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文化
鄄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作文

鄄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作文在咱们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种传统文化瑰宝犹如繁星般璀璨,而鄄城的鲁锦,绝对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说起鲁锦,那得先讲讲我第一次真正见识到它的奇妙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我闲来无事,决定到鄄城的乡间去溜达溜达,感受一下那最朴实的乡村气息。
走着走着,就听到了一阵“哐当哐当”的声音,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座小小的农家院子。
怀着好奇的心,我迈进了那扇半掩着的院门。
一进去,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院子里摆着好几台老式的织布机,几位大娘正坐在机子前,双手熟练地穿梭着,那五彩的线在她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我走近一位大娘,仔细地观察起来。
大娘脚踩着踏板,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眼睛还时不时地瞄一下旁边的图案。
我好奇地问大娘:“这织的是什么呀?”大娘抬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这孩子,这织的就是咱鄄城有名的鲁锦啊!”我又凑近了些,这才看清,那织机上的布,纹理细腻,色彩鲜艳,真的是漂亮极了。
大娘看我感兴趣,便停下手中的活,跟我细细地讲起来。
“这鲁锦啊,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 72 道工序哩!”我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
大娘接着说:“就说这纺线吧,得先把棉花摘下来,去除杂质,然后用手一点点地把棉花搓成棉条,再用纺车纺成线。
这线还得经过煮染,才能染上漂亮的颜色。
”我听着大娘的描述,仿佛看到了那一团团棉花是如何在勤劳的双手下变成了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线。
“姑娘,你再看看这织机。
”大娘指着织布机说道,“这可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虽然比不上现在的那些大机器先进,但织出来的布啊,那可是带着咱鄄城人的温度和情感。
”我看着那古老的织机,上面的木纹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大娘重新坐下来,继续织着布。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那梭子在经线之间来回穿梭,发出“唰唰”的声音,就像是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不一会儿,一小段布就织出来了。
大娘拿起来,在我面前抖了抖,说:“你摸摸,这手感,多舒服!”我伸手摸了摸,果然,那布料柔软又厚实,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质感。
多彩鲁锦,活态传承

多彩鲁锦,活态传承Colorful Lu Brocade under Active Inheritance文/魏伟梭飞线舞,机杼喳喳,一段段鲁锦不断织就……在嘉祥春秋源鲁锦制品厂,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纺织课,让人们对鲁锦织造技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作为嘉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鲁锦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美丽的色彩,有力助推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融刺绣、拼布等工艺于一体的鲁锦制品,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内容。
Integrating such crafts as embroidery and patchwork, Lu brocade products have richer performance contents.女工在织布机前赶制鲁锦制品。
Female workers are busy making Lu brocade products at their looms.老技艺的新表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便以“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而闻名,纺织技术在民间十分普及。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山东纺织业的盛况也被李白、杜甫写进了诗中。
元明时期,随着棉花种植技术在黄河流域的推广,使用棉花做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
在地处黄河冲积地区的鲁西南一带,人们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与棉纺织工艺糅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纺织技艺,这就是后来的鲁锦织造技艺,只不过当时它还不叫这个名字。
1985年,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提出将鲁西南织锦定名为鲁锦,老技艺从此有了新表达。
扎根于鲁西南的鲁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进入21世纪后,在鲁西南的广大乡村,纺车和织机的声响仍不绝于耳。
其中,济宁市嘉祥县被誉为“中国鲁锦之乡”,鲁锦文化底蕴深厚,鲁锦织造技艺源远流长。
这里的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精美的图案展现出织锦艺人的精湛技艺。
2006年、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先后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锦”中所表现的女性审美文化

,
l
在特定
。
,
是 依据新 时代 的要 求进 行 改 进 创新 使
, .
的 织 布 文 化 的 传 承 空 间 中 实 现 了 自我 的价 值 抒 发 了 自我 的 情 感
其 符 合 新 的价 值 观 审 美 观 的要 求 密联 系 ; 另
。
一
能够 与现 代人 的 日常生 活 发生 紧
,
鲁西 南 民间展 中融 人 了 在 地 人 民
。
种 结 局 就 是被 忽 视 和 忘 记
。
逐 渐 丢 失 其在 地 的 共 性 认
的生 活 是 获 得 共 识 的 审 美 形 态 的 存 在
织 女 们 通 过 团 体 作业 在 手
, ,
可 成 为 历 史 长 河 中 湮 没 的砂 砾
.
,
保 留其 在 群族 与 家 庭 关 系 中 的 相 应 地 位
,
。
妇 女掌握 了部分 的生 产技
在 场使 得 男 性 霸 权 暂 时 性 缺 失
。
,
女 性 的 本 质 力 量 得 到 了 充 分 的展 现
.
术 是 文 化 产 品 的创 造 者 古 代 的 女 性 就 是 在 这 种 文 化 产 品 的 生 产 过
工 操 作 的 过 程 中表 露 自 己 的 精 神 世 界 和 生 活 态 度
。
使得 鲁锦具 有 了
,
女 性 逐 渐 掌 握 了 多 种 生 产 方 式 展 现 自我 的 方 式 也 更 加 多 样 化
,
,
生 命 力 独 具 特 色 的 造 型 观 念 以 及 鲜 明 的色 彩 构 成 传 达 了 织 女 们 真
是 写 实 的 是 写 心 而 不 是 写 物 鲁 锦 图 案 在 造 型 时 注 重 表 现 其 丰厚 的
鲁西南民间艺术——鲁锦

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专业课论文科目:文化考察作者姓名:郭佳丽院系专业:美术学院专业:美术学鲁西南民间艺术考察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
古老的齐鲁文化像一种无形的手在支撑着鲁西南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承和保护。
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继往开来,承上启下,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篇章,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
齐鲁文化在对鲁西民间艺术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一个是水浒精神。
儒家思想引领着鲁西南人民的精神世界,水浒精神规范着曹州人民的行为处事。
鲁锦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它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鲁锦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鲁西南棉锦。
鲁锦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的出,织锦中蕴藏着多少繁杂的劳动。
鲁锦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
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
以菏泽、鄄城、东明、嘉祥等地最著名。
据说早在明代万历年间,菏泽一带纺织生产相当发达,方志记载:“妇女织布,夜纺车之声,比屋相闻。
”当地风俗,姑娘结婚时,必须用自织花布做成的被褥、床单、门帘、枕头、枕巾、手巾、服饰等作为嫁妆,以显示新媳妇的灵巧和聪慧。
有关鲁锦文化主题的作文

有关鲁锦文化主题的作文说起这鲁锦,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熟悉,但对于我这个从小在山东长大的孩子来说,它可是承载了无数温暖而美好的回忆。
鲁锦,那可是咱山东民间的宝贝,用它做出来的物件儿,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摸起来还特别舒服。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奶奶都会拿出她珍藏的鲁锦被面,给家里的床铺换上新的“装扮”。
那被面上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吉祥如意的字样,每一个图案都像是在讲述着一个美好的故事。
我总是好奇地盯着那些图案看,奶奶就会坐在床边,一边缝补着衣物,一边给我讲这些图案的寓意。
奶奶说,那盛开的花朵代表着生活的繁荣,飞翔的鸟儿象征着自由和快乐,而那些吉祥的字儿,则是对一家人的祝福。
我听着奶奶的话,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奶奶的针线筐里,总是放着各种颜色的鲁锦碎布。
有时候,她会用这些碎布给我拼一个小书包,或者做一双可爱的鞋垫。
我还记得那个小书包,奶奶用红色和蓝色的鲁锦布拼接而成,书包的带子是用厚实的鲁锦布条编成的,背在身上特别舒服。
每次背着那个小书包去上学,我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村里有个张奶奶,那可是织鲁锦的高手。
她家的院子里,总是摆放着一台古老的织布机。
阳光洒在院子里,张奶奶坐在织布机前,双脚有节奏地踩着踏板,双手熟练地穿梭着纬线。
那织布机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仿佛在演奏着一首古老而动听的乐曲。
我常常跑到张奶奶家,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织布。
只见那经线和纬线在她的手中交织在一起,慢慢地形成了美丽的图案。
张奶奶的眼神专注而坚定,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有时候,她会停下手中的活儿,给我讲讲鲁锦的历史和传承。
她说,鲁锦这手艺,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在咱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去了大城市读书工作。
在城市的商场里,我也看到过各种各样的纺织品,但总觉得它们缺少了一种灵魂,一种只有鲁锦才有的独特魅力。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奶奶。
走进家门,发现奶奶正在织一块新的鲁锦布。
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范本

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范本
摘要:
一、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二、鲁锦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三、鲁锦的技艺特点与传承情况
四、鲁锦的申报过程与保护措施
正文:
一、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鲁锦,是指山东省鲁西南地区民间织锦工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鲁锦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鲁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鲁锦的织造工艺独特,以手工织布机织造,采用经线起花、纬线起花的工艺,图案多样,色彩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鲁锦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图案、纹样、色彩等方面,展现了鲁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鲁锦的技艺特点与传承情况
鲁锦的织造工艺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要求织匠具备熟练的手工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织锦经验。
鲁锦的图案、纹样、色彩等方面,展现了鲁西南地区人民的独特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鲁锦的传统织造
工艺逐渐被机器生产所替代,传承人越来越少,鲁锦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四、鲁锦的申报过程与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鲁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积极组织申报鲁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规定,鲁锦的申报过程包括申报者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
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范本

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范本摘要:一、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二、鲁锦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三、鲁锦的历史文化价值四、鲁锦的传承与保护五、结论正文:一、鲁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鲁锦,又称鲁西南织锦,是一种源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的传统手工织锦技艺。
鲁锦采用纯棉线作为原料,以传统手工木质织机织造,具有丰富的纹样和颜色,构图精美,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
鲁锦主要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家居饰品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鲁锦的制作工艺及流程鲁锦的制作工艺复杂,流程主要包括:纺线、染线、织锦、整理等环节。
首先,将优质棉花纤维纺成棉线,然后将棉线进行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线。
接着,将染好的线按照设计好的图案进行手工织造,最后对织好的锦缎进行整理,去掉毛羽和杂质,使其更加平整美观。
三、鲁锦的历史文化价值鲁锦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手工织锦技艺,承载着鲁西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
鲁锦的纹样和图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鲁锦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研究鲁锦可以了解鲁西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民间风俗等。
四、鲁锦的传承与保护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鲁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鲁锦传习所、举办鲁锦技艺比赛、开展鲁锦文化研究等。
同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也积极投资开发鲁锦产品,将鲁锦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结论鲁锦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织锦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赞美鲁锦的诗句

赞美鲁锦的诗句
【原创版】
目录
1.赞美鲁锦的诗句概述
2.鲁锦的特点和历史
3.赞美鲁锦的诗句选登
4.鲁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正文
【赞美鲁锦的诗句】
鲁锦,作为中国传统的织锦工艺品,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世人的赞美。
许多诗人都曾用精美的诗句来赞美鲁锦,表达对其无尽的喜爱和敬意。
【鲁锦的特点和历史】
鲁锦,产于中国山东省,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织锦工艺品。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致、质地柔软。
鲁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过去的岁月里,鲁锦一直是皇家御用之物,象征着尊贵和地位。
【赞美鲁锦的诗句选登】
1.“锦绣江山,鲁锦为最。
”——唐代诗人白居易
2.“鲁锦如云,色泽鲜艳。
”——宋代诗人苏轼
3.“千缕鲁锦,万缕情思。
”——明代诗人李时中
4.“鲁锦披身,华贵无比。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
这些诗句无不表现出诗人们对鲁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鲁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时至今日,鲁锦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在现代社会,鲁锦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时尚和品味的象征。
鲁锦制品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艺术品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
总之,鲁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梁山鲁锦文化
09国培一班井文文
一、梁山织鲁锦的习俗
梁山县纺织鲁锦业比较普及、也较为发达。
家家植绿,户户纺织的景象曾持续了很长时间,“一妇不织受之寒”的谚语早在汉代时期已在梁山等地广为流传。
每年过了谷雨,家家户户开始种棉,阴历八、九月份进入棉花收获的季节,采摘的棉桃经过脱籽、弹花之后就可以纺线织布了。
这里家家闻机杼,户户纺织忙,尤其是冬闲时节,地里农活儿做完了,男女老少人人纺花,当地流行的儿歌中就有“嗡嗡嗡,纺棉花,一纺纺了个大甜瓜”的唱词。
以往的岁月,农村家庭纺织鲁锦多是为了生计,有钱的人家的女人也免不了纺织鲁锦来做衣做帽。
在这一带,女人结婚后,婆婆便给她十斤或二十斤棉花,叫做“另开路”,即在生活的某些方面自立的意思。
从这时起,做婆婆不再管儿子的穿戴,成了做妻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十斤或二十斤棉花,便是做媳妇的“老本”,她需将这些棉花先织成布,换了钱再买更多的棉花,织成更多的布,用赚的“布”给丈夫及儿女做衣帽鞋袜。
经营好的,这卖布多赚的钱除了穿戴和床上用品,还要用它来买粮买油。
正由于有这层原因,给儿子找媳妇的时候,这一带并不太计较长相,对织布的本领倒很看重。
除此之外,花格子布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当地风俗女孩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中必须有“几铺几盖”,即几床被子几床褥子,没有具体
的数目规定,但贫苦之家也不会少于二铺二盖,日子过得富足的,陪送十铺十盖也是常事,外加一箱子成匹成卷的织花布。
陪嫁数量最大的要数床单了,一般都在十几床以上,多的甚至可达三四十床,所以梁山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随奶奶、母亲或姐姐纺线织布,有的不到十岁就能上机,除了帮母亲织布卖钱接济生活,抽空还要积攒日后自己出嫁的嫁妆,嫁妆中有被面、褥面、床单、帐子、枕套、墙围、门帘,手巾,还有包袱布和四季衣料。
织得多的自己一辈子穿用不完,又成了下一代女儿结婚的嫁妆。
结婚前夕母亲还会特意为她印染出一大块彩印花包袱布,上面瓜瓞绵绵,龙飞凤舞,榴开百子,福禄双全,这是母亲送给女儿最美好的祝愿。
结婚当天要用这块包袱布将崭新的被褥包起,四个角有意露出被褥的花格,用新娘亲手织就的长长的织花带将包袱扎紧。
随着新娘的出行,她的嫁妆也被摆放在醒目的地方一路高高地招摇而过,接受众人的品评与称赞,这是女人一生最光彩的时刻。
正因为梁山一带流行着这样的风俗,所以当地女人几乎没有不会织花布的,一辆纺车,一台织机是她们终生都不可能离开的物件。
二、鲁锦的渊源与发展
梁山“鲁锦”、是指民间手纺、手织、天然植物染色的一种纯棉织物(俗称老粗布),由于工艺条件其花纹主要是方形几何纹,又被称为“花格子布”。
主要有“提花斗纹”、“核桃纹”等,又有“四格缯”、“八格缯”等之区别,“鲁锦”织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锦”是中国传统高级多彩提花丝织物,代表着最高的纺织技术,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之说,这种土织布之所以也被称为“锦”,是对它的一种美化。
“鲁锦”的织造原料是纯棉、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大小七十二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属于纯天然绿色保健织品,具有极高和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染织品,被定名为“鲁西南民间织锦”,简称“鲁锦”。
纺织技术在梁山一带的渊源已久,在梁山“青堌堆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个圆溜溜的小陶轮,中间有孔,这就是纺麻线用的“纺轮”,说明早在距今大约45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在梁山一带居住的东夷族人就已经能纺麻织布了。
梁山“鲁锦”的发展的前提和形成因素大约可追溯到金代、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一一八零年以后),由于黄河向南徙道不再经过梁山,使经过梁山的黄河水逐渐断绝,梁山泊水势逐渐减弱,于是便出现了广阔肥沃的可耕地。
元明之际,伴随着棉花在古梁山泊区域开始大面积种植和普及,棉纺织生产才逐渐兴起,由于梁山泊地区东临京杭大运河,棉花又作为人们的主要衣被原料,逐步形成了棉纺织品的商品化,同时也促进了棉纺织技术的南北交流和提高。
另据梁山文史资料记录;相传、明宣德(1450)年间,汶上县李垓村(今属梁山县),有个挂千顷牌的大富户,他的妻子马氏是皇帝朱瞻基叔父鲁王一品诰命夫人的妹妹,据说,马氏在娘家虽然是大家闺秀,与府里佣人感情融洽,跟田嫂学会了纺纱、织布的手艺。
她嫁到李垓后,看到百姓穿得衣不遮体,就把纺织棉布的本领传授给村里的姑娘们,从此,李垓村的姑娘嫁到哪个村,纺织技
术就带到哪个村,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遍及了梁山一带的所有村庄和附近县镇。
明中期以后,这一地区棉纺织业又揉入了古老的丝织技术,织出一种新颖别致的棉布(后人称之为鲁锦),纹饰花样千姿百态,五色眩耀、工巧殊过。
经过明末清初织具的改进和织造工艺的发展,鲁锦艺术已日益成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户户植柳、家家织布、夜纺车声,比屋相闻”,曾形象的概括了当年梁山地区一片繁荣的棉纺织生产景象,这是有运河之便利的带动、官府纳税政策的变革,更主要还是“地宜植棉”和棉布对民众生活的重要。
民国初年,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机织洋布的出现,人们便把自纺自织的棉布称为“土布”,虽受到机械织造的巨大冲击,但民间纺织始终没有间断,处于自产自用的状况,更多的是把它当作陪嫁“填箱”的东西,以示新娘的水平,渐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们纺织“鲁锦”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花方格”、“花条”、“红薯花”、“北京三到街”、“三面红旗”、“窗户棂里挂纱灯”、“石榴仁” 、“八砖铺地九顶门”、“七个仙女转周围”等先后被开发出来,由于布面平整、色线讲究、画面真实生动、简洁典雅、令人喜爱,争相学习,很快在梁山一带普及起来。
当时由于经济体制和民众的商品意识,“鲁锦” 仍然没有摆脱自家用的局面,偶有部分胶东沿海一带和东北商贩前来收购,也只是织户多余布匹。
改革开放以来,梁山一带的广大农村妇女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大胆创新,将四格缯组合成六格缯,由使用六把梭逐渐发展到十四把梭,先后创织出“喜盈门”、“奔小康”、“万家乐”、“鸳鸯戏水”、“牡丹园花”、“包公回城”等颜色多样的新棉织品。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因素,一些外国化纤布料进入我国市场并受到刚刚接触新事物民众的亲睐,“土布”几乎完全退出人民的视线,就这样历经公私合营,国有化、工业化印染等时期,彻底改变了民间纺织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基础,于20世纪80年代,“鲁锦”最终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三、对鲁锦的认识
1、从目前梁山鲁锦花色品种的变化来看,一般的是原白色棉织物,可用于染作不同花色、适用于不同用途,这样的织物都是一经一纬织成,有两格缯提经,一把梭穿纬,在棉织工艺中是操作最为简单的一种。
其次是条纹织物,多为经向起条纹,纬线仍为一把梭,比原白色织物稍微复杂些,即在作经线时,根据条纹色彩和宽度的要求排列经线,这个排列在牵机时做,绕有不同颜色线的子根据花纹需要摆放即可。
比它稍复杂的是平纹格子布,经线的做法与条纹布一样,织纬线时则需要换色梭,同时还需要记住经线中色线的排列根数,纬线必须与其相同,才能织成方格花纹。
复杂些的是提花织成富有变化的几何纹样,色彩也比较丰富,织时需要两把梭交换,花纹复杂者则需多把梭、四格缯,多把梭可以多到八把、九把、十把,十七、八把的也有。
2、鲁锦艺术具有时代性,单纯的继承是不够的,它需在历史的演进中发展、创新,才能融入现代社会新的环境空间,才能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趣味。
鲁锦要在现代环境中得以传承、延伸和发展,必定要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设计原理对其造型、色彩等元素加以提炼和改进。
为此,我们必须进行现代市场考察,分析现代人对色彩、形式、材料的喜好,进一步把构想和意念明确、具体化,选择特定的优秀民间鲁锦题材为创作点,聘请专家教授对鲁锦的传统图案及种类进行了改进和增加,有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汇,才能使产品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和富有时尚气息,才能使产品形成独特风格。
3、梁山鲁锦历经近千百年的发展,虽受到机械织造的巨大影响,但是,手工织造的纯棉布已数量少为罕物,加之艺人的不断探索,使棉布的花色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加上棉织物自身环保优势越来越被重视和接受,这种受机织布影响后被称作“土布”的“鲁锦”,已开始受到有识人士的青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间传统文化产品更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保持和发展地域民族特色,梁山鲁锦制品终将在国际市场博得一片天地。
我们不仅要研究和保护鲁锦,最终目的是要形成鲁锦产业,促进梁山经济的发展,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这才是鲁锦成熟发展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