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1《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1《新闻两则》

第一单元和平的期盼1新闻两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荻.港()统率.()要塞.() 歼.灭() 泄.气()绥.靖() 阻遏.() 高屋建瓴.()锐不可当.()2.(曲靖中考)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B.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体现了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

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

D.“温故而知新”出自课文《〈论语〉十二章》,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3.(云南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谈论云南文化及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C.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4.评析《新闻两则》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仿照例句,用“从……中,我听出了……”的句式写两句话。

①从“百万大军”中,我听出了解放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②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③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字中,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1)从“________”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这则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消息,卫生计生委日前起草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练)(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练)(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专题01 新闻两则一、阅读理解完成1--3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作者毛泽东写的这篇新闻立场明确,观点鲜明,那就是对我军的赞扬和鼓舞,对敌军的痛斥和打击。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答案】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3.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说明B.记叙议论C.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判断。

新闻的功用就是阐述事实,再结合本文内容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作者写的这篇新闻立场明确,观点鲜明,那就是对我军的赞扬和鼓舞,对敌军的痛斥和打击,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阻遏.(è) 管辖.(xiá)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ǎng)B.磅.礴(bàng) 歼.灭(qiān) 荻.港(dí) 排山倒.海(dǎo)C.绥.靖(suí) 芜.湖(wú) 逃窜.(cuàn) 高屋建瓴.(líng)D.阌.乡(wén) 要塞.(sè) 殷.红(yīn) 负隅.顽抗(yú)提示:A项中“锐不可当”的“当”应读“dāng”;B项中“磅礴”的“磅”应读“páng”,“歼灭”的“歼”应读“jiān”;D项中“要塞”的“塞”应读“sài”,“殷红”的“殷”应读“yān”。

C项注音完全正确。

答案:C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阻遏.(阻止) 歼.灭(消灭)B.绥.靖(安抚、平定) 殷.切(深厚、丰盛)C.管辖.(管理) 锐不可当.(抵挡)D.瑰.宝(奇特、珍贵) 高屋建.瓴(建立)提示:D项中“高屋建瓴”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建”为“倾倒”之意。

答案:D3.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和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记叙)B.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描写)C.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记叙)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议论)提示:此题是考查我们对几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与区分,特别是记叙与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容易混淆。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1新闻两则(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1新闻两则(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01 新闻两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2分)原来你离我那样近安宁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因为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

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工作。

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的卡上。

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吃一顿简单的饭。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

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的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土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

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

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

他来到北京,只主动与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

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

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

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

就在所有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到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

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

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

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巧用反衬态度鲜明——《消息二则》中作者观点的表达技巧一般来说,报道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要把观点态度用比较含蓄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

《消息二则》就运用了反衬的方法,色彩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例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例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上述两例,表面上是写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实际上是用国民党反动派的仓皇溃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饱含着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肯定和称赞。

例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段话从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行动,及其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的判断失算,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同时也把作者对敌人无能和愚蠢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4: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话阐述了国民党军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也是用国民党广大官兵对反动政权的失望和泄气,反衬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不得人心。

《消息二则》正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因此,这二则消息能够成为消息作品中的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步训练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溃.退()荻.港()芜.湖()歼.灭()阻遏.()锐不可当.()泄.气()督.战()要塞.()殷.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缠斗至中午,汉军固然是刀折矢尽,羌军更是吃不住劲,全线溃退..。

B.女足业已..晋级奥运会,苏州奥体中心内,上万球迷激动并幸福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_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_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新闻两则》(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 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 “冲破”改为“攻进”, “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同步训练新人教版20210709158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同步训练新人教版20210709158

12021年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同步训练新人教版20210709158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豪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抗击,甚为柔弱。

此种情形,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专门大关系。

国民党的宽敞官兵一致期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专门泻气。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签.()定(2)上面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2.填空。

(1)新闻的结构要紧包括、、三个部分。

(2)新闻的最要紧特点是。

3.依照下面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个字)重庆商报讯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

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

作为来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和摄影爱好者。

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

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照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类的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今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经历和感情,激发人们爱护生态的热情。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要紧内容。

(不超过20字)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辞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

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

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许多国人惊呼自己差不多“可不能写字”,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担忧。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5、6题。

5.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专门紧密,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争的情形。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强化精练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强化精练

1、新闻两则毛泽东编辑者:杜泽一判断题(2分,每小题0.5分)1.(1)消息用来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

( )(2)消息的特点之一是让事实说话,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作一定的虚构和夸张。

( )(3)消息的标题由引标、主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标是必须有的,其他的则可有可无。

(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全面叙述了消息的主要事实,其中“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雄浑,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 )二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2.下面的“通知”格式有误的一项是A.标题位置B.正文开头C.通知对象的位置D.署名和日期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B.他的观点和我的看法基本一致。

C.我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里长城。

D.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否学好功课的前提。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常用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B.新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实效性。

C.新闻的标题包括正题、引题和副题。

D.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背景是在主体中出现的,结语则在篇尾。

B.每条新闻都必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C.新闻通常用副题来交代背景。

D.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

6.下列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A.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主语:我35万大军和西路军)B.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主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协定)C.山头上插着我军的战旗。

(主语:山头上)D.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意识到”的宾语:你在幸福之中)7.对下列加粗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训练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30字以内)
________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_____。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________
________
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锐不可当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

(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

“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

”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

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

(此题意思对即可。

)5.⑧⑨句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二、1.第①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导语:第①句话。

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

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

每句为一层。

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

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

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

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