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稿(1)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黄土高原》说课课件(共20张PPT)

黄土地貌
黄土高原今昔
现在——严重的水土流失
原因 危害 治理
我们的黄土高原
认识 启示 怎么做
六、作业布置
1、黄土高原东起 ________,西至_______,南抵______, 北连_______。
2、黄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由严重的_____________造成的。
3、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4、课本31页活动第二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故事发生在大西北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有一天一个记者遇到了一个放羊娃。 记者问放羊娃:干嘛呢? 问:放羊干嘛? 问:赚钱干嘛? 问:盖房干嘛? 问:娶妻干嘛? 问:生娃干嘛? 放羊娃:放羊。 答:放羊赚钱。 答:赚钱盖房。 答:盖房娶妻。 答:娶妻生娃。 答:生娃放羊。
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图片,让学生对水土保持的办法和治
理有感性认识。(引入课外知识,拓展学生思维)
5.启示
我们一起了解了我们生活的黄土高原,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伤痕 累累的黄土高原,这就要求我们:
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时时处处要爱惜和保护环境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解有关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 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一、课程标准
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 养成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初步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东 北三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于本地区,而且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黄土高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
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分组讨论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
人教版8下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说课 教案设计

《第六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节课课标解读: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的地形特征3、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二)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前半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教材重组和资源整合,突出讲授“黄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课土高原地域文化”,“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等。
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章节将做一专题放在下一节课学习。
二、说学生: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等中国区域地理专题。
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北方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黄土高原的学习打下较好地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另外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的“黄土风情”2、结合地形图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3、学会识别和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认识和了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4、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资料,”,以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最新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内容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依次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黄土的来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在课时安排上,本节课是此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内容上主要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他们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因此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学生前面第一节、第二节已经学习过东北地区,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系统,因此,还需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文科组初中地理第*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的第一章,黄土高原是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一个地形区,围绕着黄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进行编写。
二、说学情:在分析完教材之后,简单的分析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上学期已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所以针对以上的学生特点,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过渡)。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文明的理解和情感加深。
四、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并能够提出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二)德育目标: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3.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4.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美丽的大脚》的一段录像。
教师:从录像的画面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录像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从录像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看来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外貌?现在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一)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教师: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下面哪个小组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指图7-1-1“黄土高原的范围”,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大地二中张清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北三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于其他地形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临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段的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及思维深度、发散思维等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对本节课有了一定基础,但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辅导为主,帮助学生实验,自主学习。
三、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
4、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实验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辨证思考问题,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上述学习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的主要有读图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等化难为易,让学易于掌握所学内容。
学法: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主要采用的有自主探究法、实验法、
师生互动法、生生互动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为了吸引学生兴趣,上课之前我会播放黄土高原泥塑和《黄土高坡》MV引入,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容易抓住学生思维,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授】
1.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读图描述黄土原的位置,并简笔绘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旅游经或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说出自己了解的“黄土风情”。
如:窑洞、信天游
2.风吹来的黄土
(1)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剖面,引起学生思考,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展示并讲解黄土“风成说”。
(2)图片展示黄土地貌景观:塬、梁、峁、川
3.严重的水土流失(重难点)
播放图片,请学生概况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讨论说明原因。
第一步: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实验目的: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要求:分为六组,每两个小组分别负责影响水土流失的一个因素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木、粘土、沙土、一些水草、可以调节出水量的水管。
实验过程:实验1:
内容:相同坡度和降水量下,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2:
实验内容:相同坡度和降水量下,垫面的性质与水土流失关系。
实验3:
实验内容:相同坡度和下垫面形性质下,雨量的大小与水流失的关系。
实验过:分为六组,每两个小组分别负责影响水土流失的一个因素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实验1: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2:沙质土壤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3:雨量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评价实验较简单,易操作,实验结论明显。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二步: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的人为原因
展示黄土高原今昔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自由阐述
七、板书设计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风情”
3、黄土“风成说”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的板书,我的板书比较简洁,主要采取纲目式,然后我会找一位学生根据我的板书总结本节课内容,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素材积累】
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