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热空气和冷空气

合集下载

四年级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四年级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受热会上升
点燃一支竹竿,看看烟往哪里飘? 为什么会这样?
直着拿
横着拿
倒着拿
实验二: 观察有什 么现象?
结论: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
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 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思考回答: 1、夏天开空调时冷风飘向哪里? 2、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 流动?
空 气 如 何 流 动
冷瓶
热瓶
空 气 如 何 流 动
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了风
温度高的地方空气压力小,温度低的地方压 力大。压力大的冷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热空气方 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风从哪里来
说一说
现在有没有风? 仔细看一看,风从哪里吹来?
西北 西 西南 北 东北 东 东南

测风向 量风力
说一说
用什么方法可以 比较风力的大小? 气象站的风向、 风力测量器
热空气往哪个方向流动
(空气受热时会怎么流动呢?)
你要怎么验证你的猜测?
你要怎么验证你的猜测?
1、点燃蜡烛 2、把手放在蜡烛的各个方向上,感 受哪个位置的温度最高。 安全事项:注意点火,手不要放在离 火源过近的位置。
热空气流动方向
向 上 流 动
实验一:感觉热空气在里?
结论:
热空气在蜡烛火 焰的上方。
• 课堂练习 • 1、热空气怎样流动? 答:向上流动。 • 2、冷空气怎样流动? 答:向下流动。 • 3、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自然界中各地空气冷热不同,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的流动 就形成了风。
知识小应用: 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 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测风向、量风力
风力的观察
风力大
风力中等
风力小

《热空气和冷空气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热空气和冷空气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热空气和冷空气》导学案一、先导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观点。

这两种空气的运动和互相作用对我们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导学案将帮助同砚们深入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

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同砚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计的原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的原因;3. 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之间的互相作用;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天气现象。

三、进修内容1.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和特点2.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形成原因3.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互相作用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区别。

2. 进修:讲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密度、运动方式等。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两种空气的特点。

3. 拓展:探讨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的原因,涉及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自然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原因。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模拟天气预计,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在实际情况中的运动和互相作用。

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热空气和冷空气在天气变化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六、作业1. 完成教室练习,稳固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理解;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3. 撰写一篇关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文章,包括定义、特点、形成原因和互相作用等内容。

七、延伸阅读1. 《气象学导论》2. 《大气科学》通过本次进修,同砚们将对热空气和冷空气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他们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计奠定基础。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息探索气象学的奥秘。

热空气和冷空气课件

热空气和冷空气课件
动。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密度较小
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热空气的 密度比冷空气小,因此热空气会 上升。
流动性强
由于温度梯度的影响,热空气会 向低温方向流动,因此热空气具 有较强的流动性。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 对流层的主要成分:热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对流 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具 有重要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密度较大
形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冷空气的密度 比热空气大,因此冷空气会下沉。
冷空气的活动是形成地球气候变化的 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寒潮、冷锋等天 气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流动性弱
由于温度梯度的影响,冷空气会向高 温方向流动,但相对于热空气而言, 其流动性较弱。
自然生态影响
热空气对动植物的生存环 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 少。
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温度降低
冷空气会导致地表温度降 低,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 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
冷空气活动与全球气候变 化密切相关,对极地冰川 的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有重 要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然灾害
冷空气活动可能导致极端 天气事件,如暴风雪、冰 雹等,对人类和自然环境 造成危害。
6. 持续观察并记录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7. 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现场,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与结论
热空气上升
当热水倒入盒子时,温度计显示温度升高,同时观察到纸巾或其他轻质材料向上 移动,这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因此会上升。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介绍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空气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现象,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随温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如气球的上升和下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前两课,对空气的存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空气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空气和温度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请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呢?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放在物体或环境中,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来得知温度的高低。

教师:很好!温度计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空气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吗?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气球,一个装满了冷水,一个装满了热水,并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展示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满了冷水,另一个里面装满了热水。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报告单

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报告单

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特点和相互作用。

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差异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

实验结果显示,热空气和冷空气具有不同的密度、悬浮颗粒物质、流动性和反应速度。

1.引言气体是地球大气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对地球的气候、天气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实验将重点研究并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2.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玻璃容器-两个温度计-一盒干冰-灯泡和电源线-热水-热源-雾化器实验步骤:1.在玻璃容器一侧放入适量的干冰,并在盖子上开一个较小的孔以控制气体流动。

2.同时,在另一侧的玻璃容器中放入适量的热水。

3.将一个温度计放入冷空气一侧的玻璃容器中,另一个温度计放入热空气一侧的玻璃容器中进行温度测量。

4.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并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的运动情况。

5.打开雾化器,在瓶子的中间位置喷雾,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对雾化粒子的作用。

6.打开灯泡快速发热,再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对灯泡热量的传导情况。

3.实验结果和讨论3.1温度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冷空气一侧的温度计显示较低的温度,通常比室温低10摄氏度或更多。

而热空气一侧的温度计显示较高的温度,通常比室温高10摄氏度或更多。

这表明冷空气和热空气在温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3.2空气流动通过观察实验中的玻璃容器,可以看到冷空气由盖子上的小孔流出,沿地面表面向下流动,并逐渐弥散。

热空气则从另一侧上升,并形成一个气流环。

这表明冷空气和热空气在流动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3对颗粒物质的作用在实验中使用的雾化器产生的微小水滴被喷向瓶子的中间位置。

观察发现,冷空气中的水滴迅速沉降,与热空气中的水滴相比,沉降速度更快。

这表明冷空气的密度较高,能更好地支撑颗粒物质。

3.4热传导当实验中的灯泡发热时,观察到热空气中的温度快速上升,而冷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较小。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2-1(表格教案)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2-1(表格教案)
6.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安全注意事项:在使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冻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使用暖气时要注意保暖,使用空调时要注意防止感冒。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性质、应用及其环保意义。板书设计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
强调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热空气和冷空气。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热空气是指温度较高的空气,冷空气是指温度较低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容易上升,而冷空气比热空气重,容易下沉。
- 热空气:温度较高的空气,密度小,体积大,上升速度快。
- 冷空气:温度较低的空气,密度大,体积小,下沉速度快。
2.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 密度:热空气密度小,冷空气密度大。
- 体积:热空气体积大,冷空气体积小。
- 上升与下沉:热空气上升快,冷空气下沉快。
3.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应用
- 热空气:暖气、热气球等。
2. 通过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上升和下沉现象,探讨其原因。
3. 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气球、空调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2. 作业评价:
在作业评价中,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例如,我会批改学生关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的短文或报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和修改,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建议。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鼓励他们取得好成绩,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热空气和冷空气》 知识清单

《热空气和冷空气》 知识清单

《热空气和冷空气》知识清单一、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热空气是指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其分子运动较为剧烈,具有较高的内能。

冷空气则是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分子运动相对较缓慢,内能也较低。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直观感受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差异。

比如,夏天从空调房走到室外,会立刻感受到热烘烘的空气,这就是热空气;而冬天从温暖的室内走到户外,迎面吹来的寒冷气流就是冷空气。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1、密度差异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

这是因为热空气分子运动剧烈,分子间的间距较大,相同体积内的分子数量较少,所以密度较小。

例如,热气球能够升空就是利用了热空气密度小的原理。

通过加热气球内部的空气,使其密度变小,从而产生浮力,使热气球能够飘浮在空中。

2、压强差异由于热空气的密度小,在相同高度下,热空气产生的压强小于冷空气。

在大气环境中,这种压强差异会导致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比如,在海边,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热空气,压强低;海洋升温慢,形成冷空气,压强高。

空气就会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3、含水量差异一般来说,热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其含水量相对较高;冷空气则含水量较低。

这也是为什么在夏季,我们常常会感觉空气比较潮湿闷热,而冬季则相对干燥寒冷。

4、导热能力冷空气的导热能力通常比热空气强。

当我们接触到冷空气时,身体的热量会更快地散失,从而感觉到寒冷。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形成1、太阳辐射太阳的辐射是导致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太阳照射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升高快,形成热空气;而两极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形成冷空气。

2、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这导致在白天,陆地形成热空气,海洋形成冷空气;夜晚则相反。

3、地形影响山地、高原等地形会影响空气的受热和冷却。

比如,在山区,山顶的空气通常比山谷的空气温度低,形成冷空气在山顶聚集。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认知: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科学探究: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科学态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和作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进一步拓展对空气的认识。
④设计一些相关的谜语或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空气科学实验视频: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空气科学实验的视频,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实验,这些视频直观地展示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
热空气和冷空气
解开充满气的气球,让气 球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 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风吹过脸庞的感觉, 空气是会流动的。
那空气受热时会 怎样流动呢?
实验一:
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结论: 热空气在蜡烛 火焰的上方。
实验二:
观察有什 么现象?
现象: 纸蛇转动
实验二: 是什么力量 使纸蛇转动 的?实验说 明了什么?
1783年,法国 人利用热空气 上升的原理, 成功制造出载 人的热气球。
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 的呢?
推理: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思考回答:
1、夏天开空调 时冷风飘向哪里? 2、打开冰箱时 “白气”向哪个 方向流动?
结论: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 下降。
知识小应用:
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 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 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 的气温。
取暖器应放置在下方,让热 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 温。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 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 尺浪,入竹万竿斜
1、我们周围的空气是 怎样流动的? 2、风是什么? 3、风是怎么形成的?
在自然界,地面上各 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 热的不同,热空气会 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 风。
人类不能没有风。如果没有风,靠风力 传播花粉的植物就无法传播、繁殖;污染的 大气得不到稀释;帆船将无法在水上航行;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会如同“一潭死水”, 污浊不堪;许多生物将难以生存。 可是,风一旦发起脾气来,那也是有害 无益的。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 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 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 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 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海滨,白天和夜晚的风向会有什么不同?
白天的风
陆地
海洋热Biblioteka 凉夜晚的风陆地

海洋 热
风的作用: 1.风引起空气流动带来降水、降雪。 2.大范围的空气流动引起洋流运动,平 衡海水的热量分布。 3.调节大气的温度差异,将赤道地区的 上升热气流向两极扩散。 4.风媒植物的传粉和繁殖。 5.风能发电。 6.空气净化,污染空气扩散等。
结论: 蜡烛产生的热空气使纸
蛇转动,说明热空气上 升。
实验三: 1、使木棍保持平衡。2、 用手护住木棍的一端, 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 端纸杯内的空气。3、 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 松开护住木棍的手,观 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烤热的那个纸杯上翘
实验三: 为什么被烤热 的那个纸杯上 翘了? 结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轻,上升的热空气推着纸 杯往上升。
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小实验继续咯~
分析理解 P7“冷热空气的对流”
热瓶:带烟雾 冷瓶:空空的
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 它们利用了什么原理吗?
三国时,我们中国人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 理,发明了“孔明 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
当年,诸葛孔 明被司马懿围 困于平阳,无 法派兵出城求 救。孔明算准 风向,制成会 飘浮的纸灯笼, 系上求救的讯 息,其后果然 脱险,于是后 世就称这种灯 笼为孔明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