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下:2、得名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赠从弟(其二)》《梁甫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和诗下助读材料读懂诗意2.调动联想和想象,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再现诗境。
3.品读两首诗的“风雨”,品出两位文人的“风骨”。
教学重点:调动联想和想象,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再现诗境。
教学难点:品析两首诗的“风雨”,品出“风骨”。
一、诵读欣赏。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助读材料自由朗读两首诗。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助读材料1:刘桢与曹植同为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刘桢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世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
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尤为人所称道。
助读材料2:《梁甫行》属曹植前期的作品。
这个时期,他曾随其父“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对社会比较了解,亲眼目睹了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因而他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其见到边海贫民时的深沉的同情之情渲泄无遗地表达了出来。
2.调动联想和想象,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请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参考诗意:高山上的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的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即便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都是端端正正。
(1)你从字,读出了这是怎样的“松”?想到了什么?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根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选择好适合本班学生的诗歌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旧到新的搞好教学,让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和理解。
特别是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对古诗有一定的掌握。
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感知诗歌作品的内容,悟出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思维能力: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审美创造: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4.文化自信:通过不断地诵读,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教学过程】第1课时庭中有奇树【活动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1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古诗十九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语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一)温故知新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2.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
3.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重难点】
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分钟短视频,知晓东汉历史背景,进入新课学习
二、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三、
四、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补充完成表格内容。
四、寻意象,悟真情。
五、板书设计
小小家庭的守护→老当益壮的豪气→守望相助的坚守→悲惨生活的坚持
↓
乱世真情百味生
六、课堂结语
东汉虽是乱世,却也不无希望,能够支撑历史前行的是人民对生活的希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坚守:对家庭的守护,让家人回来有温暖;对个人抱负的施
展,让人们乱世有依靠;对本性的坚守,让纯良品行有延续;对民众的深切同情,让真情舞动乱世乾坤。
七、作业布置
1、必做
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四首古诗。
2、选做
查阅资料,知晓建安风骨,推荐一首建安七子的诗作,并简要说说喜欢的缘由。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三单元-三、课外古诗词诵读 - 梁甫行

梁甫行曹操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流程:裸读——吟读——品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书”就是指的什么呢?屏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生:古诗。
师: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也在古诗的国度里长大。
你们觉得哪些诗人最为有名?生自由说: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等等。
2.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可有一位诗人你们认识吗?屏显:你认识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
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李白、苏轼三人耳。
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揭题,作者介绍。
屏显: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qiao(今安徽省亳bo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shi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二、裸读——辨其音1.指名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三、吟读——明其义1.关键词语理解,屏显:【1】异气:气候不同。
【2】殊:不同。
【3】剧:艰苦。
【4】妻子:妻子儿女。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7】宇:房屋。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640aac7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6.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鲁迅先生曾说:“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这就是历来所推崇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代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
今天,我们走进课外古诗词诵读,感受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特点。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曹操、刘桢、曹植三位诗人的简介,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诗人生平、作品信息和写作风格。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龟虽寿》《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的写作背景,学生作简单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链接。
三、诗歌赏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别进行四首诗歌的学习,每首诗单独赏析。
1.听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2.发挥想象,结合重点词语解释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赏析诗歌的句子,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课堂小结《庭中有奇树》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教师板书:庭中有奇树(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3)《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4)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预设:【华】花。
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出示课件5)(学生大声朗读本诗,然后尝试同桌互译。
)预设: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满了茂密的花朵。
妇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枝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
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稀罕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出示课件6)(结合工具书,小组交流。
)学生1: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学生2:首句中的“庭中”暗示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从“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可以看出诗歌怎样的主旨?(出示课件7)教师点拨:即第三、四句写主人翁的活动,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学生结合课本赏析,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学生2:抒发了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怎么理解“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出示课件8)(学生朗读诗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这两句诗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教师补充: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本诗做了局部的赏析,下面对本诗做整体的赏析。
(出示课件9)(要求学生朗读本诗,结合课本赏析发言。
)预设: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一至四句描绘了春天庭院中妇人折花送给丈夫的场景。
这种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人遐想。
第五、六句紧承前两句来写,描绘出了花的珍贵,暗示了人物的神情。
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相思怀念。
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龟虽寿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11)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12)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预设:【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骥】骏马,好马。
【枥】马槽。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怡,愉快。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出示课件13)(学生大声朗读本诗,然后尝试同桌互译。
)预设:神龟虽然长寿,但总有终结一生之时。
腾蛇虽然能够腾云驾雾,但终有化为泥土灰尘之日。
年老力衰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
怀有远大抱负的人虽到晚年,但雄心壮志不改,慷慨依旧。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只取决于天。
只要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能长寿,永葆青春之心。
我感到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吧!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怎样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出示课件14)(结合注释课本赏析、然后分析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这几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学生补充:“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本诗做了局部的赏析,下面对本诗做整体赏析。
(出示课件15)(要求学生朗读本诗,结合课本赏析发言。
)预设: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
诗中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第一至四句娓娓说理,“犹有”和“终为”两个词语调沉着。
第五至八句的语调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文思缜密,闪耀着智慧之光,同时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
《赠从弟》(其二)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17)刘桢(?—217),东汉末诗人。
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北)人。
为曹操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
性亢直。
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
为“建安七子”之一。
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但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集有《刘公干集》。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18)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
【罹】遭受。
教师:同学们,我们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出示课件19)(学生大声朗读本诗,然后尝试同桌互译。
)预设:高高耸立在山峰之上的松树,迎着瑟瑟的山风。
风声是多么猛烈啊,松枝是多么刚劲!顶着寒冷的冰霜,松树却能四季常青。
难道没有遭受严寒的侵袭吗?松柏自有(不惧严寒霜雪的)本性。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诗。
(出示课件20)(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两句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怎样理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诗?(出示课件21)(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教师点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学生: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本诗做了局部的赏析,下面对本诗做整体的赏析。
(出示课件22)(要求学生朗读本诗,结合课本赏析发言。
)预设:首联写松树生长的风姿,高耸在山巅,迎着山风而立。
颔联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山风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
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写松树顶着霜雪,却仍能四季常青。
尾联写松柏经历了风雪之后,展现其更加坚强的本性,水到渠成地达到了以物喻人的目的。
梁甫行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24)曹植(192—232),三国魏诗人。
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的儿子。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
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之作多抒写人生抱负及宴游之乐,也有少部分反映了社会动乱。
后期诸作集中反映其受压迫的苦闷和对人生悲观失望的心情。
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25)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预设:【异气】气候不同。
【剧】艰难。
【行止】行动止息,这里泛指生活。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翔】自在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