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原因分析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缩短采血时间,避免血流不畅。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溶血的原因
1、抽血困难:
①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
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
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
①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③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防范

力拍 打抽血部位 , 如血管 隐藏 不清 , 可 用 热敷, 让患者 休息 片刻 , 重新 选择 穿刺 部 位 。向真空管插入 针头 时 , 尽 量斜 插 , 使 液沿管壁缓慢流入试管 , 摇匀 时应 注意 动作缓慢。无法抽取合格标本时 , 将 抽取 的带泡沫的J n L 标本立 即送检 , 不 要使 其干 燥而影响检测 。及时送检 , 冬季要放在远 离窗台等气 温较低 的地 方 。分离 血 清时
过程 中, 从 输 液 处 抽 血 。 向真 空 管 插 入 针 头时 , 直对 管 底 , 没有斜插, 由 于 真 空 负
标本采集人员应苦练基本 功 , 掌握标 本采集 的正 确 方法 , 提 高静 脉 穿 刺成 功 率, 特别是针对 年老体 弱 , 低血 容量 患者 和新生 儿 , 尽 量做 到 “ 一 针 见血 ” 。避免
中, 对每 一份 溶 血的标 本 进行 了原 因分
分 离 过 程 中操 作 不 当 1 2 例
( 1 1 . 7 %) , 原 因: ① 检 验科 收到标 本后 未
及 时分离 血清。② 用离心机离心时 , 转 速 过快 , 造成红细胞破碎 。③干燥管采 血分 离m清时 , 血块 没有 收缩 好 , 用硬 物强 行
护 理 论著
C } { t N E S E c O M M u N t T Y 0 0 C T 0 R s
标 本 溶 血 的 原 因及 防 范
石 玲玲 0 1 4 0 1 0内蒙 古 包 钢 医院 厂 N f - ] 诊( 包头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参 考 文 献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血清蛋白的测定: 总蛋白的测定通常选用双缩脲法,主波长为540nm,而血红蛋白在555nm
有吸收峰,故总蛋白测定结果偏高,通常的结果是由总蛋白减去白蛋白获得, 球蛋白值往往偏高,所以白球蛋白比值通常降低。
血清胆红素的测定: 目前以采用改良J-G法多见,而血红蛋白可破坏其反应产物偶氮胆红素,从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血清酶活性的测定: (1)如ALT、AST等由于红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显著,轻微溶血就可以导致
结果偏高。 (2)红细胞膜上有ALP,明显溶血后会干扰测定结果导致升高。 (3)GGT的测定由于红细胞内GGT含量很低,轻微溶血对其测定结果影响不
标本溶血对多数血清酶类活性测定有影响,其余如血糖、胆红素等也有影 响,从方法学上讲,动力学方法比传.统的终点法受血红蛋白吸光度的干扰要 小;此外,随着自动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和方法特异性的不断提高,采用双波 长和双试剂以,及设立样品空白可有效减少溶血对各项测定指标的影响 和干扰,从而保证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 理论依据。
四、溶血原因及预防
溶血可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 体外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坏、冰冻等)、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
表面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引起。 体内溶血则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生物因素(如恶性疟疾)和药
物毒性反应等因素引起。
四、溶血原因及预防
体外和体内溶血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为血浆或血清Hb与LDH、钾平行增高, 而后者通常是血浆或血清Hb与LDH升高,而钾不升高,二者还可以通过珠 蛋白检测、间接胆红素测定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进一步加以鉴别。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五)溶血对葡萄糖测定的影响
•葡萄糖(GLU)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GLU的特异性
较强,干扰物较少,但过氧化氢酶易 受到其它物质的影响,如维生素C、谷 胱 样品苷中肽某均些因强能的竞酶争会H促2O2使而G导LU致降负解偏而差导致,
测定值明显下降的。如果在血清或血浆
加入NaF、KF作为酵解抑制剂样品收集 后立即去蛋白时,溶血样品也可以用 。
第十八页
有报道表明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在
2.5~2.8g/L时血清钾增高14%~16%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达6.6g/L时血 清钾增高可达41%,所以应在样品采 集后1h内应将红细胞与血清分离。 并且在分析血清钾的结果时应引起 高度注意。
第十九页
2、氯(CL-) 血浆中氯约为103mmol/L,红细
第八页
6、总胆红素(TBIL) 重氮法测定TBIL,最后生成红紫色的
偶氮胆红素,主要在波长为540nm~560nm 处有光吸收。而Hb在波长540nm~550nm处
有光吸收,恰与偶氮胆红素的比色波长相近
。因此溶血后细胞破裂时大量Hb进入血清, 势必造成TBIL测定值的升高,是TBIL测定的
正向干扰因素。
可见与AST相比,ALT受溶血影响轻些 。
第五页
3、乳酸脱氢酶(LDH) 红细胞和血小板中含有丰富的LDH,
红 细 胞 中 LDH 的 含 量 是 血 清 的 160 ~ 200
倍,故受溶血影响最大。在测定环节上都 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血小板破坏,而影
响LDH测定,使其测定结果偏高。
第六页
4、谷氨酰转肽酶(GGT) 由于红细胞内GGT含量很低,轻微溶
第十一页
2、甘油三酯(TG) 除去上述如总胆固醇影响因素外,
真空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与对策

15 不合格标本 中, 液凝 固 6 6例 血 1例 , 3 . ; 血 3 占 69 溶 7
例 , 2 . ; 管错 误 2 占 24 备 4例 , 1 . ; 血 量 过 多 1 占 46 采 4例 ,
占 85 ; 血量不足 1 . 采 2例 , 7 3 ; 占 . 无标 本 1 例 , 6 7 ; 1 占 .%
真 空采 血 标本 溶 血原 因分 析 与对 策
邱 赘( 建 宁德 市 中 医院检 验科 3 2 0 ) 福 5 1 0
【 键 词 】 溶 血 ; 真 空 采 血 ; 血 液 关
D I 1 . 9 9 J i n 1 7 — 4 5 2 1 . 9 0 3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2 1 - 5 70 O :0 3 6 / . s. 6 29 5 . 0 2 1 . 8 s B 1 7 — 4 5 2 1 ) 92 2 — 2
来 看 , o岁 以前 的青 年 女 性 多 重 感 染 率 也 较 高 , O 0 的 中 3 3 ~5 岁
不是很突出 。
随 着 对 HP 感 染 危 害 性 的深 入 认 识 , V 的 防 控 将 会 V HP
年 女 性 多 重 感 染 率 较 低 ,O岁 以 上 的 妇 女 , 重 感 染 率 反 而 增 5 多 高 。青 年 女 性 无 论 总 感 染 率 、 重 感 染 率 均 较 高 , 因可 能 与 多 原
重 庆 市 高 新 区 的 部 分 H V 疑 似 感 染 者 进 行 了 HP 的检 测 与 P V
个 重 点 人 群 , 与 目前 报 道 的认 识 一 致 _ 。老 年 妇 女 虽 然 总 这 2 ]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发表时间:2020-12-16T02:39:42.079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9期作者:周发祝[导读] 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会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15100)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细胞内溢出来的现象。
标本溶血是指采血后,标本里的血清和血细胞融在一起,血清呈现红色的一种现象。
这是因为血细胞被破坏,细胞内血红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和血清融在一起,使得离心之后血清中有血细胞内成分。
1、产生标本溶血的原因1.1 外在原因a.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不合格。
b.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
c.技术欠佳,穿刺不顺利导致组织损伤过多。
d.抽血推速过快,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e.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时产生了大量气泡。
f.在有血肿的地方采集血样。
g.渗透压发生了改变。
h.抽血消毒时酒精未干就进行抽血。
I.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
J.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1.2内在原因a.病人自身有溶血性疾病.2、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样本溶血几乎会影响所有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后,其中显著影响的有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钾,葡萄糖(GLU)、肌酐(CKEA)等。
溶血后红细胞内含量较高的酶(AST等)释放到血清中,从而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个方向:(1)对临床检验的干扰与影响2.1对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血细胞发生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会顺着浓度差溢出,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特别是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使测地值明显高于非溶血标本;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着溶血后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其测定结果会明显下降.2.2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
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及对检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及对检验结果的误差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方法:门诊采样的24份标本去,按照轻度溶血在0.5~lg/L、中度溶血0.8~1.6/L、重度溶血1.6~2.6g/L的标准分为三组,离心后直接测定,将一并同时测定ALT,AST、TP、ALB、TBIL、DBIL等共13项生化指标,分别比较溶血前后的变化。
结果:除了ALT无太大的影响外,AST、TP、TBIL、DBIL等对结果影响显著(P<0.05)。
结论:标本溶血可造成多项检验结果的明显改变,且随着溶血程度的严重而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剧。
采集血标本需尽量避免溶血,以免带来实验结果的不准确,导致诊断错误。
检验人员要对肉眼可见的溶血标本在结果上注明溶血的程度,必要时可重留标本以便复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结果;影响;预防措施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采集于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09月随机对门诊血检180份,采样其中的24份标本,排出了血清中肉眼可见的黄疸、脂浊和溶血情况等。
1.2 检测仪器和试剂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项目: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肌酶同工酶(CK)葡萄糖(GLU)。
1.3 方法采集的24份标本可将同一标本分成二管,第一管离心后可直接测定,第二管做冷冻处理,数据参考第一管结果;利用时间不同,造成溶血程度不同,按照轻度溶血在0.5~lg/L、中度溶血0.8~1.6/L、重度溶血1.6~2.6g/L的标准分为三组。
分别将采血的标本分成20、30、50ml加入各对应的生化标本中,形成不同程度的溶血标本后再行测定。
测定ALT,AST、TP、ALB、TBIL、DBIL等共13项生化指标及血红蛋白浓度[1]。
1.4 数据处理统计采用统计软件配对,检测结果使用t检验,比较溶血前后检验结果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4.01临床经验103随着临床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倾向于各种辅助检查,检验作为指导临床的关键步骤,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要获得最能反映病情的真实结果首要一点就是需要有合格的检验标本。
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格标本,比如最常见的标本溶血——它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大量细胞内的组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导致测试样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使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标本产生溶血的原因,溶血对多种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溶血产生有一定的研究与体会,现总结如下:1 标本溶血的原因(1)标本采集中的操作不当:1)抽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2)穿刺点的消毒液未干就进行静脉穿刺;3)采血时进针不准,使针尖在静脉中反复刺探,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4)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5)血量相对于试管内的添加剂量明显不足;6)血液与添加剂混匀时用力过猛。
7)静脉不清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2)标本运送不规范:1)运送血液标本时动作过大,振荡剧烈;2)运送时温度控制不当,过高或过低;3)运送血液标本路程远导致长时间振荡。
(3)标本分离操作不当:1)离心时提速过快;2)血标本离心前采用他物剥离血块;有文献报道因分离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溶血占41.2%。
[1、2](4)标本保存不恰当:1)标本采集完成后未经离心马上存入4--8℃冰箱;2)标本存放于冰箱冰冻室内;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2 标本溶血的影响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3]。
据金建娟等报道[4],该院一年内的急诊生化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81例,其中溶血标本21例,占25.9%,主要是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周玲珠 沈海明浙江省桐乡市康复医院检验科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0【摘 要】标本溶血是指血液在采集、运送、保管和分离过程中,因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组分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清中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的诊断,甚至出现误诊等严重后果,因此标本溶血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院于2004年3~7月份临床科室对采血的血样标本的溶血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溶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4年3~7月份共采集血标本6420例,溶血50例,对每一份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别对病人的情况、抽血所用器具、抽血操作方法及标本的存放、送检等各方面进行追查。
不同原因造成的标本溶血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原因造成的标本溶血50例情况原因略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操作不当在发生溶血的50例标本中,大部分与抽血困难有关。
其低血容量25例,新生儿10例。
(1)给这些病人采集血样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的时间过长、过紧,再加上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2)将空针一次抽到510ml处,等待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中。
(3)由于针头固定不好,使针头斜面贴于血管壁上,造成血液中混有大量的泡沫。
(4)操作者没有按操作规程执行,将血沿血管壁缓慢注入,而是注入速度太快。
造成泡沫与血液一同注入试管,从而造成溶血。
(5)操作者过于用力晃动标本瓶,造成溶血。
2.2 标本容器不合格空针质量不过关,密封不好,造成溶血。
2.3 标本冻结将标本置于窗台上,没有及时送检,由于温度太低造成冻结。
3 对策
(1)加强操作者的责任心,一定按操作规程操作,将所采血沿血管壁缓慢注入,同时要轻轻摇匀。
(2)尽量及时送检,要放在远离气低温的地方。
(3)在操作时,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不要用力拍打所抽部位,如:血管隐藏不清。
可用热敷,让病人休息片刻,重新选择穿刺部位。
(4)注意加强医药管理,防止劣质空针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