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目前,中国大陆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13.3%,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2亿;中国大陆痛风的患病率为1.1%,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700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存在多种危害,其中痛风石是痛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此外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不容忽视。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管理现状不容忽视,首先,无论社区还是三级医院医生在痛风诊疗方面仍存在盲区和误区。其次,患者重视程度低,用药依从性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孕育而生了。今天的首发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副组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李长贵教授对《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进行了解读。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什么情况被称为亚临床痛风?

这部分内容在痛风的诊断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中,亦是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

?痛风的诊断推荐采用2015ACR/EULAR的分类标准(1B)。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2C)。

?建议年轻起病(30岁以内发病)或有家族史的痛风患者依据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和肾脏尿酸排泄分数进行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2B)

亚临床痛风概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

亚临床痛风的治疗建议

当血尿酸水平≥480umol/L时,采用药物治疗,秋水仙碱连续使用3-6个月,同时碱化尿液3-6个月,建议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的水平。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何时起始药物治疗?

?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血尿酸水平≥540 μmol/L(2B)或血尿酸水平≥480 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2B)。

?无合并症者,建议血尿酸控制在<420 μmol/L;伴合并症时,建议控制在<360 μmol/L(2C)。

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是?

血尿酸水平与痛风发生率相关,当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480μmol/L就应该起始降尿酸治疗,当存在痛风发作≥2次/年、痛风石、慢性痛风、肾结石、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发病年龄<40岁时,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就起始降尿酸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要不要进行降尿酸治疗?

这个问题也是最近争议较大的问题,源于最新的2020ACR痛风临床实践指南(草案)中的相关观点,2020ACR痛风临床指南草案提到: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一旦判断患者具有降尿酸治疗的指征,有条件推荐发作期间就应开始降尿酸治疗,而不是等急性发作缓解后再开始降尿酸治疗。2019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提到,痛风急性发作时应该待症状缓解2-4周再起始降尿酸治疗,正在服降尿酸药物者不建议停药(2B)。

今天的指南新闻发布会上,亦有媒体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与会专家,北京积水潭医院伍沪生教授提到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不主张马上起始降尿酸治疗,伍教授提到在急性发作期起始降尿酸,血尿酸大起大落,原来痛风患者关节沉积的结晶释放到关节腔,会延长急性发作期,甚至诱发其他的病症,极大增加患者的痛苦。美国ACR痛风指南目前是一个草案,但是2012年ACR亦持这个观点,提到在痛风急性期在充分抗炎的基础上就可以启动降尿酸治疗,但是这些推荐的证据级别只有C级(2012年证据级别),相比我们指南给出的B级推荐,证据级别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伍教授也指出,对于一些重症痛风患者来说,病程长,

痛风石已经形成,病痛不容易缓解,因此短期内不容易找到缓解期予以降尿酸治疗,这种情况在充分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降尿酸治疗是有帮助的,因此降尿酸治疗要讲策略。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推荐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作为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1B)。?推荐别嘌醇或苯溴马隆作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1B)。?单药足量、足疗程治疗,血尿酸仍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尿酸药物,不推荐尿酸氧化酶与其他降尿酸药物联用(1C)。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伴合并症的药物选择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建议降压药物首选氯沙坦和/或钙通道阻滞剂(2C),不推荐噻嗪类和袢利尿剂等用于降压治疗(1C)。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调脂药物建议首选非诺贝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首选阿托伐他汀钙(2B)。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糖药建议优选兼有降尿酸作用的药物,次选不升高血尿酸的药物(2C)。

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痛风的患者。 一、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6)心电图 (7)胸部 X 线片、受累关节 X 线片 (8)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24小时尿尿酸、HLA-B27等。 (八)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 2. 电针疗法。 3. 艾灸疗法。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导语:高尿酸血症这种疾病,可能很多朋友对于它的发病症状并不了解,所以根本就不会知道它的诊断标准。其实,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是血清中的 高尿酸血症这种疾病,可能很多朋友对于它的发病症状并不了解,所以根本就不会知道它的诊断标准。其实,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是血清中的尿酸浓度超过416毫升,所以我们想要检查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症,还需要通过抽血检查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有助于我们发现疾病。 人体尿酸正常值为150~416微摩/升,血清中的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尿酸排泄之间的平衡,当人体血清中尿酸浓度高于416微摩/升时,我们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吃嘌呤含量较高食物选用含或少量含嘌呤食物牛奶蛋类、精细谷物、蔬菜(除含量高者)水类,增添些含量稍食物瘦肉、鱼、鸡等嘌呤溶于水水煮汤食用。机盐维素供给要充维素BC促进已沉积尿酸盐溶解。控制热能摄入维持理想体重;蛋白质摄入宜高按每0.8g/kg标准体重供给乳、蛋类含嘌呤极少作物蛋白主要源,另外喜欢饮茶朋友饮用九味避风汤类降酸茶,萃取种纯植物精华饮入口能降低尿酸高继减少尿酸复发期饮用预防痛风病发。 一般认为,血中尿酸超过360微摩尔/升,视为高尿酸血症。临床上,当血尿酸超过390微摩尔/升,才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超过420微摩尔/升时,高尿酸血症已十分明确。大多数痛风病人的血尿酸值均超过420微摩尔/升。病理生理学上,血尿酸的溶解度在420微摩尔/升以上,已达到了超饱和状态,此时血尿酸极易在组织内沉积而造成痛风。因此,从临床诊断的角度出发,目前一般认为,当血尿酸值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目前,中国大陆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13.3%,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2亿;中国大陆痛风的患病率为1.1%,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700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存在多种危害,其中痛风石是痛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此外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不容忽视。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管理现状不容忽视,首先,无论社区还是三级医院医生在痛风诊疗方面仍存在盲区和误区。其次,患者重视程度低,用药依从性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孕育而生了。今天的首发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副组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李长贵教授对《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进行了解读。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什么情况被称为亚临床痛风? 这部分内容在痛风的诊断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中,亦是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 ?痛风的诊断推荐采用2015ACR/EULAR的分类标准(1B)。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2C)。

?建议年轻起病(30岁以内发病)或有家族史的痛风患者依据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和肾脏尿酸排泄分数进行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2B) 亚临床痛风概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 亚临床痛风的治疗建议 当血尿酸水平≥480umol/L时,采用药物治疗,秋水仙碱连续使用3-6个月,同时碱化尿液3-6个月,建议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的水平。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何时起始药物治疗? ?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血尿酸水平≥540 μmol/L(2B)或血尿酸水平≥480 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2B)。 ?无合并症者,建议血尿酸控制在<420 μmol/L;伴合并症时,建议控制在<360 μmol/L(2C)。 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是?

最新痛风治疗指南

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对痛风治疗的12项建议 1. Optimal treatment of gout requires both non-pharmac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modalities and should be tailor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risk factors (levels of serum urate, previous attacks, radiographic signs); clinical phase (acute/recurrent gout, intercritical gout, and chronic tophaceous gout); general risk factors (age, sex, obesity, alcohol consumption, urate elevating drugs, drug interactions and comorbidity).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6 (95% CI, 93 to 98) 1.痛风最佳治疗需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相联合,并根据以下情况调整:(1)特殊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以前发作情况和放射线表现);(2)临床阶段(急性/复发性痛风,发作间歇期痛风和慢性痛风石性痛风);(3)一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肥胖、饮酒、增高尿酸药,药物相互作用和合并疾病)。推荐力度:96(95%的可信区间93-98) 2. Patient education and appropriate lifestyle. advice regarding weight loss if obese, diet, and reduced alcohol (especially beer) are cor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5 (95% CI, 91 to 99) 2.患者教育和良好生活方式[肥胖者控制体重、饮食控制及减少饮酒(尤其是啤酒)是治疗核心部分]。推荐力度:95(95%的可信区间91-99) 3. Associated co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such as hyperlipidaemia, hypertension, hyperglycaemia, obesity and smoking should be addres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gout.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1 (95% CI, 86 to 97) 3.应重视合并的疾病和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肥胖和吸烟,并作为痛风处理的重要部分。推荐力度:91(95%的可信区间86-97) 4. Oral colchicine and/or NSAIDs are first line agents for systemic treatment of acute gout. In the absence of contraindications an NSAID is a convenient and well accepted option.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94 (95% CI, 91 to 98)

原发性痛风诊疗指南

第20章原发性痛风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4.肾脏病变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1)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导读: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相关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近期《中国高尿酸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刊登,相比2013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来说,本次指南为我们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多信息和依据。 高尿酸血症定义不分性别 之前对于高尿酸血症(HUA)诊断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umol/L,女性>360umol/L。最新指南中HUA不分性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umol/L为诊断标准。 HUA分型要结合两项指标 传统的HUA分型多采用肾脏FE UA或24h尿尿酸排泄量(UUE)单一指标,会出现同一患者有不同的分型这样的结果,新指南建议根据FE UA和UUE两项指标综合判定,将HUA分为肾脏排泄不良型、肾脏负荷过多型、混合型和其他型,相比之前,增加了其他型。2013年的共识提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90%的原发性HUA属于尿酸排泄不良型。

要关注亚临床痛风 亚临床痛风是处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的一个阶段,亦是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因此值得关注。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可启动相应的治疗。 ?亚临床痛风的治疗建议,当血尿酸水平≥480umol/L时,采用药物治疗,秋水仙碱连续使用3-6个月,同时碱化尿液3-6个月,建议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的水平。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时机 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给其进行相应的生活指导,那么是否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2019版指南给出的建议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干预起始的数值上。

痛风治疗指南

痛风治疗指南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4.肾脏病变: 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⑴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晚期肾功能不全等。 ⑵尿酸性尿路结石: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形成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总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病之前。较小者呈沙砾状随尿排出,可无症状。

原发性痛风

原发性痛风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疗、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患者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期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4.肾脏病变: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作者: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 正文 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为此,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紊乱引起的代异常综合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 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性疾病。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近10年来,临床循证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合理、安全、规的诊疗准则,已成为发达国家临床决策的主要依据[13]。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痛风诊疗指南主要为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2015年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制订的指南,但均未涉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14,15,16,17]。此外,以GRADE系统为代表的证据分级系统已成为国外指南常用分级方法。自2009年以来,我国多个学科专家共识或指南从本专业角度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进行了一定的规,

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

178 ?诊治指南? 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E 主生旦狸瘟学惫查!螋生3盟箜8鲞簦!缒gb也』旦虹!幽丛:丛!鉴h!壁鳗,Vd且盟堕 【编者按】为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诊疗行为,以切实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 身体健康.在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各专科夯会从a)02年1月起着手编写“临床诊疗指 南”。为适用于我国不同等级和不同地区医院医师水平的需要,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务会组织了风湿病 学专家编写了22种常见风湿性疾病的诊治指南。各位专家在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以严肃认真、严谨 求精的态度完成了“指南”的编写。“指南”既代表了当前国际上的诊治水平,又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实 用性。历时1年余,几经易稿,终于完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陆续将“指南”以“草案”刊出,以进一步 征柴广大医师的意见。有任何建议及意见可与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套唐福林联系。通信地址:北京市东 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邮编:1()()730,Email:TangⅡ@cscpumchaccn,传真: 010-65296563;. 痛风(即ut)是瞟呤代谢紊乱厦碱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vperudc咖?a)和尿酸盐结品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b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脯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南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飙为o13%~0.37%。我同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l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女性患者大多m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I急性期 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夜间或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h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1: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一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90%的 通信作者:伍沪生,1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患者反复该部位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的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自细胞升高,血沉(EsR增快。 】2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l一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症状渐趋不典型。 1.3慢性期 I}j{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嗣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犬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m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14肾脏病变 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存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14.1脒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十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问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j】IL管床。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

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

继发性痛风和原发性痛风的区别-原发性癌症和继发性癌症的区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继发性痛风和原发性痛风的区别 导语:继发性痛风和原发性痛风的区别,众所周知,三国时的曹操身患偏头风,经常用冷水洗头,以求减轻痛楚,一代名医华佗被杀,与痛风也离不开关系 继发性痛风和原发性痛风的区别,众所周知,三国时的曹操身患偏头风,经常用冷水洗头,以求减轻痛楚,一代名医华佗被杀,与痛风也离不开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痛风,为什么痛风疼起来会让人丧失理智,继发性痛风和原发性痛风又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继发性痛风的相关知识吧!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通常所称的痛风都是指原发性痛风。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原发性痛风绝大多数病因不清楚,有遗传倾向,属先天性代谢酶缺陷疾病。在我国近年来由于营养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已成为常见病。 继发性痛风大约占痛风病的5%~10%。其病因明确,常见于以下疾病。1、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或肾脏排泄尿酸盐获得性缺陷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2、尿酸排泄减少的疾病,如糖原累积病Ⅰ型等。3、烧伤、挫伤、过度运动等引发的组织破坏。4、使用呋塞米、乙胺丁醇、水杨酸类及烟酸等药物。5、饮食中蛋白含量过多。 6、酗酒、铅中毒、铍中毒及有机酸增多,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等也可出现继发性痛风。 继发性痛风和原发性痛风的区别,痛风之后,会总觉得关节疼,不是很舒服,甚至有可能指关节变红,感觉自己的身体很热,或是心跳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诊治共识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诊治共识 (一)痛风的总体诊断建议 (1)下肢单关节炎急性发作(快速发展的关节剧痛、红肿和压痛),6~12小时达到最高峰。尤其是皮肤表面红肿,虽然对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无特异性,但高度提示晶体性炎症。(2)通过化学方式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关节炎液或痛风石中存在典型的尿酸盐(MSU)晶体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但对于具有痛风关节炎典型表现者,单纯通过其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也应是准确的。 (3)虽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不能仅根据血尿酸(SUA)水平确定或排除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可终生不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另外部分患者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SUA水平可正常。 (4)推荐对未明确诊断的炎性关节炎内抽出的滑液常规进行MSU晶体的检测。 (5)对于疑似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患者,从无症状关节内抽取的滑液中检测到MSU结晶可明确诊断。 (6)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与感染并荐。因此,当疑似有化脓性关节炎时,即使已证实关节炎内有MSU结晶,仍须行革兰染色和关节液培养,以明确是否合并化脓性关节炎。(7)一般不需要评估痛风患者肾脏排泄尿酸能力。但对于年轻患者(发病年龄<25岁)或家族史的年轻患者应进行肾

脏排泄尿酸能力的评估。 (8)痛风患者肾结石的发病率高,已有肾结石者应进行结石相关的检查。 (9)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痛风的鉴别诊断。除高度怀疑荐在骨析外,此检查不适用于早期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 (10)应对痛风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慢性肾脏病(CKD),用药史,家族史及生活方式等。只有CKD、利尿剂及其他因素进行了证据水平的分级。 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可以使肾重吸收尿酸增多,导致高尿酸血症。 (二)关于痛风的总体治疗建议 (1)痛风的最佳治疗方案应联合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并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特殊危险因素(SUA水平、急性发作史、影像学指征)。 临床分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一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肥胖、节食、饮酒、升尿酸药、药物相互作用、肾功能及合并症等)。 (2)痛风治疗的核心内容是患者教育,应告知其调整生活方式、坚持长期治疗和降尿酸治疗初期预防痛风发作等。

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诊疗指南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

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

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 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M10.991)和高尿酸血症。(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 (1)痛风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 (2)高尿酸血症分型: 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1)尿酸排泄不良型 2)尿酸生成过多型 3)混合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 根据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ICD10:M10.991)或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或高尿酸血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深入解读

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痛风的患病率均逐年升高。国内的数据显示,其患病率为 1%~3%,发病年龄正趋于年轻化。面对中国众多的痛风患者,亟需一本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临床指南为医生照亮诊疗之路。终于,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在近日颁布了《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与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在五年前发表的《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旧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做了较多调整,以 12 条推荐意见为主轴,使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方法(GRADE)对证据体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这些内容给笔者的感受,可以用八个字形容——与时俱进,贴近国情。 下面就关于痛风的诊断、治疗、预防,结合指南推荐意见谈谈拙见。诊断篇推荐意见 1:2015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 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较 1977 年 ACR 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 2015 年的痛风分类标准; 解读:旧版指南使用了 1977 年 ACR 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该标准只适用于急性痛风患者,并不适用于间歇期和慢性痛风患者分类诊断。新版指南采用 2015 年的分类标准,此标准纳入临床参数、实验室参数和影像学参数综合分析,可用于痛风急性期和间歇期,能有效地将痛风从其它疾病中区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2015 年标准主要基于北美、欧洲的患者资料制定,运用于中国患者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临床检验。 推荐意见 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痛风疑似患者,可考虑使用超声检查受累关节及周围肌腱与软组织以辅助诊断; 推荐意见 3:对血尿酸正常的痛风疑似患者,在医院有相关设备和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双源 CT 进行辅助诊断。解读:在诊断方面,超声检查和双源 CT 不仅仅作为痛风分类中的要素,新版指南更是直接将其列入辅助诊断方法进行推荐,亦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尿酸盐结晶在超声下表现为高强回声,其沉积并广泛覆盖于软骨表面,使得低回声的软骨表面回声增强,与深处的骨性关节面强回声线形成双轨征。双轨征不受超声波的影响,其可以规则也可以不规则,可以连续也可以间断,其与高尿酸血症和病程长短相关。痛风患者有症状的关节双轨征检出率较高,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但是合并骨关节炎或有关节积液的患者由于声波难以穿透,因此双轨征难以显像。大量研究表明,双轨征诊断痛风的特异性高,特异度为 97.3%~100%。双源 CT 能及早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对降低痛风漏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 防治篇推荐意见 4: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及早(一般应在 24 小时内)进行抗炎止痛治疗; 推荐意见 5: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 NSAIDs 缓解症状;解读:旧版指南明确指出「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及早、足量使用 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且将 NSAIDs 列为「一线用药」,却并未指明NSAIDs 的地位。其实在近年来的国内外痛风指南里,主张急性发作期的用药时间为 12~24 小时甚至更早,NSAIDs 应作为首选用药。这是基于获得良效、NSAIDs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所做出的决定。新版指南采纳了这一意见,同时对于首选 NSAIDs 治疗进行较强级别的 1B 级推荐。另外,为减少胃肠道损伤,可使用选择性环氧化酶 2 抑制剂。遗憾的是,新旧版指南均未提及 NSAIDs 的使用时间。国外指南有的建议「完全缓解后再维持 24 h,然后逐渐减量」,也有的建议「治疗持续 1~2 周」。笔者倾向于此两条建议的相加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