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

合集下载

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课件

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课件

分享心得
学生A
通过这次读书交流,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特别是萧 红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让我深感共鸣。
学生B
在小组讨论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知识。这让我更加能够体会到 她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拓宽了我的思路和视野。
提问
如何理解小说中“呼兰河”这一地名的象征意义?
回答
呼兰河不仅仅是一条具体的河流,更是萧红童年记忆的载 体和故乡的象征。它代表着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纽带 ,也反映了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欢乐与苦难。
提问
小说中哪些细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
回答
小说中通过描绘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场景,展现了当时 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例如,萧红描述了村民们的生 活贫困、医疗条件恶劣、封建迷信盛行等现象,这些细节 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学生C
这次读书交流让我更加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力量和价值。萧红的《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描 绘个人经历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和社会问题的杰作。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思考人生和人性。
THANKS
感谢观看
修辞手法
比喻
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将抽 象的情感和事物具象化,使读者 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拟人
作品中的拟人手法运用得当,通 过赋予动物、植物等事物以人的 情感和特征,增强了作品的感染 力。
排比
作者在作品中运用排比手法,通 过一系列的排比句式,增强了作 品的节奏感和气势。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
作品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 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力使其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完整版)呼兰河转转阅读、指导、汇报课.docx

(完整版)呼兰河转转阅读、指导、汇报课.docx

课题《呼兰河传》阅读推荐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作家萧红的故事。

3、初步品悟文章的情节。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书本、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就是《呼兰河传》。

二、出示图片(萧红),简介作者。

萧红,1911 年生于黑龙江呼兰。

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 30 年代文学洛神”。

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三、文章内容《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1940 年写于香港,1941 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 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四、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

”并予《呼河》很高的价,称她二十世中国最秀的作家之一。

2、茅盾曾价它的成就:“它是一篇叙事,一片多彩的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交流课教案

《呼兰河传》交流课教案

《呼兰河传》交流课一、预习导航一首动听的歌曲,流淌在我们记忆的角落,它将我们带回那些年拥有过的童年,那些年,或许我们和天真的贾平凹一样,在皎洁的月夜和小伙伴们一起追寻月亮的足迹。

也或许和琦君一样,享受童年快乐的“摇花乐”那些童年的记忆,就像作家萧红所说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童年,走进《呼兰河传》。

二、合作交流(1)简介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引入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感悟“叙事诗”1、一年四季,春暖花开。

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去的过着。

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办理。

2、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找着自然的结果。

(2)一副多彩的风土画呼兰河小城是狭隘的,小城里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小城里的人们都干些什么呢?预设:跳大绳、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逛娘娘庙······重点解读《跳大神》《放河灯》《逛娘娘庙》,体会小城的封建守旧,小城人们的愚昧麻木的思想,但却焕发出生机、愚昧中蕴含着质朴。

教师引导齐读: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3)一串凄婉的歌谣在多彩的风土人情下,蕴含了学多人的命运,你知道书中描写了哪些人物吗?1、出示相关人物特点,学生答出对应的人物。

2、重点阅读交流: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学生结合书本片段阅读分享,浅谈感受)3、体会人物的悲惨命运,并非来自身边的人,而是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引出:风霜雨雪,受的住的就过去。

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4、体会萧红精神的自由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读书交流教学设计

读书交流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教学设计1.第一板块:与作者相识交流: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读了一本书,她就是(生齐说:《呼兰河传》),相信当我们坐拥书香的时候,书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一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首先让我们与作者相识。

谁来说说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生:师:孩子们把掌声送给她,真没想到你能把萧红的生平说得这么详细。

(随之大屏幕出示:萧红作品简介)师:我们了解了萧红,对这部作品也早已经不陌生了,《呼兰河传》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2、第二板块:走进那些人师:同学们,当一本小说拿在手里,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全书的内容呢?生:看目录师:对,先看小说的目录,能让我们很快地了解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很遗憾,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呈现出目录内容,那么还愿意去把目录补充完整呢?生:师:同学们看来你们读书都已变得不再囫囵吞枣了,是啊,我们读完每一章节都得想想这一章到底讲了什么,这样的读书才是用心。

第三板块:走近那些人1、猜人物在学生们简介故事的过程中,提到了书中的许多人物。

课件出示《呼兰河传》主要人物图片。

指名猜一猜,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师:同学们在简述这几个故事内容的时候,让我们在座的没有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也很快地了解了这几个故事。

孩子们,刚才我们在说故事的时候提到了很多人物,大家想不想见见他们?生:想。

师:他们来了,注意力要集中哦。

(点击大屏幕出示人物图片。

)师:猜猜她是谁?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出示人物:祖父)生1:书中说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摘花,我就摘花。

这张图片就是祖父摘花,我摘花的场景。

师:你读书真够仔细师:这个有点难,同时出现了两个女人。

她们分别是小说中的谁?你的理由是什么?(大屏幕出示小团圆媳妇婆婆图片)生2:左面的是小团圆媳妇师:为什么?生2:我认为她是团圆媳妇。

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课件

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课件
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课 件
目录
• 《呼兰河传》简介 • 内容概述 •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 读后感悟 • 互动环节
01 《呼兰河传》简 介
作者介 绍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 “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有《 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幼年丧 母,跟随祖父长大,深受家庭影响, 对家乡和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和 情感。
艺术特色
叙事方式独特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采用了非线性 叙事方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 间线打乱,使得故事更加具有跳跃性 和张力。
人物形象鲜明
地域色彩浓厚
萧红在小说中描绘了东北小镇呼兰河 的风土人情,地域色彩浓厚,展现了 东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萧红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 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性格鲜 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享心得
总结词:感悟共鸣
详细描述:邀请参与者分享自己阅读《呼兰河传》后的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作品的评价、对作者情感 的共鸣,以及对个人启示和思考的分享,以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悟交流。
THANKS
感谢观看
个人感悟
01
情感共鸣
小说中细腻的情感描绘,使我仿 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体验着人物 的喜怒哀乐。
文化认同
02
03
人生思考
通过对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的描述, 我更加认同和珍惜自己的文化背 景。
书中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深 度思考,让我更加明白生活的意 义和价值。
对现实的启示
01
02
03
关注社会问题
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如贫困、压迫等,提醒我 们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不公 和苦难。
创作背景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 期,社会动荡不安。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ppt课件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ppt课件
23
有二伯:
穷困麻木、虚荣、 好面子。
24
他在家里边,他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 他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着她: 你让我来拿不好么!”可是他媳妇,却一天比一 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 鼻子也更尖了似的。他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 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他家是快乐的,他把 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子里买 来的。他的窗子,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 第一次。他买了二斤新棉花,买了好几尺花洋布, 买了二三十个上好的鸡蛋。A还是照旧的拉磨,媳 妇就剪裁着花洋布做成小小的衣裳。 。
14
冯歪嘴子
他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他 算完了。他扔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 五岁,一个刚生下来。看吧,看他可 怎样办!……可是他自己,并不像旁 观者眼中的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 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他不但没有感到 绝望已经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 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 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 得牢牢洞的。
11
掀开《呼兰河传》的面纱 A、人物素描
1、《呼兰河传》有这样的一群人是 悲哀的、落寞的。我来描述,你来猜 猜他是谁 。
12
读情节 道人名
13
有二伯
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 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我不吃这个, 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 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 若让他找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 骂的……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我 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21
读片段 析形象
22
他的鞋子,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 跟。 他自己前边掌掌,后边钉钉,似乎钉也钉不 好,掌也掌不好,过了几天,又是掉底缺跟仍然 照旧。走路的时候拖拖的,再不然就趿趿的。前 边掉了底,那鞋就张着嘴,他的脚好像舌头似的, 每一迈步,就在那大嘴里边活动着,后边缺了跟, 每一走动,就踢踢趿趿地脚跟打着鞋底发 响。 …… 他虽然作弄成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 讨饭不像讨饭的,可是他一走起路来,却是端庄、 沉静,两个脚跟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冬冬地响, 而且是慢吞吞地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呼兰河传》课件(共17张PPT)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呼兰河传》课件(共17张PPT)

“看”成了这些乡民重要的 生活方式和古老的娱乐方式 以及传播流言绯闻的特有方 式。他们不仅麻木地看着他 人的命运,而且也麻木地看 着自己的人生。
“看客”的书写,标志着作 家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不仅仅 停留在表层的野蛮陋习上, 而且挺进了国民文化心理和 人格深层,提示了这些人内 在生命力的枯萎。
小说旨在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对民众精神的戕害,改造国民麻木的灵魂,因为萧红早就 意识到“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那就是“病态的灵魂”,于是“想改正它”,
语言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 诗化、直率而自然。
▪ 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 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 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 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 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 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 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 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 默地办理。
▪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 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 老谁活该。
散文化的叙述语言
萧红遵循着她一贯的创作特点,打破常规,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蜿蜒,也 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叙述语言与传统小说的叙述语言完全不同, 充满了散文化的特点。
评价感悟
精华摘录
▪ 生活真就是一出戏,太荒诞也太讽刺,而我们在最讽刺中 已经不难过,不悲伤,不愤怒,除了苦笑,也就只有继续生活。

呼兰河传》阅读交流课

呼兰河传》阅读交流课

呼兰河传》阅读交流课呼兰河传》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

2.理解作品中诗化的语言,感受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和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验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传情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这位女子是晋朝著名诗人曹植笔下的“洛神”。

然后介绍《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让学生走近萧红,了解她的心灵写真。

二、亲近文字一)《呼兰河传》的光环1.学生小组讨论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一部叙事诗”:文中记叙了萧红童年的事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呼兰河城是一座灰色的城市,周围是一片广阔的大平原。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但小城里的生活却丰富多彩。

一串凄婉的歌谣”:如果用音乐来诠释《呼兰河传》,那音符是凄婉的。

小结: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呼兰河传》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和一串凄婉的歌谣。

学生也了解到呼兰河城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但小城里的生活却丰富多彩。

以上是修正后的文章。

2、学生描述团圆媳妇的变化。

团圆媳妇让我感到心痛,她一开始是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但在婚后却被丈夫和婆婆虐待,最后变得憔悴、昏睡不醒。

她的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上对妇女的不公和虐待。

关于《呼兰河传》的评价,萧红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

整篇小说流畅自然,读起来像是作者在向我们讲述她美丽的家乡,虽然充满了凄婉和忧郁,但仍然美丽动人。

此外,小说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让读者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充满了智慧和生命力。

在人物素描方面,《呼兰河传》塑造了一群悲哀落寞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和生活让人深感同情和心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设计五年一班姚桂芝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

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

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

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

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小城人都干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一串凄婉的歌谣(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

知道为什么吗?(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3)《呼兰河传》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

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二)掀开《呼兰河传》的面纱A、人物素描1、《呼兰河传》有这样的一群人是悲哀的、落寞的。

你来描述,我来猜猜他是谁。

2、学生描述书中人物,老师猜名字。

B、小城人的“看客”精神。

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1、作者用了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说说这个大泥坑给呼兰河居民带来的福利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学生说体会。

3、小结:它带给呼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一是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狗,显得非常热闹,可以让人们一饱福,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可以让瘟猪变成淹猪,这样人们就能既经济又心安理得地吃瘟猪肉了。

看到这些人们的所思所说所为,不能不让人感叹这是一种多么无聊、呆板、封闭、保守,而不求任何改变的生活状态啊!让人看了既可笑又可气。

跳大神1、谈谈你对文中跳大神的体会?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自欺欺人的无赖举动都算是呼兰河城盛举,可见这“精神盛举”的热闹嘈杂背后所反映的呼兰河人平时单调刻板的生活和生命的寂寞和荒凉。

但呼兰城人却仍是乐此不疲的担任着“旁观者”的角色,赶赴着各种无赖而陈腐的迷信活动。

团圆媳妇1、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谁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2、出示团圆媳妇前后变化的句子。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

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1)师:这个姑娘给你的印象是?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都会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2)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你觉得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预设:婆婆、邻居、道士、跳大神的……(3)师:是这些人的愚昧无知、这些人的冷漠无情让一个健康的小姑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4)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麻木地活着,萧红用她的文字倾吐了一曲最凄凉最悲怨的歌谣。

这凄婉的歌谣里还有谁?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C、萧红的童年1、童年是快乐的从哪看出童年时快乐的?找出相关的内容。

(1)后花园是我快乐的天地。

(2)祖父是我的“忘年交”。

2、童年是寂寞的(1)师:这么说来我的童年倒也是多姿多彩呀!真的是这样吗?出示结尾相关语段: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2)师:读这段文字有不同的意见吗?(3)师:有人说“十年一个代沟”,而我和我的祖父却整整差了六十多岁,祖父或许可以陪我玩,或许可以给我爱,但他却不能给我什么?其实童年的我更需要的是什么?此时,你觉得我的童年是怎样的?(寂寞的)出示描写我童年寂寞的语句,学生品读。

a我祖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

可见二三十年就没有小孩子了。

而今也只有我一个。

b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c我家是很荒凉的。

d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e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f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

(4)师:品读了刚才的语句,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5)师:这凄婉的音律中又岂只作者的童年,从萧红的文中你读懂了她写作时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创作时心境是寂寞的)(6)小结:是呀,萧红笔下流泻的每一个文字都烙印着或淡淡的或哀哀的伤感。

(三)细数《呼兰河传》的魅力1、独特的风景,独特的风情师:这部小说像画一样美,画中的哪些特有的风景,独特的风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汇报。

A、严寒中“冻裂”了的万物。

B、东二道街上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C、祖父家的菜园。

2、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师:在小说中,萧红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找出故事中描写的人物进行赏析。

3、优美的语言在文中找到那些最让你心动的语言,品一品,读一读。

a“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b“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c“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d“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哪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e“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4、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萧红笔下的童年。

它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颗柔软、温暖的心。

要知道,人的一生,不管怎样的长途跋涉,童年或许就是“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有父亲、母亲,有兄弟姐妹……有让一个人一直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四)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和她的作品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

萧红的作品还有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三、结束语萧红,一生孤寂,像烟花那样,带着疼痛的文字,让我们怜惜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当她用自己的文字为寂寞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呼兰河传》,也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温暖的童年回忆,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部叙事诗、这串凄婉的歌谣,欣赏这幅多彩的风土画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