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竹文化价值分析

竹文化价值分析
竹文化价值分析
宋朝文学家苏轼曾赋诗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高度评价了竹的价值,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竹与高雅人居环境的关系。
(一)竹的生态养生价值。
由于光合作用,竹在吸收温室气体CO2的同时,会释放大量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改善肺功能、心肌功能和睡眠质量,增强人体抵抗力。
特别是在成规模的竹海,良好的生态环境、较高的负氧离子含量,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
(二)竹的观光旅游价值。
“山有竹则青,水傍竹则秀”。
竹四季常青、竹影婆娑、姿态优美,有声、影、意、形“四趣”。
徜徉竹海,可以尽情领略翠绿清凉、幽雅宁静的闲情野趣。
(三)竹的文化艺术价值。
竹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翠竹、青松、冬梅并称“岁寒三友”,竹与兰、梅、菊又称“花中四君子”。
颂扬竹的诗词歌赋数以万计,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咏竹的诗。
画竹在我国传统艺术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水墨竹韵至今仍保持长盛不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四)竹的文明承载价值。
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陶瓷上就有竹的符号,甲骨文上也有竹的象形文字和与竹有关的文字记载。
始于殷商、盛于两汉的竹简更是把竹的文明承载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流传并使用至今。
竹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五)竹的民俗文化价值。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竹以其在人们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使用价值,多角度展示了其特有的民俗文化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竹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竹文化习主席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民族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取得了一项项瞩目的成就,从绿皮火车到磁悬浮列铁;从泸嘉高速到港珠澳大桥;从老式天线到5G网络。
在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
中华文化像一棵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大树,枝叶繁茂,耸入云霄。
并一直默默汲取着营养不断生长着。
其中,竹文化就像是树的一个大的枝丫。
竹文化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6000年左右就有了确切的记载。
竹与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
在古代,竹不仅可以拿来充当建筑材料,还可以制伞和斗笠,其中竹筷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的物品,一直沿用至今。
竹笋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中,还占有一席之地。
在农业方面,竹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制造了竹制的提水工具来灌溉作物。
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竹与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歌书画。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数次提到了竹。
古人对竹也甚是喜爱,苏东坡还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扬州八怪”郑板桥生平最爱画竹,他赞美竹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在中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也时常出现竹的身影,竹景观就是江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
竹,与松和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被誉为四大君子。
它虽然没有牡丹富贵,比不上松柏伟岸,但它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且朴实无华。
竹,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内涵。
它在被利用的同时传递着它优秀的品质。
正因如此,中国人有着别人没有的无限的创造力,有着非同寻常的惊人的毅力,有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品质。
这些内涵是祖先在竹中所领悟并传承下来的,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竹文化调研报告

竹文化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文化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竹子作为材料,具有独特的韧性和缠绵的美感,成为了艺术家和工匠们喜爱的素材之一。
同时,竹文化还代表了勤劳、坚韧和纯洁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了解竹文化的现状和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竹文化的调研。
二、竹文化的历史源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竹文化传统。
竹子在农业、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竹作为主题,写诗、作画,表达他们心中的理想和情致。
在佛教文化中,竹子也常被视为纯洁和忍耐的象征。
三、竹文化的当代表现在现代社会,虽然竹文化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但它仍有一定的存在和发展空间。
竹子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建筑设计、家居装饰、食品包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竹子的特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竹文化息息相关,如竹编、竹戏等。
四、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竹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竹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勤劳、坚韧和纯洁,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竹文化在环保意识的提升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竹子生长迅速,同时也是可再生资源,利用竹子可以减少对其他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
最后,竹文化对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追求简约和平和的生活态度。
五、竹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竹文化有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挖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竹子作为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的优势将得到更多重视。
同时,竹文化也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出更多的应用和艺术形式。
通过推广竹文化教育和培养竹文化艺术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竹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
六、结论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活和审美的追求。
竹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竹子的材质和精神内涵,对建筑、艺术、环保等方面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竹子的寓意和象征

竹子的寓意和象征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它的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着中国人民的品质与精神。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绘画艺术还是建筑设计中,竹子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竹子的寓意和象征,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1. 竹子的外貌特征和传统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常被称为“君子”,这是因为竹子的外貌特征与人们对君子品质的定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竹子的形态高大挺拔,象征着君子的高风亮节和坚定的品格。
其次,竹子的茎秆中空,代表着君子的宽宏大量与谦逊。
此外,竹子的叶子常绿不凋,寓意着君子的忠诚与不变。
在传统审美观念中,竹子具有清雅、谦逊和坚韧的美德。
它的清瘦挺拔的形象,使得人们联想到高洁和精神清高。
同时,竹子的简约和谦逊的性格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的朴素和内在美。
2. 竹子在文学艺术中的象征意义竹子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意象,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散文和绘画中。
竹子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人格高尚和道德情操的赞美。
在唐代诗歌中,竹子经常被用来形容君子的气质。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来赞美了竹子的高风亮节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在绘画艺术中,竹子也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绘画家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和特征,来表达自己对内在美和人格修养的追求。
竹子在绘画中往往被运用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通过墨色和画笔的使用,来表现竹子的清瘦挺拔和空灵高远的气质。
3. 竹子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中,竹子是一个重要的材料和设计元素。
竹子的使用与其寓意和象征意义有关。
首先,竹子从材质上来说,具有坚韧、耐久、轻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房屋结构和实用的家居制品中。
其次,竹子的形态和纹理可以为建筑带来独特的审美效果,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古代,竹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比如竹制梁柱可以支撑起房屋的结构,竹编制品可以用作墙面装饰。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竹子作为中国特有的植物,其文化意蕴深厚,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竹子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来趣谈一下竹子的文化意蕴吧。
竹子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可以从其特性来解读。
竹子生长力强,茎秆韧性强,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顽强。
无论是经历风雨的竹子还是屹立不倒的中国人民,都展示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竹子又有山间清雅的特性,给人带来安静和宁静的感觉。
这与中国人追求内在修养、追求心灵自由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竹子在诗词歌赋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倾诉情怀的对象。
竹子的高洁、坚韧、独立的品质使其成为了古代文人的象征,也成为了诗人们借以表达情感和理想的载体。
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竹子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白日依山尽”的描写,使人联想到山林幽静的竹林,给人以博大精深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竹子也被广泛运用。
竹子是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竹笔、竹炭被用来书写绘画,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竹子被用作乐器制作的原料,如笛子、箫等乐器。
竹子的空洞振鸣使其成为了演奏优美音乐的理想材料,象征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
竹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古代的园林建筑到现代的民居建筑,竹子都以其自然、朴素、独特的美感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穿透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坚韧顽强、内敛安静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在竹子的文化意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无论是在诗词歌赋中还是在传统艺术中,竹子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引言: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艺制作中。
中国是竹的故乡,在中国的生活中,竹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文化不仅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和艺术中,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生活与竹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竹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古代中国,竹被广泛用于建筑和手工艺品的制作,如竹楼、竹架和竹编等。
竹也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如竹笛和竹琴等。
竹艺品和竹制乐器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文化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代社会,竹的运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和艺术,还扩展到家居装饰、生活用品和食品包装等领域。
竹编、竹制品和竹饰品成为许多人喜爱的时尚品牌和潮流产品。
二、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竹是一种天然材料,具有快速生长和可再生的特点。
相比于木材和塑料等传统材料,竹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小。
竹材在建筑、家居装饰和生活用品制作中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2.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竹具有良好的保温、透气和防菌性能。
竹制品的运用,如竹地板、竹纤维的床品和竹制的餐具等,可以改善室内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此外,竹制品还有助于调节湿度、防止静电和过敏等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弘扬文化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广竹文化,可以弘扬中国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念,如朴实、无私和团结等。
人们通过制作和欣赏竹编、竹艺品和竹制乐器等,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
4.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竹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竹制品生产和销售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竹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等。
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生香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生香艺术之美竹编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经过独特的编制技术制作而成。
它独特的形态和艺术感染力使得竹编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性,还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竹编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代。
在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古老的竹编技艺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竹编作品不仅用于生活,还被应用于建筑、农具等多个领域。
而在古代文人雅士中,竹编作品也被作为一种审美的象征,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艺术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二.竹编艺术的艺术特色1. 简约自然:竹子是竹编的主要材料,它自带的简约自然特性使得竹编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气息。
竹编作品以其简洁、朴实的外观给人以宁静、自然的感觉,让人沉浸其中。
2. 线条流畅:竹编艺术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协调,在艺术造型上有独到的见解。
通过不同的编织方式和技巧,竹编艺术家们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线条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3. 婉约雅致:竹编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通常以细腻婉约的方式呈现。
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细节处理,竹编作品展现出一种雅致的美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三.竹编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实用性:竹编作品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篮、家具、饰品等。
这些竹编作品不仅美观,而且轻便耐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2. 环保可持续:竹子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而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与此同时,竹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长速度快,在采伐后可以迅速恢复,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传承文化:竹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竹文化

中国传统竹文化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瑰宝,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竹子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中国造纸、建筑、工艺品等众多方面的主要材料,还与哲学、文学、诗词等文化领域相互交融。
首先,竹子在中国建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会使用到竹子,如悬挑式木结构的建筑,由竹子构成的屋檐架构能够承受重物,且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
另外,竹子还有良好的保温、隔音等特点,使得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除此之外,竹子还被用于制作园林、桥梁、亭台等等,给中国传统建筑添加了独特的风貌。
其次,竹文化在中国工艺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的工艺品中大量使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如竹编、竹篮、竹帘、竹笛等等。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将竹子编织成不同的形状,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竹篮、竹帘则具有通风、透光、环保等特点,同时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
此外,竹文化还与中国的纸张制作密不可分。
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而竹子是制作纸张的关键材料之一、竹纤维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张材料之一,其特点是质地坚韧、透气性好、耐久性强,一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印刷等领域。
除了在实用方面的应用外,竹文化还与中国哲学、文学、诗词等文化形态相结合。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竹子为题材来创作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清幽的心境。
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如它的坚韧和灵活代表了道家哲学中的“刚柔相济”之道,竹子的笔直和不染尘污的特点则被视为高尚品质的象征。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既作为实用的材料,也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竹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生态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竹文化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让世人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千里之外ing
摘要: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是潜移默化,通过对竹的研究,也可窥见现代人生活的一角而审视现代人的生活也可了解竹之文化。
关键词: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
史学家陈寅格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
既然中国文化浸润在竹之文化当中,那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充满了竹之气息。
竹文化在几千年成型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了竹之文化的熏陶。
窥竹,不仅可以看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
竹,已经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一、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衣
作为传统衣料的尼龙,棉,涤纶等早已是世人皆知,但是以竹为材料的衣服却是鲜有人知。
不过,以竹为衣却开始在世界上兴起一股潮流。
竹衣,其实是以从竹中提取的竹纤维为材料制成的。
竹纤维做得衣服具有七大特性:
抗菌性:竹纤维中含有“竹琨”抗菌物质,对贴身衣物有防臭除异味之功效
保健性:竹元素中的抗氧化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竹纤维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抗紫外线:竹纤维的紫外线穿透率为万分之六,抗紫外线能力是棉的417倍,竹纤维不带任何自由电荷,抗静电,止瘙痒
吸湿排湿性:在所有的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收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专家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毛巾久用擦汗不留异味。
舒适性:冬暖夏凉,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分
美观性:竹纤维具有天然朴实的高雅质感
环保性:竹纤维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无任何化学成分无污染,竹纤维100%可生物降解。
竹制品价格不比棉麻产品高,且天然健康,生态环保,具有传统衣料所没有的性能,虽因技术问题尚未普及却大有取代棉麻及其它产品之势。
二、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食
竹食品是以竹本身为材料制成,其嫩芽———竹笋,可食,用其炒肉、炒鳝丝,烩肉、煲鸡煲鸭皆可,其味清香,脆而不腻。
尤其是冬天采挖的竹笋,又叫冬笋,其味特鲜;竹叶可泡茶饮,别具风味,竹笋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尤其富含膳食纤维,是现代人喜爱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
另外,竹也是一种中药材:
竹叶,用竹叶泡茶饮,或同其它药合用,能解暑、清利小便。
可治浮肿、腹水和急性肾炎。
竹茹(嫩竹刨成的丝状物),有镇静除烦的功效,常同其它药合用治高血压,或其它热性病。
竹沥。
将鲜竹在火上烤,而滴下的竹汁。
能清肺化痰,治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热咳嗽。
虫笋。
为竹子上长出的瘤状物,利水除烦功效更佳。
如用虫笋、陈葫芦各下两、冬瓜皮一两,水煎服治各型水肿。
竹叶青,是以竹为一味药材的名酒生,它只是众多竹酒的杰出代表。
态鲜竹酒中富含有17种纯天然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类胡萝卜素、蛋白质类物质、天然有机物等天然营养成分,是非生化工程和生物工程的产物所可比拟的,它完全属纯天然物质,人体易吸收,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酒呈琥珀金黄色,具有“竹香幽雅、清爽纯正、柔和绵净、绵软回甜”的独特风格,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一般白酒的生物酒,有着绝对差异化、绝对个性的酒品格。
饮时不辣口、不刺喉,饮后不口干、不上头、易醒酒等特点。
加冰饮用其味更甘冽、幽玄。
品竹酒,品的是竹的一种意境。
三、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住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茎厚壁粗而坚韧,抗拉压性能好,是建筑的好材料。
我们现代人,为了寻找古时的那份宁静与诗意也是常常以竹为材,采用现代或古时的建筑方式做竹建筑。
竹建筑是以竹为材料的建筑形式的总称。
竹子是建造房屋和其它结构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
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相对而言价格便宜,容易加工,还可以在许多产竹国得到。
近年来,竹子作为房屋建筑材料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竹建筑历史悠久。
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
宫,造形美观。
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其中对竹楼的音响效果写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
”真乃美奂绝仑。
竹材料性能之优良可见一般。
竹子的机械性能因竹子种类、年龄、气候因素、含水率和竹茎高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竹子密度一般在500-800 千克/立方米之间。
竹子具有很高的强度,尤其抗拉强度。
研究表明:竹子强度与木材不相上下,有的竹种强度甚至超过婆罗双树和柚木。
以竹为材料的现代建筑代表是云南傣族的主楼。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
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云南地区,以竹为建筑材料充分利用了当
地的竹资源,极大节省了资金并且主楼在当地具有不可抵挡的优势,是傣族人的不二选择。
除了高大的建筑之外,竹饰品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竹花瓶、竹简、竹签、竹垫等在家里已屡见不鲜。
可以说,竹,装饰了我们的生活。
四、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行
竹制交通工具已经在生活中逐渐兴起,其中最常见的是“竹行车”。
“竹行车”即以竹为材料制作成的自行车。
竹具有多种传统钢铁材料不具有的特性:
1、竹子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有普通树木的5倍多
2、它不像金属有“疲劳”一说
3、竹子是生长速度最快的树木之一:某些品种一天就可以生长1.5m。
4、荷载能力胜过低碳钢
5、清洁环保,人机关系更合适
6、每辆自行车仅需要2.7米长的竹木就够了,轮圈用量不到2公斤。
可以极大节省材料,节省资金。
竹对现代人出行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交通工具,出行必备的坐垫、遮阳帽、颈枕等也常常有竹的身影。
五、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精神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人精神的特性代表。
竹,占其一。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字反映。
竹,象征高洁,孤傲,坚韧,不屈。
我们现代人的骨子里仍继承了这宝贵的品性。
在喧嚣繁杂的现代社会,心灵时常在灯红酒绿中迷失,闲暇之时穿梭于竹林中,会找回那份心灵的宁静,找回自己的本心。
竹,贯通中华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生活的一种具象符号。
参考文献:《节能环保的木竹建筑材料》萧凡
《西双版纳傣族竹文化研究》田静
《竹纤维及其产品加工技术》陈功
《竹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叶诚业王幸祥俞福惠
《竹材》张佯
《竹材实验房屋的设计及施工》潘长年
《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如来神掌
《竹材化学与利用》刘力俞友明郭建忠
《竹》张文科
《竹纤维产业方兴未艾》谢立仁
《竹纤维-一种前景广阔的环保型纤维》全国纺织器材科技中心
《竹笋加工与综合利用》陈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