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二)_教案

合集下载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歌主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流利背诵并且默写《从军行》。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法【学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孩子们,爱国,是一种信仰,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内心。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祖国现在的一片大好河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看看诗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

(一)出示课题,齐读课题1.解读诗题:诗的题目就是诗的眼睛,能带给我们很多信息。

《从军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借助注释学习古诗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孩子们,赶快看看注释1,你从诗题中了解了什么?预设:(1)描写军人的生活。

(2)这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

教师点拨:①“行”,像题目中出现“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②你们对边塞了解多少?(黄沙漫天,环境恶劣,一般军人驻扎在那里保家卫国)③《从军行》写的正是军人们在边塞生活的现状。

2.指导朗读:如果是从未当过兵的少年,他要去边塞从军了,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读出了好奇和欣喜之情。

如果是百战沙场,九死一生的将士,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艰辛和不易。

如果是誓死卫国的将军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沧桑和豪迈。

(二)简介作者过渡:了解诗人的生平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诗人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高适、岑参齐名,被称为边塞诗人。

(三)创作背景公元27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来到边塞,创作了这一组诗,全组诗共7首,今天学习的是第4首。

那么在王昌龄的眼中,边塞是怎样的风光呢?我们去诗中领略一番。

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

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

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共四句,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形象。

具体内容包括:1. 熟读并背诵《从军行》。

2. 学习生字词:瀚、阑、凝、磅礴。

3. 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 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边塞军人的英勇形象。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朗读与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了解边塞的环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出示边塞风光图片,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背景,带领学生朗读《从军行》。

过程细节: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生平,学生跟读诗句。

3.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加以解释。

过程细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教师解释并板书。

4. 理解诗句意义: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细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讨论。

5. 朗读与背诵:分组朗读,比赛背诵。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朗读,教师评价,评选最佳朗读者。

6. 随堂练习:根据诗句内容,设计填空题和简答题。

过程细节: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

七、作业设计(1)填空题:将诗句补充完整。

(2)简答题:谈谈你对《从军行》的理解。

2. 答案:(1)填空题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简答题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概括诗句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过程中的图片展示和学生的观察发表。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从军行·其二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从军行·其二

古诗文系列:从军行·其二
赏析: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 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 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 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 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 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 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 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从军行·其二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从军行·其二
作者简介:
李白(lǐ bái)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 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 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 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 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 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 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 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 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 了最简要的交待。
古诗文系列:从军行·其二
赏析: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 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 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 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 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 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 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 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 将。
古诗文系列: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语文选修《从军行(其二)》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从军行(其二)》精品课件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 辞。 ③无那:即无奈。
从军行(其一) ① 王凄凉昌龄
烽火城孤独西百尺楼, 愁思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② 关山月①, 无那③金闺万里愁②。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 辞。 ③无那:即无奈。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赏析(二)
•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营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 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 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 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 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 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侧 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 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 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 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 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篇1设计思路: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的过程:(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从军行(其二)教案设计

从军行(其二)教案设计

从军行(其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

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

烽火城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黄昏海风秋羌笛关山月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板书:愁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

三、析古诗,研写法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从军行(其二)-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从军行(其二)-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从军行(其二)-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从军行(其二)》,学习诗歌韵律、用词、意境等方面的技巧和魅力;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技法,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感受;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提高学习兴趣和爱好。

教学内容诗歌参赏《从军行(其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歌鉴赏1. 韵律《从军行(其二)》是王之涣创作的乐府民歌体,全诗共四十六个字,分为四个句子。

每句诗的字数有所不同,有十二个、十个、八个和十六个。

整首诗韵律优美,行云流水,音律整齐,读起来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

2. 用词王之涣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用词考究精确,字字珠玑。

《从军行(其二)》中的“涕泪”、“漫卷诗书”、“放歌”等词语生动地表达出当时的感情、思想和行动,诗歌充满了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3. 意境饱含深情的《从军行(其二)》描述了出征的士兵在离别的前夕,临别妻子悲愁的情景。

诗中表现出士兵内心的悲痛和不舍,以及妻子的情感和送别。

整首诗将战争、家庭、爱情等主题融为一体,画面感十分强烈,气氛悲壮。

教学方法1.教师推荐诗歌或学生选择喜欢的唐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诗歌;2.学生自学、理解并朗诵《从军行(其二)》,并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将诗歌的词意、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旨和意义,促进学生对这首诗作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课堂小组展示的诗歌解读和朗诵,可根据奉献、感情、技巧和风格等要素进行评价;2.学生自学和表达的过程,可根据文字功力、表达效果、人文情感、思维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3.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在审美能力、文学鉴赏方面的提高。

教学建议1.学生可以结合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学生可以参考教师介绍的韵律和用词等要素,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3.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反馈指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学习、多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其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
(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

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

烽火城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
海风秋
羌笛
关山月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板书:愁
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

三、析古诗,研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

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

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

法不与众同。


四、拓展积累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