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唐王昌龄全文及翻译

《从军行》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
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期玉门关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古诗翻译:
首联: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颔联: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颈联: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尾联: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
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情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描写的是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1、新声:新的歌曲。
2、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3、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鉴赏王昌龄《从军行》第二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试题一:(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答案:(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试题二:(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
《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
“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A(2)第一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借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
先抒情后写景。
(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扩展:诗赏析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这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从军行王昌龄及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及诗意《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一共七首,第二首所表达的是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从军行王昌龄及诗意,欢迎阅读!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意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可以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而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而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从军行七首(其二)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写作背景]王昌龄漫游河南后,就是河北,然后陕西,最后回到长安。
当时是公元724年,王昌龄35岁,漫游历时5年,回长安有一个目的,参加科举。
结果失败。
没找到诗人为这次失败专门写的诗,感觉情绪影响不大,然后继续漫游,这次主要方向是西北边塞。
诗人的黄金时刻来了,这期间的作品名响千古,就是他的著名边塞诗。
[本诗简析]解释题目。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主要写军旅边塞之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关山:指曲子《关山月》,该曲倾诉离情。
古今中外,军人的情感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总是想尽办法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或方式,所以在唐代边塞诗中,“琵琶”、“羌笛”等反复出现。
这些乐器,谁在演奏?估计有2种情况,一是专门请当地演义人员,二是本地军队中的固有。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字序应该是:“起舞琵琶换新声”。
这句的意思是,舞蹈不断在变,而琵琶演奏的曲子也随之而变。
“新”字未必指新创作的曲子,是指曲子的不断变换。
不论怎么换,曲子内容总是相近,总是类似《关山月》这样的离感伤别。
“旧”字表示将士们对这些曲子的熟悉,但仍然不厌。
而且与前句的“新”字反差,读起来有一定语感。
存在的就有合理性,为什么不厌?为什么“总是”?是因为将士们喜欢,为什么喜欢?——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边愁:戍边将士的愁。
人的内心会潜伏多种情结,音乐是开关,不同的曲子对应着不同,在这方面,它很能。
厉害的是总是演奏类似的曲调(听不尽),将士们不但没听厌,而且还产生了结果:撩乱边愁。
“听不尽”是因,“撩乱边愁”是果。
戍边将士,都是血性男儿,听类似《关山月》这样的曲子,必然会有反应,甚至强烈反应,这些反应诗人用“乱”字表现,用得极好。
类似《关山月》们,挑起的自然是离愁,离愁有多种,家乡的,父母的,妻子的,儿女的,兄弟的,朋友的,很多。
这些愁,随着曲子的变换,交错丛生,混在一起,就是“乱”。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 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 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 咼咼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
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 莫教兵士哭龙荒(11)。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12),孤城遥望玉门关(13)。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⑭)。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15),已报生擒吐谷(yu)浑(16)。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 画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下面是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欢迎参考 阅读!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唐)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
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 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 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 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 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鉴赏】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
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
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