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精心制作的一部描写灰色人生的杰作。

主要写了在军阀互相乱战的时期,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潘先生面对战乱的自己表现和态度。

作者以战争动荡为背景,以潘先生逃难为线索,描写一个小市民在动荡面前一种自私保利的心理。

从潘先生的逃难中,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小市民的庸俗和鄙俗,展现了那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苍白生命情态。

潘先生第一次遇难的时候逃难到上海,他放下一切逃到上海,但是当自己认为一切都好,学校要他回归的时候,他又回到家乡,他消极的避难,苟且的偷存。

他作为一个小学的校长,却表现出一副不关心国家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样子,他关心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利益。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和庸俗。

在逃难中,潘先生表现出消极求安。

文中写到当正安失守后,一处描写十分细致深入。

这他想到车已开动,自己不需要回答了,这才让他安心的缩住了。

缩字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潘先生的虚荣虚伪和做作。

这一处体现了潘先生的迂腐,虚伪。

《潘先生在难中》一书注重细节的描写,让情节更加深刻的刻印的读者的脑海里。

语言风趣、从风趣的言词中体味到发人深省的时代意义。

这一作品无疑成功的展现了那时代一类的真性情。

用一种讽刺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痛恨这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

小说故事起伏变化,章法严谨,结构完善。

让读者比较能接受和感受。

浅析《潘先生在难中》的表现手法

浅析《潘先生在难中》的表现手法

浅析《潘先生在难中》的表现手法《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早期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小说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真实地反映了军阀战争所制造的骚乱和灾祸,揭露了战争制造者的罪行。

创作上,作家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主旨。

作品意蕴丰富,讽刺意味明显。

一、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无疑,潘先生是军阀混战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

潘先生的形象所以这样逼真传神,同作者当过10年的小学教员,对教育界的情况十分熟悉分不开。

他说,“见到须是真切的见到”,“必须要把整个的心跟事物相对,又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不仅见识其表面,并且透达其精蕴,才能够真切的见到些什么”。

潘先生的形象正是“真切见到”的艺术结晶,它给读者以“真切见到”的艺术感受。

如,在上海安顿妻儿后,潘先生又急匆匆地只身回让里,这一方面是为了察看和照管留在家里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教育局长表示自己忠于职守,不致因失职而免职。

这样的描写是符合混乱状态的知识分子的实际的,它可能发生在潘先生身上,也可能发生在王先生、张先生身上……而潘先生一家抵达上海后挤下火车到寻旅馆住下的过程则更是活灵活现。

你看,下车之前,为了应付“挤”的局面,他对妻儿细心布署,反复叮嘱,其调排是那么精细而“周妥”下车时奋力向前挤,还兼顾着妻儿,显得那么紧张而卖办下车之后,一妻一子被人流冲散,他又是那么惊慌失措,“家破人亡之感立即袭进他的心门,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好容易被冲散的“队伍”会合了,潘先生马上就转忧为喜。

并认为家人的散而复聚是值得庆幸的乐事。

继而,便是摆出老上海的架式,斤斤计较于两个铜子车费的讨价还价,以及在旅馆装腔作势地要饭要酒,自得其乐等。

上述种种,无不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进行创作,几乎每一细节甚至一言一行都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都给人以“真切见到”的印象。

二、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题旨《潘先生在难中》是很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题旨的。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叶君的《潘先生在难中》,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从本质上揭露了乱世中的代表-——潘先生,一个卑怯自私、随遇而安的灰色知识分子的典型。

用一种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在五四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挣扎过活的形象。

这一类型的民众在社会环境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又朝不保夕,以小见大,通过潘先生的这一个体从而加以引申为一个群体的灰色生活。

小说一开始,在一列满载难民的火车上,潘先生就出场了。

叶君着重写他的行动——“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

”但是随着人流的冲击,潘先生家人便不禁被冲散了,潘先生愤怒的想:“没用的东西。

”随即又拉扯着家人向前冲。

潘先生的不自量力,自作聪明的可笑形象便由此在读者的心中扎下了根。

潘先生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济上的贫乏以及作为人的卑微,使得这样的冲劲也赋予了隐喻式的意义,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停的征战不住的向前钻才能存活下去。

他的人生哲学是养家糊口,在战乱的年代便以活命为上策,可是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思想蒙蔽了他,他争先恐后地寻找夹缝来钻,潘先生自以为精明能干,实际上迂腐可笑的性格得到了鲜明有力的表现。

而后潘先生一家在密密的人流之中走散,他的心中萌生了一种破灭感,他禁不住的渗下两滴眼泪来。

而随后团聚之后潘先生所发之感慨:“现在好了!”说明潘先生只顾个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这种人生活的目标。

本文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让里之后的种种表现,通过前后的对比加重了讽喻意义。

如前文中他带着妻儿逃难去上海,当得知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消息之后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点儿惆怅。

1”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心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希望逃难成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免职之后生计会受困。

第二部分是草拟完上课通知之后的行为,他去往红十字会领取了旗子与徽章,他的心中是这样的感受“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

”而其实此时的妻儿远在上海。

由此,我们心中可以臆测这样的心理,他觉得心里空茫需要一些外物以包裹不安全的内心。

潘先生在难中读书笔记

潘先生在难中读书笔记

潘先生在难中读书笔记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创作的短篇小说,它描写了卑琐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潘先生,在战乱中表现出的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形象。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的要点:
- 人物形象:小说通过描写潘先生在逃难中的种种表现,刻画了一个卑琐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 社会现实:小说通过潘先生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人性复杂:小说中潘先生的形象具有复杂性,
他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又有自私虚伪的一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 文学价值:小说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情节设计,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功底和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潘先生在难中》通过对一个小人物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以及在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谈《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摘要】讽刺艺术一直是《潘先生在难中》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三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潘先生在难中》的体现。

【关键词】讽刺艺术细节写实利己主义讽刺作品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很早,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里就产生了不少成熟的作品。

如庄子的许多寓言,像《东施效颦》《望洋兴叹》等等。

随后,还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讽刺作品,如被鲁迅先生誉为“足称讽刺之书”的《儒林外史》,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当然还包括叶绍钧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

叶绍钧作为一名教育小说家,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但写的最好的,还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他的教育小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暴露出了教育战线的黑暗内幕,而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正是作者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

下面将分析这一代表作的讽刺艺术:一.讽刺内容以潘先生为活动线索《潘先生在难中》以潘先生的活动贯穿全篇,以1924年江浙战乱为背景,描写了教育职员潘先生在动乱中举家逃难的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妻儿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

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

只是风闻军阀即将在本地区开战,他就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

一路上历尽艰辛,妻子和孩子失散,觉得家破人亡,找到后又马上松弛下来,开始沾沾自喜,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遇不到了。

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只要跨出那一道铁栅栏,就有人保险”。

好不容易地找到了一家有空房的旅馆,他先是抱怨“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后来一想到现在全家逃难成功,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迷迷地笑着。

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成功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讽刺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态。

《潘先生在难中》作品赏析

《潘先生在难中》作品赏析

《潘先生在难中》作品赏析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当时江浙战乱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作品主人公潘先生是一个典型的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他带着小市民的卑琐和苟且,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眼光,但又渴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人。

潘先生的形象被刻画得细腻入微,叶圣陶先生通过对其行为的描绘,比如他如何拉着家人在混乱中寻找生存之地,以及如何以首尾相接的蛇形方式带着家人穿过车站等,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自作聪明与自不量力。

潘先生在故事中的行为和心态,既可笑又可悲,叶圣陶先生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乱世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此外,叶圣陶先生在描述潘先生与家人走散后的情感变化时,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潘先生在面对家庭困境时,既表现出他的自私和懦弱,同时也揭示了他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描绘,使得潘先生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角色,让读者既对其可笑行为感到好笑,又对其悲惨命运感到同情。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诙谐幽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刺激,又能轻松愉快地领略到作者对人物的独特见解。

这种幽默风格与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潘先生在难中》是一部揭示乱世中人民生存状态的作品。

它以一个满载难民的火车为开端,生动地描绘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灰色生活。

通过潘先生的形象和故事,叶圣陶先生既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和懦弱,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在乱世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和内涵,而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事下的一个灰色小人物——《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战事下的一个灰色小人物——《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曾经看到矛盾评论叶圣陶的一段话:“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也在网上看到一个评论:“一直以为叶老是一位教育家,想不到讽刺起来却有着鲁迅的辛辣与平静。

”而《潘先生在难中》给我的印象也正是这样,真实,平静,读起来却又令人觉得不寒而栗。

全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似乎是点睛之笔,毕竟,全文所想要表达的似乎也正是军阀混战中知识分子的劣根性,这些人只求保全自己,却不顾百姓的生死,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那群看客。

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本就是一个有偏见的名词,劣根性人人都有,只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比较高罢了。

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似乎是一个极具利己主义、只求保全自己不顾他人的人,他会在战争来时赶到“红屋子”去,会逃难到上海,会多要些红旗和徽章保全自己和家人……这种种行径似乎不太符合人们对他的内心期望,潘先生,很明显,只是一个小市民,一个胆小怕事,不敢承担的人。

人们看多了英雄主义的文章,似乎觉得只有英雄才值得被铭记、被写、被读。

可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办法要求每个人都做个高大上的救国英雄,英雄毕竟是少数,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而潘先生,只是做了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会做的事情,难道就要被批判吗?而且撇开其他的来谈,我倒认为潘先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一个好父亲。

他在火车站指挥妻子儿子逃难到上海,来保全全家人的安全。

后来妻子儿子走丢了的时候,他又因为与妻儿的失散而落泪。

再到后来在上海安顿全家人,并且温声细语地安慰妻儿。

以及后来他回到家远离他们,并且得知铁路不通的消息时“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

"这些都可以看出妻儿是他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无时无刻不牵挂他们,后来还想着要为他们多拿几个徽章“'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

文学评论范文《潘先生在难中》

文学评论范文《潘先生在难中》

文学评论范文《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在难中》是著名作家小仲马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通过细腻而感人的故事情节,表达了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

小说以法国农村地区的小农民潘先生和他的家庭为背景,叙述了潘先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勇敢地生存下去的故事。

他试图用多种方式改善家庭生活,但遭到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的强大压力。

最终,潘先生带领家人渡过了困难的时期,他的家庭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

小仲马在这部小说中把社会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两者的冲突表现得栩栩如生,令人深思。

小说中对农民阶级生活、乡村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描写极具真实性,令社会各阶层的读者都能够深有感触。

总之,《潘先生在难中》是一部深具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潘先生的勇气,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
【摘要】讽刺艺术一直是《潘先生在难中》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三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潘先生在难中》的体现。

【关键词】讽刺艺术细节写实利己主义
讽刺作品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很早,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里就产生了不少成熟的作品。

如庄子的许多寓言,像《东施效颦》《望洋兴叹》等等。

随后,还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讽刺作品,如被鲁迅先生誉为“足称讽刺之书”的《儒林外史》,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当然还包括叶绍钧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

叶绍钧作为一名教育小说家,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但写的最好的,还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他的教育小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暴露出了教育战线的黑暗内幕,而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正是作者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

下面将分析这一代表作的讽刺艺术:
一.讽刺内容以潘先生为活动线索
《潘先生在难中》以潘先生的活动贯穿全篇,以1924年江浙战乱为背景,描写了教育职员潘先生在动乱中举家逃难的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妻儿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

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
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

只是风闻军阀即将在本地区开战,他就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

一路上历尽艰辛,妻子和孩子失散,觉得家破人亡,找到后又马上松弛下来,开始沾沾自喜,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遇不到了。

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只要跨出那一道铁栅栏,就有人保险”。

好不容易地找到了一家有空房的旅馆,他先是抱怨“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后来一想到现在全家逃难成功,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迷迷地笑着。

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成功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讽刺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态。

第二个片段,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

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而自己却不辞而别,若是教育局长追究起来,就有可能会丢掉学校里的职位。

虽然又舍不得老婆孩子,最后“更从利害远近种种方面着想,觉得回去终于是天经地义”。

回去一打听,学校果然要开学,而且还要趁机裁员,他为自己的主意表示赞赏。

为了迎合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之事,可结果却是,战火再起,铁路不通了,学生们也大多随家长避难去了,潘先生白忙碌一场了。

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缴纳会费申请会员,又宣称学校房屋可以作为妇女收容所,换来了全家“救命的神符”——旗子和徽章。

这一部分的描写表现出了潘先生投机钻营、懦弱、虚
伪的性格特征。

第三个片段,写潘先生一打听到正方失守,觉得徽章也不安全,于是就连夜躲进红房子,与教育局长等三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

后写战事结束后,他不知廉耻地给杜统帅写颂词。

通过这部分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潘先生胆小卑怯、麻木、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也从侧面批判了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难。

二.讽刺意味通过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
高超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对所刻画的对象作逼真生动的细节描写。

没有精湛的细节描写,就没有真切生动的艺术形象,就谈不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叶绍钧先生很善于通过精细而冷静客观的描写传达小说的题旨的。

《潘先生在难中》里面的细节的选取与运用,透露出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的用意。

这方面的例子在文中是随处可见的。

如对潘先生两次不同的喊车细节的描写,第一次是在他全家历经千辛万苦挤出车站,很入调地喊“黄包车”,还很“威严”地扬起了头,摆着傲慢的手势,很老道地很车夫讲价,处处流露出他那种成功逃出生天的洋洋自得的心理。

第二次是在他回家乡之后,听说正安失守后,“惴惴地,歪斜的赶到了家”,胡乱地收拾一下包裹,仓皇出门喊车,也顾不得讲价就迫不及待地跳上车,连催快跑,突出了他疲于奔命、抱头鼠窜的可笑行径。

两次喊车的不同行为,展现了人物前后鲜明对立的心理,塑造了一个空虚、懦弱、胆怯的灵魂。

再比如,文章最后几段,潘先生先是假意推迟写彩牌坊,后来经
大家“一致推举”,他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感到自鸣得意。

接下来,“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

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

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

咋看起来,潘先生貌似很有才华,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三幅,实际上讽刺了他一气呵成大诵军阀的可笑又可鄙的心态。

“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在眼前一闪。

”进一步讽刺了潘先生不是不知道军阀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但为了饭碗,又毫不犹豫地向军阀献谀谄媚。

最后又写了两个职员逢迎的话,其中一个对潘先生所写的“德隆恩溥”赞叹说“这一句更见恳切”“恳切”这个词使这位职员谄媚的丑恶嘴脸立刻现形。

这一令人深思的结尾,体现出这些职员与潘先生同为一丘之貉,尽是一群自私自利的阿谀之徒以及当时环境底下教育战线的一片黑暗。

三.讽刺手法以写实为主
擅长讽刺艺术的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叶绍钧小说以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

他的讽刺显得温婉、醇和,不失客观写实的基本风格。

例如,逃到上海后的第二天潘先生夫妇俩的那段对话,潘师母关心潘先生的安危要他“一定不要回去”,而潘先生为了身家利益想急急忙忙回家察看和照看家物和向教育局长表示一下忠诚,不至于丢掉饭碗。

最后双方互相妥协,潘先生表示“假若打听明白局长并没有这个意思,依你的话,就搭了下午的车来”这样的描写是符合当时战乱状态知识分子家庭内部实际的,它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以及潘先生一家在车站“挤”的遭遇;利用红十字
会的活动进行避难;在红房子遇到避难的教育局长,脑子里还惦记着远方的妻儿却装出对教育的热心,以取悦上司等等,这些描写无不按照写实的原则进行创作,让读者回味其中的讽刺效果。

潘先生的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与作者的写实手法密切相关,当然也和作者当过十年的教员,对教育界的熟悉程度分不开。

文中几乎没用到夸张,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他在开学通告中写到“兵乱虽然可虑,子弟的教育犹如布帛菽粟”“欧洲大战的时候,人家天空里布着御防炸弹的网,下面学校里却依然在那里上课”他大力提倡要向人家学习那种精神,实际上他自己却胆小如鼠,战事一靠近,就惊慌不已,又是找红十字会,又是投靠红房子。

前后的对比,将他的表里不一、自私自利的卑劣人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如果说鲁迅和张天翼犀利的讽刺是一杯烈酒,让人醍醐灌顶;钱钟书灵巧的讽刺是一瓶汽水,令人神清气爽;则叶绍钧温婉醇和的讽刺是一壶清茶,需要慢慢品尝,回味无穷。

总之,作者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塑造了一个懦弱、苟安、趋炎附势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不仅在于嘲讽、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屈服于丑恶现实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弱点,也从侧面揭露了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苦难与旧中国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的混乱是教育处于委顿状态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陈辽:《叶圣陶评传》,第21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7-2000(上)》,47~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