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交通路线看唐代吐蕃与南诏的关系

合集下载

身陷蛮域的郑回与破落蕃地的王锡——试比较南诏和吐蕃与唐之关系

身陷蛮域的郑回与破落蕃地的王锡——试比较南诏和吐蕃与唐之关系
【4]史记·西南夷列传:卷116[M].北京:中 华书局,1965. [5]汉书·武帝本纪:卷6[M】.北京:中华书 [6]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卷86[M].北京: 中华书局,1965. [7]新唐书·吐蕃传:卷216[M].北京:中华 书局,1965.
华书局,1965.
[1 出版社。2004. [10】[法]戴密微.吐蕃僧诤记[M].耿异译.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们已夺取的唐朝城镇,劫走居民中的青壮年,这些 青壮年被强行编入吐蕃军队,特别是派作向导;
来。对于病人和老.或被故意致残,或干脆被杀 死”。【10】‘2”占领敦煌初期,吐蕃强行推行同化政 策,让汉人改易穿着,学说蕃语赭面文身“赐部 落之名,占行军之额”,19“…这更使汉人和吐蕃
内的吐蕃节儿引火自焚;后来审判的供词说,这次 起义是因为玉关驿将王令诠苛刻驿户引起的,但
[9】赵晓星.敦煌落蕃旧事[M].北京:民族
Hale Waihona Puke 代以来臣属于中国,杨国忠无故对其进行骚扰以 存下来的汉族服装,正如白居易《缚戎人>所谓 。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话正朝
【8]旧唐书·吐蕃传:豢196[M】.北京:中 局.1965.
出版社。19“. [3]王锡呈奏赞普的第一道表章[A】.[法】
[2]顿悟大乘正理决序[A】.[法】戴密微.吐
文婷:
对招抚云南的可毹性作了具体分析,部云南自汉 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战略计划,李泌
防护关陇、王畿之地都有重大意义,是涉及唐朝全 在唐与吐著的对抗中。南诏对局势起着重要 是否还念及他们,天朝王师何日西进。”““”)
东跪拜哭泣,以寄托对大唐的思念;长庆二年 蕃中妻子知。暗思幸有残筋骨,更恐年衰归不
年节举行奠祭祖宗的隆重仪式时,他们就穿上保 治下的敦煌居民虽然必须循夷俗而穿戴,但每当

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

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

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

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唐初,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

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

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

唐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帝国西南疆的安全。

兴起永徽四年(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

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

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

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8] ,进爵为云南王。

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

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

壮大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

天宝四年(74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遣使至云南,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皮逻阁很不满意。

天宝九载(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

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 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

南诏国的成立与吐蕃的关系

南诏国的成立与吐蕃的关系

南诏国的成立与吐蕃的关系(日本)藤泽义美著吴彦金伟译前言南诏国是晚唐后半期以今云南地区为中心建立起的一个王国。

传说细奴罗为王统的初代,他是大理盆地南部蒙化县一带的蒙姓部族的酋长。

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前后,细奴罗作为云南地方具有实力的酋长开始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一直掌控大理盆地霸权的白蛮种系的张姓大部酋的势力圈(白子国)开始瓦解。

但是,南诏作为名实共有的王国最后得以建成却经历了六代约一个半世纪的苦难历程。

具体地讲,从初代到第二代罗盛炎、第三代盛罗皮的这一段为蒙舍诏(南诏)的抬头期;第四代皮罗阁时期为勃兴期;第五代阁罗凤在位期间进入王国的建设期;到第六代,异牟寻治世时南诏国才得以确立。

南诏国自勃兴到掌握大理盆地的霸权期间等待了九十多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的云南地区处于唐朝强大势力的控制下;第二,张氏失去支配权后大理盆地一带历史发展的情势颇为复杂----白蛮种与乌蛮种的对立为主要矛盾,另外,从属于张氏势力之下的白蛮系各部酋以及乌蛮系六诏之间也存在着对立抗争。

因此,南诏立国所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从唐的支配下解脱出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幸再次受制于新兴的吐蕃达四十余年,为挣脱羁绊屡经磨难。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王国形成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以下的主要阶段:△唐高宗永徽4年(653)前后入唐,授封为魏州刺史(初代细奴罗)。

△唐元宗开元16年(728),封台登郡王(第四代皮罗阁)。

△唐元宗开元26年(738),封越国公、赐名归义、其后册立云南王。

(第四代皮罗阁)。

△唐天宝11年(752)归从吐蕃、被封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号东帝(第五代阁罗凤)。

△唐德宗贞元10年(794),脱离吐蕃归属唐、册立南诏=南王(第六代异牟寻)但是,关于南诏国成立的具体情况和主要原因等方面实际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云南地区强大部酋的制压,也就是说由于云南地域内部的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从唐朝和吐蕃两大强国的支配下挣脱出来这一对外的客观历史性原因。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唐玄宗时,
高僧要真应邀
6次东波日本
传授佛法。前
5次均为成功。 754年,第六 次
东波成功时, 要
真已66岁高
I直

KETANG
鉴真到达日本
要真在日本生活了 10年,不仅传姓佛数,还把启朝的建域技术、医筠学以 及文学、绘囱等传珂 日本,
中日大化交沆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代建筑圆通a 寺
目本平安射代 建筑平等院
A .①⑵③ B .①J(IW2)S ④ C.①③④ D.
3.从贞观年间开始的200年内,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
多者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sn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4.名著《西游记》家喻户晓, 书中的故事情节我们耳熟能详,其中的故事取材于
I 。 皇
天帝
k 下 J
百8

(4)唐蕃结盟
并剂<>,♦
MWo 比 ■■
升心
大暗《*r, M 为 汉 JKK*HD
的#好岭历史 臭%
唐暮会盟
二、西行与东渡
L店朝的对外交通 2. 遗店使 3. 玄奘西行 4. 鉴真东渡


鞭达朝鲜半岛 从登州,鲜 扬州出

发岛.日本
长 安 出 发
沿丝绸之路可达 中亚、西亚
苦&茫汁膜, 前,K 竺
10 1 *平后.**»希 大最 长安。
北教传媒为您提供最优质课件淌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北教传媒为您提供最优质课件
《大唐西域记》书影

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从年号变迁的视角

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从年号变迁的视角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8第 33 卷第 4 期2020 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0 - 31作者简介:方冬,男,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在南诏史研究领域,对南诏年号的考订一直是上世纪研究的热点。

前辈学者李家瑞、张增祺等,依靠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先后订正了数个南诏年号。

①但较少有人注意的是,南诏纪元年号的使用是和它的内外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的。

实际上,年号的使用承载着特殊的政治意味,中古时期的年号绝不仅是一种纪年方式,其更是一种权利表达。

年号构建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统治合法性的构建,其中具有浓厚的“正朔”或“正统”意味。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年号考证和历法使用的角度,重新审视南诏与唐和吐蕃的关系。

不周之处,还望师友指教。

年号的变迁一定意义上象征着“正朔”内涵的变化,那么何谓“正朔”,它又是如何具备王朝“正统”意味的呢?一、“正朔”与“正统”“正朔”原是历法词汇,“正”即正月。

而“朔”与朔望月紧密相关,一个“朔望月”是月亮的圆缺周期,也是一个月的时间周期。

因此,“朔”之意为一个月的第一天。

“正朔”之本意是一年中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具有相当重要的历法意义。

所谓“四时不随正朔变,何以为四时据物为名,春当生,冬当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从年号变迁的视角方 冬(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南诏年号的变迁有其独特演变脉络,受唐与吐蕃影响深刻。

通过考察,其第一个年号“赞普钟”受吐蕃影响产生,此后南诏就一直自建年号。

从贞元会盟直到世隆叛唐,尽管南诏对外“奉唐正朔”,受用唐历,但对内一直使用自建年号。

南诏年号的变迁可谓是与唐、吐蕃关系的“晴雨表”。

以吐蕃年号纪年、自建年号纪年到公开称帝建元,与南诏由唐朝封王、到与吐蕃相约称帝、对外奉唐但对内称帝、直接公开称帝的政治地位变迁一一对应。

唐与南诏间的相互关系

唐与南诏间的相互关系

唐与南诏间的相互关系618-620 年爨宏达受唐封为南宁总管府 昆州刺史,唐遣使招谕爨部 部,其结果是爨部归附,遣 使唐至朝廷朝贡。

621年 崔州治中吉弘韦率领一个考察队出访南宁,途经昆明,劝 昆明降附朝贡,唐设置姚州。

624年继韦仁寿为南宁州都督之后, 唐放弃对南宁州的直接统治, 而由当地土长爨归王徒莫诋蛮和俭望蛮归附唐朝。

蒙舍诏主细奴逻遣其子率领 使团入朝唐廷,唐朝赏礼传说在细奴罗与罗盛的数十 年间还派了其他几个使团入 唐设置姚州都督府。

吐蕃攻陷唐之安戎城;西洱河与其他诸部降附吐蕃;唐罢弃姚州。

浪穹部族归附唐朝;后来,南诏首领盛罗皮遭使入唐朝 贡;唐廷赏赐丰厚礼物,给南迢王皮罗阁遗使入吐蕃朝贡。

738年唐廷册封皮罗阁为“云甫王”。

南诏遗风迦异率使团入唐延,唐赏赐礼物,授官封号。

八世纪四十年代末期据说皮罗阁和唐朝使臣在南宫廷激烈争750年唐朝边官疏远、诬奏阁罗风,南诏攻陷姚州。

与吐潜结盟,从吐蕃朝廷得到赏赐与封号。

唐剑南西川大车击败吐与南诏的联合进攻,导致南图与吐蕃关系的恶化八世纪八十末期南诏朝廷的高级顾问、被俘虏的中国官员郑回劝南年代末期重与唐朝结盟。

788年南诏通过东部诸蛮苜领向韦皋传递归好于唐的信息791年吐播与南诏之间的不信任与抱怨与日俱增,韦皋与南诏之间的移密接触仍在秘密进行。

793年异牟寻遣使入唐,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唐廷给他们以极大的荣誉。

794年在取得袭破吐蕃的巨大胜利后,南诏又派另一个使团出访唐朝。

802年南诏使团入唐,骤国亦遣子因南诏至长安共同朝贡。

南诏与骤国使团都向唐进献富于异邦情调的迷人舞乐。

唐廷以异牟寻去世,废朝三日以为纪念,唐遣使至南谓书祭,册立南诏继立810予的盛宴和礼物。

816年授南谓使臣官职封号,赐以银、等札,授以国信。

816年唐廷遣使至南诏送皇后去世的讣告。

这一年末,另一个南诏使团到达长安。

818年南诏遣使入唐朝,南诏请求帮助唐军讨击吐,但是唐朝没有接受。

820年礼物给使团。

唐吐蕃与南诏

唐吐蕃与南诏

叙述唐代南诏与唐朝、吐蕃的关系简单的说,唐代南诏与唐代、吐蕃的关系是既有合作联盟又有纷争对抗。

一、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公元7 世纪初, 吐蕃政权崛起于青藏高原, 统一各部, 势力强盛。

面对这种形势, 唐王朝一方面以武力对抗, 另一方面则扶植南诏以抗衡吐蕃。

这一策略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诏属六诏之一, 同是“乌蛮”部落, 即前述之蒙舍诏, 因所处地区位置最南, 故称南诏。

南诏诏主皮罗阁及其子阁罗凤在唐朝的大力扶植下,先后攻取石和城、石桥城, 夺取太和城与大厘城, 又筑龙口城以为守御, 全部占领“西洱河蛮”地区;又击溃受制于吐蕃的三浪诏( 浪穹、施浪、赕三诏) 的武装, 并占有越析诏之地。

就这样, 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 在驱逐吐蕃势力的同时, 统一了洱海地区。

开元二十六年( 738 年),唐王朝册封蒙舍诏主皮罗阁为“云南王”, 赐名“归义”。

南诏自从合六诏, 破吐蕃, 并诸爨后, 割据云南的形势已近形成, 而且“日以骄大”, 直接威胁唐王朝对云南的统治, 这是唐朝廷所极不愿看到的。

于是二者的关系由友好合作而产生猜疑, 最后发展为兵戎相见。

阁罗凤自知兵单力弱, 难以抵敌,于是阁罗凤决意归附吐蕃, 遣使请求援军, 合力反击, 唐军全军覆没。

南诏虽利用唐王朝与吐蕃的矛盾而实现了对云南的割据, 然而基于与汉族地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人心所向, 以及对唐王朝总体力量的考虑, 仍然为“归唐”留下了后路。

南诏归附吐蕃十余年后, 由于吐蕃对南诏征派重税和劳役和吐蕃大力扶植原浪穹诏诏主后裔利罗式( 矣罗识) 阴谋取代南诏王位, 这些坚定了南诏归唐的决心。

贞元九年( 793 年) , 南诏王异牟寻决心归唐,他把给韦皋的信一式三份, 派出三批使者, 一出戎州, 一出黔州, 一出安南, 以保证信使到达, 并转抵长安。

韦皋当即派遣巡官崔佐时于次年正月到达阳苴城, 与异牟寻子寻阁劝并清平官等会盟于洱海之滨的苍山。

吐蕃王朝东方交通干线——南诏道上的盟与叛、川西路上的战于和

吐蕃王朝东方交通干线——南诏道上的盟与叛、川西路上的战于和

吐蕃王朝东方交通干线——南诏道上的盟与叛、川西路上的战于和展开全文详情本文是《吐蕃王朝四方交通》文章的第2篇,上一篇我们讲的是吐蕃东北、东南两个方向(《吐蕃王朝周边的交通干线,唐蕃古道和蕃尼古道》),今天我们来讲吐蕃正东通向南诏国和川西剑南的道路。

吐蕃王朝崛起后,与唐朝除在东北方的河陇地区,西北方的西域进行角逐外,在东、东南也极尽拓展。

虽然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深山沟谷,严重影响了东部道路的通畅。

以至于,即便到1954年川藏公路修通后,都堪称天堑。

但自然地貌的阻隔,并没有挡住吐蕃拓展的脚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吐蕃向东的渗透,使南诏国和川西诸羌都臣服在其脚下,并和唐朝的剑南节度爆发了剧烈的军事摩擦。

交通自然是对外扩展的关键性因素,吐蕃在这个方向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两条,分别是“南诏之路”和“川西之路”。

“南诏之路”上的盟与叛吐蕃通南诏国的道路一般认为存在两条:其一、由芒康——德庆——铁桥——羊苴[xié]咩城(南诏国都城,今云南大理以西)。

其二、是从察隅过大雪山,沿高黎贡山西侧的梅开恩江至永昌。

从吐蕃军事的扩张角度上说,直达南诏国都的第一条通道,无疑要重要很多,吐蕃也以此为东出的云南的主要路线。

“神川铁桥”一词,多次出现在汉、藏史料中,成了三国君主关注的焦点。

吐蕃王朝东进之时,唐、蕃两强争霸的局面已基本形成,而南诏国便成了唐蕃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之一。

南诏倒向任何一方,都将使其在云南、川西地区占据绝对优势。

六诏国隋末唐初时期,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有“南诏”之名。

正是在唐朝的扶持下,蒙舍诏势力不断壮大,吞并了其余五诏一统西洱河地区。

当时,南诏国大概率已经进入相对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从技术实力上说未见得低于吐蕃本土,极有可能尚高出半筹。

据《蛮书·名类第四》载:八世纪的南诏王阁罗凤一次就“徙二十余万户于永昌城(今云南保山)”,以每户五人计,20万户约有人口近百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1期Vol.40No.12019年1月Jan.2019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摘要: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交流往往都是沿着交通线路的方向进行的,对这些道路的史地考证是研究民族关系史的合适切入点。

中国唐代西南两大少数民族政权吐蕃和南诏都与唐朝政府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亦有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吐蕃和南诏有东西两条交通道路,其中东线因为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原因成为两地间主要的交通管道。

双方沿着这条通道留下了大量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历史印迹。

关键词:吐蕃;南诏;历史地理;剑川;石宝山石窟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19)01-0062-05收稿日期:2018-10-05作者简介:李晨升(1974-),男,北京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史,藏学。

从历史交通路线看唐代吐蕃与南诏的关系李晨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唐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原政权的扩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原文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逐渐加深。

同时,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地文化,其中的一些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性政权并向周边拓展自己的影响,发生了族群间的互动。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融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吐蕃和南诏是唐代在中国西南地区崛起的两大少数民族政权,各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除了与唐朝中原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外,吐蕃和南诏也曾有长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社会与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考察吐蕃与南诏的交通道路入手,借助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探讨唐代两地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

一、吐蕃与南诏的交通路线与政治关系学界一般认为,吐蕃通往南诏的交通路线有东道和西道两条。

东道自藏东的昌都至云南大理,但是对昌都往南入滇道路的具体走向存在争议:一说由中甸渡金沙江至剑川,如《云南志》的校释者赵吕甫;一说经维西直接到剑川而不过金沙江,如《唐代交通图考》的作者严耕望。

这两种看法分歧的关键在于确定历史记载中“神川铁桥”的位置。

唐人樊绰说:“铁桥城在剑川北三日程”。

[1](P232)吐蕃军队进入滇西北后,曾在此设置神川都督府作为统治中心。

史载公元787年南诏攻取吐蕃铁桥以东16城,擒其王5人,降民众10万余口,可见当时吐蕃对神川都督府的苦心经营。

既然如此,那么铁桥城一定是吐蕃通往南诏交通道路的要冲,只要确定了它的--62李晨升:从历史交通路线看唐代吐蕃与南诏的关系位置,自然就可以明确东道的走向。

神川铁桥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历来说法有异。

严耕望认为铁桥在剑川以北3日程,约在今丽江西北400余里,虽然靠近金沙江,但并不过金沙江干流,有可能横跨的是她的一条支流,因为“若渡金沙江至中甸地区,则该区山最高峻,恐非大道所宜”,而“剑川向北有大道循金沙江西岸至巨甸,乃离开金沙江河谷,折而西北经维西,再循澜沧江东岸北行入西康境。

”[2](P1271-1274)他坚持认为,吐蕃入滇是经维西直接到剑川,并不过金沙江。

但是横断山脉为南北走向,虽有高山峻岭阻隔,在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往往是宽阔的平川,吐蕃的军队当时就是沿着这些河谷一路南下。

再则史载吐蕃铁桥以东的16城中相当一部分在云南中甸。

可见这里是吐蕃政治经营的中心,也是交通的必经之路。

赵吕甫说铁桥遗址在“在今丽江县塔城公社塔城村北四里许之金沙江岸,东西两铁桥城,大抵分立于金沙江渡口东西两岸,为守护铁桥而设。

”[1](P233)支撑他这个观点的还有对“神川”词源的考察,“神川”是藏语“腊普”的意译,就是指塔城。

[3]实地考古证据也认定铁桥遗址在丽江塔城关下的塔城村,下游不远处金沙江中的笔架石就是固定铁桥的地方。

其东岸的石梯与平台是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应曾经建有吐蕃铁桥城堡的军事设施。

东岸往北的石门关和结布崖亦为通向南诏军事设施的设置处。

[4]由此可见,唐代吐蕃通南诏的东道确实应由中甸渡金沙江至剑川。

铁桥城是吐蕃在滇西北统治的中心区域,曾设有神川都督府,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迪庆、丽江、兰坪、剑川、鹤庆及四川盐源一带,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族群被称为磨些蛮、施蛮和顺蛮。

1992年初在云南丽江金庄区格子村的金沙江边发现了一块古藏文石碑,碑文载“洱海腹地之弄部的首领,最初,唐朝由百姓委任管民官。

因与长官不睦,衷心亲近于赞普神子,向大臣结桑顶礼因男告身铜的国多赐大金告身。

弄部首领自被享赐最诰告身后,享年九十岁时寿终于坟墓。

”大臣桑杰是吐蕃任命的神川都督兵马使,为吐蕃在滇西北的最高军政长官,告身原本是吐蕃官员等级标志。

碑文反映了吐蕃设立神川都督府后对归顺的部落予以赏赐,分授官职,推行军政制度的历史事实。

经初步考证,此碑与金沙江铁桥遗址属同一时代,都是吐蕃统治滇西北地区的遗留物。

[5]由铁桥城向南至剑川,就到了神川都督府的南境。

在唐代剑川是吐蕃与南诏的交汇处,彼此的势力在这里数度进退消长,加上唐政府的介入,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剑川城周边居住着所谓“三浪”部落:浪穹,邓赕和施浪。

最初“三浪”在龙首关以北居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五诏,这些部落被迫北迁,浪穹诏“退保剑川”,邓赕诏“退居野共川”,施浪诏“归于剑川”,纷纷降服吐蕃。

[1](P104-105)他们在吐蕃的庇护下仍保存了相当的实力,继续与南诏对抗。

公元794年南诏进攻剑川和野共川,控制了三浪部落,设置剑川节度。

由剑川向南入龙口城就进入西洱河地区,这是南诏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本土后开始向外扩展。

公元678年吐蕃大相悉若多布帅兵攻打西洱河,降服诸“蛮部”,应该就是沿着上述线路经剑川而来。

苍山与洱海之间是狭长的谷地,南北两端分别有龙尾关和龙首关,易守难攻。

吐蕃军队绕道苍山侧翼,修建铁索桥,翻越苍山直插西洱河地区。

《大唐新语》卷十一记载“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戍之。

”方国瑜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说:“漾濞江南流经点苍山背,至合江铺与洱海之水(龙尾江)合,又南流四十里,与备胜江合。

则所谓濞水者,或即备胜江,而漾水即漾濞江也”。

[6](P560)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唐代的漾水是今天漾濞江的上游,流经苍山西,前后分别有龙尾江(此江为洱海出口,流经龙尾城下)和顺濞江(即备胜江)两条支流汇入,最后流入澜沧江。

冯智认为,当时吐蕃军队修筑铁索桥的具体位置在现今大理炼铁街与平坡之间的地方靠近“洱河尾”的地方。

[4]7世纪后半期至8世纪初,在唐与吐蕃的博弈中,双方都希望将南诏作为自己能够倚靠的犄角。

公元688年唐朝复置姚州都督府,第二年原本归附吐蕃的“浪穹诏蛮”首领谤时昔带领25个部落一起降唐。

为了扭转局面,公元703年吐蕃赞普亲征西洱河地区。

藏文史籍《弟吴教法源流》记载悉都松赞“在南诏被霍尔人所弑。

觉热·空悉与江格尔·索域二人拼死只将赞普之右大腿带回,其余均未得”。

[7](P4)公元707年唐灵武监军右都御使唐九征--63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毁吐蕃漾濞江铁桥,夷其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吐蕃企图通过漾濞江铁桥进入苍洱地区,进而直接控制南诏,取得战略优势。

但是在唐朝的积极干预下,它没能实现这一战略目的,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吐蕃只好退居剑川以北,依靠神川都督府来控制周边部落,间接对南诏施加政治影响。

唐朝、吐蕃和南诏在西南地区的三角均势由此确立。

吐蕃与南诏交通路线的西道又称高黎贡山道,因在途中要翻越高黎贡山而得名,是吐蕃经云南通往缅甸的贸易通道。

相比东道,西道的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的地区主要位于横断山脉,地形特征两山夹一江、两江夹一山。

高大的山脉间往往是开阔的谷地,相互交错。

横断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因此西道也多南北向的道路。

西道主线自南诏永昌城(云南保山)开始。

公元743年南诏首领皮罗阁在此筑城,作为南诏永昌节度府的治所。

永昌是西南地区通往印度和缅甸国际商路上的重要城镇。

由此向西渡过怒江至穹赕就要翻越高黎贡山,路途非常艰险。

《云南志》记载过高黎贡山“一驿在山之半,一驿在山之巅。

朝济怒江登山,暮方到山顶。

冬中山上积雪苦寒,夏秋又苦穹赕,汤浪毒暑酷热”,[1](P65)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形容“唯有正二、三月乃是过时”。

[6](P475)翻越高黎贡山进入现今的腾冲地区,南诏曾在这里设立软化府。

腾冲盛产马匹,滇马在北宋曾是中原王朝战马的主要来源。

《云南志》记载“马出越赕川东面一带……有泉地美草,宜马……尾高,尤善驰骤,日行数百里……也称越赕聪……腾充及申赕亦出马”。

[1](P276)这里的越赕、藤充和申赕等地名经方国瑜考证均位于腾冲地区。

从腾冲向北、向西均有道路通吐蕃,向北南诏曾建有越礼城和长傍城,由长傍城沿南北走向的恩梅开江即可进入吐蕃。

从腾冲向西经宝山城可以到丽水城(又称寻传城),公元762年阁罗凤“西开寻传”,当地“裸形”、“祁鲜”等部落相继归附,南诏设磨零都督府管理这些部落。

[8](P82)由丽水城折向北到金宝城(缅甸密支那)。

金宝城向南向西分别通往骠国(缅甸)和大小婆罗门(印度)。

向北沿着南北走向的迈立开江而上,就到了《云南志》中记载的“大赕”。

《云南志》记载“阁罗凤尝使领军将于大赕中筑城,管制野蛮。

不逾周岁,死者过半。

遂罢弃,不复往来。

”[1](P293)可见阁罗凤在征服寻传后沿着这条通道一度占领过大赕,但最后由于气候条件恶劣而放弃。

方国瑜认为“大赕”就是今天的坎底,是横断山脉地区中最广大的平川,多瘴气。

“大赕周回百余里……三面皆大雪山,其高处迭天。

往往有吐蕃至赕的贸易,云此山有路,去赞普牙帐不远。

”[1](P67-68)翻越雪山后就进入西藏的察隅地区。

除了这条干线之外,西道上还有许多民间贸易往来自发形成的小道,这也是西道的一个特点,错综复杂。

总的来看,因为西道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比较恶劣,而且距离南诏核心区域较远,所以东道成为吐蕃与南诏交通的主线,不仅是双方政治角力的战场,还留下了许多文化和经济交往的痕迹。

二、藏传佛教对南诏的影响藏传佛教传入南诏的时间约是8世纪末到9世纪初,应该不会早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公元755至797年)。

虽然在7世纪初的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吐蕃,但是遭到了本土宗教苯教及贵族集团的强烈抵制,他们趁年幼的赤松德赞即位,发动了吐蕃历史上第一次禁佛运动。

[9](P7)此时佛教在吐蕃本土尚未扎根,更不可能向外传播。

公元763年成年的赤松德赞亲政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