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示范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单元 3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难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背诵带“月”的诗词。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板书课题。

背激趣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经历:22岁之前,参加北方反抗金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读读笔记明确目标壮举。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教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部编版九下新编入的课外古诗词,和课内的《破阵子》都是退隐之后的作品,但两首词的写作时间相隔较长,《太常引》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退隐早期,词人虽然内心苦闷,哀叹年华逝去,白发徒增,但其实当时的辛弃疾只有三十五岁。

写白发不过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愁绪,但好在词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词的下阕笔锋一转,词人要乘风直上高空,俯视祖国河山,同时借“斫去桂婆娑”来抒发自己立志抗金,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所以在教学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和志向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这首词是课外古诗词,所以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希望学生对辛弃疾的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学情分析:这节课所用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并且是借班上课,一方面我对于学生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九年级的诗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词的意思,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赏析词的美点,领悟作者情感。

2.初步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能够简单地品读诗歌,赏析写词的美点。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一起读题。

1.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词牌名,题目,写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的目的)2. 辛弃疾在中秋夜会写些什么,又想告诉友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词去学习探究。

二、初读,知意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抽生读,正音后齐读)2.结合注释,自由读,描述词所写的内容。

三、品读,体境1.咬文嚼字地品读,圈点勾画,写一写,你觉得哪个字,哪那个词,写得好,为什么?预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1)秋影:以影写月,侧面描写,写出月夜的朦胧美。

之前我们学过类似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婉约的风格特点。

2、在品读中感受边塞词的意象和画意。

3、结合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理解纳兰性德借景抒发的情感。

4、在经典诵读和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浩如烟海的诗坛,有一类诗人,他们有PPT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PPT2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浑悲壮,PPT3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磅礴瑰丽,PPT4也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思乡思亲,他们就是边塞诗人。

其实,边塞诗人也不乏缠绵细腻、清丽婉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PPT5领略他笔下边塞的景象,领略我国经典古词的魅力。

(板书《浣溪沙》纳兰性德)二、美词我来读。

1、遇见诗词,便是遇见美好!美美的一天,美好的一课,让我们从美美的读词开始吧!2、PPT6活动一:美词我来读。

(1)听读该词。

轻声跟读,注意字音,体会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2)模仿朗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响韵脚。

PPT8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PPT8读准字音,PPT9划出韵脚。

二读,读清节奏,读准重音。

PPT10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3)PPT11反馈朗读。

组内交流,朗读表演。

三、美词我来绘。

1、诗词,美在意境。

读诗词,我们常常感觉到扑面而来的诗情画意。

(板书:画意诗情)。

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的画意。

(1)PPT12默读词,借助注释和学案疏通词句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PPT13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解释词义。

(3)学生疏通词句。

出示PPT14-15疏通词句2、PPT16活动二:美词我来绘读纳兰性德的词,我看到了(意象),感受到(画面)。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 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 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单元 3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隐士,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四川泸州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

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临江仙》,看它又抒发怎样的情呢?板书课题。

听激趣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归乡何处?——《定风波》教学实录【设计说明】:《定风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由生活场景导入。

2、回顾旧知。

【教学实录】:(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请同学们来自由畅谈。

生1:夏季淋雨爽。

(生笑。

)生2:考试考差了,心情不好,蒙蒙细雨更加难受。

生3:离开家来学校,如果下雨更是不舍。

师: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对淋雨的感受,但是情境最重要。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你们认识苏轼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回顾。

【屏显】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并称“宋四家”,在画方面也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师: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会不会想把它记录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初步感知,诵读诗歌。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小序部分会交代那些内容。

(生齐读。

)生4: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时间,地点。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生5:还有当时状况。

师:这位同学看的比较仔细,那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看看作者什么情况下被雨淋?生5:去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因而被淋。

师:同行人与苏轼分别有什么感受?请一位同学来概述。

生6: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师:别人被淋很狼狈,而诗人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小序。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婉约含蓄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 的蔑视以及饿死殉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还能到哪里去分辨真和假?眼睁睁地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儿都飞光啊! 诵读古诗,读出每个句子的节奏。
为国家间无论怎样争斗,终究会在历史的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长河中渐渐湮灭,在无尽的沧桑中被遗忘, 四年,与鲁王监国密通事发被捕,押解南京。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选入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长沙行》、《钱塘湖春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等。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朗读节奏不当、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本单元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教学诗词: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诗词鉴赏: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2)二、学习新词定风波(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吧。

预设:(出示课件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7)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出示课件8)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注释】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出示课件8)【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教师:说一说:根据你们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序”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9)教师点拨: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预设: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2.词句出示:(出示课件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注释】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高声吟咏。

芒鞋:草鞋。

蓑: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10)【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11)预设2:“莫听”,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预设3:“何妨吟啸且徐行”,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儿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预设4: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教师:上阕小结。

(出示课件12)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3.词句出示:(出示课件1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13)【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有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

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14)预设2:“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预设3: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思考以下问题: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出示课件1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词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出示课件17)预设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预设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这首词的作者陈与义。

预设:(出示课件19)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

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

又能词。

有《简斋集》《无住词》。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20)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

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2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出示课件22)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注释】旧游:昔日的游览。

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豪英:才干出众的人。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22)【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23)预设2: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预设3:“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预设4: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2.词句出示:(出示课件24)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24)【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

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

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25)预设1:“二十余年”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

预设2:“如一梦”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

预设3:“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预设4:“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预设5: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26)(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

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

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27)(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