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

合集下载

《幼儿手工与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手工与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手工与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在毕业要求中的作用和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来确定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本课程是在《幼儿手工与玩教具制作》美术基础之后开设的,作为学前手工的必修课,形成幼儿手工技能,掌握玩教具制作的能力。

本课程学生在制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中国非遗艺术,掌握非遗制作技法,养成工匠精神,,探索地方特色美术的开发、表现形式,通过团队协作及自主钻研形成良好的职业专业素养。

(二)分项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分目标:1.了解中国非遗文化,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

(支撑毕业要求3.1)2.掌握必备手工技能,培养工匠精神。

(支撑毕业要求4.2、5.2)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从事幼儿园手工活动的素养。

(支撑毕业要求7.2、8.2)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注:H 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 代表中支撑,L 代表低支撑。

)四、教学内容、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2.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3.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五、教学方法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根据幼儿教师美术岗位工作任务,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结合幼儿园实际应用,教师讲授示范与实际幼儿园手工应用案例相结合,在知识、案例分析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与实践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目标1、2)。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线上平台,为学生呈现鲜明生动的案例示范视频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小组合作形式,以实际任务项目展开活动,进行学生互评和师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应课程目标2、3)。

该课程的设计基于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养成,落脚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树立现代儿童观,增强学生对幼儿园美术技能的全面认识和提升,具备并提高幼儿教师的素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对应课程目标1、3)。

2020版《智能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2020版《智能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智能机器人技术基础Fundamentals of Intelligent Robot Technology主撰:辛菁 审核:刘庆丰 批准:弋英民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智能机器人技术基础 课程代码 04193170实验学学 分 3 总学时 48 讲课学时 44 上机学时 4时 课程A/B类归属 B类 开课学期 第六学期线性代数(08100030)、Python与Matlab程序设计(04114980)、自动控制理论先修课程B(04115000)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开课单位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二、课程性质与目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基础》是自动化类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院级选修课,属于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机器人学和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现状,包括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概貌、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轨迹规划及其MATLAB实现、主要的机器人控制方法及其MATLAB实现、常用的传感器及视觉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工业机器人视觉伺服原理及其MATLAB实现、移动机器人智能自主导航基本概念及系统组成包括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方法及其MATLAB实现、机器人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及其MATLAB实现等。

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机器人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与工程设计和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一)教学目标通过《智能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知机器人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的机器人控制方法、熟知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了解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前沿、熟知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动化专业的知识分析和设计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能力,初步建立创新和发展意识及系统方案创新与设计能力以及英文科技文阅读能力。

本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两部分:1.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机器人学和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包括操作臂机器人的本体控制和视觉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摄像机标定和特征检测与匹配方法、移动机器人视觉定位与地图构建原理及路径规划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相互间的联系及其具体应用;初步具备应用机器人学和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知识开发一个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现状等,不仅使同学了解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前沿而且使学生初步建立创新和发展的意识。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标准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标准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标准课程目标1掌握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实际经济案例,为其就业与继续深造打下必要而有用的基础。

课程目标2突出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多元统计分析的常用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写作能力,为今后从事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课程目标3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与统计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创新、团结协作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奠定学生从事统计相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参考《数学学院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九、本课程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依据第八部分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计算得到本课程的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如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情况及教学督导的反馈,检验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学科素养和学会反思的达成情况,及时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调整教学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平时测验及期末考试成绩,检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情况;根据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情况,在本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重新修订本课程大纲,实现持续改进。

十一、推荐教材及弁考书目1.推荐教材[1].《多元统计分析》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晓群,201962.参考书目[1]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1.⑵克劳斯•巴克豪斯(德)本德・埃里克森[德]伍尔夫•普林克[中]王煦逸[德1儒尔夫・威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7-1[3]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1月。

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标准

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标准

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1: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高等代数的深化和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高等代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等进行巩固、加深、提高,使学生对所学的高等代数知识能做到触类旁通。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具备更强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的证明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加强本课程所涉及的抽象思维的重要思想方法的培养,为后续研究生阶段相关学科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与职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3:了解高等代数的发展历史,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初步了解高等代数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利用老一辈代数学家的典型事迹进行恰当的课程思政教育。

了解高等代数课程在数学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了解高等代数课程在其他科学(如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的作用和联系。

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能在高观点下处理初等代数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启发、课后作业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职后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八、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参考《数学学院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九、本课程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依据第八部分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计算得到本课程的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如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情况及教学督导的反馈,检验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学科素养和学会反思的达成情况,及时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调整教学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及期末考试成绩,检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情况;根据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情况,参考优秀专业经验,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重新修订本课程大纲,实现持续改进。

十一、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推荐教材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前代数小组编,《高等代数》(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参考书目张禾瑞,郝一新,《高等代数》(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姚慕生吴泉水谢启鸿编著,《高等代数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复变函数课程标准

复变函数课程标准

复变函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h学生掌握复变函数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并会对概念进行举例、区分和判断。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复数与复变函数的基本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学功底,为后续课程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课程目标2,学生能够理解复变函数课程中重要性质和定理的结论和证明思路,并且可以综合应用更变函数中的性质和定理到实际计算中来解决问题。

结合数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第变函数中的部分证明、计算与结论,同时也通过学习复变函数进一步巩固和深入理解、掌握一些数学分析的内容。

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推理论证能力以及熟练的运算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分析基础。

课程目标3:了解复变函数课程的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国内外最新发展状况,并具有一定的数学文化素养。

了解复变函数课程在近(现)代数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如概率统计、拓扑学、热力学、电学等)的联系。

课程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利用复变的相关理论指导中学数学中复数方面的教,学实践,以便能够高屋建领地掌握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并能够在中学教学教学实践中客观、真实地介绍蔻函数相关的现代数学学科。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定理证明及应用,最大(小)模原理证明及应用,双边塞级数收敛的概念、运算及性质、收敛域,求出一些简单函数的洛朗展式,孤立奇点的定义与分类,零点与极点关系,极点阶数的判别,判断无穷远点作为解析函数的奇点的类型,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概念,孤立奇点(包含无穷远点)留数的定义、留数定理,留数的求法,用留数计算闭曲线积分,计算6fr H (8B,歹曲曲型积分,计算窗KX )/典)成型积分,计算窗[PG )∕9(χ)kE 成型积分,对数留数,辐角原理,鲁歇定理,解析变换的保域性、保角性、单叶解析变换的共形性,分式线性变换的概念与分解、共形性、保交比性、保圆周(圆)性、保对称性,辱函数、根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构成的共形映射,由圆弧构成的两角形区域的共性映射等。

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研究

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研究

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研究作者:张迪武波张乐芳任志宏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35期摘要:文章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等角度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正向设计和反向实施思路,并提出了一种计算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促进反向设计环环相扣,正向实施相互支撑,保证了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底线标准。

该方法在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已实施,实施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038-05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ward design and reverse implementation idea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ining goal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roposes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achievement of curriculum goal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he method can promote the interlocking of reverse design and mutual support for positive implementation, which guarantees the bottom-line standards require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is metho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of our colleg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is good,and it has the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course objectives; achievement degree; evaluation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第18个签约成员。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门类:理学,专业类:地理科学类,专业代码:070504)一、专业培养目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融合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学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测绘、遥感、地图制图、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资源、环境、国土、海洋、城市、矿山、交通、规划等领域从事地理信息软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科学、地图制图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各项专题实践训练,从而具备较好的科学和工程素养,掌握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查询与分析、制图与表达、系统开发与应用各个环节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地理学、测绘学和信息科学基本知识背景,兼具理科和工科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终身学习态度和一定的国际视野。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体包括:(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2)热心帮助他人,爱岗敬业,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较强的道德规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理、工科领域基础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体包括:(1)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地理问题的建模和求解;(2)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地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和成果表达;(3)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常识和素养。

3.“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主流专业软件进行GIS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

基于专业认证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基于专业认证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January ,2024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23-07-10[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土木类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发展支撑体系探索与实践”(2023⁃SCG225)。

[作者简介]彭卫(1966—),男,安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基于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文章按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层级支撑关系,进行桥梁工程课程的逆向设计与正向实施。

根据国家愿望、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个人价值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照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制定12条毕业要求,并细分为二级指标点;为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每门课程设定课程目标和权重系数。

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其课程目标达成来编制教学大纲,并明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安排、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撰写教学日历,并依据其安排组织教学,布置过程考核评价和期末考试。

最后,对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桥梁工程;课程目标达成度;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023-06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国家愿望、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个人价值等因素,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可以根据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层级支撑关系逐层保证[1]。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2],采取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人才培养策略[3]。

在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中,课程体系是基石[4],只有在每门课程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从而为学生毕业后五年内实现能力目标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核心环节[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
毕业要求
课程
践行师德
学会教学
学会育人
学会发展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怀
保教知识源自保教能力




















交流合

填表说明:
(1)每门课程请根据制定好的该课程的教与学标准,设计本课程在毕业要求的十项二级指标中的作用高低。
(2)表中填写内容H、M、L,其中,高=H,代表本课程同该项毕业要求的契合度高;中=M,代表本课程同该项毕业要求的契合度适中;低=L,代表本课程同该项毕业要求的契合度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