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1.《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一《呼兰河传》是一部描述故乡的回忆性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
矛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与‘不像’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祖父的园子》主要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幅名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
正是有了祖父暖暖的爱,才有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
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无拘无束充满梦幻色彩的。
园子是“我”童年的乐园,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幸福,园子在“我”心中那样美好、那样温馨,那样难以忘怀。
我想:让我们珍惜童年,学好知识,过好每一天。
现在我们的童年每天都在学知识,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周末也要上补习课。
我真希望能和萧红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享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无限乐趣!2.《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二《呼兰河传》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萧红住的这一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感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祖父在一起的时光。
他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她祖父那慈祥的面容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他和萧红在园子里玩耍,一起念诗……可我印象深的文章是《祖父的园子》。
在园子里,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由的。
植物是自由生长的’,动物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自由奔放的。
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这也许是她人生中的天堂,是她温暖的回忆吧。
萧红在园子里时就把一切不高兴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她在园子里是开心的,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铲地,她也铲地;祖父拔草,她就拔草。
年幼的萧红却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又跑去玩别的了,这篇文章能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爱。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1. 关于人性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我们能看到各种人性,有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也有自私、狠毒、阴暗的一面。
然而,这些不同的人性却都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生动。
作为读者,我们会产生对其中某些人物的喜欢或厌恶,但我们也需要明白,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独特的心路历程。
他们的行为和决定也都是深受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对他们做出评判。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包容,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和审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境界。
2. 勇敢和坚守的重要性在《呼兰河传》中,不论是杜鹃、白玉英,还是那些拼死抗敌的抗日战士,他们都体现了勇敢和坚守的精神。
作为现代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都与他们当时不同,但是这种勇敢和坚守的精神对我们依然是有启示意义的。
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追求的梦想,我们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坚持。
同时,这种勇气和坚持是有条件的,我们需要先确立自己真正相信的信念,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这点在小说中的杜鹃和白玉英身上都有所体现,他们坚守自己所信仰的理念,勇敢地迎接一切困难和挑战。
3. 生命的宝贵和珍惜《呼兰河传》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比如杜鹃和白玉英以身殉国的悲壮,也有一些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描写。
这些场景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珍惜。
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生活条件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也需要明白,生命依然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地经营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4. 历史的洪流和民族的精神《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它通过一个小镇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来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待生命和命运的态度。
这个历史背景,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历史的洪流和民族的精神。
对于当今的我们,这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是它的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
正是那段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课件

3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解读人物形象
这段时间,萧红把我们带进了古老昏黄的 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她的童年和她的故乡。 书读完了,能够在我们脑海中久久萦绕的, 或是挥之不去的,有谁呢?他给你留下了什 么样的印象?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和他有 关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祖父)
《呼兰河传》
mmmm小学mmmm班读书交流会
1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同学们,我们用了两周的时间读 完了《呼兰河传》。每看完一本书,心 中难免会有些感想,或高兴,或忧伤, 总想找人说说。现在我们就举办一次读 书交流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想说出 来,一吐为快吧。
2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理解书名 齐读书名,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4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走近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里面 有萧红童年生活的写照。那从文章中,你可以看出 童年的萧红有什么特点吗?
5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精彩句段分享
童年生活片段分享
萧红喜欢绘画和文学,所以她的文章就像画儿
一样生动形象。茅盾也曾说《呼兰河传》是一幅多 彩的风土画。这都是因为萧红的描写很有特色。在 你们的读书笔记中,好多同学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和大家分 享。
6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期约会《汤姆 苏亚历险记》 期待你们的精彩
7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1童年的萧红,没受过多少爱,唯一只有大花园和祖父才是他童年时的避风港。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简述了自己童年生活,但整本书读起来你丝毫读不出童年生活那种活泼乐趣,读出来的只有淡淡的忧伤,有时候,你还可能被某个情节触动,流下眼泪。
但就是在这平凡的小城,却会让我感受到了大城市里没有的感受。
像自由。
作者萧红在它和祖文共同的大花园里,过得轻松自由,而花草树木全都活了。
共同的大花园里,过得轻松自由,而花草树木全都活了。
也只有这时候,气氛才欢悦了一点。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无比自由的。
”在这种轻松的家围里,让作者像只小鸟一样活蹦乱跳,尽情地释放小孩的天性。
可在大城市里,并没有过多的家卡能让小孩自由自在,而是像一个计算机一样计算出孩子该干啥,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玩,不能玩物表志;劳,也不能劳累过度,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呼兰河传》读后感2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__非常的特别,跟别的小说明显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无知,对生活一点都不积极!我非常的不喜欢他们。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
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呼兰河传》读后感3这一周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1呼兰城的人很迷信,什么海龙王,什么叫魂说,说去还不是因为大泥坑。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才十二岁,正是活泼的事候,却千里昭昭来到这里当童养媳。
她还经常遭到婆婆的毒打,婆婆说是为了让她懂规矩。
后来女孩快被他们折磨疯了。
就给她洗热水澡,迷信昏倒了,泼醒,醒了再洗,洗了三回,活活把人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莹,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她逃离了家族的囚笼后,便一直在逃亡,她一次次离开,一次次踏上新的征途。
当我了解到萧红的一生的时候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呼兰河这座小城,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
我不能读出对生活的消极,只读出了萧红对祖父的怀念。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知道了,不要迷信自己犯下很严重的错误。
《呼兰河传》读后感2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内容十分精彩,有趣。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天萧红和她的祖父来到田里,祖父给田地除草,萧红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回来。
一边给爷爷的帽子上插花,一边笑。
祖父闻到了玫瑰花香说到:“我家的玫瑰花,真香!哪怕十里路都闻得到”。
听到爷爷如此夸张地说自己的玫瑰花,萧红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从这段故事里,我可以体会到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另外也让我感受到她那么的天真可爱,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好好珍惜上帝送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童年吧!《呼兰河传》读后感3 我读起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地描绘着作者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些琐碎。
而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散发出它的特别之处。
随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也跟着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城。
那里的街道是灰色的,人生也是灰色的,整个社会都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里的“盛举”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却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从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自以为“积德”事实上极端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材料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材料《呼兰河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北方农村地区农业变革时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深度思考。
《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呼兰河流域的农业变革,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
小说描绘了一群农民的生活状况,他们勤劳务实,勇敢坚韧地面对自然灾害和不幸,但也因为种种困境而备受痛苦。
小说中的主人公王胜利,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凭着勤劳和聪明才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摆脱了农奴地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胜利从一个贫穷的偷渡者变成了一个有积蓄、有工作、有地位的小生产者,他的奋斗过程令人佩服和感叹。
《呼兰河传》的主题也非常深刻,它揭示了社会不公和经济压迫对农民造成的苦难。
小说通过对农民家庭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因为没有土地所有权而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同时,小说还揭露了社会对农民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平等的待遇,如四分五裂的土地制度和四牛一车的苛捐杂税等。
这些社会现象无情地压迫着农民,使他们无法摆脱贫困,遭受到生活的磨难。
《呼兰河传》还突出了革命精神和个体奋斗意识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个体的努力和反抗,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平的意识,从而引发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彰显了农民阶级的觉悟。
小说的结尾,也正是呼兰河流域的农民挣脱了压迫,走上了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呼兰河传》通过对于呼兰河流域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农民的故事,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批判。
它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描绘,让读者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困境,引发了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写作风格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农民个体的命运,展现了整个农村地区的变迁和社会问题。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1《呼兰河传》,文题简简单单,只不过是地名加个“传”字,说明是发生在呼兰河的事。
如此简单的题目,却饱含萧红对家乡深深的怀念,那儿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书第三章主要写了童年的欢乐与无限的回忆,而第四章讲述了家里院子的荒凉。
此时的一切在萧红的眼中都无比的凄惨、落寞。
正应了《呼兰河传》结尾那句“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童年的家乡不一定是温馨、和谐、欢乐的,但一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让人怀恋,给人启迪的。
这些便是促使萧红有感而发写下《呼兰河传》的主要因素!而文中简练、明了的文字,却给予了读者发自内心的感触,仿佛亲眼所见。
这样白描的方法,给人真实的感受,而不同于那些写得令人一知半解让读者觉得深奥却枯燥乏味的手法!本书第五章开始讲述萧红记忆中的一些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
比如性格古怪的有二伯“他戏弄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讨饭不像讨饭的,可是他一走起路来,却是端庄、沉静,两个脚走路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咚咚地响,而且是慢吞吞地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
”动作、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那可怜、穷苦的冯歪嘴子,自打他成家搬了房之后,把一个好端端的王大姐给糟蹋了。
一个个探员围在他家门口看热闹,看见绳子就说他要上吊;看见菜刀就说他要自刎。
但也正是经了这么一折腾,把呼兰河的热闹气氛和人间烟火味又加深了几分!这章最后以冯歪嘴的二儿子的笑话直接插入收尾,显得很__连贯。
萧红用她那诗化的语言结尾,显得无比凄凉,正应了矛盾评论中的那句“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给读者启迪、想象,去自己感受在那院中曾经的景象,曾经的故事!《呼兰河传》读后感2读完《呼兰河传》,历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许多。
严冬封锁了大地,有赶车的车夫,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腐的人。
人们没有道德的约束,看见翻滚在地上的热乎馒头就你冲我装地抢了起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
它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本书。
有人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我却觉的《呼兰河传》是对我引响最大的一本书。
《呼兰河传》写的基本都是萧红童年的故事。
那时的人们都很迷信,对萧红的只有歧视,而她的祖父对她的爱却是无穷无尽。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读了让人不忍发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满迷信的小城——“呼兰河”里渡过的。
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
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
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
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
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___世纪___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
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但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
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
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
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
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
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
是呀,童年的美好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该牢记这些童年的美好时光。
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
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
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
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
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小城人都干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一串凄婉的歌谣(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
知道为什么吗(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3)《呼兰河传》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
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二)掀开《呼兰河传》的面纱A、人物素描1、《呼兰河传》有这样的一群人是悲哀的、落寞的。
你来描述,我来猜猜他是谁。
2、学生描述书中人物,老师猜名字。
B、小城人的“看客”精神。
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1、作者用了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说说这个大泥坑给呼兰河居民带来的福利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学生说体会。
3、小结:它带给呼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一是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狗,显得非常热闹,可以让人们一饱福,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可以让瘟猪变成淹猪,这样人们就能既经济又心安理得地吃瘟猪肉了。
看到这些人们的所思所说所为,不能不让人感叹这是一种多么无聊、呆板、封闭、保守,而不求任何改变的生活状态啊!让人看了既可笑又可气。
跳大神1、谈谈你对文中跳大神的体会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自欺欺人的无赖举动都算是呼兰河城盛举,可见这“精神盛举”的热闹嘈杂背后所反映的呼兰河人平时单调刻板的生活和生命的寂寞和荒凉。
但呼兰城人却仍是乐此不疲的担任着“旁观者”的角色,赶赴着各种无赖而陈腐的迷信活动。
团圆媳妇1、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谁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2、出示团圆媳妇前后变化的句子。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
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1)师:这个姑娘给你的印象是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都会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2)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你觉得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预设:婆婆、邻居、道士、跳大神的……(3)师:是这些人的愚昧无知、这些人的冷漠无情让一个健康的小姑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4)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麻木地活着,萧红用她的文字倾吐了一曲最凄凉最悲怨的歌谣。
这凄婉的歌谣里还有谁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C、萧红的童年1、童年是快乐的从哪看出童年时快乐的找出相关的内容。
(1)后花园是我快乐的天地。
(2)祖父是我的“忘年交”。
2、童年是寂寞的(1)师:这么说来我的童年倒也是多姿多彩呀!真的是这样吗出示结尾相关语段: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2)师:读这段文字有不同的意见吗(3)师:有人说“十年一个代沟”,而我和我的祖父却整整差了六十多岁,祖父或许可以陪我玩,或许可以给我爱,但他却不能给我什么其实童年的我更需要的是什么此时,你觉得我的童年是怎样的(寂寞的)出示描写我童年寂寞的语句,学生品读。
a我祖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
可见二三十年就没有小孩子了。
而今也只有我一个。
b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c我家是很荒凉的。
d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e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f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
(4)师:品读了刚才的语句,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5)师:这凄婉的音律中又岂只作者的童年,从萧红的文中你读懂了她写作时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创作时心境是寂寞的)(6)小结:是呀,萧红笔下流泻的每一个文字都烙印着或淡淡的或哀哀的伤感。
(三)细数《呼兰河传》的魅力1、独特的风景,独特的风情师:这部小说像画一样美,画中的哪些特有的风景,独特的风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汇报。
A、严寒中“冻裂”了的万物。
B、东二道街上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C、祖父家的菜园。
2、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师:在小说中,萧红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找出故事中描写的人物进行赏析。
3、优美的语言在文中找到那些最让你心动的语言,品一品,读一读。
a“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b“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c“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d“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哪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e“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4、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萧红笔下的童年。
它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颗柔软、温暖的心。
要知道,人的一生,不管怎样的长途跋涉,童年或许就是“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有父亲、母亲,有兄弟姐妹……有让一个人一直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四)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和她的作品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
萧红的作品还有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三、结束语萧红,一生孤寂,像烟花那样,带着疼痛的文字,让我们怜惜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当她用自己的文字为寂寞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呼兰河传》,也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温暖的童年回忆,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部叙事诗、这串凄婉的歌谣,欣赏这幅多彩的风土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