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梅 故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故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系列写作手法和技巧。

(3)能够从文中提炼出主题,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谊,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系列写作手法和技巧。

3. 提炼出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故乡》相关的音乐,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分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学生进行课堂作文,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故乡》的故事。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如何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引出课文《故乡》。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词汇与句型: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怀念故乡,故乡有哪些特点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活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4. 表达能力:通过词汇和句型的练习,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故乡》的文本。

2. 故乡的图片和视频。

3.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故乡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故乡》教学设计方案

《故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树立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对比中抒发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家乡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

(2)提问:同学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情感?请谈谈你们的想法。

2. 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2)教师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3)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尝试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2)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家乡未来的展望。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全文(1)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树立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6. 作业布置(1)阅读课外文章,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以“我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主题思想。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认识人与故乡、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培养对家乡的归属感。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主题思想。

3. 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主题思想。

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记忆。

引出课文《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解析课文内容。

讲解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增强人际关系的认识。

(3)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关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元素。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以及小说所传递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分享对家乡的情感。

(2)介绍课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故乡》。

(2)学生互交流阅读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元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课文故乡教案范文

课文故乡教案范文

课文《故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的深情厚意。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3)学会从作者的写作角度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回忆对故乡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角度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故乡》。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故乡》的背诵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刘春梅doc

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刘春梅doc

《家乡的变化》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绥阳小学刘春梅一、教学目标:1. 具体描写2~3处景物的变化,突出家乡的美丽、繁荣,并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 运用“对比法”及“点面结合”等的表达方法来写家乡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能说通顺完整的话,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教学难点:写作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反映家乡变化的新老图片。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上个月,一位朋友到绥阳,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激动地写了一首诗,请大家欣赏朋友们,聚一起,大家来谈好消息。

说起绥阳心欢喜,个个脸上笑眯眯。

原来门前泥土地,如今高楼平地起。

原来门前脏兮兮,如今花砖铺满地。

木耳盛会客商集,人民警察保秩序。

绥阳木耳引人迷,畅销全国的各地。

家乡未来有潜力,我们永远都爱你。

二、新授(一)欣赏美文,领悟方法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词语美,句子美,写出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写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很大,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是啊!这首诗通过以前和现在的对比让我们清晰地感到了家乡前进的脚步!这真是写文章的一种好方法呀!它能让重点更突出。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回忆家乡的过去,走进家乡的现在。

(板书:家乡的变化)2、在同学们眼中,家乡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学生说)生1:家乡的公路变了。

生2、家乡的田野变了,退耕还林。

生3、家乡的住房变了,盖起了高楼。

生4、家乡人穿的比以前时髦了、高档了。

生5、家乡人吃的更丰盛了,讲究口味了。

师:同学们能够从家乡的路,家乡的田野,家乡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认真观察。

老师课前安排你们通过采访、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现状,体验家乡的变化,你们都准备了吗?生:准备了。

师:快拿出来,咱们举行个“家乡变化”信息发布会怎么样?(二)、交流沟通,资源共享。

第一板块:家乡全接触举行“家乡的变化”信息发布会。

师:把自己调查到的收集到的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最能触动情感的资料讲给大家听。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理解作品反映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树立正确的乡土情怀,提高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理解作者对故乡、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字词,解析重要句型。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乡土情怀。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巩固课堂所学。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深入研究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其对主题思想的贡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情感教学: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情感元素,如家乡的风景、习俗等,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故乡设计者:刘春梅【备课时间】:2015、1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

),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

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

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

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 (对比的描写方法)(一):润土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教师小结:⑴、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作业布置】: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板书设计】:二十多年前:小英雄闰土对比二十多年后:木偶人【课后记载】:9、故乡鲁迅【备课时间】:2015.09【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小说按顺序安排情节。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明确:1、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

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

2、人物、情节、环境。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呐喊》,鲁迅,1921年,辛亥。

5、时间,"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二、新课讲授:1、分析杨二嫂的形象: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教师小结: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中年:“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

年青时的美,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时,她把任何东西都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

2、杨二嫂形象的意义:明确:通过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杨二嫂形象。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3、环境对比(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

(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小结: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三、分析议论作用:刚才我们通过研读发现,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故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下来我们总结一下:(见板书)回忆中的故乡↓杨二嫂故乡的景色→变←故乡的人(对比手法)闰土↓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

阅读后解决两个难点。

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

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

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

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