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抒情诗,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门阀制度下寒门士人命运的愤慨与无奈。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2、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三、创作背景《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
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
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
《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鲍照

全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怀才被抑的愤懑不平是《拟行路难》最核心的情感。 这诗强烈地表现了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 社会的不满。“不敢言”三字蕴藏无穷悲慨。愈是不敢 言说,愈见其感愤深切。“心非木石”而有感,却“不 敢言”,一纵一收,把诗人内心难抑的悲愤淋漓尽致地 表达出来了。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愁”
“愁”的表现是什么?诗人为何而愁?
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 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 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同时还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 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 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末尾两句,由宁静家庭生活的续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 迸发,表面上引古圣贤的贫贱来自解自嘲,实际上是将个 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层面——怀才不遇不是个 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圣贤也在所难免。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相同处:
内容上,都写了怀才不遇而郁愤难平的感情。语言上,都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质朴而 生动。 手法上,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比、兴等。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高中语文第1单元鲍照《拟行路难》18选4原文注释及赏析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②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③内含麝芬之紫烟。
④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释】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
相传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
这里有意以仙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诗中描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画。
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
这只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笔调陡然一变:“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
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
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
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
四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②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觉,举杯断绝歌路难。
③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④【注释】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拟行路难》

诗歌的结尾意蕴深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 回味无穷。
修辞特色
比喻贴切
《拟行路难》中作者运用了大量 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生动,形 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手法
作者在诗歌中运用了象征手法,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 念或思想,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比手法
《拟行路难》中作者运用了对比 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同一 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出其特点, 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05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1 2 3
文学价值
《拟行路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 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对后世的诗 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启示
该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 文人墨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激发了他们对 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艺术传承
《拟行路难》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具 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 艺术借鉴和传承。
《拟行路难》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作品背景 • 主题分析 • 艺术特色 • 作品评价 • 作品影响
01
作品背景
作者介绍
01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东海(今山东临沂)人,出身贫 寒,才情卓越,被誉为“鲍照之 父”。
02
鲍照的诗歌以乐府诗为主,多抒 发对贫贱和人生艰辛的感慨,语 言质朴自然,风格豪放。
04
作品评价
历史评价
文学价值
南北朝时期,鲍照的《拟行路难》被认为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思想内容
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压迫,表达了作 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苦难的悲叹,具有深刻的 思想内容。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作品注释(1)“泻水”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
[1]作品译文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四)司马迁原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
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 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
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考题借鉴,知人论世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清·沈德潜《古诗源》)
诗文品析(品读情感 )
• 2、引发诗人愁情的是什么呢?
门第决定人生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 出愤怒的控诉。
诗文品析(品读情感 )
• 3.“心非草木岂无感”表现了诗人 什么情感?
•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 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与 下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笔下的鲍照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拟行路难(其四)
()
·
拟
行
南 朝
路
难
宋其
鲍 照
四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 的运用;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 鲍照(约415年~470年),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再品读)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宽慰——发展
认命
愁苦悲愤——转折
抗争——高潮
不认命
无奈——低谷
认命
诗歌“情志”
通过刻画诗人满怀郁结,举 杯驱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 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了深沉 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的悲愤之 情,表达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 和愤慨。
•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 属江苏)人。鲍照出身于一个贫寒 家庭,曾从事农耕。他早有诗名闻 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 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他浪 迹天涯,进山东、下江苏、来江西。 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 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 中。
•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 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愁
诗文品析(品读情感 )
合作探究(5分钟左右): 1、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 2、引发诗人愁情的是什么呢?
3.“心非草木岂无感”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文品析(品读情感 )
1、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
•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 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思想内容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李白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抒悲愤 明豪情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 语言清新质朴, 气势连贯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 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 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高考秘诀
• 知人论世,落实在考点上就是:
• “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
释 在答案中,把这三个要点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看到这幅图 和这个字, 你想到了什 么呢?
课堂总结:
命运, 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将《拟行路难》和《行路难》 的行路难进行对比: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
• 诗人遭遇
出身寒微,自称“孤门贱生”,空有一身才华, 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诗评家钟 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 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阻塞了天下寒士的仕进之路, 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 “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 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 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三看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解题
• 《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 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诗文品析(读懂大意)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初步感知
诗歌中直接表现“悲愤苦闷”这种情 感的是哪个词?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
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 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①因仕途失意而对世事变迁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 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 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