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淋巴结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研究进展

的发生 率为 5 %,一 有一定 比例 的假阳性 , 大的淋 巴结 可 6 c 增 能是淋 巴结 反应 性增 生而非转移。此外 , 当中心型肺 癌侵及纵
巴结转移的敏感性 、 特异性 、 准确性 、 阳性预测值 和阴性 预测值 分别 为 9 . %、7 5 9 . %、6 7 . %和 7 . % 、0 2 3 8 . %、 1 2 9 %、7 7 6 9 5 %、 7 .%、33 4 %, PT+ 的敏感 性提高为 9 %。Tl a 06 8 .%、0 而 E 8 o z o 等 的研究 (5 例 ) ‘ 12 显示 P +C T E T的敏感性 07 ~ .3特异性 .8 09 、 08 ~09 、 .2 .5 阳性预测值 08 —09 , . 3 .3 阴性预测值 0 8 ~09 。杨 . 8 .5 补记 等 进行 M t分 析 , 为在 诊断肺 癌纵 隔 淋 巴结 转移 方 e a 认
析。利用恶性肿瘤 的转 移灶与原 发灶具有 相同的代谢 特点 , 而
病变 的生理和代谢 方面 的改 变早于解 剖形态学上 的改 变 , 供 提 了在 C T上不能明确 的病变的生理性和代谢性信息 , 助于病 变 有 的早期定性。刘方颖 等 研 究对 比 P 和 C T E T诊 断纵 隔淋 巴结 转移 的灵敏度 、 特异性 、 准确性 、 阳性 预测值 和阴性预测 值分别
感 胜 0 5 (5 C0 4 .7 9 % 1.9~0 6 ) 特 异 性 0 8 (5 C .7~ .6 、 .2 9 % 1 7 0
近年来 , 电 子 发 射计 算机 断层 扫描 术 (oio mso 正 psrne i i t sn t or h ,E’ o g pyP 1 发展较快 , 临床 中得到广泛应用 。唧 显 像是 m a ) 在 以解剖图像方式从 分子水平 显示机体 及肿瘤组织 的代 谢情况 , 不仅用来显示肿瘤 的位置 、 大小 、 态 , 形 还用 于病变 的半定量分
肺癌TNM分期与胸部淋巴结分组通用课件

目前肺癌tnm分期与胸部淋巴结分组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导致诊断结
果存在差异。解决方案是制定更加规范和统一的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Leabharlann 。02分组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分组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准确预测患者预后及治疗
效果。解决方案是研发更加先进和准确的检测手段,提高分组的质量和
可靠性。
03
患者个体差异
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治疗方案实施后,还需要根据 TNM分期和胸部淋巴结分组的结
果进行疗效评估和调整。
TNM分期与胸部淋巴结分组在肺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TNM分期和胸部淋巴结分组结果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即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患者的生 存期。
分期较早的肺癌患者通常预后较好,而晚期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 策略。
入。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统计分析,研究者们 新的研究手段如基因测序、免疫组化等 不断优化和完善肺癌tnm分期与胸部淋 为肺癌tnm分期与胸部淋巴结分组提供 巴结分组的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准确。 了更多有力的依据,有助于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
肺癌tnm分期与胸部淋巴结分组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分组标准不统一
TNM分期将肺癌分为早期、中期和晚 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 供依据。
TNM分期的重要性
01
TNM分期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 治疗计划,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 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手术、放 疗、化疗等治疗方案。
02
TNM分期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患者的生 存时间。
TNM分期的历史与发展
研发更加高效、准确的检测手段,提高肺癌tnm分期与胸部淋巴结 分组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析

n s d a u g c c r a d c n r s e h m t 3 n n l in tp e mo o a h a e . d a d e e t d ft e c re a o e s l n a e , n o ta t d t e wi 5 o ma g a n u n p t y c s s Ha e p r su y o o r l— n h n h t n b t e e ae a t r n L i e we n r l t d f c o s a d M NM . s l :T e d fe e c f lmp o g y r t ewe n n n l i a ta d ma i a t o Re u t h i r n e o y h me a ae b t e o ma g n s l n n l gn n
Wet hn dc eS h o o i u nU i ri , h n d 6 0 4 , hn ) s C iaMe ii co l f e a nv sy C eg u 10 1 C ia n Sh e t [ b ta t A src]Obet e T rm t pe o ea v i n s fML M ya ayigte su t no NM nln a cr jc v : opo oe r— p rt eda oi o N b n lz h i ai fML i i g s n t o i u g cne
肺癌淋巴结图谱

10区:肺门淋巴结,包括临近主支气管与肺门血管淋巴结。在右 侧自奇静脉下缘至叶间区域,左侧自肺动脉上缘至叶间区域。
特定区域淋巴结图解如下:
图2
1区,锁骨上淋巴结:包括下颈部、锁骨上、胸锁颈静脉切迹区域。
上界:环状软骨下缘,下界:锁骨与胸骨柄上缘。气管中线是1R 与1L的分界线。
图3
2R区. 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R淋巴结延伸至气管左侧旁。上界:
图16
10区.肺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临近肺叶淋巴结及纵隔胸膜反折,
在右侧临近中间段支气管。10-14区淋巴结不位于纵隔内,因此均 为N1期淋巴结。
下面再完整的了解一下淋巴结在CT图片上的准确位置:
纵隔镜可以检查到的淋巴结:
食管超声可以发现的淋巴结:
图5
3A区,血管前间隙淋巴结,右侧气管旁淋巴结,即4R淋巴结。
图6
4R区.右侧下部气管旁。上界:无名静脉足侧与气管交界区,下界:
奇静脉。4R淋巴结可以延伸至气管左侧。
图7
4R区,气管旁淋巴结,主动脉弓外侧淋巴结,即第六区淋巴结。
图8
4L区.左侧下部气管旁。4L淋巴结位于下部气管左侧缘,水平上界
为主动脉弓上缘,在左上叶支气管上缘延伸至左侧主支气管。包 括位于动脉韧带内侧气管旁淋巴结。5区(主肺动脉窗)淋巴结位 于动脉韧带侧面。
图9
肺动脉主干上方层面显示下部气管旁多发淋巴结,此外还有第三、
五区淋巴结。
图10
气管下部隆突上层面,气管左侧4L淋巴结,位于肺动脉主干与降
主动脉之间,由于是位于动脉韧带内侧,不算主肺动脉窗内淋巴 结,肺动脉干外侧的属于第五区淋巴结。
图13
8区.食管旁淋巴结 位于隆突下延伸至横膈。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析

(41:267—2∞.
叨M如KJ,s出删L calIiIl R4d.cD4屯D25叮∞cellB卯pP瑚8缸 咄imⅢune pmhol哪thI珊曲c外obDe_dq'endem m盹haIli暑mB叨.J I却
preope训ve 舡1d metastasis 0f media酊nal lymph nodeB f南m lu“g can。eL g讯叩i“g出ese characte五s石cs c曲ilnpmve
diagno_
sis 0fMLNM.
【Key words】Lung c如c蜗Medi∞bnal lymph node;Meta她is
万方数据
CHlNA MEDfCAL HERALD巾国医药导曩17
·论著·
2007年10月第4卷笨29期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肺癌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术前没有纵隔淋巴结的病理分期 情况下。光靠CT上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来判断有无转移不 是很准确。2002年1月.2007年1月期间.我们共手术治疗 肺癌86柳,为了提高对臃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认识。我 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尸!O.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
淋巴结其癌转移卒(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如.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
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INMR越大(P<O.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
tion between耐aIed f如to碍肌d MI埘M.Remns:11Ie di&陀眦e 0f lyInphom咯aIy mte betWeen nol咖lali印anl卸d mali印粕t
肺癌 淋巴结 转移 诊断标准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可能会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其中包括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对
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标准:
1. 影像学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X射线、CT扫描、MRI和PET
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
淋巴结转移通常会
在这些检查中显示异常增大或异常代谢活跃。
2. 淋巴结活检,淋巴结转移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
包括穿刺活检、内窥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淋巴结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淋巴结内是否存在癌细胞转移。
3. 分期系统,淋巴结转移对于肺癌的分期非常重要。
医生会根
据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和范围,结合肿瘤的大小和扩散情况,使用
TNM分期系统来确定肺癌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4. 临床症状,淋巴结转移可能会导致一些临床症状,包括呼吸
困难、咳嗽、胸痛、体重减轻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来进行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测,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发现一些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这些检测方法包括基因突变检测、蛋白质表达检测等。
总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分期系统、临床症状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手段,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对于每位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并及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PET显示第八区淋巴结FDG摄取,对应的CT图像淋巴结未见增大(蓝箭),由 于PET对非增大淋巴结转移的摄取特异性高于增大淋巴结。
9区.肺韧带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内,包括下肺静脉后壁及下方淋巴结。 肺韧带是纵隔胸膜在肺门部反折向下延伸所致。
临床淋巴结分区
• 10区.肺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临近肺叶淋 巴结及纵隔胸膜反折,在右侧临近中间段 支气管。10-14区淋巴结不位于纵隔内,因 此均为N1期淋巴结。
右上肺癌,未见7组及对侧肺门淋巴 结转移
左下肺癌,左锁骨上淋巴结、腹膜 后淋巴结转移
左上肺癌,对侧淋巴结转移不可靠
• 结果:①肺癌 N_2转移极为活跃,可呈现单组、多组多发、甚至跳跃式 转移,分别占41.2%, 58.8%与29.3%。②N_2转移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 各型或各叶肺癌 N_2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第7组淋巴结,占48.8%,其次 是第4、3、5组淋巴结,分别占45.6%,31.3%与25.6%。③N_2转移分 布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就鳞癌与腺癌而言, 肿瘤长径在1cm 以内者均无 N_2转移,长径>1cm 者,N_2转移串随长 径增加而增加,尤以腺癌为突出;而且低分化腺癌 N_2转移率明显高于 高分化者(P<0.01)。④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的平均长径分别为 15.3mm 与9.1mm。⑤转移淋巴结对主支气管壁的侵袭是 N_2转移的 又一特点。结论:对肺癌淋巴结的清除,切勿仅凭手触摸或靠肉眼观察 淋巴结大小盲目估计其是否转移。除 T1、肿瘤长径<1mm 者外,淋巴 结系统清除的范围原则上必须包括同侧胸腔的肺门及上、下纵隔各组 淋巴结,尤其要重视转移分布较密集区域的淋巴结,即右侧的# 2、# 3、 #4、#7与左侧的#4、#5、#6、#7。还应重视转移淋巴结对主支气管 璧的侵袭性。
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探讨

o p e r a t i o n s we r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c o mp l e t e d wi t h n o s e r i o u s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To t a l l y 8 2 3 l y mp h n o d e s we r e d i s s e c t e d .Amo n g t h e m,
da n Uni v e r s i t Y, Sha ngh ai 2 0 1 7 0 0, Chi n a Abs t r a c t 0h j e c t i v e : T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x t e n t o f l y mp h a d e n e c t o my f o r l u n g c a n c e r .Me t h o d s : T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5 3 p a t i e n t s
中 国临 床 医学
2 0 1 4年 2月 第 2 1 卷
第 1 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 2 0 1 4 . V o 1 . 2 1 , N o . I
2 5
・
论著 ・
不高) 以及 肺 功 能差 、 高龄 、 有 胸 腔 广 泛 粘 连 等 的 T1 和 T 2期 的 非 小细 胞 肺 癌 患 者 , 可 不行 纵 隔淋 巴 结 清扫 术或 仅 行 区 域 纵 隔
淋 巴结采样 。
关 键 词 肺 癌 ; 淋 巴结清扫 ; 淋 巴 结转 移 中 图分 类 号 R 7 3 4 . 2 文 献标 识 码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组淋巴结群:(最高位纵膈气管前淋巴结)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上气管旁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气管前后或后纵膈前纵隔淋巴结)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
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
第4组淋巴结群:(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奇静脉后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主动脉窗淋巴结)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升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隆突下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中下食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9组淋巴结群:(下肺韧带旁淋巴结)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肺门淋巴结)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肺叶间淋巴结)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群。
第12组淋巴结群:(肺叶支气管淋巴结)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