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

合集下载

10 再塑生命的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 再塑生命的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 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

2.学习圈点批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1.学习圈点批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把在上一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本课来。

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本课中两位重要的人物: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

了解背景资料屏显:人物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在出生后第十九个月时因患病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

1899年6月她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她全心全意为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奉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们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世界》《石墙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麦西》《乐观》等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安妮·莎莉文(1866-1936),美国教育家。

曾就读于柏金斯盲人学校,1887年成为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从此一生致力于对她的教育。

二、积累语言请大家先翻到课后的“读读写写”自己朗读并书写一遍这些字词。

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找工具书,遇到难写的可以多些几遍。

(屏显:生难字)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截(jié)然不同不求甚解混(hùn)为一谈恍然大悟花团锦簇(jǐn cù)美不胜收阅读书下注释里的成语,圈画出重点的释义并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记“搓捻、惭愧"等词的读音,熟记“绽、慨”等字的字形;理解“企盼、恍然大悟"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跳读,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语句和对比手法入手,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细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格魅力,体会作者作为盲聋哑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4.通过促读,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学习海伦·凯勒坚韧不拔、热爱生命的精神,懂得自强。

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懂得感恩。

教学方法默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助读材料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盲聋哑人。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

1882年1月,急性脑充血病高烧,从此失明失聪,任性、野蛮,狂躁,父母无计可施,努力寻求帮助。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1888年,进入柏金斯女子学校,学习盲文。

1890年,跟另一位老师萨拉学习唇语和发声。

1896年,进入中学,学习读唇,学习德语,法语。

1899年,考入哈佛大学,创作。

1968年6月1日,去世,享年将近88岁。

一生中共创作14部作品,代表作《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一生中受到富兰克林总统、罗斯福总统、艾森豪威尔、马克·吐温、卓别林等名人的礼遇。

一生中到访欧洲、埃及、澳大利亚和日本,为激励盲人做演讲,并建立慈善机构。

——以上信息来源:英文读物《Helen Keller Courage in the Dark》,赵老师整理。

2.作品简介课文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其中《再塑生命的人》原文由《再塑生命》、《关于“爱”的含义》两篇文章合编在一起。

“第一天,我要去见那些好心、亲切的人,因为他们的友谊我的生活才变得有意义。

【核心素养】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赞歌"。

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2.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这类自传体散文,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坚强和乐观。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和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和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和传承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坚强和乐观。

- 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 教学难点:- 理解莎莉文老师对作者的影响和意义。

- 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内涵。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探究法:通过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文章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这篇文章是海伦·凯勒所写,讲述了她在生命中遇到的一位重要人物——莎莉文老师,以及莎莉文老师如何帮助她重新获得光明和对生命的感悟。

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教学设计实用

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教学设计实用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及反思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教学设计实用《再塑生命》教学设计及反思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教学设计篇一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清新朴实的语言。

3、让心灵承受一次爱的熏陶。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教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考虑答复: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⑵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⑶读了本文,你认为安妮·莎利文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三、重点研读你最喜欢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四、问题探究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五、教师小结莎利文教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将人世间美妙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心田,以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海伦·凯勒深深地感谢自己的教师,她说:假设给我三天光明,我要长久地凝视着我的教师──安妮·莎利文。

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的赞歌,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而一部作品是《教师》。

这本书是献给莎利文教师的一份厚礼,教师安妮也为此感到无比骄傲。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及反思再塑生命的人一等奖教学设计篇二1、理解海伦的简要生平;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3、理解莎莉文教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2、理解“爱”的美妙,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化含义。

学会根据需要,从文中挑选适当的信息,并进展概括性表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黑暗与无声的世界里静坐几分钟,谈感受。

一个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的孩子,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寂静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几乎丧失了生活的才能和勇气。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练习默读,练习在默读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练习批注法阅读。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

但是她凭着自己的坚毅和努力,不但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一个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的人。

她成功考入哈佛大学,还精通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

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她终于成为著名作家,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

她的自传体著作《生活的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不仅如此,她还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其事迹两次被拍成电影,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同学们猜一猜她是谁?生:海伦·凯勒师: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她的传奇成就离不开一位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

今天我们就读一读他们之间的故事。

出示课题——再塑生命的人二、任务一:初读感知。

方法要求:默读全文,整体感知,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区一等奖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区一等奖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区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在获得教育的过程中内心的喜悦、挣扎与成长。

2.分析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理解莎莉文老师对主人公成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命中遇到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人或事。

2.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没有那样一个人,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主人公在课文中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式,探讨其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莎莉文老师是如何再塑主人公的生命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主人公在课文中的心理变化。

2.提问:莎莉文老师对主人公的成长有哪些重要影响?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她对主人公的关爱和付出。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模拟莎莉文老师与主人公的对话,体验人物情感。

2.各组汇报活动成果,教师点评。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莎莉文老师的读后感。

2.深入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语句,并解释原因。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七、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再塑生命的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莎莉文老师对主人公的关爱和付出。

2.教师评价: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主题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背景,把握课文主题;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再塑、毅力、慈爱等;
3.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对比、排比句式的运用;
4.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强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其面对困难时勇敢坚持的品质。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活跃度。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表达观点时不够清晰,需要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5.总结回顾环节,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从课后反馈来看,部分同学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感悟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
(2)感悟课文所传递的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主题思想。
难点解释: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感悟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海伦·凯勒生平事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3)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难点解释:学生在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需要教师通过写作练习、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难点解释: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讨论话题、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再塑生命的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时勇敢坚持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海伦·凯勒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 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3.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4.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难点: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课前导入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四、知识链接1.作者。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

1880年6月27日,在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市常春藤巷出生。

1882年2月,因突发的疾病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

1887年3月3日,开始学习美式手语。

1888年5月,受到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的接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自由诵读,揣摩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刚从小学升上来很难一下子过渡到初中的思维,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这篇课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能够体会到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后能够有所感悟。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来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理清“重塑生命”的历程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然后试着完成下列任务:1.复述课文: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
明确:主要写了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和文字。

2.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的状况的语句,摘录下来读一读。

3.研读赏析:理清“再塑生命”的历程:(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

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

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②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一个洋娃娃,在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之后,在我手掌上拼写“doll”这个词。

——对于盲聋哑的海伦,要教她知识,谈何容易啊。

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在这里,热爱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为道具,用手指游戏激发海伦的兴趣,让海伦既认识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

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可见老师的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显著。

小结:从小生活在黑暗之中,没有任何光明的生活,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三、领略“再塑生命”的艺术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中,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她站在台阶上等待。

后来,“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 l ”。

还教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 and)、“行”(walk)这些词。

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赏读课文: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的形式说话,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喜欢海伦,因为她勤奋好学、身残志坚、聪明睿智、热爱生活……
喜欢莎莉文,因为她富有爱心,教学艺术高明,善于因势利导…
4.课堂探究:应该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再塑生命”?(抓住重点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可适当讲解: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①“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比喻义)。

②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③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5.讨论交流: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你特别欣赏哪些?请举例说明。

再举一两个你自己的老师(也像莎莉文一样注意教育方式),使你豁然开朗的例子。

结束语: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

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板书设计】
再塑
生命的人

⎪⎨⎪⎧

⎪⎬⎪⎫老师来前,“我”的心理状态⎩⎨
⎧痛苦心情
渴望光明
老师来后,“我”的生活⎩⎨⎧教“我”识字认识事物
“我”感到幸福感激
崇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