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合集下载

阿尔茨海默病炎症机制及相关药物的研究概况

阿尔茨海默病炎症机制及相关药物的研究概况

些受体参与清除凋亡细胞 , 而且可以通过招募相关的单核细
胞 以及 自身 增 殖 来 增加 数 量 , 过度 增 殖 和 活 化 的 M 合 成 和 G 释 放 大 量 的 炎症 因子 和 过 氧 化 物 , 终 导 致 细 胞 的 死 亡 , 最 从
而加 重 了炎 症反 应 的 强度 。
A D脑 内炎症 痛 变的 显 著特 点是 中晚 期 大 脑 出现 大 量被
随着 A D的特 征性 病理 改 变, 小胶 质 细胞 不 能有 效地 清除
A 蛋 白 , 而 造 成 A3 白 的 累积 , 时 活 化 的 MG过 度 释 3 1 从 I蛋 同
放 炎症 因子 , 引起 局 部 炎 症反 应 。这 些 炎症 因子 通 过 细 胞 因 子 循 环 , 一 步 促进 M 产 生 大量 的 A P和 A , 成 恶 性循 进 G P 3 1形
性免疫防御功 能。在 静 息状 态下, MG表 面有 细长 的 突起 , 可以和神经元胞 体 以及 A C等 紧密联 系, 主要 起到 营养、 支
持 和 保 护神 经元 等作 用 。在 正 常 的 脑 内环 境 中 , MG表 现 低
nrosss m,N ) 行 性 变性 病 理 变 化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一 e u yt C S 退 v e 种 疾病 。患 者表 现 为认 知 障 碍 、 忆 力 下 降 直 至 智 力 丧 失 。 记 最 终 生 活 无 法 自理 。 近年 来相 关研 究表 明 , 小胶 质 细胞 ( i m— c g aMG 在 A rl, ) oi D神 经 病 理 变化 中起 着 “ 刃剑 ” 作 用 。 双 的
(my i b t po i, 1 , 而降低 AB对神经元 的毒 性作 a l d e rtn h ) 从 o a e 3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该病,而该数字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但已知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但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

一些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改善症状。

植物性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也被认为可以对AD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脑刺激和康复训练也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是改善β淀粉样蛋白代谢,减少Tau蛋白的磷酸化,促进神经细胞生成,并恢复神经元的代谢稳态。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免疫治疗、抗β淀粉样蛋白治疗、抗Tau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近年来国际上也进行了不少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这些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或许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希望。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早期诊断和预防。

因为目前许多治疗方案在疾病晚期使用效果显著较低,因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比治疗同样重要。

目前主推的早期预防策略包括保持锻炼、保持社交活动、以及控制食物摄入等。

同时,痴呆症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也将促进AD的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和预防方面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获取更好的治疗方式,但当前的研究对于该病的理解已经有所改进。

未来,相信人们会在各种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并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患 者记忆 力 减退 ,行 为 、个性等 发生 异常 。研 究 表 后 ,心 之 气 血渐 亏 ,一则 心 主神 明 之 机渐 渐 不 利 ,
明 ,90% 的 日 二 则气血 亏 不能 充养脑髓 ,故 易患痴 呆之 症 ;脾 胃
收稿 日期 :2007—04-17 作者简介 :罗朵生 (1983一),女 ,湖北通城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阿尔 茨海 默病 (Alzheimer disease,AD)是 本学 者 提 出 了 “类 胆碱 能学 说 ”,又 称神 经 递 质学
一 种 以进行性认知 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 的中枢神 经 说 ; (3) 自 由基 因 素 】:人 体 新 陈 代 谢 过 程 中 ,
系统 退行性疾病 ,约 占老年 性痴呆 症的 70%。主 要 自由基不 断地 产生 ,也不 断地被 清 除。 低浓度 的 自
病 因 、病 机及 药物 治疗 进行 了多 方面 的研 究 , 并取 免 疫系 统 衰退 , 自身 免疫 性疾 病 增 加 ,AD 发病率
得 了 显著进 展 ,现将 近 年的 研究 概 况综述 如 下 。 也 明 显增 加 ; (5) D一淀 粉状 蛋 白 (D—amyloid,
1 病 因病机的研究
通 讯作者 :郭姣 ,女 ,教授 ,研 究方向为 中西医结合临 床疾 病的诊治
E—mail:duoeryilianyoumeng@163.com
44
食 品与 药 品 Food and Drug 2007年第 9卷第 12A期
维普资讯
素虚 ,一则 经 气血生 化不 足 ,脑失 所养 ,二 则运 化 源性 神经营 养 因子 (BDNF);非 甾体抗 炎药如 布洛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 0006,China)

老年痴呆调查报告

老年痴呆调查报告

老年痴呆调查报告导语:老年痴呆,也被称为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接下来 WTT 整理了老年痴呆调查报告,文章希翼大家喜欢!9 月 21 日是“世界老年痴呆症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痴呆症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每 4 秒钟就会浮现一个新的痴呆症病例。

专家估计,我省老年痴呆症患者至少 60 万,老年痴呆症正成为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 4.2%,65 岁以上为 7.2%,80 岁以上患病比例高达 20%-40%,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占世界同类人群的三分之一。

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群体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难点。

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李海林主任介绍,对于老年痴呆的症状,不少人只是停留在近事记忆的遗忘,但是忽视行为动作和脾气情绪的改变。

老年痴呆患者,最早的症状可能是记忆障碍,随后还会浮现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不安,忧郁消极,或者无动于衷,或者勃然大怒,易哭易笑,不能自制。

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老年健康的. “第四杀手”。

现有药物只能控制、延缓病情恶化,尚无法治愈。

患者每月仅治疗就需花费千元,导致目前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不足 20%,农村则更少。

患者后期往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社会和亲人的匡助才干度过余生。

失智老人走失之痛,如何缓解?9 月 21 日是“国际失智症日”,也称“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世界老年痴呆症日”。

据统计,江苏老年痴呆症患者至少60 万,家庭与社会如何应对失智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考验,已成为未来发展、卫生及社会政策研讨的重大议题。

而失智老人屡屡走失,就是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朋友 81 岁的父亲从吴江松陵镇迎松小区走失,穿藏青色长裤、红黑相间布拖鞋,脑子有些胡涂……”昨天,记者的朋友圈被大家接力转发的这则信息刷屏。

阿尔茨海默病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认知和记忆功能丧失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有文献报道,我国“九五”期间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老年性痴呆65岁及以上年龄患病率北方地区为6.9%,南方地区为3.9%,总体水平介于世界各国中等水平之间。

由于此病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社会生活能力、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情感人格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因此,WHO已将老年痴呆症定为21世纪五大重点疾病之一。

寻找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有效药物,成为世界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往,抗AD药物主要以抑制胆碱酯酶、改善症状、改善脑内微循环及脑代谢等角度治疗。

现在,国际研究热点集中在减少引起AD的致病物质Aβ(β-amyloid, β淀粉样肽)入手,通过抑制Aβ产生、聚集,甚至制造针对Aβ的抗体等手段来对抗其对大脑的损伤。

现将各类药物的新进展综述如下:1. 胆碱酯酶抑制剂。

现用于临床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有他克林、多奈哌齐(安理申)和加兰他敏等。

此类药物对痴呆症早期以及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有效,但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及作用短暂等缺点,尤其是他克林对肝脏损伤严重,我国临床已不再使用此药。

目前,安理申仍是临床用于治疗AD的一线用药。

诺华公司开发的利斯的明(rivastigmine)是一种氨基甲酸类脑选择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属于该类药的第二代产品,商品名艾斯能,该药不经肝脏及P450代谢,对轻、中度早老性痴呆症耐受性较好,同时具有抑制脑内的丁酰胆碱酯酶作用。

在欧洲、美国等45个国家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双盲研究中获得较高的评价。

加兰他敏也是该类药物的第二代产品,临床用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总体功能。

该药于2000年7月被欧盟批准后在英国、爱尔兰首先上市,现已在25个国家上市。

1999年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 2000年已在我国主要城市重点医院抗痴呆药品中崭露头角。

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

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

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这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其特点是神经系统的退化导致智力、运动和认知功能的丧失。

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追踪医学研究中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关注重点。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阿尔茨海默病与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打结的关系。

淀粉样斑块主要由β-淀粉样蛋白组成,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回等区域积聚。

神经纤维打结则是由异常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的。

通过研究这些特征,科学家们希望能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

二、帕金森病的新突破帕金森病是一种因神经细胞丧失而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例如,他们发现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线粒体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关键器官。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这些发现为未来开发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并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三、亨廷顿病的治疗前景亨廷顿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常在中年出现智力和运动障碍。

虽然目前尚无治愈亨廷顿病的方法,但研究人员在寻找治疗方法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用于修复亨廷顿病相关基因的突变。

此外,一些新的药物也被发现具有减轻亨廷顿病症状的潜力。

这些希望的治疗方法为亨廷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四、未来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以便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次,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研究第一章:阿尔茨海默病概况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力丧失和其他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脑部疾病。

此类疾病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有4700万人患有AD,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至1.5亿,其中80%的病例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目前尚未找到AD的根本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医学手段之一。

第二章: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目前A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等多种方法。

本文重点介绍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

药物治疗通常是指使用药物来控制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来减少神经元的死亡,这些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酰-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及其他药物。

除此之外,对于因认知障碍而失去日常能力的患者,药物治疗一般与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相结合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章:药物治疗的进展3.1 胆碱酯酶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增加脑中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增强脑部的神经递质功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有多奈哌齐(Donepezil)、加替沙星(Galantamine)和利福平(Rivastigmine)。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肝功能的异常等。

然而,这些成分已被普遍接受并且广泛使用。

单独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提高认知功能,在疾病早期的病人中使用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3.2 NMDA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防止谷氨酸在脑中的释放来预防神经细胞的死亡。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甲氰咪呱(Memantine),它已被证明对一些轻度和中度的治疗效果是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适用于早期病人。

虽然NMDA受体拮抗剂仍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但这些药物被认为是治疗AD的有效选择。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失智症。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此病。

这个数据令人担忧,特别是考虑到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年龄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大多数被诊断患有该病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随着寿命的延长,高龄人群人数不断增加,因此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研究发现,每10年患病率翻一番,60岁以上的人患病率较40岁时增加了5倍。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数可能超过1亿。

除了年龄外,遗传因素也对患病率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特别是APOE基因ε4等多种基因变异,被认为是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家族中已有患者的人来说,患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要高。

此外,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产生影响。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项针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发现,这些疾病会增加患者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另外,长期面临压力、缺乏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也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女性患上该病的风险稍高于男性。

一项研究指出,女性在进入老年时会面临更大的风险,而男性则倾向于更早发病。

这可能与雌激素在抵抗衰老方面的作用有关。

此外,人种和地区也可能对患病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亚洲地区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总之,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作者姓名:魏巍
指导老师:朱道立教授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081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渐进性大脑退行性病变,是德国著名神经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Alzheimer 于1907年首先描述,后人以其姓氏命名的。

它是最常见的成年痴呆症,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急剧增高。

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在65岁的人群中为5%左右,而在85岁老年人中,其发病率则高达50%。

由于A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缺失、认知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不但严重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AD是当今公认的医学和社会学难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许多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病理,影响因素,治疗策略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 disease, AD) is a progressive degenerative brain disease, is a German anatomist and pathologist nerve Alzheimer first described in 1907, later generations named after its name.It is the most common adult dementia, the incidence rate increased sharply with age.In western countries, its incidence among people aged 65 and 5% of the elderly in 85 years, the incidence is as high as 50%.As the AD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memory loss, cognitive impairment, life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not only affected their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returned 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 a heavy burden.So AD is today recognized med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governments and extensive attention.
【Key word】Alzheimer disease , Disease pathology , Factors , Treatment strategies 【正文】
Ⅰ.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1.1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和历史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伴有认知、行为和功能失常的进行性的神经变性疾病,是老年痴呆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AD是1906年由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Alzheimer 最先描述的。

这是1例55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在生前已多年遭受严重的包括——记忆、语言和社交能力在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折磨。

AD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认知障碍,一记忆障碍,时间和空间定向能力障碍,性格孤僻淡漠,精神行为障碍等。

目前,全世界可能有数千万的人正在遭受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

仅美国,据估计就有45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65岁以上发病率为10%,而85岁以上发病率近50%。

据专家估计,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己超过500万,占全世界所有患病人数的1/4,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更为庞大。

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危险就可增加1.85倍。

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高,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癌症。

同样,阿尔茨海默病致残率也高。

因此,阿尔茨海默病将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的最严重疾病之一。

1.2 AD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根据遗传方式,AD可分为家族性AD和散发性AD,其中散发性多于家族性。

根据发病年龄,以65岁为界,可把AD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迟发型多于早发型。

总的来说,可将AD分为三类:(l)家族性早发;(2)家族性晚发;(3)散发性晚发
“确诊”AD病的诊断标准是:①有系统性疾病或能导致痴呆的其他脑部疾病的存在,但当前痴呆并不认为是由这些疾病引起的;②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单一智能(一记忆或语言)的进行性下降。

③病人尸检或脑组织活检有组织病理证据。

若一个病人符合很可能AD病的诊断标准且基因检查发现有相关致病基因的突变,绝大部分调查者会下确诊诊断
1.3AD的形态学特征
(l)头颅大小:1994年第四届老年性痴呆症国际研讨会上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头部大小与
老年痴呆症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即头部较大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要
小于头部较小的老年人。

(2)大脑皮层变化
通常认为,皮层萎缩是AD病患者的主要特征,可能导致AD病患者的脑重量有所减轻,皮层萎缩主要发生在学习和记忆处理区,包括颖页和前额页,这种萎缩主要是由皮层突触减少和神经元死亡所引起的,如图1所示。

另外,AD患者皮层中发生退行性病变的神经元往往显示出升高的氧化损伤,降低的能量代谢水平和紊乱的细胞钙稳态,如图2所示,正子断层扫描(PETScan)显示正常人较AD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葡萄糖吸收(红色,黄色表示)。

1.4AD的病理特征及其分子机理
(l)淀粉斑和神经纤维缠结
AD的两个主要的神经病理特征是血管及细胞外的淀粉斑(amyloidPlaque或senileplaque)和神经元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tangles)。

淀粉斑的中央核心是由40一42/43个氨基酸组成的β淀粉样肽(β一amyloid,Aβ),外围是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包含双股螺旋纤维的轴索。

淀粉斑内同时有APoE、炎症反应的急性期物质存在。

淀粉斑的密度颖枕叶最高、顶叶中等、额叶和边缘叶最低。

脑膜、大脑皮质表面血管内也可见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些物质的沉积可引起淀粉样血管病变。

神经纤维缠结是由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产生的双股螺旋纤维所组成的。

这些纤维的存在扰乱了细胞内正常的物质转运并导致细胞死亡。

(2)淀粉样级联假说
“淀粉样级联假说”(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在AD发病机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个假说认为Aβ在启动AD的病原级联反应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由于Aβ在大脑内的清除速率小于其产生速率而导致其在大脑内的沉积是AD相关病理,包括神经纤维缠结、突触缺失和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发病机制。

这个假说有着众多的遗传学、分子学、生物化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发现作基础。

图1.2说明了Aβ造成AD病理的过程,虽然引起Aβ大量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但与AD相关的基因突变能促进β一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β一淀粉样蛋白可引发一系列导致细胞死亡的事件。

活性氧簇的产生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激活细胞死亡程序、脂质氧化,并可扰乱细胞膜。

β一淀粉样蛋白同时能激活补体、小胶质细胞,通过炎性机制加速细胞死亡。

淀粉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两者的关系至今尚未明了,但一般认为AD病人中神经纤维缠结是淀粉样蛋白所引起的代谢性事件的产物。

(3)APP的蛋白水解和Aβ的产生
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过一系列蛋白水解过程产生的。

APP是一种体内广泛表达的单次跨膜蛋白,在所有细胞中,APP的半衰期很短,能够通过两种通路快速代谢:α通路(α一pathway),β通路(β一pathway),具体水解过程如图1.3所
示。

Ⅱ.后天因素对AD的影响及决定作用
2.1衰老与AD:
衰老是AD的重要机理之一,国内老年患病率约为2%~5%,≥65岁后,每隔5年,AD
患病数可增加1倍。

高龄老人可达10%~20%以上,每年新发病约1%左右。

2.2受教育程度与AD
受教育程度低者患病率高于受教育程度高者。

受教育水平高者,其大脑皮质突触可能更多,
处理信息能力可能较高,对AD的患病可能有较大的抵抗力,高文化水平可推迟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