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中医辩证量表

合集下载

小儿哮喘的中医诊断、疗效判定标准

小儿哮喘的中医诊断、疗效判定标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哮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4)哮喘由感受外邪,或因伏痰夙根复加外感、饮食等因素诱发,以喉间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常见于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4.1 诊断依据发作前常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夜间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心肺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罗音,心率增快。

支气管哮喘,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伴肺部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4.2 证候分类发作期.1 寒饮停肺:咳喘哮鸣,恶寒怕冷,鼻流清涕,痰液清稀,四肢欠温,面色淡白。

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2 痰热壅肺: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口干咽红,或发热面红。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3 外寒肺热:咳喘哮鸣,恶寒发热,流涕喷嚏,咽红,口渴,痰粘色黄。

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滑数。

.4 虚实夹杂:哮喘持续发作,喘促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

面色晦滞带青,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缓解期.1 肺气亏虚:面色淡白,乏力,自汗,易于感冒。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2 脾气亏虚: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倦怠乏力。

舌质淡,苔少,脉缓无力。

.3 肾气亏虚:动则气促,面色淡白,形寒畏冷,下肢欠温,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4.3 疗效评定治愈:哮喘平息,听诊两肺哮鸣音消失。

好转:哮喘减轻,听诊偶闻及哮鸣音。

未愈:哮喘发作症状无改善。

源-于-网-络-收-集。

哮喘证中医诊断与治疗

哮喘证中医诊断与治疗

哮证内科疾病概述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1、发作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以及咳嗽、咯痰,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指甲紫钳为特点。

2、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胸闷等先兆。

3、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辨证分析本证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此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等多种诱因,均可引起发作。

辨证总属邪实正虚,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虚为主。

当大发作时,可见正虚与邪实相互错杂。

邪实当分寒痰、热痰的不同,正虚应审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了解肺、脾、肾的主次。

大抵本证初发,声高、气粗、痰稠、舌苔黄、脉滑数者多属实、属热;病程日久、声低、痰稀白、舌质淡者,多属虚、属寒。

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作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平时治本,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故尤以补肾为要着,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辨证论治发作期Ⅰ、寒哮【证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痰白稀薄,口不渴,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

舌苔白滑,脉浮或弦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1、主方:射干麻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射干12克,麻黄6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法半夏15克,紫苑12克,五味子6克,款冬花12克,甘草6克,大枣5枚。

水煎服。

若久病阳虚者,可选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补骨脂15克。

2、中成药(1)复方咳喘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哮喘姜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麻杏平喘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麻黄9克,杏仁12克,苏子9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三七3克(冲服),全虫2克(研末分吞)。

新版中医单病种—支气管哮喘

新版中医单病种—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定义】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

其定义包括呼吸道症状如强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喘息、气短、胸闷与咳嗽,伴随不同程度的呼气气流受限。

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典型的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大多数有季节性,日轻夜重(下半夜和凌晨易发),常常与吸入外源性变应原有关;急性发作时,两肺闻及弥漫性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以自行缓解或在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缓解,缓解期患者无任何哮喘症状。

非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可表现为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肺功能测定有助于哮喘的诊断,也是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有哮喘症状但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测定气道反应性和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有助于确诊哮喘。

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评估与哮喘相关的气道炎症。

呼出气成分如NO浓度也可作为哮喘时气道炎症的无创性标志物。

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和呼出气NO浓度检查有助于选择最佳哮喘治疗方案。

可通过变应原皮试或血清特异性IgE测定证实哮喘患者的变态反应状态,以帮助了解导致个体哮喘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也可帮助确定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

三、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1和2中所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性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以上,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哮喘辨证要点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哮喘辨证要点

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主要辨寒哮、热哮,缓解期主要辨肺虚、脾虚和肾虚。

1.辨哮喘寒热虚实发作时气息短粗,痰黄而黏,口渴欲饮,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口干舌红,为热痰壅肺之热哮;咳喘时痰涎稀薄,色白起泡沫,且有畏寒肢冷,则为水寒射肺之寒哮。

发作时胸满苦闷不安,喘鸣声高,痰质浓稠,口干便秘,则属实证;喘鸣声低息短,动则气乏,身凉易汗,脉弱无力,多属虚证。

2.辨肺虚、脾虚、肾虚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故缓解期可见面色淡白无华,气短懒言,声低乏力,四肢不温,反复感冒的肺虚证;若脾虚不运,停湿生痰,则见食少脘痞,咳嗽痰多,面色萎黄之脾虚证;若病久肾虚,摄纳失职,气逆于上,可见动则气喘,形寒怕冷,大便清冷之肾虚证。

3.辨哮喘轻重险逆发作时哮喘呼吸困难,能逐渐平复,其证多轻;哮喘久发不已,喘鸣气
促,不能平卧,则属重症。

若哮喘突发急剧,张口抬肩,喘促不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青灰,面目浮肿,肢厥身冷,则为险逆之候,甚则危及生命。

喘息中医量化评分标准表

喘息中医量化评分标准表

喘息中医量化评分标准表
喘息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疾病,中医们通常通过量化评分来评估喘息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中医量化评分标准表:
1. 平时呼吸状态评分:
- 0分:无喘息症状。

- 1分:轻微喘息,需注意。

- 2分:中等程度喘息,呼吸困难,影响日常活动。

- 3分:严重喘息,明显呼吸困难,无法正常活动。

2. 夜间症状评分:
- 0分:无夜间喘息症状。

- 1分:夜间轻微喘息,但不影响睡眠。

- 2分:夜间中等程度喘息,影响短暂的睡眠。

- 3分:夜间严重喘息,频繁醒来,影响正常睡眠。

3. 哮鸣音评分:
- 0分:无哮鸣音。

- 1分:轻微哮鸣音,仅在听诊时能听到。

- 2分:中等程度哮鸣音,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

- 3分:严重哮鸣音,远处都能听到。

4. 肺功能检查评分:
- 0分:肺功能正常。

- 1分:轻度限制,FEV1(用力呼气一秒量)在预计值的70%-80%之间。

- 2分:中度限制,FEV1在预计值的50%-70%之间。

- 3分:重度限制,FEV1低于预计值的50%。

根据以上评分表,中医可以综合评估喘息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此评分表仅供参考,具体评估及治疗仍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中医药治疗哮喘

中医药治疗哮喘

中医药治疗哮喘传统医学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当哮喘病发作时,肺道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而发于喘急。

脾为生化之源,脾虚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喘咳,气短。

因此,哮喘病是肾、肺、脾,三虚之症。

中药成分治疗支气管哮喘被国家纳入星火计划项目,目前很多患者采用了中药治疗。

主治中草药:太子参、冬虫夏草、浙贝母、天花粉、槟榔、白芨、甘草等。

生活注意事项: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还有哮喘病也讲究冬病夏治哮喘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痰气交阻,肺气不得宣降,上逆作喘鸣,肺管钥启阖受阻,呼吸艰难,憋闷不畅。

【治法】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名】蜂龙汤。

【组成】蜂房6 克,地龙10 克,桔梗6 克,苏子12 克,白果10 克,百部10 克,天竺黄3 克,诃子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中药处方(二)【辨证】痰热内蕴,复感外邪,内外相合,痰阻气道,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平喘,清降肺热,搜痰止咳。

【方名】麻杏石甘辛茶汤。

【组成】蜜麻黄5 克,杏仁6 克,生石膏12 克,细辛2 克,炙甘草4 克,茶叶1 撮。

生姜3 片,大枣4 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中药处方(三)【辨证】痰饮喘咳。

【治法】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方名】清喘汤。

【组成】炙麻黄9 克,细辛9 克,射干9 克,生石膏24 克,五味子9 克,炙甘草9 克,法半夏9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3 次。

中药处方(四)【辨证】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方名】加味前胡汤。

【组成】前胡12 克,杏仁9 克,桑叶12 克,知母12 克,麦冬9 克,黄芩9 克,银花15 克,款冬花15 克,枇杷叶12 克,桔梗9 克,甘草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中药处方(五)【辨证】肺脾两虚,痰饮阻肺。

【治法】化痰蠲饮,降气平喘,兼益肺脾。

【方名】麻杏二三汤。

【组成】炙麻黄10克,杏仁10 克,化橘红12 克,半夏10克,茯苓15 克,炒苏子10 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 克,茶叶6 克,诃子6克,甘草5克。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分期与辨证论治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分期与辨证论治

⽀⽓管哮喘的中医分期与辨证论治
1.发作期
(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喘,喉间哮鸣,痰多⽩沫,形寒肢冷,⿐流清涕,⾯⾊晦滞带青,恶寒⽆汗,⾆淡红,苔薄⽩或⽩腻,脉浮滑。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药⼩青龙汤合三⼦养亲汤加减。

(2)热性哮喘
证候咳嗽喘息,声⾼息涌,喉间哮吼痰鸣,咯痰稠黄,胸膈满闷,⾝热,⾯⾚,⼝⼲,咽红,尿黄,便秘,⾆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咳定喘。

⽅药⿇杏⽯⽢汤或定喘汤加减。

(3)虚实夹杂
证候病程长,喘促迁延不愈,动则喘甚,⾯⽩少华,形寒肢冷,尿频或⼩便清长,伴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淡,苔⽩腻,脉细弱。

治法降⽓化痰,补肾纳⽓。

⽅药射⼲⿇黄汤加减。

2.缓解期
(1)肺⽓虚弱
证候:⾯⾊晄⽩,⽓短懒⾔,语声低微,倦怠乏⼒,⾃汗怕冷,四肢不温,苔薄,⾆质淡,脉细⽆⼒。

治法:补肺固表。

⽅药:⽟屏风散加减。

(2)脾⽓虚弱
证候⾯⾊⽋华,咳嗽痰多,⾷少脘痞,⼤便不实,肌⾁消瘦,倦怠乏⼒,⾆淡苔⽩,脉缓⽆⼒。

治法:健脾化痰。

⽅药:六君⼦汤加减。

(3)肾虚不纳
证候⾯⾊晄⽩,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动则⼼悸⽓短,⼤便澄清,或夜间遗尿,⼩便澄清,⾆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固本。

⽅药⾦匮肾⽓丸加减。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哮喘(支气管哮喘)【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2。

呈反复发作性3。

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4。

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二、证候诊断发作期:1。

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

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2。

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

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缓解期:1。

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

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B红、C暗、④闭经;⑤乳房胀痛
4.4舌质:①淡、②红、③暗、④胖、⑤疲点(斑)、⑥裂纹、
4.5舌苔:①白、②黄、③干、④润、⑤薄、⑥腻、⑦剥脱、
4.6脉象:①细、②弱、③浮、④紧、⑤数、⑥缓、⑦无力;
、B中、C多;③色:A
⑦少津;
⑧无苔;
二·客观检查:
1.鼻粘膜:①苍白、②水肿、③充血、④肿胀
2.鼻甲:
2.6发生频次:
(1)每年发病季节是否基本一致:①是、②否
(2)近2年是否在同一季节发病:①是、②否
(3)在1年内是否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症状:①是、②否
2.7眼晴:①干涩、②痒、③眼花、④视物模糊
2.8耳部:①耳鸣、②耳聋、③耳胀、④耳痛
2.9牙齿:①齿摇齿落、②牙跟萎缩
附表
三.治疗历史情况:
1.内服药:
②鼻粘膜:A、色淡、B、色暗、C、充血、D、萎缩;
③鼻甲:A、充血、B、肿大、C、萎缩;④鼻腔宽大
2.相关症状:
2.1鼻部症状是否影响睡眠:①是、②否
2.2鼻部症状是否影响日常活动、体育、娱乐:①是、②否
2.3工作和学习是否正常:①是、②否
2.4症状发生的天数:①<4d/w、②>4d/w
2.5有症状的日子里症状每日累计:①<0.5h、②0.5一1h、③>1h
(2)量:①多、②少
(3)每日埠鼻子次数:①《4次、②5一9次、③>10次
1.3鼻塞:①有意识吸气时有感觉②间歇性或交互性③几乎全天用口呼吸
1.4鼻痒:①间断出现、②蚁行感但可忍受、③蚁行感难忍
1.5鼻腔:
(1)症状:①鼻腔干燥,②鼻腔灼热,③鼻腔出血
〔2)检查:①鼻部皮肤:A、潮红、B、糜烂、C、渗液;
3.SV型:
(1)口:①口淡不渴、②口干、③口渴、④多饮、⑤喜(热)饮、⑥口苦
(2)咽(喉):①干、②痒、③痛
(3)胃:①恶心、②干呕、③饥不欲食、④纳呆、⑤食少
(4)腹:①腹胀、②腹部怕凉、③胁肋痛、④胁肋胀
3.6vl型:①心悸、②失眠(急性、亚急性、慢性)、③多梦、④健忘;⑤五心烦热(手
足心热)、⑥骨蒸潮热、⑦盗汗、⑧烦躁易怒
(1)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
(2)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
(3)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粘膜息肉样变、息肉
形成。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
3.血清IgE:
4.变应原皮肤试验:
5.并发症: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变应性结膜炎、持续性咳嗽(夜间)o

病程:
i险别:男
周(<4w、>4w)、
、女年龄:
联系电话
地点
月、年
职业:
身份证号:
调查者:
确诊时间:
一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分为局部症状、相关症状和全身症状三种:
1.局部症状:
1.1喷嚏:①每次连续3一5个、②6一10个、③》n个
1.2流涕:
(1)质:①清、②浊、③粘、④浓稠、⑤结痴、⑥带血
200例变应性鼻炎的中医临床证型调查
3.全身症状:
3.11型:①容易感冒;②气短、③神疲乏力、④自汗、⑤语声低微、⑥懒言;⑦面色
淡白、⑧面色萎黄
3.ZH型:①恶风、②恶寒、③发热、④汗出、⑤头痛、⑥头晕、⑦头重、⑧身痛、
⑨身困重
3.3工H型:①皮肤疹痒、②皮肤皮疹、③水肿、④浮肿
3.4Iv型:①咳嗽、②干咳、③痰少、④痰黄、⑤痰白、⑥气喘
3.7vll型:①畏寒肢冷、②腰脊:A酸、B痛、C冷、③腰膝无力、④手足麻木、⑤
足跟疼痛、⑥性欲减退、⑦阳疹、⑧滑精、遗精、⑨阴部潮湿、⑩阴部疹痒
4.其他情况:
4.1大便:①正常、②便澹、③干结、④五更泄;
4.2小便:①浑浊、②清长、③有余沥、④失禁、⑤夜尿多;
4.3月经:①月经周期:A延期、B提前、c正常;②量:A少
1.1抗组胺药:
1.2激素:
1`3免疫治疗:
1.4抗炎药
2.外用药:
2.1抗组胺药:
2.2激素:
2.3减充血剂:
2.4手术(有、无);
3.既往治疗的自评(11点数字评分法(NRS一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