长江水质较好,水源相对清洁,适合供应城市用水和灌溉农田。

2. 地质条件
2.1 岩性稳定:三峡地区主要由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岩性坚硬、稳定,适合建设大型水利工程。

2.2 地质构造合理:三峡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不存在大规模断裂和活动断层,有利于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环境影响
3.1 水库对洪水调节效果显著: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可以有效减轻长江上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保护下游城市和农田。

3.2 水库对航运的影响可控:通过合理的船闸设计和航道规划,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航运的影响,保障长江航运的正常运行。

3.3 生态保护措施完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包括鱼类迁移通道、植被恢复和水质管理等,以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4. 经济效益
4.1 提供大量清洁能源: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对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4.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4.3 降低洪涝灾害损失: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降低社会经济风险。

5. 社会效益
5.1 提供安全饮水:水利枢纽的建设将为附近城市和农村提供安全饮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5.2 旅游和文化价值: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壮丽的自然体面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

5.3 加强国家形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其建设展示了中国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家形象。

总结: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从水资源、地质条件、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个大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工程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以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为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