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教学论练习试卷及答案

语文教学与课程论试卷4一、填空题(20分)1、智力以()为核心。
2、1897年师范教育开始的标志是()的创办3、西方教育文献中,夸美纽斯的()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4、()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5、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有( ) ( ) ( )6、隶社会的教育制度可分为()()7、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太子萧统的()8、( )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修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0、教案的主要内容有()()()11、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 )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二、选择题(10分)1、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 1908 C1949 D1978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倡导()的学习方式?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资历提问探究4、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始于()年?A1999 B2000 C2001 D20025、《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8、《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社的识字数量在()个A2500 B3500 C4500 D55009、作文评讲的基本方法()A 典型评讲 B综合评讲 C专题评讲 D重点评讲10、举一反三体现了阅读中的()能力A理解能力 B感受能力 C迁移能力 D创造能力三、判断题(10分)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
()2、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应该具有新颖性。
语文学科教学论18春在线作业13

语文学科教学论18春在线作业1-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A.思维
B.阅读
C.理解
D.感知
正确答案:B
2.()是按照某种关系排列的事件或生活过程。
A.环境
B.矛盾
C.情节
D.形象
正确答案:C
3.()是一种阅读方法,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
A.理解
B.鉴赏
C.朗读
D.分析
正确答案:C
4.()是语文课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形式。
A.演讲
B.辩论
C.课堂发言
D.口头作文
正确答案:C
5.在()语文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变,逐渐从“经学”、“史学”、“伦理学”等转到了“中国文学”的轨道上来。
A.当代
B.近代
C.现代
D.古代
正确答案:B。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答案语文学科教学论答案

《语文学科教课论》练习题一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阐述(每题10 分,共 3 题,共 30 分)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必定学段的课程水平、课程构造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课、评论和考试命题的依照,是国家管理和评论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课纲领都曾是语文学科教课的指令性文件,只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渐渐取代语文教课纲领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课纲领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拥有显然的承袭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课纲领的差别主要表此刻:(1)语文教课纲领的大多数内容是对教课内容和教课要求以及教课中应注意的问题的表达,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假如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以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2)语文教课纲领是语文学科教课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课是语文教课纲领关注的焦点,缺少对语文课程实行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课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课的关系;(3)语文教课纲领主假如针对讲堂教课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偏向于开放的课堂;(4)同语文教课纲领对比,语文课程标准把着重结果的评论变为着重过程的评论,在过程评论中着重过程、方法、感情、态度等多方面评论。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行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时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一定安排必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2)保证全员参加。
教师不该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为少量优异学生的专利;(3)帮助学生成功。
展开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进口不可以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展开活动;(4)表现个性化。
不一样地域、学校、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色。
3.现代阅读观以为,阅读教课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
对话理论以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系统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定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论 练习题及答案(全)

练习题一一、单选题1.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
A.消费者B.解决者C.观察者D.阅读者2. 语文教材的()是指要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进入到语文教科书。
A.典范性B.科学性C.新颖性D.文学性3. 语文教师的工作情境实际上是()。
A.教材B.课堂C.教学内容D.教室4.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注重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变成学生具体的言语行为方式,是遵循了语文学习方法的()原则。
A.客观性B. 操作性C.实践性D.选择性5. ()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提升,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框架或者操作流程。
A.教学手段B.教学框架C.教学方法D.教学模式6. 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法指导的()和长期性。
A.变异性B.连续性C.实验性D.不确定性7.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A.双边性B.双型性C.双步性D.双向性8. 语文课程丰富的()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A.人文内涵B.价值取向C.传统文化D.道德精神9.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写的蒙学教材是()。
A.《百家姓》B.《弟子规》C.《中庸》D.《千字文》10. 男生在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能力明显低于女性体现了性别发展的()。
A.科学性B.不全面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11. 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指学习资源的多维性、()、学习风格的独特性、学习过程的终身性。
A.个人性格的多重性B.教材的多变性C.价值追求的多重性D.知识点的不交叉性12. “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和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方式”是语文教学发展特点中的()。
A.双步性B.双基性C.双边性D.双型性二、多选题1. 汉字书写的最高标准就是美观,保证学生写字的美观,要注意()方面的指导。
A.笔画B.结构C.字音D.笔顺2.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卷1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作文修改课包括()。
A.示范批改课B.集体修改课C.学生自改课D.互评互改课E.专题讲评课2.宋代时编写的《千字文》是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A.正确B.错误3.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
A.话题作文B.情境作文C.材料作文D.命题作文4.真正的阅读是从()开始的,它是阅读的核心。
A.感知B.认读C.分析D.理解5.说话的能力构成有()。
A.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B.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C.运用语音、语速、语调、语体和态势语的能力D.评判话语的能力6.阅读的能力包括()。
A.感受能力B.理解能力C.评价能力D.记忆能力E.鉴赏能力7.评课既是评价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活动。
()A.错误B.正确8.古代语文教材大致有三种:()。
A.蒙学教材B.经学教材C.史学教材D.文选教材9.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综合,即()。
A.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综合B.语文知识传授及应用的综合C.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综合D.德、智、体、美等课程因素的综合E.语文与生活的综合F.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10.课外活动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空:如()等。
A.独白B.积累C.对话D.表演E.采访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BCD2.参考答案:B3.参考答案:D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ABC6.参考答案:ABDE7.参考答案:B8.参考答案:ABD9.参考答案:BCDEF10.参考答案:ACDE。
东师2020语文学科教学论离线作业答案

离线考核《语文学科教学论》满分100分一、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舞台,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其角色行为主要取决于特定人物的地位。
根据这一隐喻,角色被借用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角色的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其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出的位置;其三是指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
教师角色是职业角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角色期待主要指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给予的期待。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与所扮演角色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的角色行为则专指教师这一角色在社会期待及个人意识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
[东北师范]-语文学科教学论22秋学期在线作业1-答案资料1
![[东北师范]-语文学科教学论22秋学期在线作业1-答案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e9cd033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0.png)
语文学科教学论22秋在线作业1-0001
提示:本科目有多套随机试卷,请核实本套试卷是否与您的试卷一致,本资料为东北师范课程参考资料,仅供学习使用!!!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
<A.>话题作文
<B.>材料作文
<C.>情境作文
<D.>命题作文
【答案】:D
2.()是有目的的、较持久的、伴随着积极思维活动的感知觉活动。
<A.>观察
<B.>联想
<C.>注意
<D.>想象
【答案】:A
3.()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的主要标志。
<A.>鉴赏能力
<B.>理解能力
<C.>感知能力
<D.>分析能力
【答案】:B
4.()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A.>阅读
<B.>鉴赏
<C.>理解
<D.>分析
【答案】:A
5.()是指考试的有效性。
它指的是考试是否能够真正检验所要测量的内容,以及实现其预定目标成功程度的指标。
<A.>难度
<B.>效度
<C.>区分度
<D.>信度
【答案】:B
6.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A.>泰勒。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2.如
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3. 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4. 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五、论述题(每题 10 分,任选一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结合实 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A、C、C、C、B、C、B、C、D、B、A、C、D、C
d.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33. 人格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34.A.教来自内容要恰当;B.教学内容要充实;
C.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
确
35..A.说课与上课的要求不同; B.说课与上课的
对象不同;
C.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不同。
具体说来,目的方面:说课是为了提高教师知
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4. 合作学习方式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 成共同任务,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四、简答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正确把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如何实际语文教教学目标?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
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 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四个学段 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 )个。
(4)努
答: (1)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2 明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3 确定语文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容量。 4 确定目标描述的方式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1)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 2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4)陶冶学生的 性情,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答:“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认 为,读者在阅读文学奏。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一篇 课文的题目、作者、题材、体裁便引发他们种种猜 测。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能够适当地交 代背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就会更加激起学生 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练习题第一套一、论述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李莉(一)导入课程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板书:叙事散文《背影》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二、编写教案(共40分)《发问的精神》练习题第二套一、论述题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杜甫《登高》教学实录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三、编写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练习题第三套一、论述题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
3.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案例分析题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
高三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
“‘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高三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
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
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高三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
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
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阅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上述作文题目有哪些特点?2.请比较这些题目与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异同;3.法国高三毕业会考作文题目给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以怎样的启示?三、编写教案《囚绿记》练习题第四套一、论述题1.语文教材改革趋势如何?你理想中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2.结合实例,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3.试论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内涵.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课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予以评析:一堂没有备的课江苏如皋搬经中学郁俊生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自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
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片叫声、笑声。
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飞快地窜向座位。
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滚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
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
我微微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此同学还边窥视我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
我明自他们的魂旱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
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国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下自雪公主吧。
……三、编写教案《一片树叶》练习题第五套一、论述题1.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2.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3.举例论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该中考语文命题做出评析:2003年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说明:1、全卷1大题(含一道作文题和与作文相关的两道简答题)。
共4页。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作文、简答题的答案须写在作文格内。
2、答卷前,请将自己的考试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和姓名填写在试卷密封线左边的方格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
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
”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1、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同学们,完成这篇凝聚你的才思的文章后,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你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的字数不多于40个字)2、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的哪一点?(千万别说你这篇文章没有可欣赏之处哦!)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字数不多于60字)三、编写教案(略)《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时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2)保证全员参与。
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3)帮助学生成功。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4)体现个性化。
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
3.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
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
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
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发问的精神》教案教学目的: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