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导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班级姓名

【高考考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向分析】

1. 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考查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和形式、意识活动的特点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注意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的实质,如梦境、文学作品、科学、感觉等,常为高考关注的命题领域。

2. 结合“抗战精神”、“航天精神”及理想、信念等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3. 结合具体热点和事例材料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习重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学习方法或使用说明】: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规律的客观性

【自主学习课前案】Ⅰ、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是什么? 2.意识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4.怎样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Ⅲ、课堂反思:

Ⅳ、知识体系构建

Ⅴ.知识拓展

1.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物质第一性),后有意识(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A.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发展。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2.全面把握意识的能动作用

【课堂探究课中案】

探究活动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习近平强调,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肩负起历史重任,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强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强调,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日本方面应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慎重态度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之所以说“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是因为( )

A.成功还是失败,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 B.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C.错误意识会把人们的行动引入歧途 D.客观条件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广阔余地

2.伟大的胜利,标注着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70年前开始,就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而成为可争可得的真实愿景。抗战胜利所带来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英雄气概,直到现在都在激

励着我们冲破险阻、奋勇争先。当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回首再看抗战就会发现,今天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们正在塑造的民族气质,正是由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所奠定的,正是从反法西斯共同胜利的起点出发的,正是由无数先烈用生命书就的抗战精神所给予的。

分析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探究活动二: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达标训练】

1、(2015·江苏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

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2015·江苏卷)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015·重庆卷)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

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4、《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

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这首《画竹诗》形象

地描述了他画竹从“冗繁”到“清瘦”、从忠实描摹到表现竹子独特精神的艺术升华过程。这表明艺术创作( ) ①是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②是把艺术观念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的根本途径

③具有与物质生产实践同样的规律与特点④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世界的观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

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 )

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D.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8、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9、(2015年课标卷Ⅰ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②③

B.①④

C. ①③

D.②④

10、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4·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2015·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材料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浓厚。长官意志、“拍脑袋”作决策,做事遇到障碍就“蛮干硬上”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法律只管群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的推进。因此,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权。

(1)材料一体现了意识的哪些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班级姓名

【高考考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向分析】

1. 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考查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和形式、意识活动的特点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注意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的实质,如梦境、文学作品、科学、感觉等,常为高考关注的命题领域。

2. 结合“抗战精神”、“航天精神”及理想、信念等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3. 结合具体热点和事例材料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习重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学习方法或使用说明】: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规律的客观性

【自主学习课前案】Ⅰ、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