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麦生产技术 第一节小麦的生长发育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小麦

第二章 小麦
硬度指数:在规定条件下粉碎小麦样品.留存在筛网上的样品占试样的质量分数
磨粉加工品质:小麦加工成面粉过程中,加工器具、
流程和经济效益对小麦的构成和物化特性珠要求,主要包 括:出粉率、容重、籽粒硬度、灰分、色泽等
食品加工品质:不同面食品在加工工艺上和成品质量
上对小麦籽粒和面粉质量的要求,包括:面筋含量、沉淀 值、降落值、面团品质等
n叶抽出=n-3叶分蘖= n-3节根伸出
第三节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主要内容 小麦产量的形成 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小麦高产群体的调控
一、小麦的产量形成
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粒重 =穗数×单穗重
穗数的形成:
穗数=蔸数×单蔸分蘖数×分蘖成穗率
蔸数:按合理基本苗公式计算
第二章 小麦
学习内容

小麦概述 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与器官建成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培育 小麦子粒品质及调控 小麦栽培技术
第一节 小麦概述
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我国小麦的分区
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小麦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全球35%-40%人口以小麦为主食
断裂时间 指从加水搅拌开始直至从峰最高处降低30BU所
需的时间。 公差指数 指曲线最高点中心和出峰后5分钟曲线中心之差 ,以BU表示。该值越小,面团的耐揉性越好。
软化度 指曲线最高点的中心和达到最高点后12分钟曲线 中心之差,以BU表示。
评价值 是一项综合评价粉样品质的单一数值,面团形成
用氯化钠缓冲溶液洗涤并分离出面团中的淀 粉、糖、纤维素及可溶性蛋白质等,剩余胶 状物即为湿面筋。再通过离心进行水分分离, 称重测定。

《作物栽培学》学习指导

《作物栽培学》学习指导

《作物栽培学》学习指导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根据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在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系统学习作物栽培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构建学生在作物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体系,为学生从事作物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与创新等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属于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清楚地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的现状和发展动态;理解并能明确阐述与作物生产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技术环节;掌握我国几种最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关键及其科学理论依据;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性的生产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本课程必须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主要农学类专业基础课为前修课程,还与《作物育种学》等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其后继课程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业推广学》等,同时又是农学专业的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的重要基础。

四、课程内容(内容体系、结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第一章作物生产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作物生产概况和发展方向2、理解:作物的概念、作物生产的特点3、掌握:主要的作物分类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作物生产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概念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现代科学技术【教学重点】作物分类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理论【教学目的】1、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关概念;作物生长发育与作物产量形成的关系;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掌握:作物主要器官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关概念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建成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第四节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教学重点】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关概念;作物器官的建成【教学难点】作物生长发育与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第三章作物种植制度【教学目的】1、了解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2、理解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轮作的技术关键和连作的应用3、掌握: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及立体农业的相关概念;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和轮作、连作在作物生产中的意义或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布局第二节复种第三节净作与间、混、套作第四节轮作与连作第五节立体种养【教学重点】复种、间作、套作、轮作、连作的概念及意义。

《小麦生产技术》PPT课件

《小麦生产技术》PPT课件

小麦生产技术的未来展望
精细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借助智 能化技术,实现小麦生产的 精细化管理,优化产量和品 质。
环保可持续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小 麦种植向有机农业和绿色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创新技术应用
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如 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等,提 高小麦抗逆性和产量。
产量和消费
小麦的全球产量和 消费量持续增长, 市场需求巨大。
经济价值
小麦作为商品粮食, 对国家和农民的经 济收入有重要影响。
小麦的生长环境要求
1 气候条件
小麦喜欢凉爽的气候,明显区分四季,以及充足的阳光。
2 土壤要求
无污染的肥沃土壤,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和适量的养分。
3 水分需要
需求充沛的降水量或合理的灌溉制度,以满足生长和发育的水分需求。
小麦的栽培管理技术
灌溉管理
施肥技术
根据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安 排灌溉,确保小麦的水分供应。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科学配比 肥料,提高小麦的养分吸收效 率。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如病虫害 监测、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 施药等。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常见的小麦病害有锈病、赤霉病等,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药物喷洒、病害源清除等。
3
储存技术
采取适当的储存条件和措施,如防潮、防虫、通风等,确保小麦的品质和营养不 流失。
小麦品种的选择与推广
1 高产优质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抗病虫品种
发展抗病虫品种,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减少病虫害防治的投入。
3 科学推广
通过科学推广和示范种植,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

小麦的生产技术1

小麦的生产技术1

小麦的生产技术1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小麦生产技术》是小麦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该门课程以农小麦小麦为研究对象,并探索其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法。

它以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农业气象等课程为基础,介绍小麦的形态特征,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新的栽培技术方法,力求获得高产、优质、高效。

由于该专业主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介绍各小麦理论知识和小麦生产新技术的同时,该《大纲》中包含了实验和实训等技能。

本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小麦栽培的概况,和当前小麦栽培的主要新技术;明确土壤基本耕作措施与农田覆盖耕作方法,小麦产量与品质;小麦生长与发育规律;熟悉当地的种植制度;掌握小麦种子处理技术,育苗与定植技术,小麦播种技术,小麦田间管理知识。

具备指导小麦生产、管理小麦生产、参与小麦生产技术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心里素质;具有与当代大学生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且具备有计划生产、指导生产,管理生产的能力,达到高素质、全能力的综合发展。

【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我国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2.掌握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器官的建成。

3.掌握小麦的产量、品质形成过程,明确如何合理调控,创造高产群体。

4.熟悉小麦栽培的技术体系,并了解当前的主要种植模式和新技术。

【能力教育目标】1.能因地制宜的选择小麦品种。

2.能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等,从事间套复种。

3.能合理播种、施肥和进行田间管理。

4.能确定适宜的收获期,并进行储藏。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3.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4.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小麦生产技术》课件

《小麦生产技术》课件

03
小麦生长与环境
小麦的生长周期
苗期
小麦从萌发到分蘖的阶段,需 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抽穗期
小麦开始抽穗,对光照和温度 的要求较高。
播种期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确保小 麦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湿 度条件下萌发。
拔节期
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需要 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成熟期
小麦籽粒成熟,需要及时收获 ,避免损失。
小麦种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 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可以 加工成面粉、面条、面包等食品。
02
小麦种植技术
种植前的准备
01
02
03
土壤准备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 壤,并进行深耕和施肥, 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种子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 件,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抗病 性和产量。
小麦的生长环境
土壤
水分
小麦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 土壤中,有利于根系发育和水分、养分吸 收。
小麦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特别 是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需求量较大。
温度
光照
小麦适宜生长在温暖的环境中,不同生长 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当地气 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
小麦是长日照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 正常生长,特别是在抽穗期和灌浆期,需 要保持光照充足。
施肥技术
基肥施用
在种植前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 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追肥管理
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适时追施氮 、磷、钾等化肥,促进其健康生长 。
合理施肥
掌握施肥量和施肥时机,避免过量 施肥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北方本)(第二版)》——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第一节小麦的生长发育(高教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北方本)(第二版)》——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第一节小麦的生长发育(高教版)

◆ 教学内容第二章 小麦生产技术第一节 小麦的生长发育 一、小麦的一生小麦的一生是指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

(一)小麦的生育期小麦的生育期是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小麦生育期的长短, 常随品种特性、 生态条件与播期早晚而变化。

(二)小麦的生育时期一般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 12个不同的生育时期。

各生育时期划分的标准如下:表 2-1 冬小麦生育时期划分及标准(三)小麦的阶段发育在小麦一生中, 必须通过几个内部质变阶段, 才能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周期。

这些 内部的质变阶段,称为阶段发育。

小麦的阶段发育包括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

标 准50%以上幼苗第 1 片真叶伸出胚芽鞘 1.5~2.0cm 的日期 50%以上主茎第3 片叶伸出 1cm 的日期50%以上植株第 1 个分蘖从主茎叶腋里伸出 1~2cm 的日期 气温稳定降至 3℃以下,麦苗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 春季气温稳定上升到 3℃以上,叶色由灰绿转为青绿的日期 植物由匍匐转向直立,主茎第 1 节开始伸长的日期 50%以上植株主茎第 1 节离开地面 1.5~2.0cm 的日期 50%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50%以上麦穗抽出一半的日期50%以上植株麦穗中部小花开放的日期50%以上植株麦穗中的子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 80%,从子粒中可挤出汁 液的日期50%以上植株的子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时 期 出苗期 三叶期 分蘖期 越冬期 返青期 起身期 拔节期 挑旗期 抽穗期 开花期 灌浆期1、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发以后,其生长点除要求一定的综合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一个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影响时期,才能使结实器官抽穗结实,这段低温影响时期叫小麦的春化阶段。

小麦能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温度,所以这个阶段又称感温阶段。

根据小麦春化阶段要求低温的程度与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将小麦品种分为 3 个类型 (表2-2) 。

表 2-2 小麦冬性强弱类型比较2、光照阶段 小麦是长日照农作物,要通过光照阶段,必须经过一定天数的长日照, 才能完成内部的质变过程而抽穗结实。

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

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
③推广新的科技成果,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④发展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
⑤加强农资生产与管理,供应优质的农业生 产资料。
第二节 小麦生长发育特性
• 一.小麦的一生 • 二.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 三.营养器官的生长
• 一.小麦的一生:
小麦一生梗概
营养生长阶段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并进阶段
出分越返起 苗蘖冬青身
• 山东省的小麦品种多为冬性品种或半冬性品种, 10月下旬之后即可开始春化,在越冬期间完成春 化阶段。如果选用春性品种秋播,越冬前即可完 成春化阶段,麦苗在抗寒能力降低的情况下进入 越冬期,麦苗将被冻死。
• 烟台市属于北方冬麦区,如果选用半冬性品种, 应适当晚播。
• 4、光照阶段:
只有在通过春化阶段之后,在适宜 的综合外界条件下,才能进入光照阶 段的发育,其中主要是一定时间的长 日照条件。 长日照有助于光照阶段通 过。
(2)胚乳:皮层之内部分,可分为两部分:
①糊粉层:紧贴种皮,主要是纤维素与含氮物质, 营养价值高,约占7%;
②淀粉层:在糊粉层之内,主要由淀粉和蛋白质构 成,约占85%;
胚乳是种子发芽和幼苗初期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 主要来源;
(3)胚:根、茎、叶俱全的植株雏体,是种子有生 命力的部分,约占2-3%。
• 3.胚的构造:
⑶播种量:冬性品种分蘖力强,播种量要小 些;半冬性品种分蘖力较弱,播种量要大 些;春性品种分蘖力更弱,播种量要更大 些。
• 二.种子萌发与出苗
• (一)种子构造:
• 1.外部特征:
• 种子为颖果,腹面有纵沟称腹沟,顶端有茸毛称 冠毛,背面基部有胚。
• 2.组成部分:
(1)皮层:种皮与果皮紧密结合在一起,约占5- 7.5%,起保护作用;种皮内有色素。

小麦生产技术基础—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生产技术基础—小麦的阶段发育

二、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 营养生长阶段 从出苗到返青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的生长。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的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基 础,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 3. 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决定穗数的时期。 4.主攻方向: 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1.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综合的外界条件,如 水、温、光、养分等,而其中有一、二个因素起主 导作用。
2.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条件不适宜时, 停止但不能倒行。
3.顺序性 当前一阶段没有结束以前,即使条件 适宜后一阶段的生长,也不能进入后一阶段。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
变叫阶段发育。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 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 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 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 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 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 可分为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
(3)水分:分蘖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 量的70%-80%。 (4)矿质养分:N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特别是N、 P、K配合使用,对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增加 亩穗数有明显促进作用 。 (5)密度:对分蘖的影响很大。基本苗少,单株 营养面积大,群体光照条件好,分蘖力和成穗率则
高。反之,则分蘖力和成穗率均降低。
(3)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春性品种春化阶段短,分蘖力弱;冬性品种
春化阶段长,分蘖时间长,分蘖力强;半冬性 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在确定播种密度时, 为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春性品种播种密 度要大些,而半冬性品种播种密度稍小些。
(4)确定栽培管理措施
小麦完成春化阶段期间,主要分化叶片、分蘖、节和节 间的营养器官,如能延长春化阶段时间,增加主茎叶片数和 单株分蘖数,有利于争取多穗;小麦进入光照阶段后,开始 分化穗这一生殖器官,因此光照阶段发育越快,穗分化时间 越短,穗越小,反之则有利于形成大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
第一节小麦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了解小麦的生育期、生育时期、春化阶段、光照阶段的概念,以及小麦产量的形成;理解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标准;掌握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小麦的生育期、生育时期、春化阶段、光照阶段的概念;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标准。

◆课时安排:2
◆教学内容
一、小麦的一生
小麦的一生是指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

(一)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的生育期是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小麦生育期的长短,常随品种特性、生态条件与播期早晚而变化。

(二)小麦的生育时期
一般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不同的生育时期。

各生育时期划分的标准如下:
表2-1 冬小麦生育时期划分及标准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
在小麦一生中,必须通过几个内部质变阶段,才能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周期。

这些内部的质变阶段,称为阶段发育。

小麦的阶段发育包括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

1、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发以后,其生长点除要求一定的综合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一个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影响时期,才能使结实器官抽穗结实,这段低温影响时期叫小麦的春化阶段。

小麦能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温度,所以这个阶
段又称感温阶段。

根据小麦春化阶段要求低温的程度与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将小麦品种分为3个类型(表2-2)。

表2-2 小麦冬性强弱类型比较
2、光照阶段小麦是长日照农作物,要通过光照阶段,必须经过一定天数的长日照,才能完成内部的质变过程而抽穗结实。

小麦这段长日照的影响时间,叫做光照阶段,小麦通过光照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日照的长短,所以这个阶段又称感光阶段。

根据小麦光照阶段对日照长短的反应,将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表2-3)。

表2-3 小麦对日照长短的反应类型比较
3、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种;二是确定适宜播期和播量;三是肥水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