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安氏Ⅱ 1与Ⅱ 2类错[牙合]颅面特征对比研究
安氏Ⅱ1与Ⅱ2(牙合)唇齿关系的形态特征

安氏Ⅱ1与Ⅱ2(牙合)唇齿关系的形态特征李多;梁甲兴;林立;张玉华【期刊名称】《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039)004【摘要】目的研究安氏Ⅱ1与Ⅱ2错(牙合)的唇齿关系形态特征,探讨该特征间接反映的功能活动状态在错(牙合)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60例Ⅱ1错(牙合)、48例Ⅱ2错(牙合)患者为研究组,50例Ⅰ类(牙合)正常面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反映面骨关系的一般性项目(SNA角、SNB角、ANB角、SN-MP角、SN-OP角、SN-PP角、S-Go、N-Me、S-Go/N-Me),与唇齿关系项目(U1-SN角、L1-MP角、U1-PP、U6-PP、NLA角、Stmi-U1、LL-U1、UA-U1、UA-1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Ⅱ1错(牙合)UA-U1、UA-1减小,NLA减小,Stmi-U1减小,其唇齿关系上中切牙明显唇倾并与上唇过度贴合,上唇外翻,下唇对上中切牙覆盖明显减少.Ⅱ2错(牙合)U1-PP增大,UA-U1、UA-1增大,Stmi-U1增大,其唇齿关系为上中切牙舌倾并伸长;上唇与上中切牙分离;下唇过度覆盖上中切牙牙冠.结论Ⅱ1错(牙合)呈唇封闭不足的状态,Ⅱ2错(牙合)呈唇封闭过度的状态.【总页数】3页(P413-415)【作者】李多;梁甲兴;林立;张玉华【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相关文献】1.安氏Ⅱ2错(牙合)畸形的下颌骨形态特征的Meta分析 [J], 况琴;秦朴;范琳琳;唐玉娟;陈杨2.女性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颏部形态特征的研究 [J], 肖遥;罗茂璇;黄丽3.采用Delaire分析法探讨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颅面形态特征 [J], 冯刚;陈新;肖水生4.安氏Ⅱ1错(牙合)早期不同矫治方法对(牙合)关系的影响 [J], 谢丽丽;左艳萍;董福生5.RW[牙合]板对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颌位及咬合关系的影响 [J], 刘俊峰; 刘从华; 张文忠; 肖珲; 李少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
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成人患者和青少年患者共362例。
摄取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定位正位片。
对面高、面宽等19项测量项目做比较分析及t检验。
结果:①安氏Ⅱ类青少年患者与正常(牙/合)青少年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较小,但无统计学差异。
②安氏Ⅱ类成年患者与正常牙A成年人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有显著性差异。
③安氏Ⅱ类患者下颌骨在青春发育期有向前、向上旋转的趋势。
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青春期发育,使面部畸形程度更加严重。
本研究得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对正颌外科和正畸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标签:安氏Ⅱ类错(牙/合);青春期;面部骨轮廓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生理上发生明显变化,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各内脏器官功能趋向成熟,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成人标准。
上下颌骨也在此期间发育迅速。
其中上下颌骨形态有较大改变,面下1/3垂直距离增大,这也是儿童面型向成人转变的重要阶段。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是指第一磨牙远中关系,并伴有上颌前牙的唇倾或舌倾。
此类患者在青春期上下颌骨也生长迅速,这样造成面型明显改变,畸形程度更大。
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362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即第一恒磨牙为远中关系。
面部轮廓无畸形,面型正常,无面部轮廓改形史。
以青春期发育前和发育完成后的年龄界限为标准,将362名患者分成少年组和成年组,少年组191人(男90名,女101名),年龄10~14岁,平均11.9岁;成人组171人(男82名,女89名),年龄18~30岁,平均21.6岁。
1.2测量内容及方法:由笔者于一段集中的时期内用硫酸纸描绘每张头颅侧位片及正位片的头影图,然后选择重要标志点19项进行测量。
分别为:①线距14项: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Gn)、全面高(N-Gn)、下颌基骨长(Go -Me)、下颌长(Ar-Gn)、升支高(Ar-Go)、颏高(Pog-MPl)、S-N、S-Gn、S-Go、头宽(EU-EU’)、上面宽(LO-LO’)、中面宽(cs-cs’)、下面宽(Go -Go’)。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患者拔牙与否的形态学研究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拔牙与否的形态学研究目的探讨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拔牙与否的形态学差异。
方法选择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恒牙早期120例Angle 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其中未拔牙组42例,拔牙组78例,对其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硬组织和牙牙合模型的回顾性比较研究。
结果两组矫治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硬组织:SNB、ANB、NA-PA、Npg-FH、Go-Pog、Ptm-s、FMIA 、U1-L1、U1-Apgmm。
②软组织:上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厚度。
③牙牙合模型:上下颌拥挤度、Spee氏曲线曲度、覆盖、上颌中后段宽、下颌中后段宽、上颌中段长。
结论下颌的后缩程度、上前牙的突度、上唇厚度及牙列的拥挤度是决定拔牙与否的重要因素。
标签: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头颅侧位片;模型测量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多具有深覆牙合、深覆盖、牙列拥挤、ANB角过大、上下切牙过度唇倾等临床特点,矫治前决定是否拔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因此研究其拔牙与不拔牙矫治的形态学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Bishara[1]发现拔牙与否的形态学特征二者有所不同。
本研究对安氏Ⅱ类1分类矫治成功病例的头影测量软硬组织项目和模型测量项目分别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以确定临床上该类患者拔牙与否的形态学差异,为临床中矫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人以往的研究中[2],利用PAR指数分析,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结束的143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患者,按矫治等级结果的好坏分为3类:A类为变坏或无改善;B类为改善;C类极大改善。
本研究的对象为B、C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患者,共120例。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12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为两组:未拔牙组42例,年龄10~16岁,平均13.7岁;拔牙组78例,年龄11~16岁,平均14.2岁。
成人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变化的三维影像学研究

成人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变化的三维影像学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变化的三维影像学研究引言:正畸治疗是纠正牙齿、颌骨发育不良的一种方法,以改善咬合功能和改善面部外观。
咬合异常导致了牙齿错颌、颌骨不对称和咀嚼肌功能障碍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三维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正畸治疗前后颌面骨骼和软组织的研究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目前针对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变化的三维影像学研究尚未有系统性的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上的变化。
方法:本研究选取一组成人患者共计30例,其中安氏Ⅰ类1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20例。
所有患者在开始接受正畸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三维头颅扫描。
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进而分析咀嚼肌体积、肌肉形态和对称性等指标,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安氏Ⅰ类患者中,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体积无显著差异(P>0.05)。
然而,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正畸治疗后咀嚼肌体积显著增加(P<0.05)。
此外,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咀嚼肌形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肌肉形态更加对称,咀嚼肌向咬肌逐渐恢复正常。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成人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对于安氏Ⅰ类患者,正畸治疗对咀嚼肌体积没有显著影响,可能与该类型患者咀嚼肌功能本身并无异常有关。
而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咀嚼肌体积的增加可能与正畸治疗对咀嚼肌功能的改善有关。
咀嚼肌的对称性也是正畸治疗后的显著变化,表明正畸治疗可以促进颌面肌肉的协调发展。
结论:本研究对成人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
结果表明,正畸治疗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咀嚼肌形态有显著改善作用,而对于安氏Ⅰ类患者,咀嚼肌形态变化较小。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上前牙区牙及牙槽骨形态特征研究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上前牙区牙及牙槽骨形态特征研究作者:赵馨瑗张晓蓉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3年第09期[摘要]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口内表现为前牙内倾,覆牙合较深,通常侧貌较佳,故在正畸治疗时,期望改变切牙轴向,打开咬合,恢复前牙正常覆牙合覆盖,但尽可能不破坏软组织侧貌。
该类患者由于上切牙舌向倾斜,常常导致上前牙牙根紧贴唇侧骨皮质,造成牙根及牙槽骨形态改变,而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牙体发育时也会有不同于其他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特点,这些因素均会对牙的移动以及牙槽骨的改建造成影响。
因此,在正畸治疗前后,均应了解并关注这类患者上前牙区牙及牙槽骨的形态及变化,控制牙体进行安全有效的移动。
[关键词]成人;口腔正畸;安氏Ⅱ类2分类;形态学;上颌前牙[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3)09-0197-05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Anterior Teeth and Alveolar Bone in Adult Angle Class Ⅱ Division 2 MalocclusionZHAO Xinyuan,ZHANG Xiaorong(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106,Yunnan,China)Abstract: In patients with Class Ⅱ Division 2, the or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anterior teeth are inverted and the overbite is deep, but the patient usually has a better profile. Therefore,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it is expected to change the incisor axis, open the occlusion, and restore the normal overbite of the anterior teeth. Occlusion covers, but as far as possible not to damage the soft tissue profile. Due to the inclination of the tongue of the upper incisor, the roots of the upper anterior teeth often adhere to the labial cortex, causing changes in the morphology of the roots and alveolar bone. Affected by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patient’s teeth develop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alocclusion patients. These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movement of teeth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lveolar bone. Before and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you should understan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eth and the upper anterior teeth of such patients. The shape and change of the alveolar bone can control the tooth to move safely and effectively.Key words: adult; orthodontics; Class Ⅱ division 2 Classification; morphology; upper anterior teeth近年来,健康的正畸理念更加被重视,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与牙周硬组织形态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基于CBCT等影像学对牙周硬组织形态的研究更加深入,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angle错牙合分类法

angle错牙合分类法是一种常用于描述牙齿错位程度的方法,主要根据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来进行分类。
该方法分为三类:
1. I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之间存在轻微的错位,但其他牙齿之间的咬合关系正常。
2. II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且上颌前牙向前移位,导致下颌后牙和上颌前牙之间出现较大的空隙。
3. III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但与II类不同的是,此时上颌前牙向后移位,导致上下颌前牙之间交错错位。
该分类法主要用于评估牙齿错位的程度和类型,并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在实际治疗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矫正方法和器械,如牙套、托槽、矫正器等,以达到纠正牙齿错位、改善咀嚼功能和美观效果的目的。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前后CBCT测量值分析

安氏n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前后CBCT测量值分析沈悦曾翠敏刘明辉李淑婷邓溪川吕俊丽表1矫治前、矫治中期及矫治后中切牙处牙槽骨指标比较G±.v, m)测量指标矫治前(n=100)矫治中期(n=100)矫治后(n=100)产值P值UA 1.69±0.14 1.23±0. 250. 94 ±0. 23317, 852<0. 001 UAH 4.96 ±0. 20 4.98 ±0. 35 5. 01+0.410. 5750. 563 LA 3. 58 ±0. 14 3.10±0.24 2. 74 ±0. 32296.659<0. 001 LAH 4.21±0.16 4. 53 ±0. 20 4. 70 ±0. 22162.895<0. 001 LP 4. 72 ±0.19 4. 36±0. 34 3.96 ±0. 37150. 243<0.001 UP7.05 ±0. 307. 02 ±0. 257. 00 ±0. 210.9660.382 UPH 1.88±0.15l.90±0. 26 1.94±0.31 1.5040.224 LPH 1.97±0. 29 2. 01 ±0.38 2. 03±0. 490. 5980.551 LA+LP8. 40±0.047. 32 ±0. 48 6.71±0. 52437. 361<0. 001 UA+UP8. 82 ±0. 188. 16±0. 307. 90 ±0. 22395.082<0. 001[Summary]目的:分析安氏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前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量值。
安氏Ⅱ类2分类错

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上颌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研究刘爱青;张继东;缪羽;袁强【摘要】目的以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技术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与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骨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比研究,为临床上正畸牙移动范围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30例(男女各半),另选取正常体检人群30名为对照组(男女各半),年龄均为18~25岁。
全部研究对象拍CBCT,并通过软件对上颌前牙区每颗牙齿的3个位点(根颈、根尖、根中)唇侧骨壁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同一样本左右两侧同名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性别同名牙对比结果显示:安氏Ⅱ类2分类错组与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在多个位点骨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对比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的L1、L3,尖牙的L1、L2、L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和正常人群左右同名牙的牙槽骨壁厚度基本对称,男性骨壁较女性更厚。
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上颌前牙区牙颈部与根中部的唇侧骨壁厚度相比正常人更薄。
【期刊名称】《口腔疾病防治》【年(卷),期】2016(024)011【总页数】5页(P651-655)【关键词】安氏Ⅱ类2分类错;厚度;牙槽骨;上颌骨;锥形束CT【作者】刘爱青;张继东;缪羽;袁强【作者单位】[1]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内蒙古自治区包头014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DOI]10.12016/j.issn.2096⁃1456.2016.11.006安氏Ⅱ类2分类错可表现为前牙内倾性深覆、面下1/3过短、颏唇沟较深,然而目前对此类错上颌前牙牙槽骨特征的相关研究及报道较少。
本研究以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测量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上颌前牙区牙齿的唇侧骨壁厚度,通过研究了解此类人群在上述指标中与正常人群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矫治提供更加全面的临床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目 的 : 比 成 人 安 氏 I 对 I 和 蛋民I 类 I 类 错 拾 患 者 的 牙 、 、 骼 形 态 的 对 比 研 究 , 临 床 诊 断 和 治 疗 提 供 指 导 。方 法 : 面 骨 为
选择 安 氏 I 类 6 I O名和 I I 6 类 0名 , 女 比 1 1 年 龄 大 于 1 男 :, 。根 据 x 线 头 影 测 量 技 术 时 选 取 的 4 8岁 5项 硬 组 织 指 标 进 行 测 量 .
、
得 一 个 美 观 面 部 形 态 。 就 要 求 正 畸 临 床 医 生要 在 错殆 畸 形 这 的 诊 断 、 疗 中全 面 而精 确地 掌 握 安 氏 Ⅱ类 错 殆 硬 组 织 特 征 治 性 、 感 性 指 标 。对 于 安 氏 Ⅱ 错 殆 机 制 及 颅 面特 征 国 内 外 敏 类 均 有 报 道 , 由 于 种 族 、 域 、 龄 等 因 素 , 论 各 不 相 但 地 年 结
1 材 料 与 方 法
且 AP I < ANB B—NP g m ) S mm) 异 具 有 统 D 、 、 0 ( m 、 L( 差 计 学意义 均 反 映 出 安 氏Iz 比安 氏 It 的 下 颌 后 缩 。 , I类 I类 S 一 P t m'F ( ( H) mm) 映 安 氏 Iz 的 上 颌 骨后 界位 置 比 安 氏 It 反 I类 I 类靠 后 上 下 颁 长 度 无 差 异 , N G。反 映 出 安 氏 Iz 的 下 < S I类 颌 骨 后 界 位 置 比安 氏 It 下 颌骨 后 界 的位 置 靠 后 I类
测 量 结 果 进 行 成 组 t 验 结 果 : 的 矢 状 向 指 标 < S a < S A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N Go <S 检 骨 NB 、 N < S 、 NB、 S < ND、 F — < H NP g AP I < ANB < NAP g < A - NP g S r m) S 一 P m’F ( m)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的 垂 直 向指 标 的 差 异 o、 D 、 、 o 、 B- o 、 I( a 、 ’ t ( H) r a 差 骨 均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的指 标 : Ul NA、 U1 S < L —NB < L1 牙 < - < - N、 I 、 一MP、 UI L 、 - NA( m) U1 AP g mm) L < ~ I UI a r 、 - o( 、1
~
NB mm)L1 ( 、 一AP g rm) 有 显 著 的 统 计 学 差 异 。 结 论 : o( a 具 成人 安 氏 I‘ 与 安 氏 I I类 I 错 袷 形 态差 异 的主 要 是 上 下 前 牙位 类
置、 下颌 骨位 置 的 差 并 , 它 结 构 的 指 标 无 明 显 的 差异 , 各指 标 间 存 在 一 定 的 变化 。 其 但
关键词 : 氏 I 安 I 类 : 氏 I 类 ; 袷 ; 线 头 影 测 量 安 I 错 X
中 图 分 类号 : 8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8 一 1 4 2 0 ) 3 0 4 - 0 R7 3 B 10 -0 0 ( 0 8 0 - 0 8 2 安 氏 Ⅱ 错 殆 是 较 常 见 的 错 牙 类 型 , 重 影 响颜 面 美 类 合 严 标 准 差 、 、 , 表 1 fP 见 。
, , ,
。
殆
2 3 骨 的 垂 直 向指 标 .
1 1 资料 ・
在垂 直向指标测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口腔 医 院 正 畸 科 2O ~ 2¨ O 3 O 7年 门诊 病 O
2
.
4 牙 的 指 标
片 :竺 于 放 松 状 态 , 竺 . 要 竺 苎 。 正 中咬 合 位 线 片 求 篓至线 拍摄时嘴唇处 x 图像
维普资讯
・
4 8・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 0 8年 6月 第 3 卷 第 3期 1
成 人 安 氏 I 与 I 类 错殆 颅 面 特征 对 比研究 I I 。
刘继 光 李 晓光” , , 王 曦 朱 建 华 赵 , , 刚
( . 木 斯 大学 口腔 医学 院 , 龙 江 佳 木 斯 1 40 ;. 津 医 科 大学 口腔 医学 院 , 津 3 0 7 ) 1佳 黑 5042 天 天 0 0 0
同 本 研究 通 过 x 线 头 影 测 量 对 成 人 安 氏 I 类 与 安 氏 I 类 I I 错殆 对硬组织进行分析 , 揭示二者牙、 、 骼形态特征 及 以 面 骨
其特征性 、 敏感 性 指 标 , 讨 其 错殆 机 制 和 发 育 规 律 , 探 以期 对 安 氏 I 类 错 殆 畸 形 的 临床 诊 断 、 疗 计 划 及 预 后 提 供 参 考 。 I 治
,
安‘I… 安。I… 殆 颌 指 : 1 A 氏t与’ 错 上 牙 标 u N、 I 氏z 一一 … … 一 < 一 < 类 ‘I 类 。 。
无差 异 , S B <S < N ND、 F < H— N o , D P g AP I的 平 均 值 是 安 氏 I 类 小 于安 氏 Iz 错殆 差 值 具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AN I I类 < B、
、
,
<NAP g o
,
< AB N 0 — P g平均 值 安 氏 It 大 于 安 氏 Iz 错 I类 I类
观 及咀 嚼功 能 甚 至 引 发 颞 下 颌关 节 紊 乱 , 致 关 节 组 织 损 导
伤 。对 此 类 患 者 的 正 畸 治 疗 既 要 建 立 良好 咬 殆 向指 标 .
安氏I I 与 安 氏 Iz 错 殆 的 < S a < S 类 I类 NB NA 值 相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