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从军行
2019-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拓展学习《从军行》素材语文S版

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唐王昌龄全文及翻译

《从军行》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
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期玉门关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古诗翻译:
首联: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颔联: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颈联: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尾联: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
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情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儿童必背古诗《从军行》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

儿童必背古诗《从军行》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拼音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拼音------------------------------------------作者xxxx------------------------------------------日期xxxxcóng jūn xíng èr shǒu从军行二首cháo dài :táng dài朝代:唐代zuò zhě:wáng chāng líng作者:王昌龄xiàng xī lín dà huāng ,shuò fēng zhěn guī lǜ。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píng shā wàn lǐ yú,fēi niǎo xiǔ hé chù。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lǔ jì liè cháng yuán ,piān piān bàng hé qù。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biān shēng yáo bái cǎo ,hǎi qì shēng huáng wù。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bǎi zhàn kǔ fēng chén ,shí nián lǚ shuāng lù。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suī tóu dìng yuǎn bǐ,wèi zuò jiāng jūn shù。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zǎo zhī xíng lù nán ,huǐ bù lǐ zhāng jù。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qiū cǎo mǎ tí qīng ,jiǎo gōng chí xián jí。
从军行系列的诗词

从军行系列的诗词
从军行系列的诗词有:
1.《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从军行》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唐代: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以上是从军行系列的诗词,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词书籍获取更多内容。
从军行唐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诗人在军队中的经历和感受。
以下是该诗的正文和拓展:
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行”,表明了诗人在军队中的经历和感受。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战争时期的景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诗人对军队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他相信只要有一位优秀的将领,就能抵挡敌人的进攻,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首诗通过诗人亲身经历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军人的担当和责任。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军队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他把自己融入到了军队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考验,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诗人。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表达了人类在战争和灾难面前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和平和稳定的渴望和追求。
它也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 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 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 了雪山,一座孤城遥 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 磨穿了盔和甲,不打 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 来。
青海长云暗雪山,
气势博大, 悲壮高亢。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描写边塞景物,描述了戍 边将士们艰苦、孤寂的生活,表现 了驻守孤城的将士们对家乡的怀念。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从军行》是汉代 乐府《平调曲》名, 内容多数写军队的 战斗生活。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 光为题材的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 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适 《燕歌行》、岑参《白雪歌》、 《走马 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 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 浪漫、悲壮、瑰丽。
豪壮誓言, 不破楼兰终不还。 坚定决心。
后两句直抒英勇戍边的胸怀,尽 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 守边将士却以保卫祖国为己任, 百战沙场,金甲磨穿以边塞的景物、思乡
的感情,以及环境的艰苦、 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 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 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 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 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 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 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 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 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 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 民俗。
王昌龄(公元
698-756年)字少 伯,汉族,山西太 原。盛唐著名边塞 诗人,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