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 提高学生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民服务的概念与内涵2. 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3. 服务人民的途径与方法4. 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策略5. 服务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与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优秀的服务人民的实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服务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服务,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策略。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快乐、一种责任,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服务人民的活动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民服务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享真实的服务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服务人民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提出的建议。
3. 课后实践:了解学生课后参与服务人民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相关图片、文字、动画的课件,生动展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视频资源:准备一些关于服务人民的感人视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活动道具:准备一些用于实践活动的小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服务过程中。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服务人民。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积极性。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和重要性;(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服务他人也是一种自我提升;(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4)学会倾听、沟通、解决问题等实际技能,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第二章:课程内容2.1 课程主题“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与实践2.2 课程要点(1)讨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意义;(2)分享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3)分析为人民服务所需的技能和素质,指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4)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小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意义和实践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享为人民服务的故事,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课程要点。
3.3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4.2 小组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小组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课程简介与主题导入介绍课程背景、目标和内容,讨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5.2 第二周: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分享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分析案例中的关键要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3 第三周:能力提升与实践指导分析为人民服务所需的技能和素质,指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
5.4 第四周:小组实践活动与总结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小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总结。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1.1 设计背景1.1.1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1.1.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1.1.3 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
1.1.4 培养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程内容2.1.1 介绍“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2.1.2 分析“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2.1.3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人民服务”。
2.1.4 分享一些“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事例和经验。
三、教学内容3.1 课程安排3.1.1 第一部分:介绍“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3.1.2 第二部分:分析“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3.1.3 第三部分: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人民服务”。
3.1.4 第四部分:分享一些“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事例和经验。
3.1.5 第五部分: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4.1.2 学生能够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4.1.3 学生能够掌握在生活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方法。
4.2 能力目标4.2.1 学生能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2.2 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2.3 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如何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5.1.2 如何让学生将“为人民服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1.3 如何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热情。
5.2 教学重点5.2.1 使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5.2.2 培养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5.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包含课程内容、图片、案例等。
6.1.2 设计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6.1.3 课件中设置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参与。
6.2 讨论材料6.2.1 提供一些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案例。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六篇_教案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六篇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学情分析: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
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
2、认识写作背景,初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背景。
1、揭题2、简介人物张思德,1932年参加革命,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个忠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因大生产运动的需要,被派去烧炭,因炭窑倒塌而牺牲。
3、简介背景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当时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阶段,困难很多。
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的同时,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争取抗战的胜利。
二、自学课文1、读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司马迁鸿毛李鼎铭鸿毛——鸿雁的毛。
愈事物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所:处所、地方。
买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追悼会——开沉痛的怀念死者的会。
2、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检查预习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纠错。
2、说说毛主席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四、再读课文,抓住中心。
1、自读课文,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学习第一节3、自读第二节,思考:(1)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中哪句最重要,为什么?(3)指导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必有的人比(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4)归纳段意,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5)归纳学法,找中心句,归纳段意4、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3篇)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最新3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学会本课生字。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如"悼'读d4o,不读di4o;"炊'读chu9,不读cu9,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
如: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
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
如:这样可以利用熟字帮助学生很快记住生字。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
"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
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服务人民的重要性。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意义。
1.3 教学内容讲解“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
分析一些为人民服务的事例,如雷锋、焦裕禄等,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
第二章:为人民服务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3 教学内容探讨为人民服务对个人品质的塑造作用,如培养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
分析为人民服务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如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等。
第三章:为人民服务的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为人民服务”。
引导学生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应用到实际行动中。
3.2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情景。
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服务他人的热情。
3.3 教学内容分享一些服务他人的实践经验和技巧,如倾听他人需求、提供帮助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融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提出具体的实践计划。
第四章:为人民服务的挑战与应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挑战,坚持不懈地服务人民。
4.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共同探讨并分享经验。
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应对困难的信心和策略。
4.3 教学内容分析一些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挑战,如被误解、受委屈等。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如保持耐心、积极沟通等。
第五章:为人民服务的评价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评价和反思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为人民服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为人民服务》优秀公开课教案《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 1【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或课件。
2、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
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二、激发兴趣,初读感知《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爸妈妈也曾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1、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2、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边读边考虑: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3、交流初读收获:⑴认读生字词。
⑵指读课文,校正读音。
⑶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三、品析词句,理解感悟围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层层深入,进行具体表述的?细读课文,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会感受到毛泽东主席语言表达的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考虑: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为人民服务?⑴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①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括的意思。
②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
⑵再读开头,感悟写法。
(直接点题,亮明观点。
)⑶根据提示背诵: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鼎”,初读课文。
2、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教学难点】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了解张思德生平,搜集张思德的故事,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看过雄壮的阅兵式吗?【播放阅兵式】2、同学们听见了吗?那口号是什么?“为人民服务”这一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为人民服务》【出示课题】3、请同学们整齐响亮地读一遍课题。
三、聚焦文体理清脉络1、找五名同学分段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和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2、说说这篇课文和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揭示文体:议论文】3、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学议论文有个规律,每段话都有明确的观点,这些观点的表述,大多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都能学会了。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运用这个规律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仔细读课文2、3、4自然段,找出每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句中的关键词。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完成学习要求。
5、那么难的一篇课文,现在就剩下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6、主席的演讲线索清晰,先讲——死的意义;再讲——不怕批评;最后讲——团结互助,同学们,这样抓住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是不是只要知道观点就行了呢?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1、主席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2、初步认识“引用法”,理解引用的好处,吟诵有关生死的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人民服务》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9月8 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着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学情分析: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所以要让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基础。
其次还要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
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信息资料】1、收集张思德及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2、收集议论文写作的相关文学常识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李大钊烈士的视死如归、郝副营长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
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敬佩与怀念。
今天,我们跨越时空,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才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1、简介张思德。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张思德同志及“为人民服务”的由来)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着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再次感情读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新字新词,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读词语:鸿鼎旺炊剥削兴旺解放哀思炊事员死得其所精兵简政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课件出示: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白板里的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正确的笔顺。
理解“鼎”的意思,用“鼎”可以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
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形、并且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
)(3)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 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
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在学生找到关键句后,用曲线标出,引导学生如何找关键句。
让学生勾画句中的关键词“完全、彻底”,用红色重点标注这几个词,引导学生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主旨。
突出了重点,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
)( 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 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课件出示中心句,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关键词,旨在让学生学习如何找关键句,关键词,在段落中直接标注,方便直观。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 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 3)理解司马迁的话。
(课件出示司马迁的话。
学生明确“固”、“或”的意思。
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 4)(随机课件出示关于生死的名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让学生理解感悟后读,加深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并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相关习作中学习引用的方法。
让学生在配乐诵读日常积累的生死名言,强化对引用作用的感知、拓展对引用意义的理解。
)(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什么意思标注两个死,聚光这两个死字,目的在于对比两种死的不同,并让学生体会感悟读出不同。
)( 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布置作业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1、学习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 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①指名读、齐读。
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
)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课件先找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点上着重号。
“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红色的字标出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让句子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
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课件随机出示相关段落。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
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
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
)3、学习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总结、扩展1、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
(课件随机出示: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的李素丽、丛飞等先进工作者的图片及事迹,旨在引导学生学标兵,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把自己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抄写下来。
3.写一篇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