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淋巴结分组

合集下载

肺癌淋巴结

肺癌淋巴结

第1组淋巴结群:(最高位纵膈气管前淋巴结)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上气管旁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气管前后或后纵膈前纵隔淋巴结)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

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

第4组淋巴结群:(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奇静脉后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主动脉窗淋巴结)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升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隆突下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中下食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9组淋巴结群:(下肺韧带旁淋巴结)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肺门淋巴结)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肺叶间淋巴结)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群。

第12组淋巴结群:(肺叶支气管淋巴结)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

肺癌纵隔淋巴结分组

肺癌纵隔淋巴结分组

Station Number 4: Lower paratracheal (4L)
4L: 气管左侧缘以左, 动脉韧带以内的淋巴结
上界: 主动脉弓上缘
下界: 左肺动脉主干上缘
动脉韧带:4L与5组的分界
动脉韧带:4L与5组的分界
Station Number 5: Subaortic (aortopulmonary window)
Station Number 1: Low cervical, supracla-vicular, sternal notch
上界: 环状软骨下缘
下界: 双侧锁骨,在中线处以 胸骨柄上缘为界
Other Borders
Border between 1R and 1L = midline trachea
上界:肺尖
下界:隆突
Station Number 3: Prevascular and retrotracheal
Other Borders
Anterior border =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sternum
Right posterior border = anterior border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Station Number 9:Pulmonary ligament
肺韧带: 肺韧带内的淋巴结
上界: 肺静脉下缘 下界: 膈面
Station Number 9:Pulmonary ligament
Station Number 9:Pulmonary ligament
Thank you!
bronchus intermedius 7L = upper border of the lower

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

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

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
根据国际癌症分期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肺癌分期系统,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

2. N1,表示肺门淋巴结受累,但不超过肺门淋巴结。

3. N2,表示肺门淋巴结和(或)纵隔淋巴结受累,但未扩散到
对侧纵隔。

4. N3,表示对侧纵隔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或纵隔上淋巴结受累,或者胸锁上淋巴结受累。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如根据淋巴结的
大小、数量、位置等进行更详细的分级。

这些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医
生确定肺癌的临床分期,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预后,并进行疾病的监测和随访。

总之,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对于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纵隔淋巴结分组及2017肺癌TNM分期

纵隔淋巴结分组及2017肺癌TNM分期

多个、单一部位远处转移的MST分别为5个月、6个月 (p=0.006),1年生存率分别为20%和23%,多个部位 远处转移者预后更差。
Postmus, Pieter E, et al. J Thorac Oncol. 2007,2(8):686-693.
2017肺癌TNM分期
5. 定义肺部多发结节的诊断标准和分期
新分期中提出,对于肺部多发结节的病例,需要根据影
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来区分是转移灶还是多原发,若为多原
任何T,任何N,M1a,b
纵隔淋巴结 分组
1组锁骨上淋巴结 与2组淋巴结的分 范围,仍属N2 。 10L组淋巴结的 范围扩至左主肺 动脉处 也属N2
2R和2L、4R和4L 的分界不再是气管 中线,而是气管左 侧缘。
4组和10组淋巴结 的分界不再是胸膜 反折处,右侧是奇 静脉下缘,左侧为 肺动脉上缘。
(5~7cm) (4~5cm)
(4~5cm)
STAGE IIA T2b N0 M0 (4~5cm)
右肺门淋巴结 属N1 ? N2 ? IIB T2a N1M0? IIIA T1a–c N2M0 ?
? STAGE IIB ?
第8版肺癌TNM 分期标准于 2017年1月1日 正式开始实施
T1a–c N1M0
2. 缺乏淋巴结大小的数据 头颈部肿瘤的研究提示淋巴结放化疗后,2年内≤3cm3的淋巴结控 制率为91%,>3cm3的淋巴结控制率下降至64%(p=0.021) [c] 。
a. De Langen AJ, et al.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6;29(1):26-29. b. Berghmans T, J Thorac Oncol,2008,3(1):6-12. c. Vergeer MR, et al. Radiother Oncol 2006;79(1):39-44.

肺癌淋巴结分期与分组-最新版

肺癌淋巴结分期与分组-最新版
肺癌淋巴结分期与分组
前言

淋淋
巴巴
管系

淋 巴 干
是 循 环 系

胸的
导辅
管助
和部
右分
淋:
巴若
管干


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淋 巴 循 环 的 主 要 功 能 :
淋回
巴收
结蛋
产白
生质
淋、
巴运
细输
胞营
和养
浆物
细质
胞、


保 护 机
体 液 平 衡

胸部淋巴 结分组
肺癌N分期
•N0 :no nodes involved
10 肺门 11-14 组
肺门处,胸膜返折之外,中间支气管以上(右侧) 叶间,段间,亚段,次亚段
1组:最上纵隔 LN
2组:上部气管旁LN
3 区-血管前或气 管后LN
4组-下部气 管旁LN
5组:主肺动 脉窗旁LN
6组:主动脉旁,膈 上(血管前间隙)
LN
7组:隆突下LN
8组:食管旁 LN
•N1 :peribronchial, interlobar, or perihilar lymph ○ nodes involved
•N2 :ipsilateral mediastinal nodes involved
•N3 :contralateral mediastinal or supraclavicular
9组:肺膈韧带周围 LN
10组:肺门LN
11组:叶支气 管间LN
12组-14组:肺段亚段- 次亚段 LN

肺癌淋巴结分区

肺癌淋巴结分区
胸膜顶
隆突
4:下气管旁
4R包括右气管旁淋巴结及延伸到气管左侧缘的气管前淋巴结
4R:无名静脉尾端与气管交汇处
4L:主动脉弓上缘
4R:奇静脉下缘
4L:左肺动脉主干上缘
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窗)
动脉韧带旁,主动脉下的淋巴结
主动脉弓下缘
左肺动脉主干上缘
6: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
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前方和侧方
定义/备注
上界
下界
1区:下颈、锁上及胸骨切迹淋巴结
中线为1R和1L的分界
环状软骨下缘
中间:胸骨上缘
两侧:锁骨
2区:上气管旁淋巴结
4R及2R的左侧界为气管左侧缘
肺尖和胸膜顶
2R:无名静脉尾端与气管交汇处
2L:主动脉弓上缘
3:血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
前缘:
3a区:胸骨后缘
后缘:
右侧3a区:上腔静脉前缘
左侧3a区:左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上缘
主动脉弓下缘
7:隆突下
隆突
左侧:下叶支气管上缘
右侧:中间段支气管下缘
8:食管旁(隆突下)
食管壁周围,除了隆突下淋巴结
左侧:下叶支气管上缘
右侧:中间段支气管下缘
横膈
9:肺韧带
肺韧带内的淋巴结
下肺静脉
横膈
10:肺门
邻近主支气管和肺门血管(肺静脉近端和main肺动脉)
左侧:肺动脉上缘
右侧:奇静脉下缘
叶间区(interlobar region)/上叶支气管开口处上缘
11:叶间淋巴结
叶支气管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之间
a#11s:右侧上叶支气管和中间段支气管之间
a#11i:右侧中叶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之间

肺癌淋巴结图谱

肺癌淋巴结图谱

10区:肺门淋巴结,包括临近主支气管与肺门血管淋巴结。在右 侧自奇静脉下缘至叶间区域,左侧自肺动脉上缘至叶间区域。
特定区域淋巴结图解如下:
图2
1区,锁骨上淋巴结:包括下颈部、锁骨上、胸锁颈静脉切迹区域。
上界:环状软骨下缘,下界:锁骨与胸骨柄上缘。气管中线是1R 与1L的分界线。
图3
2R区. 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R淋巴结延伸至气管左侧旁。上界:
图16
10区.肺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临近肺叶淋巴结及纵隔胸膜反折,
在右侧临近中间段支气管。10-14区淋巴结不位于纵隔内,因此均 为N1期淋巴结。
下面再完整的了解一下淋巴结在CT图片上的准确位置:
纵隔镜可以检查到的淋巴结:
食管超声可以发现的淋巴结:
图5
3A区,血管前间隙淋巴结,右侧气管旁淋巴结,即4R淋巴结。
图6
4R区.右侧下部气管旁。上界:无名静脉足侧与气管交界区,下界:
奇静脉。4R淋巴结可以延伸至气管左侧。
图7
4R区,气管旁淋巴结,主动脉弓外侧淋巴结,即第六区淋巴结。
图8
4L区.左侧下部气管旁。4L淋巴结位于下部气管左侧缘,水平上界
为主动脉弓上缘,在左上叶支气管上缘延伸至左侧主支气管。包 括位于动脉韧带内侧气管旁淋巴结。5区(主肺动脉窗)淋巴结位 于动脉韧带侧面。
图9
肺动脉主干上方层面显示下部气管旁多发淋巴结,此外还有第三、
五区淋巴结。
图10
气管下部隆突上层面,气管左侧4L淋巴结,位于肺动脉主干与降
主动脉之间,由于是位于动脉韧带内侧,不算主肺动脉窗内淋巴 结,肺动脉干外侧的属于第五区淋巴结。
图13
8区.食管旁淋巴结 位于隆突下延伸至横膈。

肺的淋巴结分组

肺的淋巴结分组

肺的淋巴结分组
1. 前胸淋巴结组
前胸淋巴结组是指位于肺门两旁和气管旁的淋巴结。

这个组里的
淋巴结分布比较广泛,包括了中心淋巴结、内侧淋巴结、外侧淋巴结
和下面淋巴结等。

其中,中心淋巴结是最重要的淋巴结,它位于气管
和左右肺主支气管的汇合处,是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站。

2. 腔隙淋巴结组
腔隙淋巴结组包括了肺门上和下的淋巴结。

肺门上淋巴结主要位
于肺上叶,肺门下淋巴结主要位于肺下叶和胸膜下组织中。

这个组淋
巴结的功能主要是接收来自肺部的淋巴液和胸膜淋巴液。

3. 纵隔淋巴结组
纵隔淋巴结组是指分布于纵隔内部的淋巴结。

这个组里的淋巴结
跨越了整个胸腔,包括了喉部、气管、食管、心脏、大血管等结构。

其中,气管旁淋巴结和食管旁淋巴结是最容易受到肺癌转移的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组也是肺癌手术中常见的切除部位。

4. 腹膜后淋巴结组
腹膜后淋巴结组是指分布于胸腹腔之间的淋巴结。

这个组淋巴结
接收来自胃、肠道和胰腺等器官的淋巴液,并与其他淋巴结组交汇。

其中,大隐窝淋巴结是淋巴瘤和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站。

总结:
淋巴结是我们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过滤、清除、识别和抵御感染的作用。

肺的淋巴结分布广泛,包括前胸淋巴结组、腔隙淋巴结组、纵隔淋巴结组和腹膜后淋巴结组。

不同的淋巴结组对应着不同的肺癌转移途径和手术治疗方式。

因此,深入了解肺的淋巴结分组对于肺癌的防治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淋巴结分组发表者:秦建军5789人已访问肺癌新TNM分期系统解析2012-08-2715:44 来源: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作者:支修益等在2009年7月于美国旧金山举行得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TheI 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 The StudyOf Lung Cancer,IASLC)公布了新修订得肺癌TNM分期系统。

该系统就是IASLC在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大量肺癌病例得数据回顾、验证及统计学分析后,向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Against Cancer,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mitteeonCancer,AJCC)提出修改建议并被采纳得。

自1968年UICC颁布第一版肺癌TNM分期以来,肺癌TNM分期系统共进行了5次修订。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得就是C、F、Mountain制定得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

由于UICC与AJCC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所依据得病例资料均来自于北美,多数来源于M、D、Anderson癌症中心一家医疗中心(M、D、Anderson癌症中心4351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肺癌研究组968例,共5319例),且多为外科治疗病例,时间跨度较长(1975~1988年),且未提供高等级得循证医学证据,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全球肺癌得真实情况。

1998年,IASLC分期委员会在Peter Goldstraw领导下开始着手进行肺癌新分期系统得修订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北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共19个国家)收集了1990~2000年间100 869例肺癌患者得资料,其中有明确病理类型、分期、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得新发病例81015例。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rcinoma,NSCLC)67725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lungcarcinoma,SCLC)13290例。

经过科学充分得统计分析后提出了新得肺癌分期系统。

1、肺癌新TNM分期系统1、1原发肿瘤T定义见表1。

通过对资料完整得67 725例NSCLC原发肿瘤因素对长期生存率影响得分析,将T1分为T1a(≤2cm)、T1b(>2cm,≤3 cm);将T2分为T2a(>3cm,≤5 cm)、T2b(>5 cm,≤7 cm);将>7cm者定义为T3。

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卫星结节预后与其她T3期肿瘤相同,非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转移灶预后与其她T4期肿瘤相同,优于M1。

因此,将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发现结节定义为T3;同侧非原发肺叶内出现结节定义为T4。

1、2区域淋巴结N定义见表2。

明确区域淋巴结状态就是肺癌分期与治疗至关重要得组成部分。

40年来,世界各地得肺癌研究者根据胸内淋巴结得解剖部位将肺癌区域淋巴结进行定位,并用不同数字进行表示,从而绘制出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来表示临床及病理淋巴结得转移情况。

通过精确、统一得区域淋巴结命名法,就是制定肺癌TNM分期、评价治疗结果、在不同医学中心之间比较临床结果、设计与分析临床研究及对不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得关键因素。

ﻫ历史上第一张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就是Naruke于1967年制订得,最初被应用于北美、欧洲与日本。

随后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ThoracicSociety,ATS)将Naruke 得图谱进行了修改,并对区域淋巴结解剖部位做了更为精确得描述,形成了ATS淋巴结分布图,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

1996年,Mountain与Dresler将Naruke图谱与A TS图谱进行整合,制订了一个新型得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MD-ATS分布图),并被AJCC与UICC所采用,之后被北美与欧洲地区广泛采用。

但由于日本肺癌协会得大力提倡,日本全国范围内至今仍在广泛使用Naruke淋巴结分布图。

ﻫ1998年开始,IASLC分期委员会着手建立国际肺癌数据库,到2006年在世界范围内收集了有效肺癌病例100 869例。

基于国际肺癌数据库分析结果,IASLC制订了第7版肺癌TNM分期系统。

通过对IASLC国际肺癌数据库淋巴结分期资料得分析,发现Naruke分布图与MD-ATS分布图对肺癌区域淋巴结分类得定义存在较大差异。

比较重要得差异包括Naruke分布图得第1组对应MD-ATS分布图得第1组与第2组;Naruke分布图得第2、3、4R组与4L组对应MD-ATS分布图得4R与4L组;具有重要意义得就是MD-ATS分布图第7组(隆突下淋巴结)对应Naruke分布图得第7组与10组,导致部分肺癌按MD-ATS分布图分期为N2,ⅢA期,而按Naruke 分布图分期则为N1,Ⅱ期。

对区域淋巴结命名得差异导致数据分析时出现不可调与得矛盾。

因此,IASLC分期委员会制订了一个修正得肺癌区域淋巴结图谱,将MD-ATS分布图与Naruke分布图进行整合,并且为每一组淋巴结规定了精确得解剖学定义[9]。

从2009年开始,IASLC分期委员会按此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肺癌数据收集,其中包括中国5个肺癌中心得肺癌数据,用于7年后第8版肺癌TNM 分期标准得制订。

相较于MD-ATS分布图与Naruke分布图,IASLC图谱有一些显著得改变。

对于所有得区域淋巴结,IASLC图谱规定了明确得解剖学界限,尤其对于第1组至第10组淋巴结,均明确规定了每一组淋巴结得上下边界以避免重叠。

现在第4组与第10组淋巴结不再以胸膜返折作为分界,而就是规定了明确得解剖标志,能更可靠地在影像学、内镜检查以及手术中被确定。

锁骨上与胸骨上窝淋巴结之前未被明确分组以区分胸内淋巴结,IASLC图谱将其规定为第1组。

通过更明确得规定统一了MD-ATS分布图与Naruke分布图之间对第2组与第4组命名得差别。

考虑到上纵隔淋巴引流更多出现在气管右侧区域并且经常跨越气管中线,IASLC 图谱规定,右侧第2、4组与左侧第2、4组得分界线为气管左侧壁,不在沿用MD-ATS分布图将气管中线作为分界标志。

取消Naruke 分布图中第3组(覆盖在气管正中表面)淋巴结得定义,因为此部位得淋巴结不容易被准确地除外为第2组或第4组淋巴结,并且常常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中与第4组淋巴结一起被整块切除。

保留并进一步明确了血管前(即前纵隔)3a与气管后淋巴结3p。

将隆突下淋巴结群(MD-ATS分布图定义为第7组,N aruke分布图分为第7组与第10组)定义为第7组并且规定了明确得解剖边界。

同样,对于以往容易混淆得右侧第4组与第10组、左侧第5组与第10组以及双侧第10组与第11组淋巴结,规定了明确得解剖学分界。

IASLC淋巴结图谱得解剖学定义具体如下:第1组: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下界为双侧锁骨,正中为胸骨切迹上缘,气管中线将此区域淋巴结分为1R与1L。

第2组:2R上界为右肺尖与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内界为气管左侧缘;2L上界为左肺尖与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主动脉弓上缘。

第3组:右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上腔静脉前缘;左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左颈总动脉;3p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

第4组:4R包括右侧气管旁与气管前淋巴结,上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下界为奇静脉下缘;4L气管左侧缘与动脉韧带之间,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5组:动脉韧带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6组: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前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切线,下界为主动脉弓下缘。

第7组:上界为气管隆突,左侧下界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下界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

第8组:位于食管表面,除外隆突下淋巴结,上界为左侧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下界为膈肌。

第9组:肺韧带内淋巴结,上界为下肺静脉,下界为膈肌。

第10组:紧邻主支气管与肺门血管(包括肺静脉与肺动脉干远端),上界为右侧为奇静脉下缘,左侧为肺动脉上缘,下界为双侧叶间区域。

第11组:叶支气管开口之间,11s位于右侧上叶与中间干支气管之间,11i位于右侧中叶与下叶支气管之间。

第12组:紧邻叶支气管淋巴结。

第13组: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

第14组:紧邻亚段支气管淋巴结。

既往得文献中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总体生存率之间关系得分析引发了将特定几组淋巴结合并成为“淋巴结区”得概念。

值得注意得就是,淋巴结区得概念不适用于现在得标准命名法,主要就是为了将来进行病例统计分析,并且可能对肿瘤内科与放疗科医生对于增大或融合得跨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时提供帮助。

1、3远处转移M定义见表3。

统计发现,恶性胸腔积液与对侧肺内结节患者得5年生存率相同,仅为2%,新得分期系统将恶性胸腔积液与对侧肺内转移结节定义为M1a,其她肺外远处转移定义为M1b。

1、4 第七版肺癌TNM分期组合见表4。

2、结语新得肺癌分期系统凝聚了全球一大批专业、卓越、敬业得肺癌工作者得巨大努力,使肺癌临床分期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循证。

可以使我们更精确地判断每一例肺癌患者得预后,并能更好地与国际同行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与疗效比较,共享科研及临床成果。

不过,该系统仍然就是建立在肺癌得解剖学特征以及患者生存观察得基础上,未能将肺癌得分子生物学特征纳入新分期系统;有些条目得规定仍欠详细,如将肺原发肿瘤侵犯大血管规定为T4,但未明确规定哪些血管属于大血管;分开得肿瘤病灶位于同一肺叶定义为T3,位于同侧不同肺叶定义为T4,但未规定病灶得数量。

因此,IASLC在刚刚公布第七版肺癌TNM分期系统后即开始着手建立前瞻性肺癌数据库,同时着眼于肺癌得分子生物学行为,找到判断预后与疗效得新方法,使肺癌临床分期系统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

预计新得肺癌数据库将包括更多得细节,将给出更多得数据来回答诸如此类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