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法的五个境界

书法的五个境界
1.研习: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掌握笔法和字意。
2.悟理:在研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字形中的意义和哲学内涵,从而掌握所写文字的实质和内涵。
3.得心应手:通过多年的勤奋修炼,书写变得熟练自然,无拘
无束,笔法、结构、形态、用墨等方面的技巧已经获得相当的造诣。
4.凝志专一:笔墨自然畅润,字里行间,留下了书法家辛勤的
汗水和心血,已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写字成为一种状态、一种心态,进入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5.神韵超脱:在修炼到最高境界之时,真正将心境融入到书法
之中,使笔墨之间达到顺畅自如的境界,达到了境界之巅,书法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的文化艺术。
写书法的四个境界

写书法的四个境界
写书法的四个境界是一个经典的概念,它指的是写字者在书法创
作过程中的不同境界和层次。
它不仅仅适用于书法,也适用于其他任
何形式的艺术创作。
第一个境界是“拟古”,这个境界注重的是模仿古人的作品,学
习其笔法、结构和气韵。
书法创作过程中,写字者试图完美地复制前
人的作品,力求达到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第二个境界是“臻于化境”,这个境界中,写字者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规则,开始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涵,并能在创作中 spontaneously应用一流技艺使其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第三个境界是“境由心生”,这个境界中,书法家已经完全掌握
了书法技巧,能够在创作中自由发挥,转化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情感,并对字体进行创新和变化,形成心与境合一的美感境界。
第四个境界是“意到笔随”,这个境界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在这
个境界中,书法家不再考虑技巧和规则,而是凭借自己的感性和灵性,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无
限的灵气和生命力,达到画出其境、入其境,体现出一种超脱书法技巧,达到境界颠峰的高度。
写字好,写好字,好写字——练字的三重境界

写字好,写好字,好写字——练字的三重境界先说写字好,有这种认识的⼈,境界已经很不⼀般了。
写字有什么好呢?字写多了,连成句⼦,可以表情达意,可以传递信息,可以表达思想。
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写字的⼈⼏乎不存在了,每个公民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谁都离不开写字,从这个⾓度也可以看出,写字肯定是好。
有的朋友会说,现在有电脑了,我们可以在键盘上敲打⽂字,⽽且⾮常得标准和⼯整,似乎写字不是那么重要了。
其实不是,你看,我们在刷信⽤卡的时候,必须有⼀个签字的环节,当领导的,也随时会有签字的时候,即便是普通的学⽣和家长,学校也经常会下发⼀些签字的通知单。
所以说,⼿写签字的意义是印刷体的打字⽆法相提并论的。
再说写好字,当我们认同了写字好的时候,有⼀部分⼈会提⾼对⾃⼰的要求,决定要写好字,就是要把字写好。
我们可以买来⾃⼰喜欢的字帖,通过临摹,或者参加学习班,或者在⽹上找到⼀些视频的课程,然后系统地提升⾃⼰的写字⽔平,从⽽把字写好。
写⼀⼿漂亮的字是很不错的事情,学⽣写⼀⼿好字,考试时会有很⼤的优势,尤其是语⽂⽅⾯的作⽂,如果字迹漂亮,分数⼀定不会低。
成⼈写⼀⼿好字,也是⼀种门⾯,会让⾃⼰显得更有品位。
最⾼境界是好写字。
在写好字的⼈们当中,⼜有⼀部分⼈不仅仅满⾜于写好字,他们甚⾄体验到了写字过程中的极⼤乐趣,练字成为了他们⽣命中的⼀部分,他们会通过练习⾪书楷书静⼼凝神,也可以通过⾏书草书释放性情,他们能从书法的轻重、快慢、使转、⼲湿、浓淡、直曲等变化中体验到⽭盾与和谐,对⽴与统⼀,进⽽升华到⼈⽣的乐趣。
好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喜欢写字,爱好写字,尤其是对于刚刚练字的⼩学⽣来说,喜欢写字⽐写好字还要重要,有的家长看到孩⼦写得字不是很美观,动辄发脾⽓训斥孩⼦,其实这样做是极不正确的,要呵护孩⼦练字的热情,因为写字是⼀个⼀⽣的长途旅⾏,不同的⼈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可能千篇⼀律,如果⼀个孩⼦⼀直保持着写字的热情,⼀定会越写越好,家长不必⼼急,要注意发现孩⼦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与⿎励。
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

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一位书法家追求的精神高度,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
第一境界:神韵书法的神韵是指作品透露出的大气、神韧、韵律、韵味。
就是所谓“出自同一手,洒脱不相同。
”正确表现书法的神韵,不仅要求有充分的内心感受和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接受多方面的熏陶和打磨,对形体自然、韵律和典雅之情的了解必须相当深入。
第二境界:气韵生动书法的气韵生动是指作品生动有韵律,境界高,气势磅礴,展现出灵动的生命力,富于张力,充满了强烈的韵律感和旋律动感,是典雅俊秀、庄严典雅的艺术表现。
第三境界:骨法精到书法的骨法精到是指作品中线条结构周密,气韵神秘,信、用、欣三者兼备,笔力纵横、韵律完美,始终恪守并逐渐深化传统的构成和形态变化规律,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四境界:意境深远书法的意境深远是指作品情感丰富、充满人性化,紧密联系着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同时又能够触动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感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留下深远的艺术印象。
第五境界:心手合一书法的心手合一是指书家即将手写的书法融入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内参,每一个笔画都集中了书家的精神和意志,并充分发挥了手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神态、手势和心灵感悟上获得了顺畅的统一,形成了神、气、骨、形俱佳的境界。
第六境界:神韵兼备六个最高境界的最后一个就是神韵兼备,这是指充分运用神韵、气韵生动、骨法精到、意境深远、心手合一等多种境界的表现形式,将六个境界有机融合,达到思想、艺术、技术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
以上就是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每一个境界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论及境界,应是一门艺术的最上层建筑。
这个境界,是内涵的高度抽象,精神的投射聚焦,是超脱物质、直抵元神的艺术觉悟,是物性、理性、人性的多维融合。
抱庸不惭,浅谈一二。
一、书法的境界究竟是什么。
近代国学大师王静安言才之学尝有“境界三论”,第一境为了然境,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要有志向。
第二境为苦难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勤奋执着。
第三境为超脱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换个角度,就是顺势而生、乘势而起、造势而雄。
一个意思。
书法的境界,大理也略同。
抱庸以为,书法的境界,在于出于法门、自在超然。
书法的境界,或在于炉火纯青的笔走龙蛇,或在于收山容海的吞云吐纳,或在于经世阅人的穷孑苍桑,或在于看花开落的气定神闲,一定是书者付诸笔墨的质朴情怀。
二、书法的境界应如何界分。
抱庸认为,书法艺术品质可分四胜:一是形胜。
二是意胜。
三是势胜。
四是境胜。
形胜,结体或庄稳或险绝,笔锋正健,结构匀称,章法和谐。
意胜,无论取妍取拙,笔下有珍奇,字中有深味。
势胜,或雄或媚,或柔或刚,都有不同寻常的力量感。
境胜,风度气质,文化涵养,能够击中心灵的艺术奇巧。
书法,方寸之地笼挫天地万物。
此四胜者,能得其一辄为大善,因人喜欢各穷其特,不宜必分高下。
三、书法的境界予人的启示。
书法的境界,是学书之人终身习学的目标。
从境界的层面来说,书法永无第一,而只有审美角度和欣赏眼光的不同。
不论隶篆楷草,也不论颜柳欧赵,何种书体、哪个风格的书法艺术,都同样是上不封顶,都值得终身深学笃悟。
因此,学颜的弃颜而学欧,学柳的弃柳又习赵,甚至后悔自己当初择错了师、入错了门,大可不必,根本也不是这回事。
各书体之间可以交叉学,更名家碑帖可以换着临,都是书法艺术的打磨丰润,不应抱有喜新厌旧甚至弃旧的思想态度。
四、书法的境界如何去培塑。
书法境界以技法为骨,以文化为魂。
要打磨书法境界,抱庸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把握。
(1)夯实书写技能。
练书法的十种境界

练书法的十种境界
1. 入门境界:了解基本笔画和字形,初步掌握书法技巧。
2. 精进境界:熟悉常用字的结构和规律,不断提高笔墨功力。
3. 流畅境界:书写流畅自然,笔画连贯有节奏感。
4. 纯熟境界:对书法境界有较深的理解,笔下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5. 超群境界:成为书法界的佼佼者,精通多种书体,能自由驾驭笔墨。
6. 创新境界:超越传统,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7. 出神境界:书写状态达到极致,如入无人之境,超越世俗。
8. 超凡境界:意境与技法达到完美的融合,笔下呈现出宇宙自然之美。
9. 仙境境界:书法与灵性融为一体,笔下呈现出神仙仙境的气息。
10. 大成境界:突破自我,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成为艺术与文化的化身,具备传世价值。
草书——书法最高境界

草书——书法最高境界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境界的艺术是草书,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的也只有草书。
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书法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
这种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音律之流。
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尘点的黑白世界中,书法家物我俱忘,化机在手。
书之玄妙于此达到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气脉贯通,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也最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表现书艺精神。
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泼洒的黑白世界中,书家物我两忘,化机在手,与线条墨象共“舞”而“羽化登仙”。
在“神融笔畅”(孙过庭《书谱》)之际,一管秃笔横扫无边素白,只见:“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怀素《自叙帖》)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书家达到了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越。
书法之妙于此达到其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的神妙在于传达出线条背后的道体光辉。
“逸少曰:'作一字须数种意。
'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
新理异态,自然佚出。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
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事宜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是以夫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
皆不知其然也。
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
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
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
肃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学书法的人都明了。
书法是借助文字形体来表达书者的审美构思的。
从表面上看。
书法无非是篆隶,楷,行,草5种书体。
每种书体,都包含着无限的表现性。
有着各自不同的结构形态和笔画形态的审美要求。
书法对于懂得欣赏的人是有巨大艺术魅力的。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
欧阳询体,褚遂良体,还有魏碑,汉隶如《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的书法等等。
书法的最高境界,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有过论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形态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而孙过庭《书谱》也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按这一标准,书法的境界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型是外延型。
它的美是一望而知的,如钟绍京的《灵飞经》。
赵孟頫的字体。
当代启功先生书法,均属此类。
第二种类型是内涵型。
这种类型意境幽深,内涵丰富而其外型有时是鉴赏水平不高的人所难以接受的。
如颜真卿的《祭侄稿》清代的伊禀绶。
何绍基的隶变行草书。
当代的林散之。
第三种类型,应该是公认最高境界,它不仅内涵深邃。
而且字体秀外慧中,外形和内在之美达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高度一致。
如同人的美一样,叫天生丽质,清水出芙蓉。
如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玉版十三行》。
王珣的《伯远帖》等等。
用圣教序那句名言来比喻。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书法的最高境界有标准,除了以上主流的公认标准。
也有非标准之分,或者说有传统境界,也有创新意识的无境界,也有过犹不及,小众们自恃甚高,别人认为是丑书的。
但无论经典美还是现代丑。
都要有一个传统和创新之间共同遵循的境界或者叫标准。
它应该具有高格调,高境界书法艺术作品首先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有韵致美。
要笔法自然,气韵生动。
其次要有情趣。
情趣也是书法家个人修养,学问、人品和集中的展示,书者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到字里行间,才能会打动人,才能会有耐人咀嚼的趣味,有情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书写性是个大范围,它包括从临摹到创作整个过程,比如节奏、气息、情感、法度、思想、心性、自由、连续性,等等,甚至更多。
具体到创作中,“书写性”缺乏主要会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用墨涩或者过浓,过度涨墨;第二,结构与结构之间没有关联,虽然每个字都是书写的,放在整体来看关联度不够;第三,顿挫起伏频繁,影响了流畅;第四,作品装饰性太重,有美术化倾向,以及比较分散、没有整体感、过度制作等。
中国书协最近很多展览都对这些问题有特别的提示,可见这也是当今书坛的共性问题,即书写性不足。
从当代一些书家的创作视频可以看出,有的人在描字,有的人书写有美术化倾向,这都属于书写性的缺失,或者说对书写性内核领会不深。
如何呈现书写性以及书写过程中是否具备书写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书写性对书法本质的体现无论是所谓的纯粹性也好,区别于其他艺术也罢,我们都要回到“书写性”的“书写”两个字上来考量。
用什么来书?用什么来写?首先要有毛笔。
早期没有毛笔,比如甲骨文刻画的符号或是一些文字等,都没有书写的过程。
有了毛笔以后,会带来什么呢?那就是有了笔法,有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甲骨文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书写的顺序。
书写是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这个顺序延续到现在成为基本的书写规则。
第二是字的体势。
早期是纵向取势,通过早期甲骨文书写就能看出它的线条是有粗细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节奏感,同时线条具有不同的形状、形态,这就是笔法。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体现了快速书写草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草写是伴随着汉字而产生的,且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有书写,就有行草化的倾向。
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下一些篆隶楷书体为何有行草化倾向。
快速书写直接推动了从篆到隶的演变,在隶向楷、向草演变的过程中,都有草化的倾向,并且秦简、楚简、汉简里都有,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真正的书写状态。
书体演变也是不断规整的过程,篆书的规整有了秦小篆,隶书的规整有了东汉隶书,楷书的规整有了唐楷。
而且,书法以一种特有的书写性影响到了中国画,中国画里面也体现了书法的书写性。
虽说书画同源,但是书法和绘画分离之后,绘画的书写性与书法还是有区别的。
中国画的书写性只是为了表现形态和构图,但书法的书写性是主体,虽然也是书写结构,但结构只是一个元素。
这就体现了书法的本质。
二、体现了书法的写意“意”是王羲之提出来的,但是没有解释。
右军有三句话:“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
他用“意”来表示对书写的解释。
我想应该是书写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以及自然呈现的趣味。
提到趣味,还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我曾在洛阳新安县参加书法评审,一万两千多件作品,小楷就两千多件,最终入展的作品也就三百件,写得很好的小楷被大量淘汰。
为什么写得很好的小楷会被拿掉?主要是因为,作品没有趣味性。
这一点与王羲之说的一样。
小楷写得工工整整,很好看,但没有意思,如果只追求这点,用美术字就可以了。
书写主要是写出味道,不然,为什么我们要来写?现在机器人可以写字,那是否能代替书法家呢?不能。
机器人没有情感,它虽然能写出一样的结构,但是它写的字是没有味道的。
还有就是,宋人尚意,“尚意”是什么?这里面又提到了意味,一是生动形象的意味,一是鲜明风格的气象。
美学家陈方既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法审美意义上的‘意’,只能是书法艺术产生的物质条件、技能功力和主体的精神修养、情志意义通过书写这一特定艺术形式自然流露的。
它是形象展示的意味,不是主观设计的思想图示,它是属于书写自然产生的,不是书者挖空心思制作的。
”这个“意”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制作的,当然也和你的功力、技术、情感有关。
三、体现了书法的生命人的生命主要是“气”,书法的书写性就体现在“气”上。
刘熙载《书概》将书法的最高审美境界总结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他以人的生命气质来划分书法的生命气质,“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
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枪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
这是把人生命的状态和书法来做比较。
事实上,书法有其特有的贯气方式,通过我们的学习、临摹,这个气要体现在你的笔画之中。
可以用自己的作品来观照,看书写的过程中是不是通畅、自然。
就像呼吸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你不会想它是否通畅,你要是想了,它可能反而不通畅了。
书法的书写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和过程。
气韵生动是靠很多因素构成的,笔画之间、上下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是一种关系的处理。
这和书法大的章法有关系,一个是行气、一个是空间,从而来呈现我们书法完整的作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单个字写得不错,但放在一起就相互之间没有关系、不协调了,这就是没有把上下的关系、行与行的关系处理好。
想处理好这些关系,还是要从传统里找,要在书写学习过程中领悟,融入其中。
临摹的时候要掌握气息和空间的关系,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取法对象有不同的关系处理。
要抓住取法的主要关系,把它弄通弄透就可以了。
所以这样又回到了起点,即在学习训练时就要把关系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体现出书法气息、体现书法生命的状态。
什么是书写性?书写性实际上是在毛笔的运动中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续性地书写。
这个顺序体现了书法的时间观念,或者说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往下走。
它不可能倒着走,但是绘画是可以的。
绘画不太体现时间,主要体现空间。
书法体现时间,这个时间不一定指向笔顺关系,但大部分是这样的。
有时候在古人的作品中也可能出现几个字下来之后,跑回去补上一笔的情况,这是把几个字作为一个空间单位、一个顺序。
我们写篆书、隶书、楷书一般以字为单位,但是写行草书或草书时则更多地是若干字一个单元,怎么符合气韵的贯穿就怎么组合,但不管怎样还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便体现了时间性。
关于书写性,有六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法度。
法度就是书法的技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判断一个书家是否专业的核心标准。
庾肩吾在《书品》中评价张芝、钟繇和王羲之时做出了如下对比:“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
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由此可见,“功夫”和“天然”是评价书家的两个重要指标。
“功夫”即技法,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技法的层面做实、做透。
我曾在“书法创作旨要”的话题里说过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包括:传统来历、笔墨技巧、时代气息、变通综合、风格特征。
前面两个说的就是法度问题、传统问题。
书写不是随意的,是需要一定法度来作支撑。
如果法度消融在你的书写里,它就是自然的。
换句话说,书写的过程是自然随性的过程,那是因为法度已经被消化掉了。
二、势态。
“势”和书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或者说,是在两种语境下的不同说法。
在当代的语境下,更多的是“书写性”,在古代的语境下,是“势”。
前面讲的很多关系都体现在“势”上,比如说每一根线条都有态势,最典型的楷书那一横,虽然要求横平竖直,但若那一横真的平了,反而失去了平正。
那一横要有一个向上倾斜的态势,这样就活了。
从结构来说,也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势的传承,以达到一种气韵的连贯。
前面提到的字势、形势、气势都可以归到势的状态里面,这是一个动的、活的状态。
三、即兴。
在书写运动中有意想不到的、偶发的、可以重新生长的好东西,书写即兴的灵感在草书中更容易体现。
这些即兴的东西能够解决书写中的呆板,或者是在连贯书写中带来的习气。
习惯性是好的,而过于“习惯性”就会存在一种习气,一种没有变化的习气。
因此,即兴的表现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即兴也是作品最鲜活的亮点。
当然,即兴不是胡来,要在一定的法度之下、一定的范围之内。
你汲取了传统,你的即兴可能正来自于这个传统,而这个传统可能在创作瞬间融合,这种综合融通的能力能够在即兴发挥的瞬间得以体现。
你把即兴的东西提炼出来成为你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也许就是你的风格所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广泛学习,取法多样,因为风格会不知不觉地出现,时机并不确定,即使没出现也没关系,说不定后面条件成熟了就会出现,总会有用的。
四、情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带着情感去书写,这种情感是隐形的,不是那么凸显的表达,这种情感和古人的情感是相吻合的。
我们学习取法就是学习古人的表达方式,这其中包括情感的表达。
为什么说某个作品有古意,古意是通过你的情感表达与诉求来呈现古人的状态。
在传统学习中,我们如何去表达古人的情感,即要把自己还原到传统的状态,把自己放进去,体会有没有相同之处、有没有共鸣,如果写得比较顺手,学得比较接近,这就有了情感的共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寻找,这个寻找的过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人对书法比较敏感,很快能找到那个状态,有的人比较慢,就很难一下子找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法的天性,这是很重要的。
五、风格。
正是在情感的驱动下,我们对不同的审美体系才有不同的领悟,每个人都能找到相应的风格。
很多人在临同一本字帖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与效果,除了前期的积累,更多的还是因为不同的风格取向。
有人要问,为什么书法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特别是对“二王”的学习。
我想,是因为“二王”的作品中有很多共同的元素,趋同性太强,尤其是当代人互相学习时有很多趋同的语言,把个人抛在了后面。
这个风格和那个风格之间的差异,是靠我们书写出来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出来的。
每一根线条都带有风格,比如弘一法师的线条就带有很明显的风格,八大山人的线条也带有其个人风格,都有这个特点。
六、天真。
天真是回归到线条的原始状态,这种原始状态的线条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是最直率的一种书写状态,表现出来的就是自然,不是人为做出来的。
我们经常说一幅作品不够自然,这说明作品里没有天真的东西,不够直接、直率,想得太多。
有时候单纯、纯粹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当然早期取法要做加法,相近的要相加,相左的要协调。
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有时候不伦不类,还不如没有,应该表现原始的状态。
残纸、简牍之类都是鲜活的、没有修饰的,这是最自然的书写。
书法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大家要考量怎么回归到本体、回归到自然。
如何提高书写性,主要有两点:一、呼应。
呼应表达顺畅。
要关注书写中线条与线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
这个呼应是个大的概念,还要有用墨的呼应、虚实的对比、矛盾的处理等。
书法中矛盾很多,线条的长短、向背,墨色的浓枯,水的比例等,都有呼应,是整体的协调。
这种呼应不是一通到底,中间也会有一些暂停、休息,适当地留空。
此外,还包含节奏的呼应,书写的快慢、形式上的块面与疏朗,以及提按等都属于空间的节奏。
节奏是呼应关系的重要呈现。
二、日常书写。
日常书写和书写性有些不同,邱振中先生主持的兰亭论坛关于日常书写有很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