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PPT优秀课件

有关灯笼的歇后语:
➢1、松树林里挂灯笼——万绿丛中一点红 ➢2、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 ➢3、满街挂灯笼——明大道 ➢4、白天打灯笼——白搭 ➢5、瞎子打灯笼——看不到前程
灯笼
吴伯箫
一、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 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 集在《羽书》、《黑红点》、《北 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 集》中。
➢第1段写小孩子喜欢光、亮光的 情景,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①段写了小孩子喜欢火、 亮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情趣,避免了叙述的呆板 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 爱灯笼做铺垫。
整体感悟——第二部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 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台上的小丑,花脸,《司 马懿探山》”这几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几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概括了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 现了作者对灯笼的浓厚情感。
整体感悟——第二部分
➢2、文章第6段为什么要在村头挂 红灯笼?
➢解析:(1)有行好的意思; ➢(2)使孤行客“四面虚惊”的
时候得到慰藉,表现了家乡人的 淳朴、善良。
整体感悟——第二部分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 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 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 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浪。在这一背景下,作 者写下了散文《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 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 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连)放焰火,(连)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 (连)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 (但)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灯笼》ppt课件完整版

跨界合作与创新
与其他艺术领域、设计领域进行 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多元化、时 尚化的灯笼产品和应用场景。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保存传统灯 笼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实现数
字化保护与传承。
06
灯笼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灯笼在节日庆典中的应用
1 2
春节 挂红灯笼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喜庆和 吉祥。
装饰要适度
装饰过多会显得杂乱无章,影响整体美感;装饰过少则显得单调乏味。 因此,在装饰时要把握好度,做到恰到好处。
光源选择要安全
在选择光源时,要确保安全可靠,避免使用易燃易爆的蜡烛等明火源。 同时,要注意光源的亮度和色温与灯笼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04
灯笼的用途与功能
灯笼的照明功能
提供光源
01
灯笼能为黑暗环境提供照明,使人们能够在夜间进行各种活动。
调节光线
02
通过灯笼的遮光或透光设计,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满足不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场合的照明需求。
节能环保
03
相比传统灯具,许多现代灯笼采用LED等低功耗照明技术,更加
节能环保。
灯笼的装饰功能
美化环境
灯笼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图案设计,可以增添节日或特殊场合的气 氛,美化环境。
彰显文化
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使用可以彰显民族特 色和文化底蕴。
技术创新
引入现代科技,如LED灯、遥控器、感光控制等,使灯笼更加节能 环保,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设计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更具创意和艺术性的灯笼造 型和图案。
灯笼的未来展望
文化传承与旅游结合
将灯笼作为特色文化元素,与旅 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
第4课《灯笼》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相似之处:小时候也有过在元宵灯会嬉戏的经历,确实是一份童 年的回忆,这里面包含猜玩的趣味,也有一番童梦的滋味。
(2) 句段摘录:文章第2段 我品读出的意味:通过一个排比句, 五个“想起”,引出灯笼所触发的作者的情思,能够感受到灯笼于 作者生命中的“结缘”之多。
(3) 我圈画的是第3段,该段所写的这份祖孙情深让人神往,虽 是寂暗的夜晚,却有着脉脉的温情。
释
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疑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 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解 惑
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释
疑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解 惑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 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 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帝王灯下垂泪,将领挑灯看剑,抗 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理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 态度。
解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 语
勇杀敌的气概;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言
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
局更的具担凝忧聚和力对的未精来神的,期团望结,抗希战望,有打更败强敌大人的,力保量卫,好有探
自己的家园。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方
初
面来抒写灯笼的?
读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抗战前期,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
课 文
(2) 句段摘录:文章第2段 我品读出的意味:通过一个排比句, 五个“想起”,引出灯笼所触发的作者的情思,能够感受到灯笼于 作者生命中的“结缘”之多。
(3) 我圈画的是第3段,该段所写的这份祖孙情深让人神往,虽 是寂暗的夜晚,却有着脉脉的温情。
释
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疑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 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解 惑
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释
疑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解 惑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 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 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帝王灯下垂泪,将领挑灯看剑,抗 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理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 态度。
解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 语
勇杀敌的气概;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言
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
局更的具担凝忧聚和力对的未精来神的,期团望结,抗希战望,有打更败强敌大人的,力保量卫,好有探
自己的家园。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方
初
面来抒写灯笼的?
读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抗战前期,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
课 文
《灯笼》ppt课件完整版

制作材料选择与准备
竹篾
用于编织灯笼骨架的主 要材料,需选择干燥、
无裂纹的优质竹篾。
纸张
用于裱糊灯笼的表面材 料,一般选用宣纸、棉 纸等轻薄透光的纸张。
胶水
用于固定纸张和竹篾的 粘合剂,需选择粘性适 中、干燥后无色透明的
胶水。
颜料
用于绘制灯笼图案和色 彩的颜料,需选择色彩 鲜艳、不易褪色的颜料
。
工艺流程详解及技巧分享
02
灯笼的种类与制作工艺
常见种类介绍及特点分析
01
02
03
04
宫灯
造型丰富,结构精巧,富有宫 廷气派,是皇家专用的照明工
具。
纱灯
用薄纱糊成的灯笼,透光性好 ,轻盈飘逸,常用于节日庆典
。
吊灯
悬挂于室内或室外空间的灯笼 ,造型各异,具有装饰和照明
双重功能。
壁灯
固定在墙壁上的灯笼,提供局 部照明,营造温馨氛围。
灯笼的样式和图案也越来越多样化。
02
近现代时期
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照明技术的发展,传统灯笼逐渐被
电灯所取代。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载体,灯笼仍然受到人们
的喜爱和关注。
03
当代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社会,许多手工艺人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传统灯笼制作工艺。他们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改进方向。
对收集到的反馈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下次活动的改进提供参考
03
依据。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思考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灯笼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了灯笼的起源、发展历程以 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意义
。
灯笼的种类和特点
第4课《灯笼》课件(共30张PPT)

吴 伯 箫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 山东莱芜人,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 教育家。60年代初期表现延安生活的名 篇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在新时期创作了《天涯》《忘年》等。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 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 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 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坚持 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 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加快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 激情。《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7 我回忆元宵节跟着龙灯跑半夜……
对灯笼的喜爱
8 族姊远嫁,当时大送大迎,满街灯火,如今官衔灯映照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褪色的朱门……
流露出伤感之情
9 我回忆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字。
对在纱灯描字的喜爱
10 我想象宫灯的温暖和汉献帝灯笼做伴的凄凉。 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11 我由灯笼联想到保家卫国的古代名将……
板书设计
回忆祖父、母亲
灯
笼
怀念乡情、民俗
凭古吊今,抒发报国之情
个人情感 怀念故乡亲人
升华
家国情怀 抗日救国誓愿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 火把,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与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 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 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优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 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灯笼》ppt课件24完美版

《灯笼》ppt课件24完美版
目录
• 灯笼的起源与历史 • 灯笼的种类与制作工艺 • 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 • 灯笼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灯笼》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灯笼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传说及文化背景
古代神话传说
灯笼的起源与古代神话传说紧密相 连,如“天灯”、“神灯”等故事, 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3
兔子灯
兔子灯为三头并列共一体,中间的头很大, 俗称“兔婆”,两边的头较小,故称“细兔 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红、白、绿纸糊成, 中插灯芯,点燃后提着走。
制作材料及工艺流程
制作材料
竹条(或木条)、宣纸、胶水、剪刀、细绳等。
工艺流程
设计造型→扎骨架→糊纸→装饰美化。
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
01
匠心独运的创意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民俗文化传承
国际文化交流
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 一,在现代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 俗活动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 因。
中国的灯笼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成 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展 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意文化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的制作材料和 工艺不断创新,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生活增添了新 的色彩。
光明与希望
灯笼能为人们带来光明, 象征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行。
在节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春节
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起 红灯笼,象征着新年的到来和喜
庆的氛围。
元宵节
元宵节是赏灯的重要节日,各种造 型各异的灯笼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中秋节
中秋节时,人们会在赏月的同时点 亮灯笼,增添节日的浪漫氛围。
目录
• 灯笼的起源与历史 • 灯笼的种类与制作工艺 • 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 • 灯笼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灯笼》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灯笼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传说及文化背景
古代神话传说
灯笼的起源与古代神话传说紧密相 连,如“天灯”、“神灯”等故事, 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3
兔子灯
兔子灯为三头并列共一体,中间的头很大, 俗称“兔婆”,两边的头较小,故称“细兔 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红、白、绿纸糊成, 中插灯芯,点燃后提着走。
制作材料及工艺流程
制作材料
竹条(或木条)、宣纸、胶水、剪刀、细绳等。
工艺流程
设计造型→扎骨架→糊纸→装饰美化。
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
01
匠心独运的创意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民俗文化传承
国际文化交流
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 一,在现代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 俗活动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 因。
中国的灯笼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成 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展 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意文化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的制作材料和 工艺不断创新,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生活增添了新 的色彩。
光明与希望
灯笼能为人们带来光明, 象征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行。
在节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春节
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起 红灯笼,象征着新年的到来和喜
庆的氛围。
元宵节
元宵节是赏灯的重要节日,各种造 型各异的灯笼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中秋节
中秋节时,人们会在赏月的同时点 亮灯笼,增添节日的浪漫氛围。
《灯笼》ppt课件

情感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坚持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这灯笼里凝结的是作者浓浓的爱国情家国缘。
情感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表现出汉献帝当时处境的可史名将,又为什么在结尾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力主抗金的辛弃疾
淮西平叛的唐朝裴公
出击匈奴的霍去病
骁勇善战的汉将李广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10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11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乡村艺术表演
2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坚持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这灯笼里凝结的是作者浓浓的爱国情家国缘。
情感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表现出汉献帝当时处境的可史名将,又为什么在结尾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力主抗金的辛弃疾
淮西平叛的唐朝裴公
出击匈奴的霍去病
骁勇善战的汉将李广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10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11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乡村艺术表演
2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第4课《灯笼》课件(共21张PPT)

比喻做恶人的帮凶, 帮助恶人做坏事。 “为” 读四声
词语集注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可悯:令人怜悯。 星阑:指夜将尽。 将尽。
文章注释斡旋(wò xuán):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静穆:安静庄严。 点缀(diǎn zhuì):指衬托、装饰。主要表示加 以装饰,使事物变得更加好看的意思。 锵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 第的奢华。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字音识记
字音易错。
焚身( fén ) ·
恐吓· ( hè )
神龛· ( kān)
乡绅(shē ) ·n
褪色( tuì ) ·
点缀( zhuì) ·
裴公( péi ) ·
锵然(qiān )
·
ɡ
燎原(liáo ) ·
字形辨析 斡( wò )斡旋 翰( hàn )翰林 官名。
怅(chànɡ)怅惘 伥( chānɡ)为虎作伥
点拨:吴伯箫认为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 的桥”。他早期的文章善于神思飞接今古,挟 着传统文赋的神韵,有着强化历史的厚重感和 文化意蕴。语言精美,诗意深沉。
内容主旨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 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 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 民族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灯笼
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 接灯上学,母子情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 元宵张灯,乡俗情浓 族姊远嫁,感伤浮沉 朱红描字,迷恋文化 献帝伴灯,岁月沧桑 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
思考问题
• 小孩儿天性爱亮光体现在 哪儿?
• 我爱的亮光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 的意义有哪些。
17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 的意义有哪些。
• 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 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 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 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 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19
主旨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 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 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 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20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 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 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 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 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 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 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 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夜观灯。
5
字音字形
焚身(fén)
溺炕(nì)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乡绅(shēn)
斡旋(wò)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裴公(péi) 燎原(liáo)
司马懿(yì) 熙熙然(xī)
星阑(lán)霍骠姚(piào)
6
合作探究
1.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2.“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 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一下这句话。
•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 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 笼做铺垫。
11
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 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 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
作用
12
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 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
吴 伯 萧
1
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 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 《羽书》、《黑红点》、《北极星》、 《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2
知识链接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 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 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 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 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 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 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 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 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 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 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 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7
1.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 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 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 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 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 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 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 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 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 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 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 著名的奇袭战例。
18
特点评析
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 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 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 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 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 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 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 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13
•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 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 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 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 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 以北七百里。
14
作用
•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 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 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 英雄的敬慕之情。
15
2. 文章结尾一段所表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 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 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 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 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 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 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 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3
• 理解词义
• 斡旋:调停,调解。 •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
事迹等。 •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 静穆:安静而严肃。 •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4
• 理解词义
•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 幽悄:幽深寂静。 •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
21
谢谢大家
22
8
2.“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 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一下这
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 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 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 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0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 的意义有哪些。
17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 的意义有哪些。
• 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 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 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 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 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19
主旨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 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 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 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20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 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 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 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 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 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 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 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夜观灯。
5
字音字形
焚身(fén)
溺炕(nì)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乡绅(shēn)
斡旋(wò)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裴公(péi) 燎原(liáo)
司马懿(yì) 熙熙然(xī)
星阑(lán)霍骠姚(piào)
6
合作探究
1.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2.“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 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一下这句话。
•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 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 笼做铺垫。
11
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 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 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
作用
12
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 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
吴 伯 萧
1
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 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 《羽书》、《黑红点》、《北极星》、 《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2
知识链接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 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 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 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 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 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 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 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 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 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 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 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7
1.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 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 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 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 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 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 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 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 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 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 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 著名的奇袭战例。
18
特点评析
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 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 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 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 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 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 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 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13
•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 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 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 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 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 以北七百里。
14
作用
•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 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 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 英雄的敬慕之情。
15
2. 文章结尾一段所表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 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 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 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 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 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 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 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3
• 理解词义
• 斡旋:调停,调解。 •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
事迹等。 •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 静穆:安静而严肃。 •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4
• 理解词义
•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 幽悄:幽深寂静。 •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
21
谢谢大家
22
8
2.“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 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一下这
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 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 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 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0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