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基础(精)

合集下载

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基础(精)

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基础(精)

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基础吐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是在公元七世纪初年。

那个时期,正是松赞干布(《唐书》上称弃宗弄赞,盖译名之异)在位的年代。

吐蕃在此以前,原是一个地方政权,与中国内地并无往来,因而也不见于汉文记载。

只是有个东女国在隋时间与隋王朝通贡使,唐高祖武德中也向唐人贡。

这个东女国,或即以为唐旄。

在隋末庸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在那个地区的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

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时。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冯德遐前往逻安(今拉萨)通好。

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

看来当时双方之间都不够怎样了解:因此都在各自的史册上记载着“来朝”或“来贡”的字样。

通过冯德遐的回聘,松赞干布以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唐公主,因而也向唐请婚。

随着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遂揭开了唐与吐蕃之间往来与争夺的序幕。

中国立国虽然比吐蕃还要早两千多年,但与吐蕃建立正式往来关系,却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尽管如此,吐蕃先世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和与商、周、秦汉等王朝的间接关系,仍是一直不可分的,同时自唐初开始,正式成为组成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成员之一,更是有其深厚的民族、历史和地理各方面因素做基础的。

若要说它是中途以新的成分加入中华民族的行列是不够全面的;至于民族渊源方面的西来说,则更是别有用心的不根之谈。

从民族渊源来说,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今天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属于蒙古人种。

而1983年在横断山区首次发现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更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有原始人在这一地区活动。

至于中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羌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则具见于甲骨、金文和古籍的记载。

同时羌族中发羌、唐旄等部,在秦汉间就已由河源进入今藏北地区;汉武帝时,又传说有羌族的六牦牛部进入今西藏地区。

从长安陷落到清水会盟看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从长安陷落到清水会盟看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从长安陷落到清水会盟看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摘要】汉藏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并逐步深入。

“长安陷落”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直到“清水会盟”唐朝在唐蕃关系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关键词】长安陷落;唐朝;吐蕃;外交关系一、长安陷落的过程及原因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安史之乱”刚被平息,吐蕃便借机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唐朝的边疆再次被蚕食。

冬十月,吐蕃进攻至泾州,唐朝守将高晖献城投降,并引领敌军深入关中,直逼长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将在?T??与吐蕃接战,“自辰至酉,杀蕃军数千,然其徒多殒”。

此时的唐代宗面对即将进入长安的吐蕃军队束手无策,仓促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

而此时的郭子仪早已不掌兵权,部曲离散,身边仅有二十骑。

接到命令的郭子仪向长安进发,但到达咸阳时,吐蕃军队已经渡过渭水,唐代宗逃离了长安,长安宣告陷落。

长安的陷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唐廷寄希望于和谈,对吐蕃军事突袭缺乏防范。

早在唐肃宗时期,为平息内乱,唐政府向吐蕃做出诸多妥协,包括对于吐蕃占领唐朝的实际承认。

而此次唐朝廷也奉行了“输绢帛、割土地”的投降政策,其目的就在“姑务纾患”,暂时与吐蕃妥协,借以换取吐蕃停止东侵。

其次唐代宗不愿向吐蕃履行以土地换和平的政策。

吐蕃文献《大事纪年》记载:及至虎年(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同年四月帝殂,代宗立)……冬末,唐廷皇帝崩,新君立,不愿再输绢帛,割土地。

唐蕃社稷失和……。

虽然吐蕃文献中将唐蕃社稷失和的主要责任归于唐代宗。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唐朝政局不稳,政权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局面,西北边防兵力空虚。

广德元年刚刚平息“安史之乱”,玄宗和肃宗在同年先后逝世,朝廷内部政权不稳,外部藩镇林立,程元振专权,主要兵力集中于内陆,导致吐蕃进攻时整个唐朝廷被打得措手不及。

再看吐蕃方面。

此时吐蕃正处于国家的上升期。

公元755年,吐蕃墀松德赞即位,重用尚野息、尚悉东赞、尚结息赞摩、论悉诺等三尚一论辅政,这四位重臣都是在对唐关系方面持强硬态度的一派,对唐的侵略企图已经蓄谋已久。

唐蕃交流的背景

唐蕃交流的背景

唐蕃交流的背景一、唐蕃交流的主要通道1、概说7世纪初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诸部,在青藏高原建立起统一的吐蕃政权,而唐王朝的建立在中原地区也结束了数百年的混乱分裂局面。

大唐帝国以其高度的政治威望与繁荣的经济文化赢得了周边诸族的通好内附,成为东方世界的文明中心;吐蕃也主动向外学习和交流,特别注意其东向中原地区的发展。

从此,通过唐蕃联姻、交聘会盟和互市等多种方式,西藏地方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新局面。

吐蕃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三条通道来进行:其一由古鄯城(今西宁)至逻些(今拉萨)及琼结青哇达孜宫(即勃令驿),是唐蕃间的交通主道,全长3,790多公里,共经驿站23处。

吐蕃自逻些经今吉隆等地南下可至泥婆罗(今尼泊尔),为古泥婆罗道,也可经今西藏的吉隆至天竺(今印度)。

这后一条为唐朝使臣或入天竺僧人所走之路。

现吉隆城北阿瓦呷英地方发现有《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刻。

①可见中原经吐蕃终至南亚的古印交通线实际是唐蕃古道的延伸。

其二是由长安经河西南下的古丝绸之路。

此路唐时以粟特人为中介,以敦煌为唐蕃交流的中转中心,经青海南下入吐蕃。

在今青海海西州都兰县的唐代吐蕃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有唐代汉地忍冬花纹或粟汉吐蕃混合型的金属杯、盘、瓶等日用器物,证明了当年这条商道的兴盛。

其三是经四川入藏线。

如经今西昌、盐源、昆明入吐蕃南部的丬羊丬可道;经今大理、腾冲、高黎贡山,渡恩梅开江的大秦路,均可南达古印度。

此外还有均需经大渡河的雅州及黎州的通吐蕃路。

可以看出,吐蕃与中原的交往是通过多条路线进行的,这些信道既是丝绸、茶马、朝佛之路,又是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西藏地方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

吐蕃与川西之间相互往来的交通道路虽然繁多,但是归纳起来,当时两地之间最主要的交通干线大体有两条:一条是从川西地区岷江上通向吐蕃的路线,这条路线以今天四川灌县为要冲,唐人将此路线称为“西山路”;另一条路线则是由今四川雅安地区通往吐蕃的路线,这条路线以今天的雅安为要冲,分别有“灵关路”和“和川路”两条。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唐代和蕃史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蕃和亲则是唐代和藏族的历史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将从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唐蕃和亲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是指唐代与吐蕃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

在唐朝(618年至907年)期间,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庞大的帝国,而在蕃族地区,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

为了稳定和加强两地区的关系,唐朝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与吐蕃部落加强联系。

二、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方式主要是一些公主被送到西藏,和藏族的君主结婚,以此来加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利益合作关系。

在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唐蕃和亲共有十次。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盘盘公主、文成公主和宽政公主。

盘盘公主嫁给了洛阳王,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松赞干布,宽政公主则嫁给了吐蕃的长颂贵族。

除了通过婚姻加强唐蕃关系外,唐朝还采取了印度佛教的手段,通过传授佛法和建造寺庙,加强影响力。

三、唐蕃和亲的影响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和藏族之间的关系得到加深和延长,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对西部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定。

在经济方面,唐蕃和亲的方式增加了唐朝与吐蕃贸易往来的机会,也使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

在文化方面,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的文化和佛教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总之,唐蕃和亲是唐代对西藏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交往形式之一。

唐蕃和亲不仅加深了唐朝和藏族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和西藏地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与吐蕃中藏关系的复杂历程

唐朝与吐蕃中藏关系的复杂历程

唐朝与吐蕃中藏关系的复杂历程唐朝与吐蕃中藏地区的关系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双方之间的交往既有友好合作,也有暴力冲突。

本文将从吐蕃的崛起和对唐朝的依赖开始,通过分析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展现两个国家关系的多样性。

一、吐蕃对唐朝的依赖吐蕃作为唐朝边境的邻国,扼守着丝绸之路的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初期,吐蕃识大唐的强盛,主动向唐朝称臣,并派遣使者向唐朝朝贡。

唐朝也通过赐予吐蕃王公爵位及封赏来维系两国关系。

吐蕃通过这种依附关系,得到了唐朝的保护和支持,使其国力不断增强。

二、政治交往的复杂性然而,唐朝与吐蕃的政治交往并非一帆风顺。

唐朝封赏吐蕃王公爵位的同时,也对吐蕃进行了一系列的管辖和控制。

例如,唐朝设立吐蕃都督府以管理吐蕃地区,吐蕃王需要前往唐朝朝贡,并承认唐朝为其所属国家。

这样的措施使得吐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治权,引发了吐蕃人民的抵触情绪。

三、经济交流的双赢吐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站,经济交流是两国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吐蕃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一段,从中获取巨额财富。

同时,唐朝也通过与吐蕃进行贸易,引进各种珍奇物产,如丝绸、茶叶、香料等。

双方的贸易往来使得吐蕃经济得以繁荣,同时也推动了唐朝的经济发展。

但是,贸易的利益分配不公也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矛盾点。

四、军事冲突与合作唐朝与吐蕃之间并不总是友好合作的,也曾发生过多次的军事冲突。

其中最著名的是吐蕃入侵长安的事件。

这次入侵导致了唐朝政权的削弱与灭亡。

但双方在一些时期也有军事合作,共同对抗东南地区的藩镇割据势力,维护了双方的利益。

五、文化交流的碰撞与融合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两国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吐蕃作为藏传佛教发源地,传入了大量的佛教文化。

在唐朝的影响下,吐蕃建造了大量宏伟的佛塔和寺庙。

同时,唐朝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导的文化倾向。

综上所述,唐朝与吐蕃中藏关系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历程。

从吐蕃的依赖和对唐朝的朝贡开始,到政治交往的复杂性、经济交流的双赢、军事冲突与合作,再到文化交流的碰撞与融合,两国关系的多样性得以展现。

唐蕃之间的书函往来、对话与沟通

唐蕃之间的书函往来、对话与沟通

唐蕃之间的书函往来、对话与沟通唐蕃之间的书函往来与对话沟通是两国交往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和吐蕃时期,双方的交流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还在文化、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书函往来和对话沟通三个方面,探讨唐蕃之间的交往关系及其重要性。

唐朝时期,中国内地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与此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也迅速崛起。

为了巩固各自的统治地位,唐蕃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的书函往来。

这些书函成为两国之间交流的纽带,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联盟、商贸往来、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

在书函往来方面,唐蕃之间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双方的书信使臣需手持国书,在规定的时间内行进。

信使所经过的路线是事先商定好的,沿途设置驿站进行接力传递。

为了确保信件的安全和准确性,双方都会采用加密和译本等方式。

在信件的内容上,通常会涉及到两国之间的重大事件,如战争与和平、贸易协议等。

除了书函往来,唐蕃之间还通过对话和沟通来增进相互了解。

在唐朝的宫廷里,吐蕃使臣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宴会和仪式,这为双方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机会。

在这些场合上,双方使者会用各自的语言进行交流,有时还会借助翻译人员。

这种面对面的对话和沟通可以迅速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对于加强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唐蕃之间地理、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书函往来和对话沟通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和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由于交通和通信条件的限制,书信传递的效率和速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唐蕃之间的书函往来与对话沟通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它们对于两国的交往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还推动了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交往活动,使得唐蕃两国的臣民在多个领域得以共享彼此的优秀成果,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与藏族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唐蕃之间的书函往来与对话沟通是两国交往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大非川之战解读高宗时期的唐蕃关系

由大非川之战解读高宗时期的唐蕃关系

由大非川之战解读高宗时期的唐蕃关系作者:格桑多杰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唐朝与吐蕃可以说是最强劲的对手,虽然两国之间以联姻的方式维持了短暂的和谐和友好,但是仍然无法避免较量和战争。

下面本文将以真实史料大非川之战为基础,对唐朝与吐蕃联姻时期及其大非川之战之后的关系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非川之战;唐蕃关系;联姻前言大非川之战是据史料记载爆发于670年,是历史上吐蕃与唐朝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而该战役的目的是帮助吐谷浑将失地收复,但是最后唐朝却以失败而告终,吐谷浑故地也因此被吐蕃占领。

该战役是高宗时期最大的一次惨败,吐谷浑也基本上是在该战役后灭亡的,并且唐蕃之间也已青海为分界点,并形成了对峙局面,并且该战役在政治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战之后,唐朝也失去了对乌海以西地区的掌控权,故而,探究该战役前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唐蕃两国联姻时期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松赞干布于公元七世纪初对高原各个部落基本实现了统一,扩大了吐蕃版图。

而在此期间,吐谷浑又被唐太宗征服,使得河西走廊得以稳定,这样就使得唐朝将势力逐渐向新疆南部延伸,并对塔里木盆地实施了掌控,贯通中亚地区的贸易路线。

并且在此情况下,唐蕃两国为了使各自的版图得到巩固,在交往上也就日渐频繁。

在641年,两国完成了一项重大举措,就是众所周知的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双方关系日益密切,至此就实现了两国的友好相处,并且对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吐蕃还派遣了各个部落的首领来学习唐朝的诗?书。

在文成公主入藏的同时,还将中原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物品一同带了过去,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使吐蕃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使两国文化经济的交流更进一步,这也意味着唐蕃友好关系正式揭开了帷幕。

在唐高宗称帝之后,将松赞干布封为了西海郡王和驸马都尉。

这就使得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成了臣属。

至此之后,每位继位的吐蕃新赞普都必须获得唐政府的批示和认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唐蕃情的民间传说唐蕃情的历史贡献唐蕃情的品牌源起唐蕃情西藏酒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唐蕃情的民间传说唐蕃情的历史贡献唐蕃情的品牌源起唐蕃情西藏酒

唐蕃情的民间传说相传,当年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命大相禄东赞为使者,向唐皇太宗求婚。

当时前往唐朝求婚的使者包括禄东赞在内共7人。

起初,唐太宗认为吐蕃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

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吐蕃的使者难住,便可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100匹小马放在中间,100匹母马拴在四周。

让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

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

吐蕃的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

饱食的母马叫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

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吐蕃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

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

最后轮到吐蕃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吐蕃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

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

吐蕃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吐蕃使者的聪明才智让唐太宗很惊讶,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5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其他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全都认错了。

吐蕃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蜜蜂在头上飞。

吐蕃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5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

唐太宗最终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进藏时,唐太宗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各行业最好的工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基础吐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是在公元七世纪初年。

那个时期,正是松赞干布(《唐书》上称弃宗弄赞,盖译名之异)在位的年代。

吐蕃在此以前,原是一个地方政权,与中国内地并无往来,因而也不见于汉文记载。

只是有个东女国在隋时间与隋王朝通贡使,唐高祖武德中也向唐人贡。

这个东女国,或即以为唐旄。

在隋末庸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在那个地区的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

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时。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冯德遐前往逻安(今拉萨)通好。

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

看来当时双方之间都不够怎样了解:因此都在各自的史册上记载着“来朝”或“来贡”的字样。

通过冯德遐的回聘,松赞干布以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唐公主,因而也向唐请婚。

随着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遂揭开了唐与吐蕃之间往来与争夺的序幕。

中国立国虽然比吐蕃还要早两千多年,但与吐蕃建立正式往来关系,却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尽管如此,吐蕃先世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和与商、周、秦汉等王朝的间接关系,仍是一直不可分的,同时自唐初开始,正式成为组成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成员之一,更是有其深厚的民族、历史和地理各方面因素做基础的。

若要说它是中途以新的成分加入中华民族的行列是不够全面的;至于民族渊源方面的西来说,则更是别有用心的不根之谈。

从民族渊源来说,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今天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属于蒙古人种。

而1983年在横断山区首次发现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更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有原始人在这一地区活动。

至于中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羌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则具见于甲骨、金文和古籍的记载。

同时羌族中发羌、唐旄等部,在秦汉间就已由河源进入今藏北地区;汉武帝时,又传说有羌族的六牦牛部进入今西藏地区。

在隋以前,活动于本地区的部落国有附国、吐谷浑;隋时则有女国、宝髻、苏毗、羊同、党项等部落,这些都是组成当时吐蕃的主要成员,其中最众多的氏族,还是以秦汉以来的羌族为主的。

吐蕃的民族成分,可以说是融合了羌族多种部落和其他西部古民族而出现于史册的,而南来、西来两说,一出于印度佛教传入后的宗教性附会;一出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东来后政治性煽惑,并无史实根据可言。

吐蕃族的形成,以中国西部古羌族为主体,这从今藏族的地区分布和语言渊源上也不难窥见一斑。

说起羌族,它的先民在传说中是炎帝族。

炎帝族很早就进入中原地区与黄帝族形成为后世汉族的最早祖先。

所以现代中国汉人的老祖先,最先是通过黄炎联盟的形式,后来又经过姬、姜联姻等方式,才成为从汉以来被称为汉族的主体。

汉以后虽然又有分有合,甚至成为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素质各异的共同体,但从族源来讲,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实质。

除了黄炎联盟时期未进入中原或后来秦穆公、秦献公等在与西戎争霸时,又被驱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羌戎,由于交通的阻隔和文化上的趋于落后,便仍然处于聚落游牧的社会阶段。

等到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地区自秦汉魏晋以来一直分散不相统属的羌族各部落,而建成以羌族为主体的第一个统一王国时,它的奴隶社会性质和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仍未得到改变。

但这种长期由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所形成的社会状态,一旦在政治上得到了统一而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组织后,便在形势的促使下,原来那种落后的社会、经济而貌,必须急速地要加以改变了。

吐蕃社会要有突破和发展,首先是要和它周围的国家与地区相沟通。

在这方面,它若向南方的泥婆罗、天竺地区发展,则显然要受气候、风上、民情等方面的限制,因为一旦从高寒地带进入湿热的高温地带,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

它们只能是在文化、经济上有所往来,乘其新兴之势,顶风冒雪,盘马弯弓,以剽急强悍的骑兵部队进入地势与气候相适应的地带,并进而掠取生产与生活资料。

这就是吐蕃当时东北进以并吞吐谷浑、党项,东进松州以掠取唐所羁縻的诸羌州,北进于阗以与唐争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四镇的根本原因,也是吐蕃当时历史发展的形势。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吐蕃的东进、北进还有一个历史的因素,便是当时的天山南路和青海、甘肃、四川的西南地区,都是当时羌族、氏族及吐谷浑、鲜卑(秃发、乞伏、乙弗等)等非汉族而与吐蕃族在生产生活上相接近的诸族活动的地区,和它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这就更促成了吐蕃向这些地区进军和发展的必然策略和趋势。

因此吐蕃在合并唐旄、苏毗后,使为向东北进攻吐谷浑铺平了道路;在征服羊同后,便为向北进攻于阗创造了条件。

这样便在今青海、四川境内和在当时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地区与立国中原的唐王朝相冲突了。

不仅是如此,它同时还与葱岭以西的波斯、大食和在它东南方的南诏也都相互形成了威胁的局面。

在这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冲突与交涉的关系中,比较起来,唐与吐蕃之间关系,既有联合,又有争夺,而以和平往来与文化交流为历史发展中的主要趋势,也就是汉藏两民族在黄炎、姬姜、汉羌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凝结成的民族历史关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建立过程中的新成果。

但是也必须指出,我这样看这个问题,却并不是在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作用中,把唐与吐蕃等量齐观,无所区别的。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或主要的趋势看,无疑地唐王朝在松赞干布的时代,不仅是与吐蕃比,同样地也是正处于它的兴盛期;而且在当时的东方和世界历史上看,唐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高丽、日本及天竺(今印度)、狮子(今斯里兰卡),而且还远及大食(今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

同时唐代继汉之后所开辟的东西方陆路交通大道(今或称丝绸之路),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唐代版图的广阔,也是中国史上所仅有的。

从声威方面来说,当时西域诸国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称东西交通大道为朝天可汗道;而当时的唐首都长安,又是华夏文化与西域文明荟萃的中心。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吐蕃王国最初与唐王朝建立往来关系时,还只能居于藩属地位,这完全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吐蕃王朝崩溃后,终于在元初正式成为组成祖国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可说就是基于这种历史因素和因缘的,否则的话,不可能由于萨班·贡噶坚赞和他的姪子八思巴两人的努力,而使西藏地方的人民如水就下地归顺大元王朝的。

西藏当时的顺时趋势,主要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相适应的。

与此相反,元代虽然曾地跨欧亚两洲,而且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了中亚及东欧大地,但并没有促成翰罗思等国家和地区的归顺,即是显例。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民族文化的因素不一致,而历史关系又无基础,只想用武力进行扩张是不行的。

唐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同种同文的基础上,但在这种关系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有一定曲折,这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在唐太宗贞观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唐便在陇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胁,这样唐王朝便与吐蕃处于对峙或联盟的局势。

联盟是为了加强内部经济、文化的往来和共同对付大食势力东来的威胁,而对峙则是双方势力消长的表现。

等到安史乱起,唐在河陇的边防军相继东调守御潼关,吐蕃势力的发展,便逐步趋于优势。

但双方之间仍以和好往来的联盟为基本关系。

如公元七三○年,,唐玄宗李隆基遣使到吐蕃讲和,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进和同为一家。

又如公元八二三年的长安《唐蕃会盟碑》文中说,商议叶同,务会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义一为此大和矣。

……使其两界烟上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

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这种在封建社会具体历史条件卞)两个不同民族的政权之间所建立的和好往来关系,对唐蕃双方都是有利的,特别是对广大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有利的。

真的是“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由于与唐之间先后持续了约二百来年的往来,吐蕃的文化、经济等方面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逐步扫除了氏族社会残余.但最终由于吐蕃社会奴隶制残余的作崇,贵族阶级的兼并土地和增收租税,宗教徒之间的互用残杀,更加上连年用兵,促使贵族内部各个集团分崩离析,当唐王朝趋于衰亡时,吐蕃也早一蹶不振了。

宋代人修唐史时,对唐与吐蕃在历史上的关系,曾这样的评论: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巳。

唯吐蕃、回鹘号雄强,为中国患最久。

赞普遂尽盗河湟。

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谋夫虓帅,环视共计,卒不得要领。

晚节二姓自亡,而唐亦衰焉。

吐蕃和唐王朝的争夺,虽使它们同归于衰亡,但这主要是指统治者而言,而吐蕃地方和那个地方的广大人民,通过二百多年来和中原地区人民的往来与唐王朝政权的联系,遂使双方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此便密不可分了。

这种历史关系,从吐蕃来说,是祖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在发展中向内地的扩张和掠夺,这在把中国西部地区分散存在的以羌族为主的众多部落统一起来,从部落群体向单一的民族政权形式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唐王朝来说,它与吐蕃的争夺,却并不是象近代有些帝国主义分子所说的那样具有扩张征服的历史因素,而是为了保障那时内地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免受破坏,并力争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畅通无阻。

特别是和亲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贯彻了唐王朝和平往来的意图。

这同样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了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贡献。

这无疑是当时历史发展中的一支主流。

曲解了这两点,便完全抹煞了当时历史发展的真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