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行看变化

合集下载

生活的变迁吃穿住行作文

生活的变迁吃穿住行作文

生活的变迁吃穿住行作文一、吃。

想当年啊,吃可是个简单又实在的事儿。

小时候,能有个大白馒头就着咸菜,那都算是一顿美餐了。

逢年过节才盼着能吃上肉,红烧肉一端上桌,眼睛就放光,感觉那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可现在呢?吃的花样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早餐就有面包、牛奶、煎蛋、三明治,还有各种口味的粥,什么皮蛋瘦肉粥、南瓜粥,想喝啥有啥。

正餐就更别提了,世界各地的美食都能在身边找到。

今天吃法国大餐,明天就换成日本寿司或者韩国烤肉。

而且啊,现在人还讲究健康饮食,什么有机蔬菜、粗粮杂粮,都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以前是吃饱就行,现在是不但要吃好,还得吃得健康、吃得精致。

就说那些个网红美食吧,排着长队也要去尝尝,什么脏脏包、肉松小贝,感觉不吃就跟不上潮流似的。

二、穿。

以前的穿着,那可真是简单朴素。

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颜色就那么几种,蓝的、灰的、黑的,满大街都差不多。

我记得小时候有条花裙子,那可是宝贝得不得了,只有过年或者走亲戚的时候才舍得穿。

再看看现在,商场里的衣服琳琅满目。

各种风格的都有,休闲风、时尚风、复古风、嘻哈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

衣服的颜色也是五彩斑斓,什么马卡龙色系,穿上就感觉自己像个时尚达人。

而且啊,现在买衣服都不只是在实体店了,网上购物那叫一个方便。

手指一点,就能把世界各地的衣服买到家。

今天流行阔腿裤,明天流行老爹鞋,大家都跟着时尚潮流走,穿得那叫一个个性十足。

三、住。

小时候住的房子,那可真是简陋。

几间瓦房,空间不大,一家人挤在一起。

夏天热得像蒸笼,只能靠个蒲扇扇扇风;冬天冷得像冰窖,全靠热水袋和厚厚的棉被取暖。

家里的家具也简单,一张床、一个桌子、几个凳子就差不多了。

现在可不一样喽。

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小区里环境优美,有花园、有健身器材。

房子的装修也是各式各样,欧式风格的豪华大气,简约风格的清新自然。

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空调让夏天凉爽冬天温暖,洗衣机让洗衣服不再是苦差事,还有智能家电,像扫地机器人,能自动打扫卫生,人都变得越来越懒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生活变化ppt课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生活变化ppt课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生活变化
关于吃、穿、住、行的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没的吃到你想如何吃就如何吃,从没的穿到 下衣当上衣穿,上衣当下衣穿,从出门步行到 坐飞机,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 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蜗 居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 等等。
从厨房改善看30年变化
从有钱买不到东西到食品供应丰富,看市场经济 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好处。嘴馋无止境。过去是 物资匮乏造成的饥饿感,现在是尝新鲜。春秋 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 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改革开 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 子、米袋子的变化。

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 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大踏步赶 上了时代前进潮流,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昂 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 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 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 得更大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
83年沙发进入家庭尤其是转角
从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
从行看30年变化

30年前,城里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 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 雨天常常人满为患。30年弹指一挥间,知名品 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 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 与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人们品出了 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 成果的甘甜。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 期,人们还有一些小 心翼翼地观察着周 围的变化,那么在改 革的巨浪卷席整个 社会30年之后,人们 已在大悲大喜之中 体味着改革开放带 来的得失,从土灰色 到多元色,人们身上 的服饰最直观的体 现了社会生活翻天 覆地的发展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一、本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旨在通过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方面,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

我们将从衣物的多样化、食品的丰富性、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等方面,深入探讨改革开放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衣物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穿着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朴素走向时尚。

在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住房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展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期待在未来,中国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衣:时尚与多元化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蓝海洋”到如今的“彩虹世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布料短缺,人们普遍穿着颜色单一的衣物,尤其是深蓝色的工作服和军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那时的人们,对于“时尚”这个词还十分陌生,更多的是追求实用和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衣着也开始发生变化。

80年代,开始有了“时髦”的概念,喇叭裤、花衬衫、高跟鞋等外来元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还伴随着一些争议,但无疑为人们的着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时尚杂志和电视节目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个性和潮流。

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衣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篇一: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

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

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温暖而朴实。

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

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

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管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就通过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谈一下中国从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

一,人们穿着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2)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3)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年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便利和舒适。

一、衣服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衣着简单朴素,衣服不够,还有穿百色布衣的现象。

经过不断发展和进步,今天中国人的衣着品质不断提高,除了国际知名品牌外,国内品牌也不断涌现。

如今,中国衣服的品质和款式已经可以与国际接轨。

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观念也得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可持续的时尚理念,不再追求低价而是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穿衣品味。

二、饮食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早期,由于国家贫困,饮食匮乏,老百姓过着口吃不饱的生活,而现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特色和魅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涵盖了八大菜系,如川、湘、鲁、粤、苏、闽、浙和徽菜。

这些菜系各具特色,风味独特。

除了传统的中式美食,国际美食也在中国大片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各种各样的美食,而且快捷、安全、健康的外卖服务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居住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相当差,许多人住在只有数平米大小的小房间内。

然而,如今中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可以可以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高楼大厦、花园式住区、定制和高品质的室内装修和家居用品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同时,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在建筑和住宅的方面均体现出中国对于良好居住环境的追求。

比如,温馨安全的家庭将是未来住房市场主流,节能环保、智能化也将是未来住宅和城市的趋势。

四、交通出行变化中国的交通出行也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工具也逐步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主要步行或者乘坐人力车、自行车。

如今,全国范围内高速铁路、地铁、轻轨以及多种其他现代交通工具遍布城市和乡村,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

同时,共享经济也兴起,如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可以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并推动了节能、减排的运动理念。

三十年来的巨变散文

三十年来的巨变散文

三十年来的巨变散文从吃穿住行方面看变化三十年前,我们吃的是“红薯渣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年少的我,天天盼望着吃白面面条,偶尔吃一顿,还不能吃饱。

心里常常想,这白面面条什么时候管吃饱呢?更不用说吃猪肉饺子了,那只是在过年时的头一天早上才能吃到的美味,平时你想都不要想。

有时甚至连过年那一顿肉饺子也吃不到呢!一年到头都是早晚红薯馍,中午红薯面面条。

红薯馍又黑又粘,刚出锅时用手抓粘手,用筷子扎着吃粘牙,及至晾凉了,又吃不动了,硬得像干粪蛋。

中午的红薯面条也是用刚出锅的热红薯馍压成的。

压面条的东西是用一块厚木板做的。

在厚木板的中间凿个圆榫孔,下面钉牢一个铁篦,把木板架在两个凳子上,下面放一水盆准备接面条。

在圆孔里装进热红薯馍,然后赶紧把一个和榫孔直径一样大小的榫头对着榫孔压下去。

榫头安在一根长棍上,压面条时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

如果是一个人,把木棍那头绑在一棵树上也能压。

就这样一个“面条机”,每天中午,村里人都是排队等着使用。

把压制成的面条下在锅里,放些盐,撒些葱花,就盛进碗里吃了。

至于白面馒头,那是生病的老人和吃奶的孩子才能享有的“圣品”,或者闺女逢年过节回娘家时蒸几个白馍,用篮子给娘家爹妈挎过去孝敬父母的,一般人是吃不到的。

平时街里来一个卖烧饼麻花的,他一吆喝,就跑出来一群小孩跟着他,看谁家的小孩买了吃,馋得喉咙一动一动的直流口水。

三十年后的今天,鸡鸭鹅鱼,白面馒头,吃啥有啥,倒是又不想吃了,吃烦了。

有人还天天发愁吃啥呢!一个个都吃成胖子了,又开始寻找方法减肥。

身体都吃出“三高”了,肥肉鸡蛋油炸类食品也不敢多吃了。

成箱成提的奶油制品,加工的肉类食品,各种罐头,应有尽有,却不知道吃啥好了。

现在的亲戚朋友谁家待客,各种菜肴摆满一桌,吃一半剩一半。

吃掉的大部分是青菜水果,剩下的全部是大鱼大肉。

说实话,三十年前的`县乡级干部,都不可能比现在的老百姓吃得好。

再说“穿”。

三十年前,我们穿的大多是粗布衣裳,而且破了补,补了破,补丁摞补丁。

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1. 衣:从单一到多样改革开放以前,咱们的衣服基本上就是那些简单的中山装、蓝色的工装,没啥花样,都是“大同小异”。

但是,随着开放的实施,大家的衣服也变得花样百出,真是眼花缭乱啊!现在你走在街上,五颜六色的衣服让人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缤纷的世界,大家的个性通过衣服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实话,连我这个对时尚没什么感觉的人都能看到一些穿搭,忍不住赞叹:“哇,这真是酷炫啊!”每个季节都有新的流行趋势,像是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清凉、秋天的暖意、冬天的厚重,简直让人爱不释手。

当然,衣服的材料也大有不同,以前的布料没啥弹性,现在的T恤、运动服,透气又舒服,简直就像穿在身上的空气。

还有,大家的购买渠道也变了,网购、直播带货,真的让人目不暇接。

你想要的,轻轻一划,包邮到家,真是幸福啊!2. 食:从简单到丰富说到吃,这可是咱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以前的饮食很简单,米饭、馒头、咸菜就是主要的选择,可能还得靠家里的菜园。

可现在可不一样了,市场上各种食材琳琅满目,进口水果、海鲜、异国料理,一个比一个诱人。

走进超市,就像走进了一个美食的殿堂,各种香料、调料让人忍不住想尝试。

每当有朋友来,我总是乐呵呵地说:“来,咱们一起煮个大餐,绝对让你大开眼界!”而且,咱们的饮食文化也在悄然变化,快餐、外卖成了现代人的新宠,大家都忙着上班、学习,哪有时间自己下厨?不过,有时候我还是觉得,外面的美食再好,还是家里的味道最让人心安。

就像我妈做的红烧肉,那味道,简直就是心灵的慰藉!3. 住:从简单到舒适再说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大家的房子小得可怜,常常是几代人挤在一起,生活空间真的有限。

但是,现在大家都能住上小洋楼、商品房,甚至有的朋友家里还装修得跟样板间似的!一进门,干净利落,简约而不简单,真让人羡慕啊!我常常想:“这就是生活啊,真是越来越有味道了!”当然,住的环境也在变化,绿化、配套设施越来越好,小区里有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场,早晨在花园里散步,晚上在小区里遛弯,生活的质量提升了不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穿住行看变化
吃穿住行看变化
李权时时间:2013年08月09日
今年是新余市复市30周年。

这3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是民生改善最好的30年。

最近,笔者采访了我市几位退休老干部,谈起新余30年的巨大变化,他们都说,变化太大了,3天3夜都讲不完。

吃:实现三个转变
家庭主妇张老太太回忆餐桌上的变化说,主要体现在3个阶段:
1983年至199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饱。

那时收入水平低,粮油供应指标少,副食品市场供应紧,要吃饱就要计划着吃、补充着吃(拣点茶籽、开荒种点粮菜)。

直到了90年代初,情况才逐渐好转。

1994年至200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好。

随着收入的增加,家里餐桌上的饭菜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平日4菜(两荤两素)1汤是家常便饭。

星期天,全家老小团聚,8菜1
汤很常见,节庆之日,饭菜则更加丰盛。

老人和小孩们笑称,
现在真是好时代、好生活,我们是周周过节、月月过年啊。

2004年至201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科学。

要吃得绿色无毒,吃得品种多样,吃得均衡(营养均衡,荤素均衡,粗细均衡,数量均衡等)。

张老太太风趣地说,时代在前进,我这个家庭主妇也要与时俱进了,每天都看电视中的《养生堂》和《天天饮食》节目,增加自己的保健知识和提高厨艺水平,经管好自家的餐桌,让大家吃出健康来。

穿:升了三个档次
退休干部老李回忆说,城乡居民在穿着上变化显著,档次不断提升。

80年代,穿的主流是简单保暖型。

表现为衣服件数少、面料粗、色泽暗、款式旧,多为自做和小作坊加工,1件衣服的价位大多为几块钱,几十元钱的衣服很少。

90年代,穿着的主流是美观舒适型。

表现为衣服件数成倍增加;面料细,色泽鲜,款式新。

购置衣服从买料加工到买成衣为主,1件衣服的价价格多为2位数,少数上升到3位数。

进入21世纪,穿着的主流是讲纯真讲档次型。

表现为衣服件数求少而精、面料重质量(纯棉、纯麻、纯丝、纯毛无污染),色泽选“洋”气,款式讲时尚和个性,1件衣服的价位多为3位数,甚至4位数。

住:上了三个台阶
采访中,退休老干部们说,复市30年来城乡住房建设有了
飞速发展。

花园式的居民小区遍布城镇、小区内的多层高楼错落有致,上百栋的电梯楼房拔地而起,各式别墅坐落于水岸山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城乡规划搬迁房、棚户区改造房大片建成。

这一切,都为居民改善住房条件提供了多项选择。

企业退休干部老邓讲了他的搬家“三步曲”:第一次搬家是在80年代末,从矿区搬进了城里,享受到了城市多种的公共资源,住房面积扩大了,从人均8平方米增加到16平方米,虽然室内是简易粉刷、普通照明,但住得很满意;第二次搬家是在21世纪初,从无物业管理开放型的生活小区搬进了有物业管理的封闭型的生活小区,住房面积从人均16
平方米增加到32平方米,室外环境优美,道路平整,安全清净,室内粉刷改装修,美观又舒适,功能齐全,生活方便,住得很开心;第三次搬家在2012年,从中等小区搬进公园式的花园小区,路的两旁树木成荫,小区花圃鲜花争艳,休闲场所亭阁齐俱,住房面积从人均32平方米又增到48平方米,室内功能更加齐全,住进了这样的房子,非常惬意。

行:实现三个快捷
退休干部老吴是位好走动、爱旅游的人,他深有感触地说,30年来,新余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得相当快,给市民提供了“三个快捷”:
一是市内行快捷。

城区五纵五横的主干道宽阔平直,主路、支路(人流大的)实现了人车分道,通往各乡镇的公路提高等级,全部修通。

公交车站点均衡密布,城内大小公园布局均匀,给市民提供了便捷,即从车站坐公交半小时便可达到某一乡镇;从等车点坐公交,半小时之内便可达到城内的所去之地;从家门走路,不需半小时便可到达最近公园散步、锻炼和娱乐。

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人,坐公交免费又安全(在全省是最早实行的地市)。

二是市外行快捷。

我市的公路早与途经新余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接轨,城区居民在半个小时之内,可坐上铁路的动车,可上到高速公路远行,还可就近转乘飞机快速出省、出国行。

如今的出行方式比过去好多了。

三是通讯快捷。

80年代初,居民多为书信通讯,一封信单程投递时省内须3天、国内须7天、国外须10~15天。

90年代初,居民通讯是书信、电话并用,那时,接通长途电话就须10分钟(到邮局打,通过几个总机),打完一次长途须20~30分钟(线路中断、信号不清),很难。

现在好了,通讯手段主要是用电子设备(程控电话、文图电传、电脑交流等),足不出户,1分钟便可接通市内外、国内外的信号,双方还可面对面的在视频上交流,语言、文字、图像非常清晰。

回顾过去30年在民生方面的巨大变化,几位退休老干部由衷地说,全归党领导得好,政府干得好,110多万市民创新
奋斗得好,把过去几十年的梦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