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合集下载

中国的古代舞蹈

中国的古代舞蹈

中国的古代舞蹈古代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从舞蹈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的古代舞蹈。

一、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

当时的舞蹈主要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用于祭祀神灵或祈求丰收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的一种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舞蹈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化和演进。

早期的舞蹈更加原始简单,以舞动和节奏感为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走向成熟,并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古代舞蹈的分类与特点古代舞蹈可以根据地域、主题以及表现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其中,地域分类主要包括北方舞蹈、南方舞蹈以及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舞蹈。

这些不同地域的舞蹈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以及舞蹈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而在主题分类方面,古代舞蹈主要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宗教舞蹈等。

其中,宫廷舞蹈以其庄重、优雅的形象而闻名,常常在皇宫中展示。

民间舞蹈则以其活泼、朴实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宗教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用于表达信仰和敬神之情。

无论是哪种分类,古代舞蹈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古代舞蹈注重形象表达,舞者通过舞动的姿势和动作,传递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代舞蹈讲究舞蹈技巧,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体魄和对舞蹈的专业掌握。

此外,古代舞蹈也注重舞台效果,以音乐、服装、道具等元素与舞蹈形成统一的艺术呈现。

三、古代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古代舞蹈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舞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古代舞蹈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舞蹈常常作为表演形式的一部分出现,为故事情节增添了动态和美感。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中国古典舞的起源、表演形式、舞姿特点及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与历史中国古典舞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在古代皇宫中表演,是皇后、嫔妃们的一种娱乐方式。

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影响和发展,中国古典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传承至今。

二、表演形式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器乐舞、舞剧、民族舞以及花鸟舞等不同形式。

器乐舞是指通过乐器和舞蹈的结合来表现,配合舞蹈动作的旋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剧则是通过剧情来展示古代故事或历史传说,以舞蹈的形式给观众展现精彩的剧情。

民族舞则以不同民族的特色为基础,表现其独特的舞蹈风貌。

花鸟舞则以花鸟昆虫为主题,通过舞蹈的方式描绘大自然的美景。

三、舞姿特点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古典舞的舞姿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身体的协调。

舞者常常采取优美的姿态,展现出曲线和比例的美感。

舞者的手臂常常被比喻为“流水”,通过细致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古典舞的舞步则具有独特的特点,如飞天、高步、旋转等。

四、意境表达中国古典舞注重表达意境。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古典舞在表达情感时常常使用象征性的动作和手势,例如手指的舞动、眼神的交流等。

通过这些表达手法,舞者可以传达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心情以及生活中的情感。

五、音乐与服装中国古典舞和音乐紧密相连,舞蹈动作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

音乐的旋律往往通过器乐表现,如古筝、琵琶等乐器。

而舞衣和舞鞋也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者的服饰常常体现出古代的风格和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舞姿特点和意境表达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

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表演方式,古典舞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一直就存在的,作为一种代表或象征中国传统艺术的舞蹈文化,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那你知道中国古典舞特点吗?一、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圆润流畅“圆润”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

在中国古典舞蹈中,其动作与内容的差异及对立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高度的协调、平衡、一致的整体,形成一种“圆”的艺术。

而在生活中,“行云流水”、“曲折婉转”、“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词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典舞。

的确如此,单从中国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动势动态来看,它确实一直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圆运动原则。

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上,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圆”之美。

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即是圆润流畅。

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蹈的圆周运动,其实暗地里冥合了中国传统“周而复始”的流序。

在中国古典舞里,“圆”得到了最精纯、最深刻的展示与表现。

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在往复回环的舞台、盘桓往复的时空、无限绵延的艺术空间中,实现了对生命曲线之美的再现,沉淀出了契合宇宙自然之“道”的圆道。

二、中国古典舞的特有神韵——形神兼备“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点之一。

所谓“神韵”,指的是神采气度与风格韵味的统一。

“神”,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韵”则体现一种品位,一种和谐与风雅。

如果说“神”中透着阳刚之气,而“韵”里则含着阴柔之美,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即体现为形神兼备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蹈中,“神”是不可捉摸的,但其“形”却可视可感,同时它也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

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邃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

另一方面说,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形神兼备之情态还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品性与意趣,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远古时期舞蹈的起源学说: 模仿说;宗教说;律动说;性爱说;巫术说;劳动说图腾舞蹈: 图腾舞蹈是表现图腾动态形象或在图腾祭祀仪式中所跳的舞蹈, 舞蹈是图腾祭祀的重要手段。

云门大卷:又称《承云》或《咸池》, 内容是歌颂黄帝的功绩, 原本应是黄帝部族的图腾祭祀舞蹈, 后周代收录为六乐之首。

舞蹈起源的原因, 共同点是什么?原因:1.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图腾崇拜, 原始宗教, 巫术祭祀的需要;3 表达自身内在情感思想和内在冲动的需要;4.反映战争, 氏族复仇的战争需要。

共同点:1.乐舞皆来源于天界, 非人间自有之物;2.动物都起到中介作用;3.祖先和尊者在神话中具有重要作用, 受到尊崇和纪念。

三代及春秋战国《桑林舞》: 又称《大濩》, 商代祭祀舞蹈, 相传继承前代乐舞创作而成。

舞师手持特制旗杆指挥乐舞, 舞蹈以上肢动作和两臂服饰为突出特征, 气势端庄。

周代将《大濩》列入六乐, 属于武舞, 用于祭祀祖先。

巫舞: 是巫术祭祀中的舞蹈。

巫舞的种类形式大约可分三种: 1.祈神降幅许愿类;2.酬神欢庆还愿类;3.超度亡灵类。

巫舞在我国古代舞蹈中影响深远, 各类习俗舞蹈, 雅乐舞蹈, 宗庙舞蹈等都含有巫舞的某些影子, 是我国丰富的传统舞蹈遗产之一。

《大武》: 周代六代舞之一, 也称《武》, 属于武舞。

内容是歌颂武王伐纣, 是一部具有一定情节的大型歌舞。

艺术特色: 1.思想主题上是歌颂武王伐纣;2.内容上是手持武器的战舞, 属于“武舞”;3.艺术处理上结构严谨队形, 动作, 表情皆有变化;4.音乐以鼓声为前奏, 舞段伴随歌唱烘托气氛。

影响: 1;巩固统治, 宣传当朝思想;2使制礼作乐内容更为完整和全面;3.艺术水平较高, 推动了当时艺术的发展;4.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禹步”: 指模仿大禹走路的步态而形成的一种动作, 是后代崇尚其功绩对大禹加以神话, 所以祭祀之时创作出这一特有步伐。

《夏龠》:即周代整理的《大夏》, 属于周代六大舞中的文舞, 舞时手中拿着“龠”这种乐器, 用于祭祀天子。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古代,舞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表达方式,常常用于祭祀、庆典和宫廷活动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舞蹈技巧。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优雅动作而闻名,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舞蹈艺术,其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中国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廷舞、民间舞、宗教舞等,而中国古典舞则是在这些传统舞蹈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舞蹈剧、舞蹈诗、舞蹈歌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舞蹈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者的手部动作尤为细腻,常常采用悠长的舞姿和优雅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美感。

舞蹈动作多以中国古典文学、绘画和音乐为灵感,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2. 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包括舞蹈技巧的展示,也包括舞蹈情感的表达。

舞者在表演中常常通过舞蹈动作、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舞者的情感和思想。

3. 精湛的舞蹈技巧: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技巧要求舞者具有优秀的舞蹈功底和技巧,包括舞蹈姿势、舞蹈步法、舞蹈表情等方面的要求。

舞者在表演时需要具有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舞蹈表现力,能够完美地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和韵律美。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特征。

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舞者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感,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舞蹈的传统,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研究对象:中国舞蹈从原始社会直到当下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揭示舞蹈所反映的时代意识、社会风尚、思想情感、艺术规律审美趣致和价值意义。

1.“乐”是戏曲出现之前古人对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的总称。

2.历史分期:古代是第一分期,近代、现代和当代为第二分期。

从原始社会末期至公元前约21世纪到前11世纪的夏商为中国古代舞蹈的萌发期。

3.原始舞蹈的性质:第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第二,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第三,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

第四,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4.研习舞蹈史的意义:①帮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②研习舞蹈史重在揭示舞蹈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舞蹈史的知识体系,且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以史为鉴的学术依据,丰富和发展舞蹈理论,促使舞蹈学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舞蹈文化传统的现代体现提供应有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指导。

③通过舞蹈史的学习,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功能。

④研习舞蹈史,能形成更多的历史的启示,以史为鉴。

5.周代舞蹈“制礼作乐”制礼就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上的基础上,将法律秩序实行了具体的落实,作乐则是为了配合这种外表上的做法,加强内在修养的辅助措施。

6.六代舞主要是用来服务于天子级别的祭祀天、地、祖的活动,《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祀地,《大濩》用于祀先妣;《大韶》祭祀亡灵;《大夏》与《大武》用于祭天子。

对应朝代:云门黄帝时期。

咸池唐尧时期。

大韶虞舜时期。

大夏夏禹时期。

大濩商汤时期。

大武周武王时期。

六代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文舞(以文德得天下之舞)执龠翟《大濩》《大武》武舞(以武功取天下之舞)执干戚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7.“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祇的祭典,通常在每年的12月举行。

8.在周代,“傩祭”被正统的精神文化活动确立和制度化。

全国上下一起参加的称为大傩。

9.“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

礼乐制度名词解释_《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

礼乐制度名词解释_《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

《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中外舞蹈史》是报考音乐与舞蹈学、舞蹈(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核考生对中外舞蹈历史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情况。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的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中国舞蹈的历史演进和外国舞蹈历史的发展。

(一)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著)1.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1)生产劳动与原始舞蹈(2)生殖崇拜与“求偶舞”(3)反映征战生活的古武舞(4)原始祭祀舞2.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1)舞蹈步入表演艺术领域(2)祭祀舞的发展及甲骨文中的有关记录3.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和变革(1)强化舞蹈的才华和政治作用(2)“礼崩乐坏”与民间舞兴盛(3)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4)儒家的乐舞理论(5)墨家的乐舞理论4.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1)“百戏”是流传量广的表演艺术形式(2)“女乐”的舞蹈活动(3)社节性舞蹈与即兴起舞(4)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5)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乐舞文化交流(6)技艺结合,注重舞情舞意的刻画(7)群舞的编排(8)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9)著名舞及其艺术成就(10)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5.各族乐舞在纷呈交流中发展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1)《清商乐》的发展与演变(2)以舞相属“与即兴起舞(3)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及其深刻影响(4)舞蹈的技艺水平与审美特征6.辉煌唐舞(1)节日歌舞游乐(2)自舞成风(3)歌舞艺人在街头、广场、酒肆献舞(4)宗教祭祀舞蹈的艺术化与世俗化(5)舞蹈艺术的丰富多彩(6)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7.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期——辽、宋、西夏、金代的舞蹈(1)辽代舞蹈的兼容精神(2)辽承唐舞倡诸舞(3)辽代遗存的舞蹈形象(4)宋代——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5)繁盛的民间歌舞(6)继承变革中的宫廷宴乐和歌舞大曲(7)纯舞渐衰时的优秀舞者(8)唐、宋舞乐传高丽(9)珍贵的德寿宫舞谱(10)金承辽舞融宋舞(11)西夏舞迹8.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变异(1)元代的宫廷宴乐及其他表演性舞蹈(2)明代宫廷乐舞和朱堉载的舞论及拟古舞谱(3)清代的宫廷宴乐和舞蹈家裕容龄(4)汉族民间舞(5)少数民族民间舞(6)戏曲舞蹈的发展(二)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编写组编)1.远古及夏商舞蹈(1)有关舞蹈创始者的记载(2)传说中的远古氏族舞蹈(3)《大夏》与“禹步”(4)《大濩》与《桑林》(5)君王与舞蹈(6)陶器与舞蹈彩陶盆(7)岩画与舞蹈图像(8)商代甲骨文中的舞蹈2.周代舞蹈(1)周代“制礼作乐”的思想观念及文化措施(2)“六代舞”的构成与功能(3)“大武”的特殊风貌(4)周代的礼乐教育制度中的舞蹈实体(5)“六小舞”的舞蹈形态与风格(6)腊祭中的舞蹈(7)雩祭中的舞蹈(8)傩祭中的舞蹈(9)礼乐舞蹈的式微(10)女乐舞蹈的兴起(11)儒家的“尽善尽美”乐舞观(12)墨子的“非乐”理论(13)道家“合于桑林之舞”的美学理想3.汉代舞蹈(1)巾袖舞(2)鼓乐舞蹈与器具舞蹈(3)“象人”之舞与情节舞蹈(4)“四夷”乐舞(5)倡讴伎乐(6)后宫善舞者之舞(7)雅乐的复苏(8)大型演乐与饮宴用乐(9)幻想与现实相融的社会意识(10)厚重与轻疾共存的审美形态(11)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乐舞思想(12)傅毅《舞赋》中的乐舞思想4.魏晋南北朝舞蹈(1)以俗入雅的清商乐舞(2)门阀士族与清商乐舞(3)各族乐舞杂陈(4)中西乐舞相融(5)佛教乐舞(6)石窟中的乐舞形象(7)阮籍《乐论》中的思想命题(8)钟嵘《诗品序》中的思想命题5.隋唐五代十国舞蹈(1)中外兼备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2)政艺辉映的“立部伎”“坐部伎”(3)祈天祭祖的郊庙雅舞(4)层次丰富的“大曲”“法曲”(5)风格迥异的“健舞”“软舞”(6)人间情味的歌舞戏(7)梵音俗乐声绕梁(8)紫极八卦韵宫商(9)女巫婆娑岁舞傩(10)望夜燃灯陈百戏(11)朝野共乐享踏歌(12)贵族政要的乐舞轶事(13)文士阶层的乐舞佳话(14)平民军卒的乐舞活动(15)以礼为中心的太常寺(16)以乐为宗旨的教坊(17)以雅为标志的梨园(18)“四夷”乐舞入驻华夏(19)中原乐舞八方播扬(20)舞者乐之容(21)舞以象功德(22)舞以美德操(23)悲悦在人心(24)礼乐宁邦国(25)酒宴乐舞的传承(26)宋代“队舞”的先声6.宋辽西夏金舞蹈(1)瓦舍勾栏的民间舞蹈(2)皇室贵胄的百戏活动(3)酒肆歌舞的兴盛(4)丰富多彩的民间舞队(5)“队舞”与“大曲歌舞”(6)雅乐舞蹈与乐舞机构(7)宋代宫廷乐舞的程式、特点与历史意义(8)宋代宫廷向高丽输出乐舞(9)辽、西夏、金的乐舞(10)陈旸《乐书》中的思想命题(11)陈师道《理究》中的思想命题7.元代舞蹈(1)典庆“乐队”(2)宴飨乐舞(3)安代舞(4)倒喇(5)《海青拿天鹅》(6)萨满教舞蹈(7)藏传佛教舞蹈(8)“科”(9)插入性舞蹈8.明至清末前舞蹈(1)明代宫廷乐舞(2)清代宫廷乐舞(3)祭孔乐舞的特点及其历史流变(4)明清两代祭孔乐舞的定型(5)祭孔乐舞的历史文化价值(6)丰富多彩的汉代民间舞(7)蓬勃发展的少数民族舞蹈(8)明传奇中的舞蹈(9)地方戏曲中的舞蹈(10)昆曲、京剧中的舞蹈(11)戏曲舞蹈的美学意蕴(12)朱载堉《乐律全书》(13)韩邦奇《苑洛志乐》(14)张敉《舞志》(15)吕怀《箫韶考逸》(16)韦焕《雅乐考》(17)徐渭、汤显祖、李渔的乐舞思想9.近现代舞蹈(1)新文化运动孕育黎锦晖儿童歌舞(2)欧风美雨催生普通学校舞蹈教育(3)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的实践(4)吴晓邦的舞蹈艺术观及其对中国舞蹈的贡献(5)戴爱莲的中国舞蹈情结(6)戴爱莲掀起的边疆舞运动(7)井冈山孕育了革命歌舞(8)延河水激荡起民族舞魂(9)交际舞的风行与步入歧途(10)歌舞艺术的兴起与沉浮10.当代舞蹈(一)(1)康巴尔汗和贾作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2)民间舞的广泛发掘和艺术升华(3)中国古典舞的创造性建设(4)西方古典舞(芭蕾)的正式引入(5)军队舞蹈创作题材的拓展(6)军队舞蹈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品格(7)现代舞的探索和遭遇(8)大型舞剧初盛和音乐舞蹈史诗的开创(9)舞蹈理论原地的开辟(10)舞蹈基础学科的建设(11)表演性舞蹈逐步发展(12)自娱性舞蹈活动兴旺(13)两部芭蕾舞剧的样板戏经历(14)畸形舞蹈的发迹和泛滥(15)复苏期舞蹈创作与“左”倾余波11.当代舞蹈(二)(1)突破性的创作和探索(2)民族舞蹈的时代演绎(3)现代舞的借鉴和引进(4)市场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5)民族舞蹈的跨越式发展(6)现、当代舞蹈的本土化开拓(7)民族舞剧在繁荣中现突破(8)芭蕾艺术在完善中谋发展(9)舞蹈种类的拓展(10)群众性舞蹈的新动态(11)舞蹈研究的热点问题(12)舞蹈学术建构初具规模(三)外国舞蹈史:《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著)1.芭蕾的起源(1)古代希腊的舞蹈(2)古代罗马的拟剧(3)中世纪杂耍者的技艺2.芭蕾的雏形(1)文艺复兴与芭蕾的形成(2)路易十四与宫廷芭蕾(3)皇家舞蹈院与皇家音乐院(4)最初的芭蕾理论书籍3.前浪漫主义芭蕾(1)启蒙主义及其对前浪漫主义芭蕾的影响(2)18世纪的法国芭蕾(3)18世纪的奥地利芭蕾(4)诺维尔及其舞蹈改革思想(5)多贝瓦尔与《关不住的女儿》4.浪漫主义芭蕾(1)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芭蕾(2)塔里奥尼父女与舞剧《仙女》(3)《吉赛尔》(4)《葛蓓莉娅》与浪漫主义芭蕾的衰落(5)四人舞(Pas de quatre)(6)浪漫主义芭蕾的其他舞蹈家5.俄罗斯芭蕾(1)《奥菲士》与芭蕾传入俄国(2)瓦尔贝赫和格鲁什科夫斯基(3)活跃在俄国的法国编导们(4)彼季帕——俄罗斯芭蕾奠基人(5)俄罗斯芭蕾教学学派的形成6.世纪之交的芭蕾改革(1)戈尔斯基及其改革活动(2)福金的创作活动(3)佳吉列夫的“俄罗斯演出系”及其俄罗斯芭蕾舞团(4)佳吉列夫舞团中的几位主要舞蹈家7.前苏联芭蕾(1)探索阶段(2)戏剧芭蕾的兴衰(3)交响芭蕾时期8.当代欧美芭蕾(1)英国芭蕾简介(2)美国芭蕾简介(3)法国芭蕾简介(4)丹麦芭蕾简介(5)其他一些国家的芭蕾简况(6)苏联演员在西方的活动9.20世纪前期的现代舞(1)伊莎多拉·邓肯的自由舞蹈(2)露丝·圣·丹尼斯的宗教舞蹈(3)泰德·肖恩的美国舞蹈(4)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5)玛莎·格雷姆的心理表现舞蹈(6)多丽丝·韩芙莉的人道主义舞蹈10.20世纪后期的现代舞(1)艾瑞克·霍金斯的诗性舞蹈(2)约瑟·林蒙的人本主义舞蹈(3)默斯·坎宁汉的机遇舞蹈(4)皮娜·包希的舞蹈剧场(四)外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欧建平著)1.舞蹈概说(1)舞蹈定义(2)舞蹈特征(3)舞蹈的功能(4)舞蹈的起源(5)舞蹈的分类(6)外国舞蹈的范畴2.自娱舞蹈(1)原始舞蹈(2)民间舞(3)交谊舞3.表演舞蹈(1)宗教舞(娱神舞)(2)民间舞(娱人舞)(3)国标舞(4)古典舞4.芭蕾(1)芭蕾概说(2)芭蕾欣赏(3)早期芭蕾(4)浪漫芭蕾(5)古典芭蕾(6)现代芭蕾(7)当代芭蕾5.现代舞(1)现代舞概说(2)现代舞欣赏(3)自由舞(4)早期现代舞(5)古典现代舞(6)后现代舞(7)后后现代舞(8)表现派舞蹈(9)舞蹈剧场(10)在欧美的传播(11)在亚太的影响(12)身体剧场(13)当代舞(14)舞踏6.新媒体舞蹈(1)新媒体舞蹈(2)电视舞蹈(3)录像舞蹈(4)舞蹈录像(5)“计算机编舞法”7.新世纪国际舞坛的回顾与展望(1)年轻化(2)放松化(3)轻松化(4)科学化(5)知识化(6)现代(舞)化(7)环境化(8)多元化(9)小型化(10)全球化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了解并理解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对历史上中国舞蹈的几个重要时期和时代风貌要能掌握。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1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1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民族民间舞,顾名思义,是源自于民间的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以广大人民为基础,由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和形成比传承,同时,它更是诸多舞蹈艺术的来源,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舞.一、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民族舞蹈原于人民大众,以其通俗浅显、直接便捷的特点,直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与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人民劳动的结晶。

因此,只有反映、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和情感,才有发展动力。

大众性这个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涉及到的民间舞蹈创作价值取向,关系到民间舞蹈的生命力的问题。

忽略和轻视了这个审美特征,脱离人民群众所最本质的属性,就得不到观众的肯定和喜爱。

因此,要在作品中捕捉住人民大众的神态和神韵的特征,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产生生活原型的共鸣,产生情感感应。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各族、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理想、审美习惯都大不相同,使民间舞也各具风采。

在中华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以热情火爆、幽默风趣著称的东北民间舞,既有“哏劲”的动律,又有“稳中浪”的审美特征,表现了东北人民豪放的性格;以浓郁鲜明的鲁北地区豪迈、稳健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著称的鼓子秧歌,既有“稳、沉、撑”的体态特征,又有幅度极大的律动的特征,给人以占满空间的直感,充分发挥人体最大的`可塑性;以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著称的蒙古族舞蹈,节奏欢快,具有强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蒙古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作为艺术表现形态的中国民间舞蹈内容的多样性。

中国的地域广阔,南北差距较大,南方民族舞蹈更多表现阴柔细腻,而北方民间舞蹈擅长表现阳刚粗犷。

这种艺术形式的迥异,决定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就汉族民间舞蹈而言,大致可分为东北秧歌、云南花鼓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仅汉族民间舞蹈种类就有龙舞、狮舞、绸舞、秧歌等等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内容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

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历史发展娱人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

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

这些特征
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

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

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

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