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
罪恶的日本军国主义

北京日报/2005年/8月/29日/第020版理论周刊罪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兼论日本军国主义的来龙去脉刘慧敏程峥日本军国主义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理论根源。
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给被侵略国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世界和平,以防军国主义在各种诱因下死灰复燃,需要对军国主义作出深刻的分析。
应该看到,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研究与批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日本国内,因右翼势力的猖獗,日本学术界到了连“军国主义”、“法西斯”、“侵略”一类词语的使用都成为禁区的地步。
因此,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是各国正义学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警示未来,共建和平之必需。
日本军国主义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理论根源。
二战中对东亚各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对被侵略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一、日本军国主义就是近代天皇制加侵略战争;军事至上、谋求霸权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突出特征从世界历史来看,所谓军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军国主义,它是理论、体制、政策及实践的综合体,其基本特征是:军事至上、谋求霸权。
近代军国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温床之一,法西斯主义是军国主义的终极阶段,它的核心思想是鼓吹侵略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领袖绝对权力和对整个国家及个人生活实行严格控制的极端主义。
军事至上、谋求霸权的军国主义特征在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兴亡史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日本军国主义以所谓富国强兵、发展军事为立国之本,以保留浓厚封建因素的近代天皇制为政治依托,以所谓大和民族优越论和近代合理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效忠天皇、崇尚杀伐的封建武士道为精神支柱,以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对日本人民的生存权利、民主权利进行了彻底剥夺,对其他民族推行了野蛮的帝国主义政策。
因此,它比一般帝国主义更疯狂野蛮,危害更大。
日本军国主义就是近代天皇制加侵略战争。
如果由受日本军国主义祸害最深重的中国人民来看,“日本军国主义”就是“侵略”的同义语,日本军国主义就是掠夺、杀人、强奸、放火。
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的原因

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的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曾长期危害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至今仍阴魂不散。
军国主义在日本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本文试图主要从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传统文化中去探寻军国主义产生的原因与可能性。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其突出的成就。
但勿庸讳言,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催化军国主义的糟粕。
其价值、信仰、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包含有孕育军国主义的文化基因。
一、神道信仰中表现的日本中心主义的世界秩序观神道是日本社会最持久、最普遍的特有信仰,它所追求的国家观与世界观经过长期的宣扬浸润,已经内化融进日本民族的思想与价值理念之中。
根据经过历代政要和国粹主义者对神道教义的阐释,统治众神世界高天原的最高神为天照大神,它是“万世一糸”的天皇的祖先,日本民族的祖先则是臣属於天照大神的天界诸神。
因此,神与人有着血缘上的延续性,神人一体,人死後皆可转为神,并叁与活人的活动;日本民族是神的後裔,是所谓“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是活人神,皇统便是神统;日本为神造之国,即为“神国”,天皇根据“神敕”对人间进行世袭统治;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凝聚而成。
12世纪的源赖朝就称日本为“神国”,13世纪出现的伊势神道的经典《倭姬命世记》说:“大日本国者神国也,依神明之加被,得国家之安全”,14世纪南北朝时代的北皇亲房在其所着《神皇正统记》中说:“大日本神国也。
天祖始开基,日神长传统,唯我国如此,异朝其无类。
”以後的许多学者政要则进一步强化与发展这一思想,使“神国”、“皇国”观念深入人心。
神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神授予,人生在世便具有神赋予的使命,即为创立一种等级化的秩序而奋斗。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

此时,美国急需利用日本的军事、经济和技术,为朝鲜战争服务,故违反波茨坦会议关于对日讲和应首先由美、苏、中、英四大国受降签字国外长讨论一致的原则,擅自采取与远东委员会各成员国分别进行单独讨论对日媾和的手段,拒绝苏联和中国提出的实行全面对日和约的建议,与日本吉田茂政府于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签订了《对日和约》与《日美安全条约》,结果致使《对日和约》成了把苏联、中国等排除在外,只有美英等国签字的片面媾和条约。结果没有使日本结束和苏联、中国的战争状态;允许美国以托管的名义半永久性地对冲绳实行军事占领;没有解决战争赔偿、领土等通常签字和约必须解决的问题。1951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对日和约,指出《对日和约》“不仅不是全面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约,这只是一个复活日本军国主义,敌视中苏、威胁亚洲,准备新的侵略战争的条约。”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日趋猖獗的历史渊源

The Historic Origin of the Rampant Rise of the
Japanese Militarism
作者: 刘庭华
作者机构: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61-6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日本军事史 军国主义 历史渊源
摘要: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和美化军国主义的言行日趋猖獗,其主要历史原因为:一、保留天皇制——日本有条件投降,成为战后日本重建右倾保守政治体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支柱。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为日本右翼势力的复活埋下了祸根。
三、战后日本受美国"冷战"政策的卵翼和呵护,60多年来一直没有反省和清理对外侵略的历史。
日本政治右倾化日趋严重,军国主义思潮日趋猖獗,正在走从改史翻案到修宪扩军的道路。
日本通过教育散布军国主义

日本通过教育散布军国主义日本国民全力支持侵略的根源在于日本政府长期推行的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愚民政策造成的日本国民意识的扭曲发展。
在二战前,日本就长期通过学校教育、军队教育和社会教育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塑造军国主义国民意识。
从明治初期开始,日本通过《学制令》、《教育令》、《教育敕语》、《军人训诫》、《军人敕语》《教育敕语》“国民教化运动”等确立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在家庭、学校、社会、军队全面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其核心就是灌输“效忠天皇”的思想,把天皇称为“万世一系”的神,日本军国主义极力宣传“皇国史观”,诸如“神武建国”、“天皇成业”、“皇道伟大精神”等等将天皇神化,使国民对其绝对崇拜,绝对服从。
而“日本是属于天皇的领土”,日本国民作为“天皇的臣民”,将为天皇而死作为最高道德,完全无视“个人”的存在价值。
这样,使得日本国民完全失去了个人的个性、价值观和意识。
这也是为何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后,日本国民对军国主义侵略没有任何怀疑。
不容否认,自近代以来,效忠天皇是始终与军国主义和日本的侵略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从“尽忠”到“殉国”这其中“尽忠”、“勤王”、“奉公”、“殉国”等具体道德规范的束缚,让日本人不折不扣成为抹杀自我的皇国人形兵器。
二战时,“尽忠”被确认为国民性格养成的第一要素。
就是要以绝对的虔诚之心,无条件地服从天皇。
“无条件”指“不问是非”和“信至无我”。
“不问是非”谓“诚”;“信至无我”谓“心”。
因此,“至诚”与“尽心”被确立为“尽忠教育”的基本规格,成为日本国民性格培养的根本目标。
试图通过“尽忠教育”使全体国民的人格状态达到对天皇“至诚”与“尽心”的程度,最终形成日本国民对天皇制国家的信仰。
实践“尽忠教育”就要使国民达到对天皇“至诚一贯”,从而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
这种觉悟是日本国民可以为天皇献身的前提条件和动力源泉。
在尽忠教育下,“杀害他人”这种“最大的恶”就置换成了“孝忠”天皇及天皇制国家的“最大的善”。
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与历史根源

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与历史根源2012年07月2日来源:《炎黄春秋》作者:武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在战争认识问题上仍犯禁不断,内阁大臣频频“失言”;首相以各种名目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通行无阻,而批判皇国史观的人士却受到冷遇,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
尽管亚洲各国抗议的呼声不断,但日本我行我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侵略罪行的否认和美化。
这一切说明,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根源。
日本曾是一个受列强欺侮的穷国弱国日本的资本主义化进程始于明治维新,自那时以来直到今天,日本的历史是一个割不断的整体。
一百多年来,日本资本主义正是沿着明治维新时期所设计的目标和发展道路,一步步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因此追根溯源,必须从明治维新时期所确立的国家目标说起。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的处境是很惨的,从18世纪下半叶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就纷纷向日本扩张,进入19世纪以后,扩张的势头有增无减。
在列强的军事压力下,日本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包括:1854年的《日美亲善条约》、《日英亲善条约》,1855年与俄国签订的《日俄亲善条约》,1858年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以及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于同年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同类条约。
此外,从1860年到1866年,日本又被迫同葡萄牙、普鲁士、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陆续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欧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设立“居留地”,在“居留地”建立自己的行政机关,实行自治,不受日本当局管辖,实际上成了国中国。
一些国家还享有在日本的驻兵权,它们在重要的通商港口建立军事基地,列强军舰可以自由出入。
西方列强使日本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了严重损害,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成为日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成为日本资本主义走上国际舞台的历史起点。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
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统治地位。
日本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
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
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
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
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极自然地成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
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日本的基本社会力量。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
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
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之一是武士道精神,来源之二是日本神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中的封建糟粕,来源之三是皇国、神国史观,进入近现代以后,又加上了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所谓理论体系,因此,是封建主义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腐朽、反动思想糟粕的拼凑,其拼凑的内容和混乱的表述往往使人难以分类和把握其逻辑层次。
这一庞杂的精神体系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渊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日本的战前军国主义思想源自于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为了追赶西方列强的步伐,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藩置县、选人上进、引进西方文化等。
这些改革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基础,但同时也唤醒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情感。
随着西方列强对亚洲的侵略加剧,日本军国主义借机崛起。
他们认为,日本作为亚洲一支强大的国家,应该在亚洲拥有主导权。
因此,他们极力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霸权。
战前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他们认为个人自由、人权, jaian日安尊重他们是不必要的,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他们提倡军国主义,认为战争是生产力最好的发泄方式,鼓吹以武力征服别国来保持国家的繁荣与安全。
日本的军国主义扩张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则是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在美国与盟友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被迫宣布投降。
战后,日本经过了民主化、改革开放等变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
但在某些方面,战前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
例如,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中,历史教育的内容还存在较大争议,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美化日本战争的情况。
再比如,在日本的外交政策当中,依然有部分声音呼吁“重返亚洲”,试图在亚洲地区重新建立日本霸权。
除了内部的影响,战前军国主义思想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此外,日本的强权主义政策也在亚洲地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这些思潮至今仍难以彻底消除。
总之,日本战前的军国主义思想,既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也给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在今天,我们需要以史为鉴,深刻认识历史的渊源与发展,更好地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