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5.2速度教案(1)
推荐八年级物理上册5、2速度教案(新版)苏科版(1)

根据谁先落地。
凭感觉
测时间
让他们同时下落,分别记下它们下落的时间生:试一试:你的猜测对吗?
生:议一议: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
有没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事释放,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m/s
换算:1m/s=3.6Km/h
师:例举生活中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生:课后上网搜索更多物体运动的速度。
4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要求:
师: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
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是:
由v=s/t得:t=s/v=180Km/100Km/h=1.8h
即该汽车到达上海还需要1.8h。
5生活物理社会
新世纪奥运会(速度项目)中国运动员金牌榜
学生阅读:
三、小结
生: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及其测量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
师:多媒体展示:老虎追捕羚羊,引出探究课题-----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生:观察并回答,哪种动物运动的快
2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采用实验探索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索,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
生:做一做: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片大,再分别将他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并将他们从同一高度同事释放。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教案

5.2速度初二物理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3、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的理解;速度单位换算;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速度的单位换算;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实验器材:纸锥、刻度尺、秒表教学过程:放学后住校的同学要回家,如何回家?问:为什么不走回去?一、运动的物体有快有慢。
实验:把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纸锥的下落情况。
要求:观察并思考哪个纸锥下落快?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出判断情况后,引导得出:相同路程比时间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判断方法?引导:在纸锥没有落地前,能否判断纸锥运动快慢呢?结论:相同时间比路程其实这两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已不自觉地运用了:比如观看刘翔夺冠视频时,观众采用什么方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而裁判员是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把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不同时释放,还能直观判断它们的运动快慢吗?例:甲、乙两物体运动情况如下表:请你判断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快慢,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比较:一、算出每秒物体通过的路程;二、算出物体通过1米所用的时间,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为什么?二、速度看课本自学,完成填空。
1、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大小是.2、计算公式:.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符号.常用单位还有:.例:两物体甲速度是6m/s,而乙是18km/h,哪个物体运动快?引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知道1m/s=3.6km/h学生观看一些物体的速度图感受速度大小。
三、速度的测量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a、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b、用哪些仪器测量?c、如何测量?d、实验只做一次好吗?e、设计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分别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并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强调:明确分工;每次要从同一高度释放;锥尖要与零刻度线相平)3.实验分析(各组汇报测量出的速度,进一步理解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4、介绍速度表。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学案

教学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变换:速度的变换公式为 v = v0 + at,其中 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换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速度的变换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如何区分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解释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速度的单位,讲解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通过相同路程的速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教学设计

文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主要涉及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速度公式的应用:通过速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或者在不同路程下的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在不同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
2. 概念讲解: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公式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并说明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
4.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讲解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自行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速度单位换算:讲解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m/s=3.6km/h,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速度2. 板书内容: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速度公式应用: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辆汽车行驶了200km,用了3小时,求该汽车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5_2速度教案新版苏科版1

学生交流制作方式.
师:既然能制作随身携带的生物钟,那么可否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
学生交流制作方式
师:利用你的 “人体尺”可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窗用皮卷尺精准测量,每位同窗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判自己估测水平,并找出差距大的缘故.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评判自己的估测水平.
【阅读体验】学生阅读讲义P110“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时钟的进展史。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说明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光的折射现象
[例1]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一、测量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式
1km=103m1dm=10-1m1 cm=10-2m1 mm10-3m1μm=10-6m1nm=10-9m
【练习】
(1)用估测法对以下数值做出判定:
①中学生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
②你的手指食指的宽度大约是________cm。
(2)一名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大约是2021____=2.013______。
【阅读体验】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认真观看秒表,获取大小表盘上的数字、刻度所表达的信息,试探按钮的功能和利用方式.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小结归纳】(板书)
3、时刻的测量工具——机械秒表、电子表
4、时刻的国际单位及换算关系:
①单位:秒(S)
②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3)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进程中进行必要的标准化指导,并鼓舞不同的表格形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_教学设计

5.2 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理解它的形成过程)(2)初步尝试测量速度(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速度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通过测量实践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建立速度的测量2、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计算的解题规范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既是前面长度、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安排了两次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
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学会探究。
六、教具准备大小纸锥,秒表,刻度尺,多媒体。
七、教学程序(一)情景引入,体会比较运动快慢的重要性观察两段视频:奔跑的猎豹和爬行的蜗牛,体验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的设计对象为初中物理中的“速度”一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速度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速度概念,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对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在速度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特别是速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
此外,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速度的计算;(2)掌握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速度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3)能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4)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影响物体速度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速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通过速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掌握物理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最新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 速度》word教案 (1)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速度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②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③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②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③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二. 设计思路1. 初二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而速度公式的得出又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有初一甚至小学数学中行程问题的基础作铺垫,学生对速度公式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以一个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确实从方法上去理解这两种比较速度方法的合理性,需要在引导技巧上有所突破。
2.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能够较方便地测出速度的同学给予赞同。
在做“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的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对公式、复合单位、单位换算以及规范计算的格式也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生活、物理、社会”中也给出了极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确凿的关于速度的数据加深学生们对速度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速度既是前面长度、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安排了两次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片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
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速度公式和速度单位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和第一个单位,学生虽然以前在小学数学中对速度数值的计算已很熟悉,但只注重数值的计算,对单位未作要求。
而物理中比较重视公式的意义的理解及单位的运用,特别是速度单位的换算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定义和单位;了解测量速度基本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速度的探究过程和对“生活-物理-社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掁兴中华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速度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案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学会观察、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1台,纸两张(16开),米尺一把,手表(或秒表)一只。
[课时安排]
1课时
引入:
通过观察四幅运动图片,学生总结共同特点他们都在运动,引入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在这基础上老师播放动画制作公鸡比赛,让学生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然后老师演示纸锥下落。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并设计问题串
新课:
第一个重点的突破
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及实验分析深入:如速度概念的建立是通过路程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如何比较快慢,让学生在两种方法中找不到,思维发生冲突,然后教师引导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师总结S/T用到的是第一种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用到控制变量法;老师再引导能不能用T/S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为什么用第一种方法及好处。
建立这个比值就是速度。
这是一个重点问题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值,第一个公式,其中涉及控制变量法,本概念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比值公式要做好铺垫。
测量速度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运用,重点在与方法实验设计器材的选择及表格的设计,尤其是表格的设计中考要考并且是一种能力所以要求学生上黑板,老师纠正强调规范。
第二个重点的突破:
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陌生是物理学中计算的要求,因此重点放在规范上。
方法主要是先让学生上黑板写,然后老师总结评价虽然结果正确但中考得零分,为什么?学生很想知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出问题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最后老师板书。
难点突破:
复合单位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尤其复合单位之间如何换算学生根本就无法下手。
既然是难点就应该老师讲解,所以老师先板书运算过程明确单位换算的进率关系后,要求学生训练,进一步强化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速度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速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人认为较为合理,重点把握较为准确,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重点较为突出,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问题串突破重难点。
尤其是两个重点的突破我认为较好讲解到位方法得当,具有一定的新意;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探究。
不足:1、本节课的时间教紧,学生的训练不是太到位
2、开头引入不是太好,多媒体出现故障。
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太多
4、过度不是太自然
5、个别细节处理不会太到位,语言的组织还需加强
6、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充分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